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时·此时

来源 :大学生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37072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5月20日,中央美术学院线上毕业季正式启动。31名博士研究生、375名硕士研究生、846名本科生的1万多件毕业作品,在中央美院虚拟美术馆的9大虚拟展厅呈现。“欢迎大家来看展,我的学号是12170500034,搜索学号可以直达作品地点。”还有2~3万多件作品通过“超链接”,以网页的形式展示。
  虚拟美术馆像是开启了一场时空之旅,使2020年的毕业展可以“坐着看,躺着看,转圈看”,更重要的,这是一个定格于云端、永不下线的“2020中央美院毕業季美术馆”。
  新冠疫情是2020毕业生的共同记忆,不少毕业生最终的成果都与此次疫情有关,这些作品成为了举国参与抗击疫情的艺术证明。

《共愈》


  刘静蓉 研究生/设计学院
  作品自述:山川共愈,同心同责。抗击疫情,凸显设计的力量。

《见微知著》


  黄小黛 研究生/设计学院
  作品自述:本设计显示现代医学的“界”(发展)与“僵”(现存问题),希望引发人们对医学的辩证思考。

《九十九天纪疫》


  刘明路 研究生/设计学院
  作品自述:作品以记录疫情为切入点,以白族甲马艺术语言为手段进行设计呈现。作品以疫情进入人们视野到有所平息的99天时间为背景,记录了99个感动我们的大事小事,并汇聚成册,在此基础上,描刻了36个让我们记忆深刻的画面。

《呼吸共同体/Respiratory Community》


  黄筱茜 研究生/设计学院
  作品自述: 《呼吸共同体/ R e s p i r a t o r yCommunity》是在新型冠状病毒疫情席卷全球的特殊时期创作的作品,当全人类面对共同挑战时,人类处于同呼吸共命运的整体中携手同行。作品集互动灯光装置、智能可穿戴及远程交互于一体。通过手部及耳部的可穿戴装置采集人体的数据信息,探讨未来对人体数据的采集形式,采集样本取自世界上不同的国家及地区。通过灯光装置展示采集到的人体温度信息,光在一呼一吸间,再现人体生命信息。装置中的灯光展示个体生命体征的同时,也彼此相互关联,个体所发生的问题也将蔓延开来,触发装置整体的回应。同时作品也在探讨未来装置与观者间的关系,身体在场性的问题再度被提及。通过远程交互的形式,观众可以远程操控现场的设备,与装置产生互动。

《她说》


  刘莎 研究生/设计学院

  作品自述:《她说》是一部基于Covid-19患者自身真实经历的虚拟纪实影片。作者试图从任何采访目的、传媒经验中抽离出来,通过与亲历者的访谈,扮演纯粹的转述者身份,借助语言、图片等有限素材重构视觉,还原心理体验。

《零接触收治疑似新冠病患服务设计》


  刘佳 研究生/设计学院

  作品自述:作品运用服务设计的方法探讨“零接触”服务模式在应急医疗设计中的可能性。作品聚焦病患确诊新冠被收治之前的就诊阶段,第一部分是基于线上医疗的服务体系,将线下医院对于病患的预检分诊提前至线上,线上医疗A P P与线下所在地医院结合,线上对病患进行分类与分流。第二部分是医院传染病患者问诊、住院部指定通道设计,优化现有医院结构中收治病患的断层,将传染病诊治问诊、检测与隔离治疗一体化。

《记·七十八》


  张培健 研究生/造型学院壁画系

  作品自述:疫情期间,我被困于七十八平米的出租屋内,每天所能见到的就是方形的房间内一成不变的陈设。   于七十八平的七十八天,改变了我的生活同时也影响了我的观察方式,使我对空间和时间有了新的解读。疫情期间大多数人都困在自己屋内,如同一个又一个立方体。与人与外界的联系除了通过窗,便是通过各种方形屏幕与互联网连接虚拟世界进行交流。困于屋内我已感受不到时间的变化,每日重复着同样的生活,只能通过方形的窗来感受时间的变化。

《疫中愚人集》系列


  王朝 研究生/造型学院雕塑系

  作品自述:2020新冠肺炎疫情如颶风一般席卷全世界,被困于家中使我难得静下心来审视、感受、思考、反省外部的一切。而这反转的境遇也使得自身的创作思路和心态得以超脱,日复一日与世隔绝的创作,只为了满足自身的乐趣。而这“大智若愚”般的超脱和自在的创作状态是我追求的理想境界。老子在《道德经》中提出的“愚人之心”和对“智”的反思所显示出的淡泊恬静和无为无欲的精神状态值得当下的我们重新思考。
  1.《保护好自己温度 》

  2.《玻璃自画像》

  3.《独处》

  李云鹤 研究生/造型学院油画系
  作品自述:疫情期间,我写了7篇包含插图的文章并发表。这系列毕设作品也是插画的延伸。

《危机视角下,一次性形象识别格式重建》


  陈馨 研究生/设计学院

  作品自述:作品以本次Co v i d-19全球公共安全危机为视角,以“一次性、应急性、临时性”为关键词,通过调研、分析、发现问题、提供可替代解决方案的朴素设计方法,对以个体、空间/团队、区域/机构、国家形象在不同尺度的区别性意义及其呈梯度性发展为基本逻辑,进行构建载体为一次性,而形象非一次性的扩展实践,形成了以防护服属性为载体的一次性识别、一次性使用寿命及其临时性识别功能的类型化思考。

《二零二零·启示录》


  贾力平 研究生/造型学院油画系

  作品自述:当下世界,新冠肺炎是一个避不开的话题,几乎全球的人都在承受疫情所带来的改变以及后果,人们应当从中得到警示,肺部磨玻璃可能是当下人们最不愿意听到的词汇。

《共生的循环》


  常睿 研究生/造型学院版画系

  作品自述:选择星球作为内容的载体,是因为星球表面是无边界的,更能体现作品共生的循环这一题目。我用铜版雕版创作并用制作手工地球仪的方法完成球体,通过磁悬浮的方式把球体完整地进行展示。我试图通过画面的内容和星球的旋转来表达生命的循环生灭和存续希望。

《春天来了》系列


  李艺 研究生/造型学院基础部

  作品自述:今年的冬天格外地寒冷漫长,可是温暖却在我们每个人心中传递。当我推开家门往外看时,春天已经如约到来,顽强而鼓舞人心。

《战“疫”》


  孙铎 研究生/造型学院雕塑系

  作品自述:战“疫”系列作品共分为4个部分,分别为《迎战》《远行》《祈愿》和《告白》。隔离在家期间的创作受到材料工具场地的限制,我利用一些便于取得的材料创作了这一系列抗击疫情题材的雕塑作品,虽然不能参与到抗击疫情的第一线,但希望我的作品能凝聚人心、鼓舞斗志,在艺术战“疫”中贡献自己的力量。

《我的桃花源》


  李立钊 研究生/造型学院雕塑系

  作品自述:二零二零年是不寻常的一年,由于病毒的爆发和蔓延,致使人们的正常生活节奏被打乱,一切都慢了下来,也都静了下来,让人心生不安。也许之前拥挤、热闹、快节奏的生活存在着诸多问题,但却让人感到踏实,或许这才是生活本该有的样子。在家准备毕业作品的这段时间里,我渐渐开始怀念以往繁华、热闹,拥挤甚至有些躁动的生活。于是想用浮雕的形式描绘出印象当中以往的日常生活场景:扫着共享单车二维码的路人;焦急等待公交车的乘客;充满烟火气的早点摊位;公园里休闲娱乐的游人;写字楼中忙忙碌碌的职员;嘈杂的火锅店内人们大口喝酒、吃肉;地铁站前熙熙攘攘的人群;天空中一架接一架的飞机,到处都是一片繁华、热闹、忙碌却充满生机的景象。也想以此来表达对这种平淡生活的怀念和向往,希望人们能早日摘掉口罩,放下戒备心,不用再互相躲闪,再次回到从前平淡而充满热情的生活当中去。

《从家到家/Home from Home》


  陈凡 研究生/设计学院

  作品自述:未料的疫情加劇,在家的日子意外拉伸。我与此刻身处的房间,共同重建全新并熟悉又陌生的日常生活。拣选部份影像,仿若流水的影像日记,重解拍摄当时的心境,摸索留下的微小线索,意外和台北的家中联系上相似的气味与特定时间的光影,生活的节点记号。北京“家”的影像此刻竟与台北的“家”中重叠。从家到家,影像在平面的空间上打造着另一层维度,在仿佛没有尽头的日子里,曾经的两个家暂时地融合。

《指引》


  杨帆 研究生/造型学院版画系

  作品自述:2019年底,那时我经常发烧去望京医院看病,一直时好时坏,直到疫情开始时,才有所好转。我们躲进家里,楼道里死一样的寂静,城市被恐怖的阴影所笼罩,我们又像是被困在自己心灵的回廊中的人,渴望希望与光明的到来。在望京医院看病时,医院的回廊令我印象深刻,我一个人走在医院回廊,一阵冷意袭来。回廊空荡冰冷,身体的痛苦更加深了内心的孤寂。在下楼时,一束光照在台阶上好像在指引我前进的方向。但是远处的回廊,还是充满了未知的黑暗,恐怖的阴影在我们心中的回廊里游荡。
  责任编辑:陈思
其他文献
“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从匈牙利大诗人裴多菲《自由与爱情》里的诗句,足以看出“自由”的分量。作为一名自由职业者,我在从事了几个月旱涝不保收的自由笔译工作之后,也对“自由”二字有了更深刻的体会。其实,很多时候自由都是相对的,在获得自由的同时也需要牺牲一些。阴差阳错走上自由译者之路  从某知名高校翻译专业硕士毕业已两年有余,在走上自由笔译这条路之前,我也做过全职,换过两份工
国家话剧院上演老舍名剧《四世同堂》  我们先看不让家里人“惹事”的“保全”。最初祁老人不允许儿子们去抗日,以为“自己祁家人没有招惹日本人,日本人是断不会来找麻烦的”,包括韵梅、钱默吟、李四爷、牛教授等很多百姓都有这种心态。然而,老实本分的天佑、小崔、孟石、钱太太、孙七、小文夫妇惨死,钱默吟、瑞宣下狱,北平物资匮乏、失业、饥荒人们备受折磨、家破人亡,连我这置身事外的读者在炎炎夏日都不寒而栗。  躲野
在北京大学,清晨6:24:27,前沿交叉研究院的林同学已经进入图书馆了。  在浙江大学,图书馆全年开馆326天,来自电气工程学院的柬埔寨留学生林同学,全年入馆291天。  林同学说:“如果一整天没课的话,我会从早上八点一直待到晚上十点闭馆。”  林同学还说,“泡馆” 期间交到了不少朋友,一起约自习,相互督促。  图书馆,大学的标配。对于不少人来说,最温馨的晚安就是图书馆的闭馆音乐。  复旦大学给“
从节目表现来看,拓荒牛的先进性在于动作自然柔顺,反应快速准确。这种人都很难做得到的表演,有赖于系统和控制两方面的高效结合。让机器人“整齐划一”有多难  据提供“拓荒牛”机器人的公司介绍,它本体重量 60 kg,最大负重达到 15 kg,采用了通用力控关节,同时满足高精度高带宽力矩控制和较大的力矩质量比,其背后蕴含着一系列中国科技企业自主研发的硬核技术:高性能实时主控系统、力控伺服驱动器、全动力学优
对于大学生而言,宿舍关系的融洽程度与自己的生活和学习有着微妙的联系,学会与别人相处是大学生的必修课。  看过《老友记》的人都喜欢剧里的宿舍氛围,喜欢那种“和最好的朋友住在一起,或者因为住在一起而成为最好朋友”的感觉。但现实的宿舍关系总比影视剧复杂,因此,在难免有小摩擦的日常生活中,“尊重各自生活习惯”“生活中互帮互助”以及“不为小事计较”是大学生维持和谐的宿舍关系的三大“法宝”。  前段时间,与大
1950年代,苏联国际贸易专业的专家包达包夫来贸大指导,确定了外贸专业的四门主干课程和主要教材。这四门课程被称为“老四门”,四本教材被称作“老四本”,即乌菲莫夫编著的《苏联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贸易原理》、包达包夫编著的《国际贸易》、古冈斯基编著的《对外贸易组织与技术》和马努克扬编著的《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行情》。  1980年代,贸大教师编著的《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国际贸易实务》和《世界市场行情》
不是艺术生却偏要参加艺考,做首饰设计却不爱雕琢宝石。  对于中国美术学院首饰设计方向的第一位博士,  同时也是中国首饰设计方向最年轻的博士段燕俪来说,没有什么是约定俗成的,  在研究的道路上,她喜欢打破传统、颠覆理念、挑战各种不可能。  首饰设计不是珠宝设计  “我不喜欢被称作珠宝设计师。”这是段燕俪对自己专业的第一个正名。  一提到首饰设计,大家都会觉得这个专业要天天和金银珠宝打交道,很“贵气”
枫树意象古来有之  枫树姿态优美,先秦时代就已进入了文学作品之中。枫树意象最早见于宋玉《楚辞·招魂》:“湛湛江水兮上有枫, 目极千里兮伤春心。”此后,枫树在文人诗词歌赋中出现的次数多不胜数。唐代张若虚在《春江花月夜》中有“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杜甫在《秋兴八首》其一中有“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白居易在《琵琶行》中有“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尤其杜牧在《山行》中有一
浅蓝色牛仔外套、黄棕色皮肤,大伟在众多下课的学生身影里,很容易被找到。“今儿从早上八点到十二点,上了半天的语言课。”大伟目前正在中国传媒大学学语言,他吐字清晰、发音标准,说话习惯讲儿化音。  大伟,埃及人, 1995年出生。目前在中国传媒大学就读。此前,大伟曾获得第十五届汉语桥全球亚军暨非洲地区冠军,先后担任过天津电视台《老外视线》节目主持人、新华社驻中东分社记者。  新华社驻中东分社记者  虽然
北京师范大学是综合性的师范类大学,2001年招收第一届美术本科生,但北师大的艺术历史其实是可以追溯到还位于辅仁大学的那段“阳光灿烂的日子”,最早开始招艺术生是音乐和影视专业,那时甄魏老师就开始给这些专业的学生上美术课程。现在的北师大早已成立独立的艺术学院,学生们的毕业去  向五花八门,有当独立艺术家的,有做理论研究的,有做老师的,有出国艺术深造的,但不管怎样,在离开校园之前都要认真完成一个重要的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