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家庭是人类社会生活最基本的单位;家庭档案是记录历史,传承社会文明的重要载体;众多的家庭记忆,组成了整个社会记忆。
近年来,随着档案服务社会和文化职能的深化,国内不少城市的档案机构都在逐步重视并开展城市记忆的研究。“城市记忆”最早移植于199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世界记忆工程,当时主要对象是对文献遗产的保护。2000年我国启动了“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工程”。新世纪以来,国内不少城市相继开展了以保护城市文脉和文化遗产为目的的“城市记忆”工程。
档案与城市记忆
档案工作的本质属性就是记录和保存社会记忆。以档案为主要载体,记录并保存城市发展历程中的各种有保存价值的印记,是档案工作的应有之义。
我们对全国各地开展的“城市记忆”工程的情况进行研究发现,“城市记忆”工程是实现“城市记忆”档案文献整合的重要载体和重要手段。有如下特点:
“城市记忆”工程的实施主体,由开始的民间行为为主,转变为以后的政府行为为主。更多的是以各城市的档案部门为主具体实施。
“城市记忆”工程的主要内容,由开始的以城市历史街区、遗迹和建筑原貌拍摄建档为主,拓展到记录、抢救、征集、整合城市变迁和发展中的全方位、多领域的实体和信息,并得到了社会各方面的认同和支持。
“城市记忆”工程的探索实践,体现了档案部门主动记录历史、构建社会记忆的重要作用,并取得了积极成果,但是需要加以科学引导和规范。
杭州记忆工程的探索实践
杭州市档案局(馆)从2009起开始实施以“城市记忆”为主体的“杭州记忆”工程,对城市发展中的历史记录,包括对文字、图表、声像资料、数据(库)以及具有档案特性的实物等进行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的收集、整合、保存、利用。具体分解为“城市记忆”“乡村记忆”“企业记忆”“家庭记忆”四个项目。
城市记忆——留住城市发展的脉络。突出老照片、老地图、老票证、老街区、老建筑、名人故居等特色档案征集、编研、展览。征集到反映杭州城市风貌、百姓生活等方面的照片4万余张,其中清末民初的老照片一万余张;征集到从明朝到建国初的杭州历史地图416幅,其中不乏珍品;征集到在杭州历史上流通过的各类票证3000余种2万余枚,等等。这些档案资源,是杭州不同历史时期城市风貌、百姓生活的见证,也是杭州不同历史发展阶段的见证。我们以征集到的城市记忆素材为基础,出版了《杭州古旧地图集》《杭州历史文化图说》《抗日烽火中的杭州》《百年经典杭州》《清太平天国档案史料选编》《杭州解放档案文献图集》《杭州票证图录》《杭州通鉴》等20多种城市记忆文献和研究著作,总计1000余万字。举办《清代杭州·宫廷档案展览》《近代杭州图片展》《杭州古旧地图展》《杭州改革开放三十周年成就展》《杭州抗战档案史料展》等40多项城市记忆专题展览,吸引90余万人参观。
乡村记忆——留住即将消逝的乡愁。我们的乡村正在消逝。我们既要通过档案挖掘乡村的历史,也要通过档案记住杭州周边乡村的今天。我们在乡村倡导保护老祠堂老建筑,收集整理老家谱旧文献,挖掘乡贤名人和传说典故,收集保存农耕时代农具和生活用品,开展杭州方言研究和记录,组织开展乡村记忆拍摄,等等。同时,我们从2013年起开始了乡村记忆示范点的建设,目前全市已建立21村乡村记忆示范点。我们的目标是让档案成为留住“乡愁”的重要载体。
企业记忆——留住经济发展的脚印。企业的变迁,既反映了城市变迁,也反映了人类经济生活的进步,是杭州记忆的重要内容。随着杭州旧城改造和企业的转型升级,我们挖掘并记录杭州工业遗存,举办了杭州工业遗存展,出版了《杭州老工业遗存》;我们征集到老字号档案1000余件,举办了杭州百货老字号展览,出版了《杭州百货老字号》。我们为服务民营企业,实施了民营企业记忆之窗项目,指导帮助民营企业建档和企业发展历程的展厅建设。娃哈哈、传化、万事利等14家大型企业参与了企业记忆之窗项目。
家庭记忆——留住家庭温馨的时刻。家庭是人类社会生活最基本的单位;家庭档案是记录历史,传承社会文明的重要载体;众多的家庭记忆,组成了整个社会记忆。从2013年起,我们实施了家庭记忆工程,指导开展家庭建档活动。制定了家庭建档行动计划、编写了家庭建档的规范、编印了4万余份的家庭建档指南、赠送了10万多只家庭建档档案盒,召开家庭建档座谈会、开展了广场宣传、召开了现场推进会、出版了家庭档案著作《那些年》。到现在已经有4万户左右的家庭建立了家庭档案。
我们通过以上四个记忆项目,构建了“杭州记忆”工程的框架。当然,我们的思想认识和探索实践还在逐步深化的过程中。我们认为“杭州记忆”工程,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档案文化工程,也是社会文化工程,更是档案工作赋予我们的历史使命。
近年来,随着档案服务社会和文化职能的深化,国内不少城市的档案机构都在逐步重视并开展城市记忆的研究。“城市记忆”最早移植于199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世界记忆工程,当时主要对象是对文献遗产的保护。2000年我国启动了“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工程”。新世纪以来,国内不少城市相继开展了以保护城市文脉和文化遗产为目的的“城市记忆”工程。
档案与城市记忆
档案工作的本质属性就是记录和保存社会记忆。以档案为主要载体,记录并保存城市发展历程中的各种有保存价值的印记,是档案工作的应有之义。
我们对全国各地开展的“城市记忆”工程的情况进行研究发现,“城市记忆”工程是实现“城市记忆”档案文献整合的重要载体和重要手段。有如下特点:
“城市记忆”工程的实施主体,由开始的民间行为为主,转变为以后的政府行为为主。更多的是以各城市的档案部门为主具体实施。
“城市记忆”工程的主要内容,由开始的以城市历史街区、遗迹和建筑原貌拍摄建档为主,拓展到记录、抢救、征集、整合城市变迁和发展中的全方位、多领域的实体和信息,并得到了社会各方面的认同和支持。
“城市记忆”工程的探索实践,体现了档案部门主动记录历史、构建社会记忆的重要作用,并取得了积极成果,但是需要加以科学引导和规范。
杭州记忆工程的探索实践
杭州市档案局(馆)从2009起开始实施以“城市记忆”为主体的“杭州记忆”工程,对城市发展中的历史记录,包括对文字、图表、声像资料、数据(库)以及具有档案特性的实物等进行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的收集、整合、保存、利用。具体分解为“城市记忆”“乡村记忆”“企业记忆”“家庭记忆”四个项目。
城市记忆——留住城市发展的脉络。突出老照片、老地图、老票证、老街区、老建筑、名人故居等特色档案征集、编研、展览。征集到反映杭州城市风貌、百姓生活等方面的照片4万余张,其中清末民初的老照片一万余张;征集到从明朝到建国初的杭州历史地图416幅,其中不乏珍品;征集到在杭州历史上流通过的各类票证3000余种2万余枚,等等。这些档案资源,是杭州不同历史时期城市风貌、百姓生活的见证,也是杭州不同历史发展阶段的见证。我们以征集到的城市记忆素材为基础,出版了《杭州古旧地图集》《杭州历史文化图说》《抗日烽火中的杭州》《百年经典杭州》《清太平天国档案史料选编》《杭州解放档案文献图集》《杭州票证图录》《杭州通鉴》等20多种城市记忆文献和研究著作,总计1000余万字。举办《清代杭州·宫廷档案展览》《近代杭州图片展》《杭州古旧地图展》《杭州改革开放三十周年成就展》《杭州抗战档案史料展》等40多项城市记忆专题展览,吸引90余万人参观。
乡村记忆——留住即将消逝的乡愁。我们的乡村正在消逝。我们既要通过档案挖掘乡村的历史,也要通过档案记住杭州周边乡村的今天。我们在乡村倡导保护老祠堂老建筑,收集整理老家谱旧文献,挖掘乡贤名人和传说典故,收集保存农耕时代农具和生活用品,开展杭州方言研究和记录,组织开展乡村记忆拍摄,等等。同时,我们从2013年起开始了乡村记忆示范点的建设,目前全市已建立21村乡村记忆示范点。我们的目标是让档案成为留住“乡愁”的重要载体。
企业记忆——留住经济发展的脚印。企业的变迁,既反映了城市变迁,也反映了人类经济生活的进步,是杭州记忆的重要内容。随着杭州旧城改造和企业的转型升级,我们挖掘并记录杭州工业遗存,举办了杭州工业遗存展,出版了《杭州老工业遗存》;我们征集到老字号档案1000余件,举办了杭州百货老字号展览,出版了《杭州百货老字号》。我们为服务民营企业,实施了民营企业记忆之窗项目,指导帮助民营企业建档和企业发展历程的展厅建设。娃哈哈、传化、万事利等14家大型企业参与了企业记忆之窗项目。
家庭记忆——留住家庭温馨的时刻。家庭是人类社会生活最基本的单位;家庭档案是记录历史,传承社会文明的重要载体;众多的家庭记忆,组成了整个社会记忆。从2013年起,我们实施了家庭记忆工程,指导开展家庭建档活动。制定了家庭建档行动计划、编写了家庭建档的规范、编印了4万余份的家庭建档指南、赠送了10万多只家庭建档档案盒,召开家庭建档座谈会、开展了广场宣传、召开了现场推进会、出版了家庭档案著作《那些年》。到现在已经有4万户左右的家庭建立了家庭档案。
我们通过以上四个记忆项目,构建了“杭州记忆”工程的框架。当然,我们的思想认识和探索实践还在逐步深化的过程中。我们认为“杭州记忆”工程,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档案文化工程,也是社会文化工程,更是档案工作赋予我们的历史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