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教育是母语教育,是汉民族统一规范的祖国语言文字的教育。语言在人类社会形成和发展的长河中,经历了千万年,它发生了,成型了,丰富了,洗练了,发展了,成了人类所独有的一种交际工具。只要进入语言的“时间隧道”,就能穿越几千年历史的积淀层,认识历史,认识社会,感悟人生。作为小学生学语文,最基本的方法,那就是让孩子们在朗读中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无穷魅力。
一直都在思考:我该从何开始建设一个新的班级,让它迅速建立起良好的班风?看着孩子们一张张纯真而略有些迷茫的脸,我想读书应该可以重新塑造一个孩子的灵魂。毕竟教育要从娃娃抓起,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梦要从小撒在孩子的心里。如何让孩子爱上读书?我便寻思着按计划行事。
关于阅读的意义,我们已经有了丰富多彩的阐述:阅读是一种人生方式,阅读一种经验累积,阅读是一种优美而神圣的宗教;阅读可以让人修心养性,阅读可以改变人的外在形象,阅读可以提高人的创新能力……诸如此类,众说纷纭,只是在现实的生活中,阅读离我们越来越远,甚至为了追求快速,不断地更新的是软件,但却忘了停下脚步驻足在文字中流连的沉静的感觉,这样恶劣的环境直接影响了孩子对阅读的兴趣。
究竟有什么办法会让孩子喜欢阅读?我想最好的答案莫过于——朗读,大声地朗读,让孩子们从声音的跳动过渡到文字的沉静中来。难道还有比这更好的方法吗?如果一个孩子不愿意阅读,就算你把阅读的意义说得天花乱坠,那也只是徒劳。我们可以做这样的设想:一个具备出色朗读能力的语文老师,每一节课在班上授课,总会声情并茂地朗读文章中一些优美的、感人的、智慧的、扣人心弦的精彩片段,这样班上的孩子自然而然就会被老师的朗读声音所吸引。虽然朗读已经结束,可是已有一种欲望悄悄地在每个孩子的心里萌芽起来——多想亲眼看看那本书是怎样的故事啊!当他真的打开这本书的时候,文字与心灵的无声碰撞,教育的意义也就水到渠成了,甚至,我们可以有充足的理由对这个孩子的阅读乃至他的成长赋予了更多的希望,也许他日成才将是一位作家或是学者,不管怎样,那些打开心扉的文字终将让他受益终身。
在我的课堂,朗读已经成了一种必备的常态。每一节课,我都会给学生范读,不刻意、无悬念、如镶嵌般出现在我的课堂。我的范读,就想给孩子们先营造一个可以尽情舒展的读书氛围,没有固定的要求,没有标准的模式,也没有繁杂的讲解,任由他们自己选择。而我觉得,课文的详尽剖析,看似很全面很有深度,但只能使学生知道而已。可是,朗读能让人感受得到——感受到文章中叙述的人、事、物,感受到语言文字的生命张力,感受到字里行间中跳跃的心理变化,感受到文字的铺叙中蕴藏的丰富情感,让语言文字像血液一样在孩子的心里流动起来。
我常常告诉我的学生:一篇好的文章就是一篇好的范文。也许可以借鉴的只是一句、或只是一段,只要那曾经在心里流淌过的文字成为孩子们津津乐道的话题或是熟读成诵的语段,能在提笔的瞬间倾泄成心中的话语,融化在自己的作品当中,这对每个孩子而言就是一种获得,一种终身铭记。
其实,我更想说的是,培养孩子爱上朗读就是培养一种良好的习惯,这个习惯一旦养成将会成为孩子们终身的文化烙印。我是这样想也是这样努力地在做。朗读在发达国家,就是一个日常行为。比如在德国,朗读对德国人而言,是日常生活中一件经常的却又是非常重要的事情。四五人、五六人、十几人、上百人坐下来,然后听一个人或几个人朗读一篇(或一部)经典的作品,或一段,或全文,这样的场景在德国的街头随处可见。因此,朗读的日久浸润会洗涤人的心灵尘埃,会净化人的灵魂,使人具备了良好的修养,提高中华民族公民素质便指日可待了。
例如,在教学实践中,我会有意识地、有计划地引导学生根据自己阅读情况或圈,或点,或批,或划,这就是习惯的养成教育。每次接手新的班级,我都会利用前两个星期作为摸底阶段,开始不做太多要求,只按原来的方式管理,每天通过聊天、个别谈话、家长沟通、观察记录孩子的日常行为,再统一分析对比,对全班的班底已有了大致的了解和熟悉。紧接着,班级制定班规、推选班干部、明确分工到位,便开始成立班级专属的兴趣图书角,书籍由孩子们自发捐赠自己喜欢想推荐的名著经典。这样的积少成多的方式,会让孩子们在交换和分享的过程中,得到的不仅是阅读数量的增加,也是阅读质量的迅速提升,更是对孩子人格和心灵最好的培养。从第三个星期开始,我的班上就有了一份属于孩子们可以自由尽情发挥完成的作业——每天都有阅读课外书的任务,只是不统一安排,时间长短因人而异;每个星期完成一篇读书笔记,从一个星期的阅读内容选取自己喜欢而深有感悟的,可以有完整的构思,可以有自己的排版,可以有自己喜欢的插图,可以用上自己喜欢的色彩,要认真摘抄自己喜欢的文字,要写出自己读书的感受……就这样的等待,一份份图文并茂的、色彩缤纷的、内容丰富的作品就呈现出来了,渐渐地,这份作业成了孩子们周末最期待的作业。
的确,正如一个语文教育家所深有感触地说:教育的一个重要使命就是让孩子充满梦想和激情,这比学到多少知识更重要。有了憧憬和向往,人的心里才會变得格外纯净,人的感情才会变得格外丰富,人才能热爱阅读,热爱学习。
语文教育是一种人文教育,要让学生用自己的思维去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选择自己的职业,选择属于自己的独特人生道路。那如何利用好朗读的优势轻叩孩子的兴趣之门——这是我们需要不断思考、反复实践的问题!毕竟,语言文字需要不断的积累,要踏踏实实打好基础,只有在读中读,在读中想,在读中悟,在读中写,我们才能好地让孩子们感受中华民族语言的声音之美,让母语真正走进每个孩子的心灵,让学生真正具备良好的终身受益的语文素养,才能真正唤醒孩子们内心的责任感——为中华的伟大复兴梦而不懈奋斗!
一直都在思考:我该从何开始建设一个新的班级,让它迅速建立起良好的班风?看着孩子们一张张纯真而略有些迷茫的脸,我想读书应该可以重新塑造一个孩子的灵魂。毕竟教育要从娃娃抓起,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梦要从小撒在孩子的心里。如何让孩子爱上读书?我便寻思着按计划行事。
关于阅读的意义,我们已经有了丰富多彩的阐述:阅读是一种人生方式,阅读一种经验累积,阅读是一种优美而神圣的宗教;阅读可以让人修心养性,阅读可以改变人的外在形象,阅读可以提高人的创新能力……诸如此类,众说纷纭,只是在现实的生活中,阅读离我们越来越远,甚至为了追求快速,不断地更新的是软件,但却忘了停下脚步驻足在文字中流连的沉静的感觉,这样恶劣的环境直接影响了孩子对阅读的兴趣。
究竟有什么办法会让孩子喜欢阅读?我想最好的答案莫过于——朗读,大声地朗读,让孩子们从声音的跳动过渡到文字的沉静中来。难道还有比这更好的方法吗?如果一个孩子不愿意阅读,就算你把阅读的意义说得天花乱坠,那也只是徒劳。我们可以做这样的设想:一个具备出色朗读能力的语文老师,每一节课在班上授课,总会声情并茂地朗读文章中一些优美的、感人的、智慧的、扣人心弦的精彩片段,这样班上的孩子自然而然就会被老师的朗读声音所吸引。虽然朗读已经结束,可是已有一种欲望悄悄地在每个孩子的心里萌芽起来——多想亲眼看看那本书是怎样的故事啊!当他真的打开这本书的时候,文字与心灵的无声碰撞,教育的意义也就水到渠成了,甚至,我们可以有充足的理由对这个孩子的阅读乃至他的成长赋予了更多的希望,也许他日成才将是一位作家或是学者,不管怎样,那些打开心扉的文字终将让他受益终身。
在我的课堂,朗读已经成了一种必备的常态。每一节课,我都会给学生范读,不刻意、无悬念、如镶嵌般出现在我的课堂。我的范读,就想给孩子们先营造一个可以尽情舒展的读书氛围,没有固定的要求,没有标准的模式,也没有繁杂的讲解,任由他们自己选择。而我觉得,课文的详尽剖析,看似很全面很有深度,但只能使学生知道而已。可是,朗读能让人感受得到——感受到文章中叙述的人、事、物,感受到语言文字的生命张力,感受到字里行间中跳跃的心理变化,感受到文字的铺叙中蕴藏的丰富情感,让语言文字像血液一样在孩子的心里流动起来。
我常常告诉我的学生:一篇好的文章就是一篇好的范文。也许可以借鉴的只是一句、或只是一段,只要那曾经在心里流淌过的文字成为孩子们津津乐道的话题或是熟读成诵的语段,能在提笔的瞬间倾泄成心中的话语,融化在自己的作品当中,这对每个孩子而言就是一种获得,一种终身铭记。
其实,我更想说的是,培养孩子爱上朗读就是培养一种良好的习惯,这个习惯一旦养成将会成为孩子们终身的文化烙印。我是这样想也是这样努力地在做。朗读在发达国家,就是一个日常行为。比如在德国,朗读对德国人而言,是日常生活中一件经常的却又是非常重要的事情。四五人、五六人、十几人、上百人坐下来,然后听一个人或几个人朗读一篇(或一部)经典的作品,或一段,或全文,这样的场景在德国的街头随处可见。因此,朗读的日久浸润会洗涤人的心灵尘埃,会净化人的灵魂,使人具备了良好的修养,提高中华民族公民素质便指日可待了。
例如,在教学实践中,我会有意识地、有计划地引导学生根据自己阅读情况或圈,或点,或批,或划,这就是习惯的养成教育。每次接手新的班级,我都会利用前两个星期作为摸底阶段,开始不做太多要求,只按原来的方式管理,每天通过聊天、个别谈话、家长沟通、观察记录孩子的日常行为,再统一分析对比,对全班的班底已有了大致的了解和熟悉。紧接着,班级制定班规、推选班干部、明确分工到位,便开始成立班级专属的兴趣图书角,书籍由孩子们自发捐赠自己喜欢想推荐的名著经典。这样的积少成多的方式,会让孩子们在交换和分享的过程中,得到的不仅是阅读数量的增加,也是阅读质量的迅速提升,更是对孩子人格和心灵最好的培养。从第三个星期开始,我的班上就有了一份属于孩子们可以自由尽情发挥完成的作业——每天都有阅读课外书的任务,只是不统一安排,时间长短因人而异;每个星期完成一篇读书笔记,从一个星期的阅读内容选取自己喜欢而深有感悟的,可以有完整的构思,可以有自己的排版,可以有自己喜欢的插图,可以用上自己喜欢的色彩,要认真摘抄自己喜欢的文字,要写出自己读书的感受……就这样的等待,一份份图文并茂的、色彩缤纷的、内容丰富的作品就呈现出来了,渐渐地,这份作业成了孩子们周末最期待的作业。
的确,正如一个语文教育家所深有感触地说:教育的一个重要使命就是让孩子充满梦想和激情,这比学到多少知识更重要。有了憧憬和向往,人的心里才會变得格外纯净,人的感情才会变得格外丰富,人才能热爱阅读,热爱学习。
语文教育是一种人文教育,要让学生用自己的思维去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选择自己的职业,选择属于自己的独特人生道路。那如何利用好朗读的优势轻叩孩子的兴趣之门——这是我们需要不断思考、反复实践的问题!毕竟,语言文字需要不断的积累,要踏踏实实打好基础,只有在读中读,在读中想,在读中悟,在读中写,我们才能好地让孩子们感受中华民族语言的声音之美,让母语真正走进每个孩子的心灵,让学生真正具备良好的终身受益的语文素养,才能真正唤醒孩子们内心的责任感——为中华的伟大复兴梦而不懈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