丹锥攻略

来源 :海峡钓之乐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a119257365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若从科学角度来审视丹锥的外观、结构、材料、涂装时,它应该呈现以下面貌:外观是上端小、下端大的泪滴型,以消除被鱼儿拉动下潜时所产生的涡流阻力,并提高乘流性与敏感度;结构重点在预埋配重位置应适度提高,以取得合理的摇晃效果,同时达到容易打斜的目的;材质应考虑整体比重需要,采上方为梧桐木、下方为黑檀木的搭配方式,以便与预埋配重互相搭配,获致恰当残存浮力,且提高浮标下段的耐撞性;涂装则应考虑识别需要,施以萤光橙色至萤光黄色渐层变化的喷涂方式,并向下延长着色范围,以方便使用者掌握鱼讯。(为叙述方便,以下简称这种浮标为KO)
  也许有的读者会提出一个问题:浮标上端沒有画对应日数的参考线,会使人难以调校残存浮力,也难以掌握鱼讯。其实,一般丹锥上方色彩鲜明部分,与下方深暗色泽部分,所用的漆料材质并不相同,涂的厚度、次数、先后次序也都不一样,所以需要那样一两条线来收边和修饰,与浮标本身负载B数、残存浮力没有关系,
  丹锥选用原则:
  既然那些线条跟负载B数、残存浮力没有关系,有没有它当然也就无关紧要了。可是有些人还会有另一个疑问:没有参考依据,要如何判断鱼讯?
  放心,海里的鱼跟池塘里的鱼是不同的,池鱼生活在几乎不会流动、没有波浪的环境里,吃的是容易化散的粉质(或细颗粒)食物,又经常受到惊扰、伤害(意思是常常被钩子刺到、被拉上水面再放回去),容易养成极端刁猾的食性,所以必须靠纤细的止水型浮标来放大咬饵动态;反观海鱼却是活跃在风浪与潮水之中者,吃的东西若非在流水中稍纵即逝,就是活生生、会挣扎、会逃跑的生物,这使它的就饵动作相对来说显得十分干脆,因此使用粗粗短短的丹锥即已足够捕捉鱼讯了。
  至于如何捕捉丹锥所呈现出来的鱼讯?这问题可就大些了。我们不妨先从以下几个最浅显的选用原则讲起(注:暂时不把水中浮标加入讨论)。
  一、在一般矶钓场合里,请尽量使用当时所能操作的最小(体积小、载重量低)的丹锥。不可“一路走来,始终如一”,到哪里都用同一颗丹锥。
  二、通常标点越是靠近钓座(亦即越趋近所谓的“矶际”)、钓棚越浅、风势越小、水流越缓、流况越单纯(没有双层流、三层流等问题)、鱼咬饵越是刁猾的情况下,就要用越轻、越小的浮标(例如:O、F、B、2B等编号者)。
  三、当在稍微有一点距离,但还不需要远投或放流的“近场”标点下竿。或者碰到浪较大的情况时,可考虑选用体积、载重量稍大的制品(例如3B至5B者),不必多加咬铅,以其较大的残存浮力来克服波浪影响,免得产生太多假鱼讯(如此固然会牺牲一部分敏感度,但为了强调目视条件,也就不得不如此了。所幸浪大时鱼儿觅食通常也不会太警惕)。
  四、如果垂钓近场,遇上大风,一直干扰操竿控线且会吹歪浮标的情况呢?此时同样可选用载重3B至5B者,但多加咬铅至残存浮力几乎为零(甚至负浮力——假如你能适应这种钓法的话),使风势对浮标、母线的影响降至最低。
  五、标点很远、需要远投,或钓棚超深、杂鱼很多,以及风力甚强、钓棚深度不易维持的场合,还有流水湍急、要搞放流之时,可用自重够、载重量也多的大型丹锥(5B以上到1.0、1.5等制品)来达到顺利垂钓的目的。
  上述原则是不是绝对的、放诸四海皆准的?当然不是。否则就不叫原则了。西方人有句谚语:原则就是用来违背的。何况海里的事又藏着太多变数、太多影响因子,如果你以为照那些原则选好丹锥,然后把钓组往海里一丢,鱼儿就会自动排队上钩的话。那结果必然会让你大吃一惊的——铁定龟儿排队上钩。
  所以,了解上述原则之后,你还得懂得随机应变,要能密切掌握潮目、暗礁、白沫带等标点的位置与深度,然后根据钓场状况操竿控线,使钓组能够顺利进入狙击地点,并配合有效的诱饵施打技术,才能获致良好成绩。
  至于如何随机应变、如何掌握标点、如何操竿控线、如何搭配诱饵施打技术?看起来好像很难,其实这些问题真的只是“看起来”很难而已。读完下文的入门介绍之后,相信你就也会觉得自己是矶钓高手了。
  
  丹锥基本应用:
  KO丹锥浮标是阿波流浮游矶钓技术的代表器材,而阿波流讲究的是FUKASE钓法。所以要谈丹锥的应用,就应该先搞清楚FUKASE钓法的意义。
  什么是FUKASE钓法?仅根据日本名人高桥康生、小里哲也、山元八郎等的概念做个总归纳:FUKASE钓法的基本遂行方式包括六个步骤:一、使用浮标;二、配合诱饵;三、掌握潮流;四、确立钓棚;五、操竿控线;六、作合搏鱼。
  从这六个阶段,你一定不难瞧出丹锥的重要地位吧。因为所有步骤都是以之为出发点、以之为操作依据的,只不过为了因应各种不同状况,各家各派发展出许多不同用法而已。
  依日本钓友的讲法,浮标在钓组中的着装方式可分为固定式、游动式、移动式三种,其中游动式又可分成半游动与全游动,而移动式则多指使用外挂式长杆状浮标的场合,与丹锥有所区别,故此地以固定式、半游动式、全游动式三者来说明丹锥的优点与使用要领:
  
  固定式钓组
  在海水深度不大或鱼量多的时候,以及鱼群容易被诱集到浅钓棚或咬饵较热烈时,浮标往往可以直接安排在母线上某一固定位置,而不必要它上上下下的跑来跑去,这就是所谓的固定式钓组。
  此法通常将浮标设定在距离钩子十五尺范围之内。为什么?因为浮标在母线上的位置是固定的,假如钓棚设定太深的话(比如说接近十八尺),那么当收钓组上来换饵或搏鱼完毕准备下捞网时,浮标必须收得很接近竿尖丝道环,你才抓得到钩子或捞网,这将产生极易挤断竿节的危险。而且,丹锥是整个钓组上重量最重、体积最大的部位,如果它高高地顶在竿尖附近,势必会使抛投工作变得相当困难。
  由于浮标位置是固定的,母线一动它就跟着动,因此大家都认为“应该”鱼一咬饵就会有所反应,故鱼讯表达最为敏感、直接。可是真的如此单纯吗?还是说那也需要看钓者的技术差异而定?
  答案当然是后者。不过假如使用丹锥的话,你将发现那种区别钓果优劣的技术差异,很容易被器材特性弥补过来。
  如何弥补?重点就在KO丹锥容易制造打斜效果,下沉时几乎没有涡流阻力。
  这里要讲的重点不在鱼儿拖沉浮标,而是水流拖沉浮标!
  FUKASE钓法有个相当重要的技术基础就是:掌握“吸引钓组的水流”。这类水流多出现于以下两种情况:一是浪花洗上岸际岩石后返冲入海,会造成一股猛往深处卷的水流;另一个是潮流运动途中遭暗礁挡路而必须绕行过去之时,会形成一股快速卷到暗礁背后的水流。
  这两种水流跟一般推送浮标的潮水不同。推送浮标的潮水通常使钓组以较平稳的速度移动,浮标可始终保持在水的表面;会吸引钓组的水流却能以很大的力量突然拉动钓组,使之迅速往深处或往暗礁背后前进,此时浮标将会随着钓组一起被拉过去,根本无法维持稳定浮在海面。   为什么掌握这种水流很重要?试想你若是一尾聪明的大黑毛,正想找顿免费的午餐吃,你会到哪里去“开饭”?用膝盖想也知道,当然是食物往哪里漂,哪里就是你的餐厅。
  现在再想想,假如你是一棵刚被波浪冲刷下来的海藻,或者是一坨随波逐流的有机物(譬如一些混在诱饵粉里的南极虾),你会怎么漂流?当然是水流怎么卷,你就怎么漂了。
  所以只要水下有鱼,而你又能让饵很自然地被吸下去(或吸过去)的话,那些目标鱼就非常有机会把钓饵当成大餐一口吞入。在这种情况下,看不看得到浮标显然已不重要(反正它也被吸到水里去了,想看也很难!),鱼儿多半都会直接“吃到手上”来,你有时连扬竿作合都不必,只要负责搏鱼就好了。
  
  半游动式钓法
  当钓棚超过一根竿子深,或风浪使得钓棚难以维持固定,抑或者需要在某个范围内适度晃饵时,就会用到半游动式钓组了。
  但开始讨论丹锥在此钓法中的应用之前,我们必须先搞清楚一件事:日本人通常把游动式钓组的攻击范围设定在五公尺到九、十公尺之间,超过这个深度就得要用移动式钓组。为什么如此划分?还有,为什么移动式钓组绝大多数采用高载重的外挂式长竿状浮标?
  其实这两者是密切相关的。因为当钓组下沉时,如果深度越大,丹锥浮标在母线上滑动的距离就越长,摩擦力所造成的阻滞现象就越明显,此时万一钓场上又有潮流的影响,则恐怕经常会造成:钓组已漂离了标点,丹锥都还没就位。而外挂式浮标只凭一个小环(通常是用一个外加的太空豆)跟母线连接,就算深度极大,摩擦力的影响也还算很小,再配上它自身拥有的较大浮力(相对而言即载重量大),更能够让钓组迅速潜入深处,而浮标自己则会快速“往上”爬到母线的上挡豆位置。
  现在回头讨论游动式钓组中半游动与全游动用法的差别,有些人误以为这两者的分别亦是在于垂钓深度上面。其实这是个想当然的、不经过大脑的“标准错误”。全游动与半游动通常是用在完全相同钓棚深度范围的,但却有完全不同的操作观念,应付的是完全不同的状况,因此它们的主要差异乃是在于用途而非深度。举例来说好:假如你出钓当天有风浪,所选的钓场平均深度约相当于1.5倍竿长(二十七尺,亦即约九公尺),而鱼群泳层虽深(意思是无法使用固定式钓组)却变化不大,吃饵也还算爽快的话,半游动式钓组就是个蛮好的选择。可是当风浪甚平,鱼儿活动深度不易掌握,而且吃饵也相当警惕之时,即使钓场平均深度同样相当于1.5倍的竿长,你也该试试用全游动钓组来下竿。
  看出差异了吗?重点就在全游动式钓组的阻力较小、搜索范围较大,但受风浪影响较明显,操作不熟练时也比较容易挂底;反之,半游动钓组受风浪影响较小(必要时甚至可以加超量咬铅使之成为沉式钓法),比较不易挂底(除非上挡豆位置有误)。但鱼儿吃饵时的阻力较大,钓组搜索范围较受限制。
  那么,在半游动钓组之中,丹锥有何操控要领?我认为以下几点非常重要:
  一、当投入钓组时,应让浮标落在潮流的上游处,子线、钩子落在下游,然后适度放线让钓组下沉,让浮标定位(即爬到上挡豆位置)。
  二、在放线过程中,要注意配合潮水流速,随时保持钓饵走在最前面、浮标漂在最后方。
  三、另一个放线过程中必须注意的重点是:要考虑钓组上外加的重量(如咬铅、转环等等)会不会下沉太快,导致出现钓饵反而漂在上面的情况。若会这样,就应适时稍微提竿带住母线,抑制咬铅下降的速度,以等待钩子和钓饵先行沉下去,如此才能拉直并适度打斜子线。
  四、当浮标定位、钓组沉到预定钓棚深度之后,就可开始视需要进行适度拉起钓组再放回的操竿手法了。这动作既有晃饵诱鱼效果,又可在固定范围(相当于上下挡豆的间距)内搜索鱼踪。但操作时需注意拉起钓组的动作要够轻柔,避免造成钓饵突然的抽动。松线放回钓组时也要提竿带住母线慢慢放,免得又发生钓饵漂在上面的情况。
  前述手法被日本钓友称为“N字操竿法”,是玩丹锥最重要的基本技术。
  现在,你又学到一个高手的操竿秘技了。但我还是要指出,假如高手只会用一般丹锥的话,那么你拿KO丹锥上场将可轻易击败他。因为KO丹锥除了打斜钓组的能力特佳之外,当流水不强、鱼讯不明确之时,以及当有波浪影响而不得不保留较多残存浮力,以免钓组太容易被盖入水下的时候,注意观察它摇与不摇的变化,更是你提高钓果的决胜之道。
  
  全游动式钓法
  顾名思义,全游动钓组就是丹锥浮标可以在母线上自由活动,不会受线挡限制范围(指浮标上方而言)的一种组合。但这并不表示母线上不能有线挡,而是说浮标上下两线挡(有些人在浮标下方不用线挡而使用卡拉曼棒)之间的距离,会比实际垂钓深度大得多,使得丹锥的活动不致受到限制。
  在此种配置法中,理论上母线是“自由”的。可惜一般丹锥因为太爱保持直立状态,使得线组变成Z字型,所以当鱼儿拖动钓组时,浮标就会变成一个“支点”,对母线造成了额外的阻力,以致使鱼儿在吞饵时感受到不自然的阻滞。
  还有一点,日本名人田中钓心曾说:浮标大小(在全游动钓法中)并不是很重要的考虑因素,但形状却至关重要,尤其当被拉动下沉的时候,浮标造型会在其后方形成什么样的水流扰动状态,才有决定性影响。
  大概有人还会想到另一个问题:既然号称全游动钓法,浮标又怎么会有“被拉动下沉”这码子事?原来这问题跟前面那个“支点”现象有直接关系,也就是说,一般丹锥因为喜欢坚持直立,使线系呈现“Z”字型态,导致母线与浮标中心孔内壁产生大量摩擦,当鱼儿拖拉钓组时,摩擦力就会带动浮标下沉。为了改善这个问题,日本钓界研发出NANAME-UKI,也就是那种长得很像小号助投浮标(俗称猪公)、重心偏在一边、入水后会呈现倾斜状态的异形丹锥,并且不少名人高手将之视为必胜武器。不幸的是,这类浮标多半做得重心太偏了,以致在水面上呈现的角度太过倾斜(通常尚未组合到钓组上就已达45°,若再穿上母线,则浮标上方母线的重量便会把它压得更趋近平躺状态,造成“矫枉过正”的可笑状况。如果钓场上再有风力影响呢(浮游矶钓期要没有风的影响谈何容易)?母线被风一吹,问题势必会更加严重。所以一旦鱼儿来咬,摩擦力带动浮标的问题依旧会发生。
  当然也有人会说这就是全游动钓法判断鱼讯的依据,但我总觉得既称为“全游动”,就应该尽量减少外力干扰,让浮标在母线上自由运动,也让线系在浮标孔内尽量没有阻滞的进出。因此像KO丹锥这样的设计才比较合理,你只需适度带住母线,让浮标和子线呈现出恰当角度(也就是几乎成一直线并打斜),鱼儿来咬的动态就会直接传递到母线甚或竿尾来了。
  不过也一定还有人会说:浮标、子线不可能永远维持在拉直并适度打斜的状态。这话是没错的。可是就算钓手操控得不漂亮,至少也还能拥有一般丹锥“摩擦力带动浮标下沉”这个识别鱼讯的依据吧(何况KO丹锥的下沉阻力更小、更敏感)。只是凭这一点钓到鱼,其成就感远比让鱼儿“吃到竿尾”要逊色多了。
  至于全游动式KO丹锥的操竿控线手法,基本上可以比照半游动式钓组操作,唯需注意避免挂底,且要充分掌握诱饵的比重,善用撒饵时机来配合“适度拉起钓组再放回”的操竿方式,以达到“诱钓同调”主要求。
其他文献
你都习惯用几号竿、几号线垂钓?还是说,会看场合机动调整所用的钓具?许多矶钓初学者都对这些问题感到疑惑:为什么各种用具都要分那么多号数?难道没有人想过,当要把这些东西应用到一起的时候,其排列组合上的变化有多么令人昏倒?所以绝大多数刚开始接触矶钓的人,都希望能找到一套“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装备,既省却了伤脑筋的状况又解救了荷包。  但不幸的是,越有经验的钓手多半越倾向主张随机应变,越会准备一大堆各种不同
期刊
(3)海岛、孤礁钓点:  海岛可分无居民海岛和有居民海岛两种。无居民海岛通常离陆地较远、面积小、岩石陡峭、风急浪大,少有人前往,是各种较大型鱼类的栖息地。其周边有深不可测的深水区,也有乱礁浅滩。钓点的选择要根据鱼类的洄游习性和所要钓的对象鱼而有所取舍,如深水区通常是针对洄游鱼类,钓点应处于面向海洋外缘深水处;海岛乱礁浅水区多数是小型鱼类,如黑鲷、黄鳍鲷、石斑、沙梭、菖触等。有居民的海岛面积大,地形
期刊
爱好海钓的朋友大多喜欢使用荤饵垂钓,因为它上鱼速度快、效果好。而使用素饵垂钓的则不多见,因为许多钓友认为海鱼一般不吃素,怕空手而归。今年以来,笔者经常有意识地以面粉、米饭等素饵进行垂钓,收获不一,感想不少。现将使用素饵(面粉、米饭、馒头)在近岸水域垂钓的一些体会写出来与钓友探讨。  饵料选用:面粉、米饭、熟玉米、馒头、米粉、木瓜、香蕉、红萝卜、黄瓜、西红柿、香菜秆、熟土豆、熟地瓜、熟南瓜等。其中,
期刊
泛舟海上,纵览海岛风光;渔灯漂放,寄托心中梦想;船家渔歌,品味传统古韵……所有这一切,只有在小长山岛你才能享受得到。更惬意的是:只要你拿起钓竿,小长山这个“天然渔乡”定会让你惊喜连连!  走过十年风风雨雨的大连长海国际海钓节,此番将“海钓搭台,经贸唱戏”演绎得精彩绝伦。作为国内重要的海钓传统赛事,2008年的中国大连海钓节成功地将海钓节拓展成为全民参与的节庆活动。国内外钓鱼爱好者共聚小长山,尽情挥
期刊
是否所有的钓场都能找到潮水分界线呢?  钓心:只要是大海,不论是礁滩、还是防波堤的外侧等,总是会有潮流的,那么有流的地方总是能找到潮流的分界线。一开始可以先在潮水笔直流的地方找找看,这样能够读懂一个水流的大概、然后就是看水流有变化的地方,随着时间的推移,流向也是会改变的,这一点要特别注意。礁滩的突出部分,潮流湍急,附近就比较容易出现分界线。  潮水的流动受到月亮周而复始的引力的影响而发生、海水总是
期刊
路难行,行路难。用这句话来形容周末的深圳,一点也不为过。忙了一周,我们几个带着雀跃的心情踏上鹿嘴的海钓征程,结果却被周末那拥挤的交通弄得万般沮丧。天灰蒙蒙的,海面反射出让人难以睁眼的蒙雾光环,这刺眼的光环,夹杂着那灰蒙的天气,闷到让人快要窒息。  路,已经被堵得严严实实,既然无法通过,不如就地开竿,也许会有意想不到的惊喜。  商量片刻,背上装备,来到了那无人问津的大水泥墩子底下。同行的钓友动作麻利
期刊
尽管秋风已起,但广东的佛山还是骄阳似火。我们这群海钓爱好者逮着机会就冲出空调房,迫切向大海奔去。  我们一行从佛山出发,4个小时的车程过后,转乘渡船登上了放鸡岛的码头。匆匆将行李扔在酒店,旋即来到防波堤,苦战了一个多小时,居然有几条1斤左右的牛屎鲷和白鲷入账。转战到鸡头的黑毛位,我们也收获了一大堆两三斤的白鲷、黑鲷、石蚌、红友等。第一天的收获尽管不错,但还是遗憾于没有大鱼的入护。我们开始期盼第二天
期刊
在2008年7月8日经第8次部务会议通过的《游艇安全管理规定》将于2009年1月1日开始施行,而针对我们海钓界对游艇交通法规的不熟悉,本刊特别摘录了部分交通运输部海事局相关负责人对《游艇安全管理规定》(下文中简称为《规定》)的解读。  游艇业在国际上有着巨大的市场份额,全球每年的游艇经济收入超过500亿美元,发达国家平均每171人就拥有一艘游艇。挪威、新西兰等地更高达每8人拥有一艘。专业人士认为,
期刊
人,从记事开始,就一直在圈子里活动。钓鱼,也是如此。  但凡钓鱼,基本都有某某人带入钓鱼大圈子,之后,才根据自己的爱好、志趣而渐渐进入某个圈子,或者逐渐形成自己的圈子。你可以进入多个圈子,也可以拒绝参加某个圈子,但无论如何,你的钓鱼生活却是无时不处于圈子之中。于是乎,你所处的圈子就会对你的钓鱼历程产生很大的影响,当然,你可以选择进入或者选择退出。而这一切,一方面是决定于自身,另一方面的决定则来自于
期刊
口述 李兴汉    时间:2004年8月  钓点:广东台山铜鼓  人物:全国各地海钓选手90人左右  事件:李兴汉在2004年首届“光威杯”海钓大赛获得个人总成绩第十名    一、钓场介绍  广东台山,海岸逶迤,数岛竞秀,众屿争峭,遐迩国内。上下川岛若似两朵亭亭出水的芙蓉,上川岛南濒的围夹岛就是盈盈而卧的莲,引无数海钓人流连忘返。  围夹岛,位于北纬21°34'6",东经112°47'54",隶属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