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些行为规范真是不容易做到,不要说不容易做到,今天连听也听不到了,就是专门研究儒家、儒学的专家,知道的也寥寥无几。但是,两千多年前,就是靠着孔子与他的弟子门人对这些行为规则的身体力行,使“儒”的价值观成为中华文化传统的核心价值观,而这样的价值观成为维系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人脉几千年来不发生断裂,使中华民族成为迄今为止世界上寿命最长、更新能力最强、因而是生命力最旺盛的民族的根本原因。这些行为规范其实已经积淀到中国人的人格深层,成为中国人的潜意识与集体无意识,成为中国人评判事物优劣的标准。譬如中国人对商人的评判,“为富不仁”是最严厉的批评。为商之道,不看你钱赚得多不多,甚至也不看你富了以后钱捐得多不多,是不是死后裸捐,而是看你在“为富”(赚钱)的过程中是“仁”还是“不仁”。像现在这样以商场为战场,以邻为壑,不择手段的扩大市场份额、占领垄断地位,就是“不仁”,不要说从事非法行业,生产,销售假冒伪劣、危害健康与生命安全产品了。这样“不仁”得来的钱,拿来做些表面的慈善事业,就像美国作家德莱塞在长篇小说《金融家》里写的银行家柯帕乌做的作为广告、公关手段的“慈善”,不仅没有功德,连所犯罪孽也一点抵消不了。“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这才是为富之仁。所以,中国的商家店铺里,过去常挂“货真价实”“童叟无欺”的匾额,这就是“儒”的价值观在商道中的体现。长期以来,“儒”在中国,代表价值观、代表人格品位。
再说“商”。长期以来,有个误解,认为儒家是重农抑商的,中国的资本主义经济之所以发展不起来,与儒家的“重农抑商”理念与“君子言义不言利”的理念密切有关。在中国两千多年的皇权专制社会(也就是宗法制集权社会,现代中国学术界称之为“封建社会”,是不正确的),确实有“重农抑商”的政策,但这其实不是儒家的政策,而是法家的政策,或者说,这是儒表法里的汉儒的主张,不是孔儒的主张。孔儒是不抑商的。孔子本身就是商族的后代,商族就是以商为主的民族,商族从东北辽宁一带几经迁徙,到中原殷地(今称殷墟)定居后,才被后人称为殷国、殷族。
在《春秋左传·僖公三十三年》中,有关于郑国商人弦高犒师的记载:
(秦军)及滑,郑商人弦高将市于周,遇之,以乘韦先牛十二犒师,曰:“寡君闻吾子将步师出于敝邑,敢犒从者。不腆敝邑,为从者之淹,居则具一日之积,行则备一夕之卫。”且使遽告于郑。郑穆公使视客馆,则束载、厉兵、秣马矣。使皇武子辞焉,曰:“吾子淹久于敝邑,唯是脯资、饩牵竭矣,为吾子之将行也,郑之有原圃,犹秦之有具囿也,吾子取其麋鹿,以闲敝邑,若何?”杞子奔齐,逢孙、扬孙奔宋。孟明曰:“郑有备矣,不可冀也。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灭滑而还。
《史记》记载范蠡功成身退,白手起家,善于经营,成为陶朱公的故事:
范蠡浮海出齐,变姓名,自谓鸱夷子皮,耕于海畔,苦身戮力,父子治产。居无几何,致产数十万。齐人闻其贤,以为相。范蠡喟然叹曰:“居家则致千金,居官则至卿相,此布衣之极也。久受尊名,不祥。”乃归相印,尽散其财,以分与知友乡党,而怀其重宝,闲行以去,止于陶,以为此天下之中,交易有无之路通,为生可以致富矣。于是自谓陶朱公。复约要父子耕畜,废居,候时转物,逐什一之利。居无何,则致赀累巨万。天下称陶朱公。(《史记·越王勾践世家》)
范懿既雪会稽之耻,乃喟然而叹曰,“计然之策七,越用其五而得意。既已施于国,吾欲用之家。”乃乘扁舟浮于江湖,变名易姓,适齐为鸱夷子皮,之陶为朱公,朱公以为陶天下之中,诸侯四通,货物所交易也。乃治产积居,与时逐而不责于人。故善治生者,能择人而任时。十九年之中三致千金。再分散与贫交疏昆弟,此所谓富好行其德者也。后年衰老而听子孙,子孙修业而息之。遂至巨万。故言富者皆称陶朱公。(《史记·货殖列传》)
孔子的得意门人子贡,对传承夫子之道有大贡献,长于辞令,是出色的外交家,但他最后的身份不是官员、重臣,而是富商、巨贾。
子贡好废举,与时转货赀。喜扬人之美,不能匿入之过。常相鲁卫,家累千金,卒终于齐。(《史记·仲尼弟子列传》)
子赣既学于仲尼,退而仕于卫,废着鬻财于曹、鲁之闲,七十子之徒,赐最为饶益。原宪不厌糟糠,匿于穷巷。子贡结驷连骑,束帛之币以聘享诸侯,所至,国君无不分庭与之抗礼。夫使孔子名布扬于天下者,子贡先后之也。此所谓得而益彰者乎?(《史记·货殖列传》)
从司马迁赞扬范龜、子贡,还特地著《货殖列传》,宣扬为富正道,可见直到《史记》时代,也就是已经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时代,主流话语还是不抑商的,说明儒家是不抑商的。抑商的是法家,而且不是管仲的早期的春秋法家,而是李悝、商鞅、荀子、韩非子这样的后期的战国法家(其实是权术家)。因为战国法家都是君本主义者,一切都是从巩固君主的绝对权力出发的,而“商”民是“国人”(市民)中最活跃的分子,他们信息灵通,见多识广,交友广泛,还有为了保护商业利益,防止盗匪,组织准军事团体的能力与实力,以及通过参政,以权盈利的自觉意识,所以对君(皇)权政治是个严重威胁,一定要抑制。从《货殖列传》看,到西汉,不仅商业经济十分发达,就是金融资本经济也十分发达了:
吴楚七国兵起时,长安中列侯封君行从军旅,赍贷子钱,子钱家以为侯邑国在关东,关东成败未决,莫肯与。唯无盐氏出捐千金贷,其息什之。三月,吴楚平,一岁之中,则无盐氏之息什倍,用此富埒关中。
无盐氏就是通过借高利贷给出去打仗的“列侯封君”而发财致富的。此例可以说明信贷经济在当时中国已经通行,中国在两千多年前,就不是低水平的商品经济,而是有金融活动的高水平的商品经济。有学者提出。在商品经济活动中,产生了信贷、期货、证券等金融资本的活动,才可以说具备了产生资本主义的条件。照此看来,中国在两千多年前就具备了产生资本主义的条件,为什么一直没有发展成资本主义社会呢?
一个原因,就是皇权专制政权与为其服务的君本主义知识分子,早就意识到“商”对专制政体的威胁,对“家天下”的威胁,所以制造出“抑商”的话语,推行“抑商”的政策,而因为皇权专制社会是“独尊儒术”,所以,这份名义与责任,就由儒家来担了。
推行“抑商”话语的结果,是把“商”与“农”对立起来了。本来,“商”与“农”是并不对立的,“商”是帮助“农”把产品卖出去,没有“商”的帮助,生产出来的产品可能积压变质,至少是不能实现价值,更不能扩大生产规模。但在“农”、“商”对立(“工”,“商”对立也一样)的语境中,“商”赚的是“农”的钱,“农”、“商”的贫富差 距是“商”的贪得无厌造成的,“农”、“商”的利益天然冲突,不可调和,要调节“农”、“商”的利益冲突,唯有靠国家行政力量这“有形的手”。这样,国家政权就不可或缺,位置就稳固了。因此,“重农”主义、“抑商”政策,都是从政治需要出发的,不是依据经济规律而来的,但在中国历史上,用国家行政力量来调节经济,没有成功之例。最著名的是王安石变法。《青苗法》等从理论上看起来是对农民有利,但为什么遭到农民的激烈反对呢?究其实,是用“官商”来替代“民商”,商业活动一旦与行政权力相结合,贪污腐败、以权谋私就不可遏止,再好的制度设计,也必定会变得“金玉其外,败絮其中”。今天,我们已经很难从史料中查到在王安石新法实行时,权力是如何迅速腐败的,《青苗法》等是如何使农民遭受更重的盘剥的,但从近些年中国在经济改革中,在“双轨制”与“现代企业股份制度”的名义下“倒卖批文”、“左手卖给右手’的“合法”谋私、腐败行为,可以想见当时的情形。所以,当时的有识之士,如苏轼,司马光等,对王安石新法的批评是“与民争利”,这个“民”,就是指的“商”民。“商”是要谋利的,但他谋的是商业利益,所以,他不能赚得太狠了,他赚得太狠,以后别人就不与他进行交易了,他的商业就不能可持续发展了。而官商,他谋的是个人利益,事业成败,能不能可持续发展,与他无关,他关心的是在他占有官商位置期间,能够捞多少。因此,在中国,抑了民“商”,不可能富了“农”,只能富了“官商”。可能一时看起来是“国富民穷”,王安石当年变法的第一目的是增加财政收入,增强国力,抵御外敌,所以得到宋神宗的全力支持,但终究国也不富,民也不富。是富了那些官。
但这里又要说到东西方经商的理念不同。
中国的经商理念是双赢,双赢才能使交易长久地进行下去,才能可持续发展。西方对“双赢”理念不能理解,博弈就是单赢,我赢你输,怎么可能双赢呢?经商是目的就是赚钱,钱赚得越多,经营就越成功,所以,千方百计地追求超高利润,追求垄断带来的垄断价格与垄断利润是必然的趋势。所以,凯恩斯主义也好,货币主义也好,追求单贏,多赢是一样的,差别就在让“国家”资本(其实是此时控制国家政权的资本利益集团)贏,还是让“民间”资本(往往是投资新兴产业的资本利益集团)赢。
东西方经营理念的不同,是因为东西方的文化根基不同。东方的文化根基是农耕文化,农耕文化是过日子的文化,是在同一块土地上世世代代繁衍生息的文化,是以“可持续”为发展模式的文化,因而是重传承的文化,是以“久”为首要价值的文化。西方的文化根基是游牧类型文化(包括殖民文化、商旅文化、海盗文化等),游牧文化是以战争为常态的文化,是不断迁徙,拿了就走的文化,是以“做大做强”为发展模式的文化,因而着重开拓的文化,是以“强”为首要价值的文化。所以,资本主义经济。与战争是孪生儿,这不仅因为通过战争手段,可以掠夺资源,争夺市场,也不仅因为,游牧文化的集体无意识,使他们自然认为商场就是战场,贸易就是商战,更因为从揭露出来的美国精英在上世纪60年代炮制的《铁山报告》看,他们把战争视为大量消耗资源,井使人民服从政府,从而拉动经济的最有效的手段。
因此,“儒商”的概念不啻是只能产生于东方文化的土壤中,而今天,更需要将其推向世界,成为世界性的概念,用今天时髦的话来说,成为一种“普世价值”。因为儒商不仅能推动经济健康、正常、可持续的发展,而且能消弭战争,人类需要和平,和平是幸福生活的最基本的保障,也是人类通过自己的智慧与努力达到的目标。“儒商”应使自己首先成为和平的使者,在和平的环境中,才能生意兴隆,事业发达,而不是相反。
儒商是一种人格、品位,儒商可以也应该成为当代的圣贤。
再说“商”。长期以来,有个误解,认为儒家是重农抑商的,中国的资本主义经济之所以发展不起来,与儒家的“重农抑商”理念与“君子言义不言利”的理念密切有关。在中国两千多年的皇权专制社会(也就是宗法制集权社会,现代中国学术界称之为“封建社会”,是不正确的),确实有“重农抑商”的政策,但这其实不是儒家的政策,而是法家的政策,或者说,这是儒表法里的汉儒的主张,不是孔儒的主张。孔儒是不抑商的。孔子本身就是商族的后代,商族就是以商为主的民族,商族从东北辽宁一带几经迁徙,到中原殷地(今称殷墟)定居后,才被后人称为殷国、殷族。
在《春秋左传·僖公三十三年》中,有关于郑国商人弦高犒师的记载:
(秦军)及滑,郑商人弦高将市于周,遇之,以乘韦先牛十二犒师,曰:“寡君闻吾子将步师出于敝邑,敢犒从者。不腆敝邑,为从者之淹,居则具一日之积,行则备一夕之卫。”且使遽告于郑。郑穆公使视客馆,则束载、厉兵、秣马矣。使皇武子辞焉,曰:“吾子淹久于敝邑,唯是脯资、饩牵竭矣,为吾子之将行也,郑之有原圃,犹秦之有具囿也,吾子取其麋鹿,以闲敝邑,若何?”杞子奔齐,逢孙、扬孙奔宋。孟明曰:“郑有备矣,不可冀也。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灭滑而还。
《史记》记载范蠡功成身退,白手起家,善于经营,成为陶朱公的故事:
范蠡浮海出齐,变姓名,自谓鸱夷子皮,耕于海畔,苦身戮力,父子治产。居无几何,致产数十万。齐人闻其贤,以为相。范蠡喟然叹曰:“居家则致千金,居官则至卿相,此布衣之极也。久受尊名,不祥。”乃归相印,尽散其财,以分与知友乡党,而怀其重宝,闲行以去,止于陶,以为此天下之中,交易有无之路通,为生可以致富矣。于是自谓陶朱公。复约要父子耕畜,废居,候时转物,逐什一之利。居无何,则致赀累巨万。天下称陶朱公。(《史记·越王勾践世家》)
范懿既雪会稽之耻,乃喟然而叹曰,“计然之策七,越用其五而得意。既已施于国,吾欲用之家。”乃乘扁舟浮于江湖,变名易姓,适齐为鸱夷子皮,之陶为朱公,朱公以为陶天下之中,诸侯四通,货物所交易也。乃治产积居,与时逐而不责于人。故善治生者,能择人而任时。十九年之中三致千金。再分散与贫交疏昆弟,此所谓富好行其德者也。后年衰老而听子孙,子孙修业而息之。遂至巨万。故言富者皆称陶朱公。(《史记·货殖列传》)
孔子的得意门人子贡,对传承夫子之道有大贡献,长于辞令,是出色的外交家,但他最后的身份不是官员、重臣,而是富商、巨贾。
子贡好废举,与时转货赀。喜扬人之美,不能匿入之过。常相鲁卫,家累千金,卒终于齐。(《史记·仲尼弟子列传》)
子赣既学于仲尼,退而仕于卫,废着鬻财于曹、鲁之闲,七十子之徒,赐最为饶益。原宪不厌糟糠,匿于穷巷。子贡结驷连骑,束帛之币以聘享诸侯,所至,国君无不分庭与之抗礼。夫使孔子名布扬于天下者,子贡先后之也。此所谓得而益彰者乎?(《史记·货殖列传》)
从司马迁赞扬范龜、子贡,还特地著《货殖列传》,宣扬为富正道,可见直到《史记》时代,也就是已经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时代,主流话语还是不抑商的,说明儒家是不抑商的。抑商的是法家,而且不是管仲的早期的春秋法家,而是李悝、商鞅、荀子、韩非子这样的后期的战国法家(其实是权术家)。因为战国法家都是君本主义者,一切都是从巩固君主的绝对权力出发的,而“商”民是“国人”(市民)中最活跃的分子,他们信息灵通,见多识广,交友广泛,还有为了保护商业利益,防止盗匪,组织准军事团体的能力与实力,以及通过参政,以权盈利的自觉意识,所以对君(皇)权政治是个严重威胁,一定要抑制。从《货殖列传》看,到西汉,不仅商业经济十分发达,就是金融资本经济也十分发达了:
吴楚七国兵起时,长安中列侯封君行从军旅,赍贷子钱,子钱家以为侯邑国在关东,关东成败未决,莫肯与。唯无盐氏出捐千金贷,其息什之。三月,吴楚平,一岁之中,则无盐氏之息什倍,用此富埒关中。
无盐氏就是通过借高利贷给出去打仗的“列侯封君”而发财致富的。此例可以说明信贷经济在当时中国已经通行,中国在两千多年前,就不是低水平的商品经济,而是有金融活动的高水平的商品经济。有学者提出。在商品经济活动中,产生了信贷、期货、证券等金融资本的活动,才可以说具备了产生资本主义的条件。照此看来,中国在两千多年前就具备了产生资本主义的条件,为什么一直没有发展成资本主义社会呢?
一个原因,就是皇权专制政权与为其服务的君本主义知识分子,早就意识到“商”对专制政体的威胁,对“家天下”的威胁,所以制造出“抑商”的话语,推行“抑商”的政策,而因为皇权专制社会是“独尊儒术”,所以,这份名义与责任,就由儒家来担了。
推行“抑商”话语的结果,是把“商”与“农”对立起来了。本来,“商”与“农”是并不对立的,“商”是帮助“农”把产品卖出去,没有“商”的帮助,生产出来的产品可能积压变质,至少是不能实现价值,更不能扩大生产规模。但在“农”、“商”对立(“工”,“商”对立也一样)的语境中,“商”赚的是“农”的钱,“农”、“商”的贫富差 距是“商”的贪得无厌造成的,“农”、“商”的利益天然冲突,不可调和,要调节“农”、“商”的利益冲突,唯有靠国家行政力量这“有形的手”。这样,国家政权就不可或缺,位置就稳固了。因此,“重农”主义、“抑商”政策,都是从政治需要出发的,不是依据经济规律而来的,但在中国历史上,用国家行政力量来调节经济,没有成功之例。最著名的是王安石变法。《青苗法》等从理论上看起来是对农民有利,但为什么遭到农民的激烈反对呢?究其实,是用“官商”来替代“民商”,商业活动一旦与行政权力相结合,贪污腐败、以权谋私就不可遏止,再好的制度设计,也必定会变得“金玉其外,败絮其中”。今天,我们已经很难从史料中查到在王安石新法实行时,权力是如何迅速腐败的,《青苗法》等是如何使农民遭受更重的盘剥的,但从近些年中国在经济改革中,在“双轨制”与“现代企业股份制度”的名义下“倒卖批文”、“左手卖给右手’的“合法”谋私、腐败行为,可以想见当时的情形。所以,当时的有识之士,如苏轼,司马光等,对王安石新法的批评是“与民争利”,这个“民”,就是指的“商”民。“商”是要谋利的,但他谋的是商业利益,所以,他不能赚得太狠了,他赚得太狠,以后别人就不与他进行交易了,他的商业就不能可持续发展了。而官商,他谋的是个人利益,事业成败,能不能可持续发展,与他无关,他关心的是在他占有官商位置期间,能够捞多少。因此,在中国,抑了民“商”,不可能富了“农”,只能富了“官商”。可能一时看起来是“国富民穷”,王安石当年变法的第一目的是增加财政收入,增强国力,抵御外敌,所以得到宋神宗的全力支持,但终究国也不富,民也不富。是富了那些官。
但这里又要说到东西方经商的理念不同。
中国的经商理念是双赢,双赢才能使交易长久地进行下去,才能可持续发展。西方对“双赢”理念不能理解,博弈就是单赢,我赢你输,怎么可能双赢呢?经商是目的就是赚钱,钱赚得越多,经营就越成功,所以,千方百计地追求超高利润,追求垄断带来的垄断价格与垄断利润是必然的趋势。所以,凯恩斯主义也好,货币主义也好,追求单贏,多赢是一样的,差别就在让“国家”资本(其实是此时控制国家政权的资本利益集团)贏,还是让“民间”资本(往往是投资新兴产业的资本利益集团)赢。
东西方经营理念的不同,是因为东西方的文化根基不同。东方的文化根基是农耕文化,农耕文化是过日子的文化,是在同一块土地上世世代代繁衍生息的文化,是以“可持续”为发展模式的文化,因而是重传承的文化,是以“久”为首要价值的文化。西方的文化根基是游牧类型文化(包括殖民文化、商旅文化、海盗文化等),游牧文化是以战争为常态的文化,是不断迁徙,拿了就走的文化,是以“做大做强”为发展模式的文化,因而着重开拓的文化,是以“强”为首要价值的文化。所以,资本主义经济。与战争是孪生儿,这不仅因为通过战争手段,可以掠夺资源,争夺市场,也不仅因为,游牧文化的集体无意识,使他们自然认为商场就是战场,贸易就是商战,更因为从揭露出来的美国精英在上世纪60年代炮制的《铁山报告》看,他们把战争视为大量消耗资源,井使人民服从政府,从而拉动经济的最有效的手段。
因此,“儒商”的概念不啻是只能产生于东方文化的土壤中,而今天,更需要将其推向世界,成为世界性的概念,用今天时髦的话来说,成为一种“普世价值”。因为儒商不仅能推动经济健康、正常、可持续的发展,而且能消弭战争,人类需要和平,和平是幸福生活的最基本的保障,也是人类通过自己的智慧与努力达到的目标。“儒商”应使自己首先成为和平的使者,在和平的环境中,才能生意兴隆,事业发达,而不是相反。
儒商是一种人格、品位,儒商可以也应该成为当代的圣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