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是“美食”惹的祸

来源 :新教育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aronlongh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电影《美食大战》是一部以美食为主线,既暖心又暖胃的印度家庭剧。兄弟两厨师因家庭矛盾分道扬镳,而因美食又重归于好。剧情虽显简单又有点俗套,但里面所展现的所有有关印度美食的画面又好比一场视觉和味觉盛宴。本文将从其独特的饮食习惯为切入点,从四个方面解读印度的饮食文化。
  关键词:电影《美食大战》;印度饮食文化
  印度是一个神奇的国度,拥有灿烂的古代文明,而电影又不失是一种非常好的诠释各国文化特点的表现形式。众所周知,每每看印度电影,歌舞桥段必不可少,一言不合即歌舞;而电影《美食大战》却是个例外,剧情简单朴实,场景基本是在两个餐厅之间来回切换,虽显单一,但借助于美食,牢牢抓住观众味蕾的同时,也牢牢抓住了观众的内心,是一部既暖心又暖胃的印度家庭剧。既然是家庭剧,阳春白雪那是艺术,柴米油盐才是生活。美食是避不开的一个话题,该部电影将印度的美食佳肴进行了全方位的诠释。
  咖喱文化
  有人说,印度是咖喱的鼻祖,印度饮食文化,实则是咖喱文化。印度人对咖喱的喜爱远远超出我们的想像,无论种姓阶层,无论社会地位,无论男女老幼,几乎餐桌上都离不开咖喱。俗话说,没有咖喱不成席。电影《美食大战》中,无论是哥哥开的谦达那之家,还是弟弟开的谦达那之屋,镜头给观众所呈现的一桌子的美食颜色均是黄色,隔着屏幕都让人能感觉到其辛辣的味道。虽有点夸张,但让人真真切切感受到了印度美食,就是咖喱美食。哥哥女儿莎莉妮久未回家,到家的第一件事就是要尝尝爸爸做的美食。镜头对一桌子的菜来了个大特写,林林总总的盘子里盛着各式各样的美食叫不上名来,但给人的总体感觉是“糊糊涂涂”一片黄色,女儿吃的很享受,爸爸看着很开心;莎莉妮对男朋友疼爱有加,为其做了一桌子菜,除了偶尔能看到一些绿叶菜做点缀外,其他所有的菜已看不出是什么做的,有的是“泥”状,有的是黄色的浓汤,难怪有人调侃说,中国菜“清清白白”,印度菜“糊糊涂涂”,不过英国男朋友马克可是吃得不亦乐乎;其实,印度菜除了呈现“咖喱色”这个特点外,它的“糊糊”状这个特点应该与他们的烹调方法有关,基本都以烧、煮、烩最为常见,难怪烹制出来的菜都喜用挂糊,不善用浆;还有一个更重要的细节,那就是洋葱绝对占主导地位,几乎每次做菜的场景中,都少不了洋葱。
  当然,咖喱是最主要的特色。一日三餐,离不开咖喱。咖喱到底什么?为什么印度人对此如此迷恋呢?咖喱起源于印度,地道的印度咖喱是以丁香、小茴香子、胡荽子、芥末子、黄姜粉和辣椒等二十多种香料调配而成的。由于用料重,所以正宗的印度咖喱辣度强烈兼浓郁,印度人吃饭时候,都要准备一大杯凉水,准备随时“灭火”。印度民间传说咖喱是佛祖释迦牟尼所创,由于咖哩的辛辣与香味可以帮助遮掩羊肉的腥骚,对于那些不吃猪肉与牛肉只吃羊肉的印度人来说,这个办法还是很有效。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与其气候有关,印度位于南亚地区,全境炎热,大部分属于热带季风气候,终年闷热、气候潮湿。因为气温高,人就没有食欲,恰恰咖喱能起到促进胃酸分泌,令人胃口大增的效果,所以在炎热的天气里,在他们食物中加入咖喱在是必不可少的,久而久之,这也成为他们几千年延续下来的一种生活习惯。
  素食文化
  印度是素食王国,印度人大多数喜欢吃素,越有文化越有地位的人越吃素,因此素食是印度饮食文化中最基本的特色之一。其实在电影《美食大战》中,并没有给观众呈现出纯粹的素食主义理念,在整部电影中,有两处做饭的镜头中出现了肉食材。在电影的开场其实交代了一个重要的剧情,一把菜刀将一本完整泛了黄的菜谱切成两半儿,意味着兄弟两分道扬镳,弟弟拿走的是主菜菜谱,哥哥拿走的是前菜菜谱。这也是为什么很多顾客在哥哥家吃完前菜,转身去弟弟家吃主菜。弟弟根据主菜菜谱,只要稍作改良,总能制出一道美味的主菜,而他的妻子和孩子总是他新改良菜品的第一位试吃者。有一天,弟弟又推出了一道新菜,迫不及待的带回家让他们品尝,羊肉和咖喱混合,加上薄荷和酸奶,得到了家人的一致认可。这是整部电影中,唯一一次提到的一道荤菜,导演之所以做这样的安排,也许是为了迎合印度小部分非素食的观众。其实从这一个细节不难看出,在印度人的饮食当中,荤菜所占的比例相对来说是极小极小的,而他们的荤菜仅限于羊肉、鸡肉和鱼鸭,吃牛肉和猪肉在印度是一大忌,甚至吃鸡蛋也都是不被接受的。
  印度被誉为素食主义王国,素食者占到30%-60%的说法都有,对于这样一个有十亿的人口大国,这个数字也是很惊人的。在印度餐厅,菜单基本上会分veg(素食)和non-veg(非素食)两种,有的餐厅是纯素食餐厅,可见素食主义在这个国家占有多重要的地位。造成这个特殊现象,基本上都其宗教文化有关。在印度,印度教徒占总人口的82%,而湿婆是印度教的三大主神之一,据传牛是主神湿婆的坐骑,因此他们把牛奉为“神”,敬牛如敬神,这也是为什么在印度街头,随处可以见到牛儿们随意“闲逛”,因此在餐桌上根本看不到牛肉。正因为受宗教因素的影响,在印度,以素食为尚,不杀生,非暴力;而且在他們的概念中,食素不是牺牲,而是一种舍弃的快乐,他们认为人的最高精神境界就是懂得舍弃,因此在印度越有地位越有文化的人,越是吃素,而印度教的上层人物更是不沾任何肉类的斋戒主义者。
  手抓文化
  在印度,还有一个不得不提的饮食习惯,那就是手抓饭,即用手抓着吃。虽然在很多正式场合,都用刀叉吃饭,但在私底下,大家还是喜欢用手抓饭吃。他们觉得吃饭中很多快感来自触觉,而刀叉和筷子阻止了这种感觉。在电影《美食大战》中,莎莉妮的男朋友马克是一位地地道道的英国小伙,为了让未来岳父大人能接受自己,必过的一关就是能熟练地用手抓饭吃。因此,马克在印度朋友的指导下,学用右手抓饭吃,在硕大的盘子里,需要用右手把饼卷一些咖喱汁来吃,习惯用刀叉的马克根本无法做到,不由自主的左手“助阵”,被印度朋友将其左手用力敲了回去,告诉他吃饭只能用右手,上厕所时才用左手。当马克去拜见岳父大人的时候,在岳父面前,虽然没有抓饭,但马克能熟练的用右手抓起萨摩饼,吃得还津津有味。其实,在众多印度电影中,有很多这样的场景,每人面前放着一个硕大的盘子,盘子上盛着米饭,然后浇上汤和菜,然后用手稍加搅拌,捏成团,抓着送到嘴里,甚至有时候会用一个硕大新鲜的树叶盛饭。   印度人为什么一直延续着手抓吃饭的习惯,几乎从未摈弃过,他们有自己的一套理论。首先,从医学上来看,印度医学被认为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医学体系,在这个体系中有一个叫阿育吠陀医学,有五千多年历史,一直被印度家庭所使用。根据阿育吠陀医学,人的手心、脚心是人身上唯一向外敞开的部位,也是身体能量的出口,人体的能量会从手心和脚心散发出去。而人获取能量的途径无非是靠呼吸、食物和饮水。古印度人认为,用手抓取食物,是把人身体上从手心中散失的能量赋予在食物上,再把食物吃进身体,这是一个能量回归的过程。其次,从营养学来看,吃饭讲究色、香、味俱全。印度人吃饭的時候,为了充分调动人的感官,色是视觉、香是嗅觉、味是味觉、手抓就是触觉。这样更容易让人全身心地投入进食,从而充分调动食欲,从而更好地被吸收和转化。最后,从严格的宗教制度来看,小孩子从小教育饭前洗手,吃饭时要用右手,因为古印度人认为人的左脑控制着右半身,掌管着所有与物质有关的东西,所以索取食物、获得物质都需要用神圣的右手来完成;而右脑控制着左半身,掌管着人的精神世界,所以左手都是用来处理不洁之物,例如上厕所、扔垃圾等。
  甜品文化
  提到印度饮食,还有一个不得不提的重要特点,那就是印度的男女老少对糖之类的食物几乎没有“免疫力”,据说圣雄甘地就很喜欢吃糖。传统上,印度的糖果和甜食往往含有大量的酥油、蔗糖、椰枣和蜂蜜等,本身含糖量就很高,许多还要用油煎炸,最后有些还要浸泡在糖水里食用。因此印度甜点尝起来甜得发腻。难怪印度有句俗语:能用糖果杀死一个人的时候就别用毒药了。从印度电影以及有关相关的新闻报道不难发现,印度胖子相当多,印度糖尿病发病率一直居高不下。电影《美食大战》中有部分细节已经透露了很多这样的信息。莎莉妮的爸爸就是个大胖子,而且从他的饮食当中,也能找到其胖的原因。当未来女婿马克拜访他的时候,马克品尝萨摩饼的时候,特别提到“很甜”;用餐结束的时候,胖爸爸还在埋怨服务员为什么没有给马克上甜点,可见这位胖爸爸对甜品的喜爱,这无疑是对所有印度人饮食的一个缩影,对糖之类的食物偏爱有加,甜点是每天饮食中必备的。
  按照风俗,印度几乎所有重要的节日,赠送糖果是最不失礼节的礼物,因为人人都喜欢糖;从结婚到生宝宝坐月子,都离不开糖。据说,月子里吃甜食有催乳的功效,因此印度的月子餐也是以甜为主,这也是为什么印度女性生完孩子之后发胖比例极高。有调查显示,印度是全世界丈夫希望妻子生子后减肥比例最高的国家;印度人就连喝茶都要放很多糖,以至于印度的茶和咖啡仅从色泽上是区分不开的。为什么印度人对糖和甜品如此迷恋?这一切还是与宗教有关。印度人最受崇拜的象头神甘涅沙,传说最具智慧,可以帮助人们排除一切障碍,他的神像一般有四只手臂,分别拿着3件宝物,而象鼻子一般都是探向左侧,为什么呢?因为在他左手最显眼的位置抱着一罐糖。原来,印度神灵也爱糖,所以印度人拜神的时候也少不了供奉糖果和甜食。毫不夸张的说,印度人可谓是“嗜糖如命”。
  结语:
  电影《美食大战》是一部以美食为主线,无歌舞桥段的非典型印度电影。正是这样一部朴实无华的影片,才能让大家静下心来去感受这部家庭剧所带来的那份温馨,同时也让大家真真切切领略到了印度美食的精髓,是一场美轮美奂的视觉和味觉盛宴。
  参考文献:
  [1]杨必仪.印度教的特点及其对印度文化的影响[J]青海师专学报(教育科学),2005 (07):45-49
  [2]杜小林.印度文化生活面面观[J]海外传真, 2003(07): 46-48
  [3]印度中文网.印度糖果文化:印度对糖没有免疫力. (2014-08-12)http://www.cifnews.com/article/10408
  [4]爱流口水的妖精]浅谈印度美食文化2014-05-30 https://wenku.baidu.com/view/734abbff0242a8956bece46b.html?from=search
其他文献
摘要:时至今日,全球经济一体化是大趋势,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生不仅仅要学习语言,打好基础,还应该要了解语言背后的文化,因此,商务英语教学不应该局限于书本上已知国内外知名公司的职场文化和企业文化,还应该从其他国家和我国之间的风土人情的差异和文化差异着手,尤其是写作,作为商务交际中的一种重要的交流方式,有着其有限的格式、惯例以及特定的用于习惯,在教学过程中,一定注意用语中的国外内文化差异和使用习惯。  关
期刊
摘要:文章以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思政教育工作为出发点,对两者之间的整合优势进行分析,并指出高校学生管理与思想政治教育整合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从完善校园文化体系、加强网络监督力度、建立管理与教育的融合平台三方面,对管理工作、思政工作有机结合路径进行研究。  关键词:高校;学生管理;思想政治教育  引言:高校作为专业型人才、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场所,但在当前社会多元化形式的发展下,令学生的思想行为、生活
期刊
春天来了,在和煦的阳光的抚慰下,在柔和的春风的召唤声中,小草纷纷探出头来,好奇地看着这个美丽的世界。柳树姑娘也赶忙换上了绿色的春装,甩着长长的辫子,摇曳着婀娜的身姿欢迎着春天的到来,真是万物复苏,到处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  今天,学校组织了一次环鸣翠湖远足活动,老师说让我们尽情地投入大自然的怀抱,去寻找春天。  排着整齐的队伍,喊着响亮的号子,我们斗志昂扬地出发了。走在路上,我看见许多树都开花了,
期刊
摘要:本文以词块教学法为理论支撑,采取随机测验,将学生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进行为期一学期的教学实验,旨在考查词块教学法对大学生英语写作的影响,用实证的方法探讨了语块教学法对于提高大学生英语写作能力的有效性和重要性。  关键词:词块教学法;大学英语写作  1.大学英语写作教学现状  英语写作是衡量大学生综合英语水平和英语应用能力的重要指标。对于很多非英语专业的学生来说,尽管学习了多年的英语,但整体英
期刊
2018年3月27日,当19点的铃声响彻整个校园,我同往常一样夹着写满教案的文件夹进入六年级的教室,因为该我上自习了!当我全心投入写教案时,其间或多或少会有好学的学生来向我请教,当然我是非常乐意的,他们来找我,说明还是很信任我的,我还是有魅力的!  我给刘晗说完“浮躁”的反义词后,心里有点生气了,因为作为班里的尖子生竟然连“耐心”的“耐”不会写,还好我压住了心里的不满,只好给她在空中写出这个字了。
期刊
摘要:书籍是人类重要的精神粮食,装饰作为书籍的重要部分,对传播书籍信息起着引导作用。装饰作为多种元素的概括在书籍的设计中添加附属的修饰,使之达到更加美观的作用。  关键词:书籍设计;封面;装饰  书籍封面中,装饰能够高度的概括封面所要表达的感受。装饰,从字面上讲,即打扮、修饰与美化的意思,一种装饰语言与样式的形成过程,也就是艺术家用装饰表达感受的过程。换句话说,装饰的本质就是设计。  一、书籍封面
期刊
我是一名平凡而幸福的幼儿教师,在幼教的岗位上默默奉献,辛勤耕耘了二十五个春秋。有人说:“疼爱自己的孩子是天性,热爱他人的孩子是神圣”。而我却一直坚守着这份神圣的使命,乐此不疲。每一个孩子都是老师心目中的“小可爱”,特别是性格内向的孩子更需要我们倾注爱与关怀,在我的幼教生涯中有这样一件小事深深的烙印在我的脑海中,也让我从中收获到了感动和喜悦。  中班的课堂上,我正在专注地上课,氛围非常活跃,孩子们都
期刊
高低  妈妈的声音,就像音阶,忽高忽低,十分有趣。  每天早上,妈妈起床后,会来到我的床前,亲亲我的脸颊,摸摸我的头,“宝贝该起床了。”妈妈冼脸刷牙换完衣服,发现我还没动,声音立马提高两度:“泽汉,起床啦。”  当她做好早饭,发现我仍然在床上,她不光声音高了两度,语速也发生了变化,“李泽汉,还沒动。”如果过个几分钟,她再来看我一动不动,就会一把掀开被子,在我屁股上来两巴掌后,大吼一声:“这都几点了
期刊
摘要:本文主要研究的是多目标追踪中各种运动信息造成的不同影响,主要研究的关注点在于多目标追踪中的分组效应和不同的颜色以及形状对于分组效应的影响。通过多次的实验发现,多目标追踪中确实存在运动信息的分组效应,而且是自动化的分组效应,在不同的颜色和形状情境下,不会对于运动信息的分组效应形成产生干扰,但是对其效应量会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根据以上的实验产生的结论就是多目标追踪中基于运动信息的自动化分组效应可
期刊
我们常听说“共鸣”这个词,很少听说“共情”这个概念。共鸣这个物理概念经常被运用到生活中,表示双方非常有同感、有默契。“共情”也称为神入、同理心,是指体验别人内心世界、感受他人情绪的能力。这种能力有先天遗传成分也受后天成长环境的影响。注意:共情不同于我们常说的同情,同情是为了安慰别人,共情是为了理解他人。实践证明:从小被共情对待过的孩子,会更好地掌控情绪,更好地去感受爱和信任,去给予。  儿童的尊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