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我单位主要从事胜利油田井下作业与特车运输的专业化服务,是分公司体量最大、人员最多的专业化队伍。我单位始终坚持以保障油田效益开发、建设一流专业化队伍为目标,着眼管理升级、效能升级、做精做优,系统推进专业化管理、市场化运营、社会化创效,服务保障能力、风险管控能力稳步提升
关键词:作业 提速提效管理
(一)构建“专业化管理、高效化运行”的提质提速提效体制机制
1.聚焦核心职能,精简机构设置
依据二级机关职能定位,整合相同或相近的业务职能,调整条块分割、运行不畅的业务职能,将机关和直属单位业务流归集、管理流合并、监督流整合、服务职能优化提升。构建了“中心-作业区-项目部”组织架构;编制下发“油气井下作业中心管理体系规范建设大纲”、“作业区建设规划实施方案”、“项目部建设指导意见”,将原22个作业大队特车大队整合为10个作业区,压减幅度54%;将原338个基层作业队(服务队)整合为129个项目部(服务部),压减幅度达62%,机构数量大幅减少。
2.聚焦效率效能,完善制度体系
持续开展制度梳理工作。优化制度供给,建立标准化制度管理及督导机制,检视体制机制建设过程中的梗阻点、低效点、风险点,每季度组织各部门制定管理制度的承接、制(修)订工作清单,中心层面累计梳理上位制度160余项,承接制度30项,新制(修)订制度129项,编制“制度汇编”;作业区层面,结合83个业务流程制(修)订制度66项;项目部层面,结合35个业务流程制(修)订制度34项,基本形成涵盖各业务的制度管理体系,为中心可持续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持续开展业务流程再造。坚持责权归位原则,强化责任落实,推行“端到端”的流程管理,自上而下建成完善覆盖修井作业管理全过程、支撑保障技术服务全领域的业务流程体系,建立流程121个,明确731个步骤、1010个节点,进一步理顺中心、作业区两级机关职能定位,业务流、管理流、监督流运行更加高效。
3.聚焦管理体系,完善机制建设
致力于于现代化管理体系构建,将以往上级对下级大调度大统筹模式转变为市场化的运行机制承载,建立中心层面8项协调服务职能、作业区7项管理体系及7项经营自主权,项目部5项管理机制,各单位成为市场主体。
做实作业区。突出“生產经营独立核算的利润中心”职能定位,建立经营核算、市场化运营、人力资源优化、生产协调及风险管控、技术研究、党建管理、激励约束等7项体系,赋予生产运行优化权、市场运营自主权、成本优化使用权、资源优化配置权、内部考核自主权、干部管理优化权、生产物资优选权等7项自主权,将原来的垂直管理、行政指挥变成了市场的责任主体关系,作业区自主经营能力进一步提升,市场化运营能力进一步增强。
做优项目部。突出“创效单元”职能定位,建立经营效益优化、技术优化提升、生产运行及风险管控、激励约束、党建质量优化提升等5项机制,提高保障支撑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
(二)搭建“全层级覆盖、市场化竞争”的提质提速提效市场运营平台
1.搭建油田层面市场化选单平台,提升市场占有能力
遵循“专业化发展、市场化运营,培育企业服务创效能力”的工作要求,建立“市场管理运行平台”,以定额价格和框架协议为基础,实行市场化运营,涵盖工作量发单、接单、施工监控、服务满意率评价、结算等功能,将以往计划经济模式下的“发井号”“委派工作量”,转化为依托市场规则,变行政命令为经济型的契约关系,实现作业队伍在油田区域内对工作任务“抢单”,进一步发挥市场在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激发经营活力,促进作业队伍融入社会化竞争发展,提高市场保障和经营创效能力。
通过搭建“市场管理运行平台”,一是构建了内部市场甲乙双方?°双选机制?±机制,提升市场竞争力。作业队伍依靠管理、技术、设备等优势“抢单”,有效压减外委作业队伍工作量,市场化竞争力进一步提升。二是构建了?°信息化?±运行机制,提高作业井运行效率。依托平台动态监控功能,实现了工作量发布、抢(接)单、施工设计审核、过程监控、完工结算、服务评价等线上?°一体化?±运行,单井节约运行时长4小时,全年累计节约4.8万小时,减少油田产量损失0.4万吨。三是提升作业市场占有率。依托平台选单功能,在满足设计需求的基础上,按照?°应选尽选?±的原则,加大井号“抢单”时效,市场占有率提升10.4%,为油田节约外委作业费1.08亿元。
2.搭建中心层面区域化共享平台,提升市场创效能力
(1)建立带设备跨区域作业施工平台,实现跨区作业、保障生产。对跨区施工单位自带修井设备的,由施工单位自行与开发单位进行结算,结算劳务计入施工单位主营收入,消耗成本计入施工单位成本,按照利润正常考核。为鼓励跨区域作业施工,对跨区域施工单位和提供市场的属地作业区,按照跨区域施工单位劳务收入的5%进行额外奖励。
(2)建立跨区域人员输出施工平台,实现人机分离,人员共享。对跨区域单位只输出施工人员,由属地作业区提供修井设备、操作成本、生产运行、结算管理、安全监管等服务,跨区域单位提供施工服务,由属地作业区与开发单位发起结算,中心内部进行收入分成。
(3)建立特车跨区域施工平台,实现片区共享,跨区服务。对跨区域的特车服务,为三级内部市场,作业区间结算三级劳务,被服务单位按定额标准的80%结算,计入三级劳务成本,服务单位按定额标准足额计入主营收入,给予考核,并对服务单位按照劳务收入的5%进行额外激励。
3.构建作业内部市场化模拟平台,挖掘自我创效能力
一是明确各级市场运行主体。全面梳理服务保障单位工作性质和内容,按业务分类,分别明确工作界面和内容。其中:作业项目部,以支撑保障主业和经营创效水平为中心任务,是效益核算主体和成本支出的核心;特车项目部,以压洗井、钻冲磨铣、作业搬家等特种车辆服务职能为主,为作业项目部提供专业化服务;生产准备站,以井架立放、作业搬家、开工收尾、作业送班、施工送料、电气焊服务、工具租赁等服务职能为主,为作业项目部提供劳务服务;设备修保站,以作业设备维修、车辆维修、设备租赁等服务职能为主,为作业项目部、特车项目部提供劳务服务;生活服务站,以食堂、浴室、洗衣、公寓、纯净水等服务职能为主,为作业区内所有单位提供生活服务保障。
二是构建内部模拟市场价格体系。建立建立施工准备、设备维保、工具租赁等7大类327项内部定额价格体系,形成前线队伍花钱买服务,后辅部门提供服务争取劳务的内部劳务市场。对于目前现有定额价格业务,直接使用上级部门的确定的价格体系。特种车辆服务、值班车服务、井架立放服务等价格执行造价中心、概预算中心制定的统一价格体系。对于作业区内部劳务项目,没有劳务价格标准的,如设备维修、车辆维修、电气焊、食堂用餐服务等,根据提供服务单位成本和服务工作量情况,制定相应的劳务价格。
三是建立激励约束机制。对各市场运行主体,全面建立“完成基本目标保基本薪酬、多创效益挣绩效工资”效益化考核机制。对后辅部门按照内部劳务价值量核算创效指标,做到后勤人员人人身上有指标,严格按创效额完成情况进行考核,“人多少分、人少多分”,以经济杠杆倒逼后辅部门进行人员结构优化,提高全员均价值创造能力。通过实行内部模拟市场考核,提升了后辅部门服务质量和保障能力,通过定指标、严考核,优化后辅人员60人流向价值创造更高的一线队伍,增开动力4台,增收创效900万元。
关键词:作业 提速提效管理
(一)构建“专业化管理、高效化运行”的提质提速提效体制机制
1.聚焦核心职能,精简机构设置
依据二级机关职能定位,整合相同或相近的业务职能,调整条块分割、运行不畅的业务职能,将机关和直属单位业务流归集、管理流合并、监督流整合、服务职能优化提升。构建了“中心-作业区-项目部”组织架构;编制下发“油气井下作业中心管理体系规范建设大纲”、“作业区建设规划实施方案”、“项目部建设指导意见”,将原22个作业大队特车大队整合为10个作业区,压减幅度54%;将原338个基层作业队(服务队)整合为129个项目部(服务部),压减幅度达62%,机构数量大幅减少。
2.聚焦效率效能,完善制度体系
持续开展制度梳理工作。优化制度供给,建立标准化制度管理及督导机制,检视体制机制建设过程中的梗阻点、低效点、风险点,每季度组织各部门制定管理制度的承接、制(修)订工作清单,中心层面累计梳理上位制度160余项,承接制度30项,新制(修)订制度129项,编制“制度汇编”;作业区层面,结合83个业务流程制(修)订制度66项;项目部层面,结合35个业务流程制(修)订制度34项,基本形成涵盖各业务的制度管理体系,为中心可持续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持续开展业务流程再造。坚持责权归位原则,强化责任落实,推行“端到端”的流程管理,自上而下建成完善覆盖修井作业管理全过程、支撑保障技术服务全领域的业务流程体系,建立流程121个,明确731个步骤、1010个节点,进一步理顺中心、作业区两级机关职能定位,业务流、管理流、监督流运行更加高效。
3.聚焦管理体系,完善机制建设
致力于于现代化管理体系构建,将以往上级对下级大调度大统筹模式转变为市场化的运行机制承载,建立中心层面8项协调服务职能、作业区7项管理体系及7项经营自主权,项目部5项管理机制,各单位成为市场主体。
做实作业区。突出“生產经营独立核算的利润中心”职能定位,建立经营核算、市场化运营、人力资源优化、生产协调及风险管控、技术研究、党建管理、激励约束等7项体系,赋予生产运行优化权、市场运营自主权、成本优化使用权、资源优化配置权、内部考核自主权、干部管理优化权、生产物资优选权等7项自主权,将原来的垂直管理、行政指挥变成了市场的责任主体关系,作业区自主经营能力进一步提升,市场化运营能力进一步增强。
做优项目部。突出“创效单元”职能定位,建立经营效益优化、技术优化提升、生产运行及风险管控、激励约束、党建质量优化提升等5项机制,提高保障支撑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
(二)搭建“全层级覆盖、市场化竞争”的提质提速提效市场运营平台
1.搭建油田层面市场化选单平台,提升市场占有能力
遵循“专业化发展、市场化运营,培育企业服务创效能力”的工作要求,建立“市场管理运行平台”,以定额价格和框架协议为基础,实行市场化运营,涵盖工作量发单、接单、施工监控、服务满意率评价、结算等功能,将以往计划经济模式下的“发井号”“委派工作量”,转化为依托市场规则,变行政命令为经济型的契约关系,实现作业队伍在油田区域内对工作任务“抢单”,进一步发挥市场在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激发经营活力,促进作业队伍融入社会化竞争发展,提高市场保障和经营创效能力。
通过搭建“市场管理运行平台”,一是构建了内部市场甲乙双方?°双选机制?±机制,提升市场竞争力。作业队伍依靠管理、技术、设备等优势“抢单”,有效压减外委作业队伍工作量,市场化竞争力进一步提升。二是构建了?°信息化?±运行机制,提高作业井运行效率。依托平台动态监控功能,实现了工作量发布、抢(接)单、施工设计审核、过程监控、完工结算、服务评价等线上?°一体化?±运行,单井节约运行时长4小时,全年累计节约4.8万小时,减少油田产量损失0.4万吨。三是提升作业市场占有率。依托平台选单功能,在满足设计需求的基础上,按照?°应选尽选?±的原则,加大井号“抢单”时效,市场占有率提升10.4%,为油田节约外委作业费1.08亿元。
2.搭建中心层面区域化共享平台,提升市场创效能力
(1)建立带设备跨区域作业施工平台,实现跨区作业、保障生产。对跨区施工单位自带修井设备的,由施工单位自行与开发单位进行结算,结算劳务计入施工单位主营收入,消耗成本计入施工单位成本,按照利润正常考核。为鼓励跨区域作业施工,对跨区域施工单位和提供市场的属地作业区,按照跨区域施工单位劳务收入的5%进行额外奖励。
(2)建立跨区域人员输出施工平台,实现人机分离,人员共享。对跨区域单位只输出施工人员,由属地作业区提供修井设备、操作成本、生产运行、结算管理、安全监管等服务,跨区域单位提供施工服务,由属地作业区与开发单位发起结算,中心内部进行收入分成。
(3)建立特车跨区域施工平台,实现片区共享,跨区服务。对跨区域的特车服务,为三级内部市场,作业区间结算三级劳务,被服务单位按定额标准的80%结算,计入三级劳务成本,服务单位按定额标准足额计入主营收入,给予考核,并对服务单位按照劳务收入的5%进行额外激励。
3.构建作业内部市场化模拟平台,挖掘自我创效能力
一是明确各级市场运行主体。全面梳理服务保障单位工作性质和内容,按业务分类,分别明确工作界面和内容。其中:作业项目部,以支撑保障主业和经营创效水平为中心任务,是效益核算主体和成本支出的核心;特车项目部,以压洗井、钻冲磨铣、作业搬家等特种车辆服务职能为主,为作业项目部提供专业化服务;生产准备站,以井架立放、作业搬家、开工收尾、作业送班、施工送料、电气焊服务、工具租赁等服务职能为主,为作业项目部提供劳务服务;设备修保站,以作业设备维修、车辆维修、设备租赁等服务职能为主,为作业项目部、特车项目部提供劳务服务;生活服务站,以食堂、浴室、洗衣、公寓、纯净水等服务职能为主,为作业区内所有单位提供生活服务保障。
二是构建内部模拟市场价格体系。建立建立施工准备、设备维保、工具租赁等7大类327项内部定额价格体系,形成前线队伍花钱买服务,后辅部门提供服务争取劳务的内部劳务市场。对于目前现有定额价格业务,直接使用上级部门的确定的价格体系。特种车辆服务、值班车服务、井架立放服务等价格执行造价中心、概预算中心制定的统一价格体系。对于作业区内部劳务项目,没有劳务价格标准的,如设备维修、车辆维修、电气焊、食堂用餐服务等,根据提供服务单位成本和服务工作量情况,制定相应的劳务价格。
三是建立激励约束机制。对各市场运行主体,全面建立“完成基本目标保基本薪酬、多创效益挣绩效工资”效益化考核机制。对后辅部门按照内部劳务价值量核算创效指标,做到后勤人员人人身上有指标,严格按创效额完成情况进行考核,“人多少分、人少多分”,以经济杠杆倒逼后辅部门进行人员结构优化,提高全员均价值创造能力。通过实行内部模拟市场考核,提升了后辅部门服务质量和保障能力,通过定指标、严考核,优化后辅人员60人流向价值创造更高的一线队伍,增开动力4台,增收创效90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