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不同的地域文化特点之下,南北方城市中的河涌公园景观有呈现出许多不同之处,地域文化特点是不容忽视的重要因素之一的特点。本文以北京菖蒲河和广州东濠涌公园的景观设计为例,比较两个公园的差异在,从植物配置、驳岸形式、色彩搭配、建筑小品四个方面的差异并来分析阐述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河涌公园景观各自的设计特色。
关键词:地域文化背景;南北方河涌公园;景观设计特色;菖蒲河;东濠涌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识码:A
1.引言
地域文化是人们生活在特定的地理环境和历史条件下,人类世代耕耘、创造、演变而沉淀下来的历史、传统、宗教、民俗等。中华文明绵延五千年,每个地区都有独特的历史轨迹和挥之不去的文化记忆印记,例如中原文化、齐鲁文化、三晋文化、岭南文化等,它们之间相互影响又具有鲜活的地方各具特色,[1] ,通过多种多样的景观环境作品凸显显现出来,。城市无处不处于在不同地域文化的哺育之中,城市中的河涌水系景观就是其中一个方面也不例外。
1.1北京的皇城地域文化特征
北京是号称六朝古都,有3000年的建城史,800年的建都史,是一个拥有皇城文化魅力的城市,在是全世界享有盛名的大帝都,集封建国家都城建设之大成:“凸”字型的城市轮廓;,南北7.8公里km长的中轴线;,棋盘格局的路网结构,以及代表皇权的黄瓦红墙代表的皇权象征和与代表普通百姓的灰墙小院代表的芸芸众生,虽永不能融合而又相互依存。正是这些独特的历史文化因素,造就形成了北京无可争辩的历史地位和独一无二的地域文化特征。
北京皇家园林作为京城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的北京皇家园林,是中国古典园林的一个重要类型,。除了具有山水田园风情外,它的成就还涵盖了还富有文学、哲学、美学、社会学等方面的内涵,从一定角度反映了北京皇城的地域文化特色。[2]
1.2广州的商都地域文化特征
广州位于珠江三角洲平原,北接南岭、濒临南海,河汊纵横、水系发达,具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是岭南古都的所在地,也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发祥地。[3]由于其特殊的历史地位和地理位置,使其广州成为唯一一个自秦汉以来唯一历经二千多年不衰的重要对外贸易港口,以及再加上岭南文化的中心地位,造就了广州务实重商、开放兼容的世俗文化。与北京的皇家园林相比,从广州的民俗、建筑、园林、商业、宗教到各种文化艺术,都能反映出广州地域文化的丰富内涵和独具一格的地方特色。广州的岭南园林与北京的皇家园林相比,也有明显的特色体现的是商都地域文化特征,其中西合璧、兼容并蓄、实用亲民的独特风格,成为中国古典园林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一支。
本文选取北京菖蒲河公园与广州东濠涌两侧景观环境设计来进行研究,以分析南方与北方城市中河涌公园景观环境设计的地域文化特色。
2.北京菖蒲河与广州东濠涌概况
菖蒲河和与东濠涌两者都为古城水系,都也曾经被覆盖成为暗河,污染严重,最后后来都均得以整治,重见天日,成为城市中的水系公园景观的亮点。
2.1菖蒲河概况
菖蒲河正名为“外金水河”,是故宫水系的一部分,所在区域为明清皇城的东苑,最初这里是一处具有山野情趣的皇家园林,因长满香蒲(Typha orientalis Presl.)而得名。它消失于20世纪60年代的时候,那时人们为了解决节日庆典所用器材的存放问题,在河道上加上盖板,在上面并搭建起仓库、民房等。从此,菖蒲河成为地下暗河,地上狭窄的街巷和脏乱的周边环境与其地位极不相称。
为了再现这一地区的自然景观,延续皇城文脉,2002年,2002年东城区斥资全部搬迁河道两侧居民,拆平后挖出菖蒲河故道,恢复了水面菖蒲河这条尘封已久的古河道终于重现它的风采。它出自皇城,流淌在高高的红墙边上,河边经年的大树,把自己的身影投在红墙上。在这里,围绕带状水系布置景点,汇集大量名木花卉,形成了历史文化氛围浓郁的城市公园。
菖蒲河公园总用地面积3.8公顷hm2,规划绿地、水面面积2.52 hm2公顷,菖蒲河恢复了510米m长的河道,河面不宽,只有9米m,水深1.5米至~2米m。[4] 有4座精心设计、形态各异的人行桥横跨两岸,并对滨水绿化进行了统一设计。菖蒲河公园最独特的景观除了桥和树,还有菖蒲河旁边正在建设的京味建筑以及 “红墙怀古”、“天妃闸影”、“东苑小筑”、“菖蒲逢春”等特色景点,。总体景观设计体现了皇城北京的地域文化特色,富贵高雅又亲切宜人。
2.2东濠涌概况
东濠涌位于广州城区,发源自白云山的甘溪、文溪,入麓湖后在麓景路入地下暗河,经下塘西路至小北路,在北较场路附近转为明渠,沿越秀路一直南下,在江湾大酒店旁注入珠江,全长4.51 m。明洪武三年(1370年)建城时疏通成濠,长4225m,宽7~~11m。在明清时期东濠涌曾水深清澈,船只往来,是居民饮用的水源生活用水的来源。[5]但几十年来,随着城市化的发展,用土地需求量增多紧张,古城墙被拆除,开辟成马路,许多河涌都被埋在城市之下,。东濠涌北段被覆盖为暗河,南段的明河上面建设了东濠涌高架,河涌而且环境日益恶化,成了为人人避而远之的臭水沟。
2009年,广州市政府为了还原东濠涌的古河风貌,迎接2010年亚运会,使之成为绿树成荫、清水粼粼、一派生机盎然的绿色文化生态走廊,还市民一条生态自然、水清岸绿的河涌,完成了对东濠涌1.89km明涌段的进行了综合整治。东濠涌水脉的景观设计,重现了岭南水乡风情,实现打造“见水、近水、亲水”景观环境,打造成为广州城中心“绿道”。
3.景观环境设计特色分析
3.1建筑小品
菖蒲河公园的建筑小品总体上给人以古典、厚重之感,显示着王者气派,而东濠涌的建筑小品则让人感到亲切、活泼,体现的是世俗的务实生活情趣。 菖蒲河公园的东入口是标志为“锦屏蒲珠”标志建筑,是由6块花岗岩组成的石屏风,用中国花鸟画的构图和传统的透雕手法,展现出一年四季各种花木禽鸟的美景图景。石屏风前是一个用不锈钢镂空锻造的“菖蒲球”,用现代艺术的手法对菖蒲进行夸张、变型,既点出公园的主题,又寓意菖蒲河的新生(图1)。[4]其他的一些小品,如太师椅、铜扇(图2)、平安结等,无不精致典雅,透出厚重的历史感。
菖蒲河公园的另一个精彩之处亮点是北侧四合院式建筑群,它的清水砖墙、和红门,都是北京的特色建筑符号。在四合院院落之间,尺度适宜,于是便有了胡同的感觉。院落内部空间也体现着传统形式与现代功能的完美结合,每组建筑突出不同的历史文化主题:有展示中外优秀艺术品的“皇城艺术馆”;有展示中国戏曲文化精华的“东苑戏楼”;还有充满自然情趣的“天趣园”、”和“绿荫芳庭”。这些建筑作为公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丰富了公园功能的同时,又与公园景色融为一体,一起衬托着着紫禁城的雄伟壮丽(图3-~4)。
而东濠涌绿道的小品多以生活为题材,而且许多与水景结合设置。人物雕塑“趁墟”和“心中有数”以岭南传统建筑中的嵌有彩色玻璃的门为背景,不仅反映了昔日岭南的水乡风情,而且展现突出了岭南建筑的一些特色,贴近生活,倍感亲切有着浓浓的生活气息。一些结合跌水、喷泉等水景设置的小品则显得灵动、活泼(图5-~6)。
另外东濠涌两岸多为住宅,大多数为七、八十年代楼房,建筑特点不太明显。而以前这一带的商业也比较繁荣,如今一些平常的生活内容,如理发、摆摊买卖等商业活动,依然能在东濠涌两岸绿道上看到(图7-~8)。这与广州的世俗文化与和商业文化有很大的关系。
建筑小品是景观文化的重要载体,凝聚了过去的文化记忆,以一个场所的空间烙印唤起人们对曾经生活的追忆,由然使人们产生一种文化认同感与归属感。菖蒲河公园与东濠涌绿道的特色建筑小品,其实是一个记忆空间的再现,一种文化关怀。
3.2 植物配置
菖蒲河公园的绿化率达到65%。在河岸坡地之中保留了原有的60棵大树,银杏(Ginkgo biloba L.)、西府海棠(Malus spectabilis (Ait.) Borkh.)、高大的刺槐(Robinia pseudoacacia L.)等古树,都像公园的镇石一样,见证着京城的历史沧桑。乔木主要种植绦柳(Salix matsudana var. pendula)、油松(Pinus tabulaeformis Carr.)、桧柏(Sabina chinensis (L.) Ant.)、国槐(Sophora japonica L.)等。地被植物则有:铺地柏(Sabina procumbens (Endl.) Iwata et Kusaka)、矮牵牛(Petunia hybrida Vilm.)、万寿菊(Tagetes erecta L.)、马蔺(Iris lactea var. chinensis (Fisch.) Koidz)、迎春(Jasminum nudiflorum Lindl.)、地锦(Euphorbia humifusa Willd.)、玉簪(Hosta plantaginea (Lam.) Aschers.)、萱草(Hemerocallis fulva L.)、四季秋海棠(Begonia semperflorens Link et Otto.)等,。水生植物有:野生的菖蒲(Acorus calamus L.)、香蒲、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 (Cav.) Trin.)、水葱(Scirpus tabernaemontani Gmel.)、大瓢(Eichhornia crassipes (Mart.) Solms-Laub.)等,富有天然野趣,与滨水散步路和、亲水平台共同体现亲水的景观设计特色。春黄、夏绿、秋红、冬雪四季景观变化丰富多彩。
东濠涌绿道的行道树主要为大叶紫薇(Lagerstroemia speciosa (L.) Pers.)、木棉(Bombax ceiba L.)、芒果(Mangifera indica L.)、榕树(Ficus microcarpa L.f.)、垂柳(Salix babylonica L.)、番石榴(Psidium guajava L.)、荔枝(Litchi chinensis Sonn.)等。灌草植物有:金边黄槐(Cassia bicapsularis L.)、红花继木(Loropetalum chinense var. rubrum Yieh)、桂花(Osmanthus fragrans (Thunb.) Lour.)、琴叶珊瑚(Jatropha pandurifolia Andr.)、灰莉(Fagraea ceilanica Thunb.)、红花龙吐珠(Clerodendrum thomsonae Balf.)、龟背竹(Monstera deliciosa Liebm.)、米仔兰(Aglaia odorata Lour.)、红背桂(Excoecaria cochinchinensis Lour.)、假连翘(Duranta repens L.)、黄叶榕(Ficus microcarpa L.f. ‘Golden Leaves’)等。地被植物有肾蕨(Nephrolepis auriculata (L.) Trimen.)、长春花(Catharanthus roseus (L.) G. Don.)、矮牵牛、凤仙花(Impatiens balsamina L.)等。水生植物则有落羽杉(Taxodium distichum (L.) Rich.)、池杉(Taxodium ascendens Brongn.)、睡莲(Nymphaea tetragona Georgi.)、再力花(Thalia dealbata)、梭鱼草(Pontederia cordata)等。各种观花、观叶的植物应用,丰富了东濠涌绿道的景观。 菖蒲河与东濠涌为了突出其水系特点,都应用了较多的乡土植物,并配置出较为丰富的植物景观。
一草一木总关情,中国的文人墨客给草木赋予了灵魂与品格,使其成为人们表达心迹的代言人有形载体。“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幽香的植物饱含着人们美好的愿景,;那些沧桑的古树承载着人们兴衰沉浮的过去积累了人们记忆,于是便成了一种感情的载体。植物的配置事实上也是文化景观的营造。
3.3 驳岸形式
菖蒲河驳岸基本上是笔直的直立型驳岸,。虽然设置了多处亲水平台,但是其笔直单一的驳岸形式,给人以庄严之感,同时也略显呆板,削弱了与水接触的亲密性其亲水性(图9)。另外但由于北方雨水相对较少,河岸的防洪要求较低,因此菖蒲河的护岸较低,两岸的绿化带较宽,使得驳岸的绿化比较丰富,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笔直驳岸的呆板。
而东濠涌的驳岸形式多样,有曲有直,既有生态型,也有直立型,并设有浅水区供市民戏水,增强亲水性(图10)。南方雨水充沛,其防洪、泄洪的要求较高,因此东濠涌的护岸较高,有3~~4米高。由于现状条件的制约,,于是东濠涌部分地段的河岸难以留出较宽的绿化带,有的地段甚至是没有绿化带。尽管如此由于条件限制,设计者便有意将护岸做成台阶式状,在其中种植蜘蛛兰(Arachnis clarkei (Reichb.f.) J. J. Smith)、海芋(Alocasia macrorrhiza (Linn.) Schott)等大型的地被植物,除了不仅丰富了景观效果,还起到净化河水的作用。
驳岸的设计是水系形式设计的重点之一,除了基本的防洪、生态功能要求,其拓展功能需要视当地居民的需求而定。南北方的气候不同,居民的生活习惯不同,对水系形式的要求自然也不同。
3.4色彩运用
黄瓦、红墙、碧水、绿树成了菖蒲河公园的环境主色。菖蒲河公园环境设计在这些色彩搭配运用上成功地体现出皇家文化特色,黄瓦、红墙、碧水、绿树成了菖蒲河公园的环境主色,特别是“红墙怀古”的文化色彩运用,给人造成了强烈的视觉冲击,同时烘托出皇城的文化气息。在北京特殊的地域文化背景下,设计师运用红、黄、绿烘托出大富大贵的皇都气氛。这也是对北方冬季枯燥色彩肃穆萧条的一种补偿。现在的菖蒲河似一条蜿蜒玉带,在高大红墙比衬反衬下,越发灵秀、清慧,显示出皇家卓而不凡的气度(图11)。
而中国南方私家园林中的色调则是以黑、白、灰色为主,显得朴素内敛,更易接近自然。绿瓦、灰墙、栈道、碧水、绿树是东濠涌绿道的主色调,向世人展示着它自然朴素的秀气(图12)。
色彩给予人们的引起的视觉冲击能够带给人们造成不同的心理感受,从而营造出各种不同的氛围。每一种文化都有自己的文化色彩主色调,恰当的色彩运用才能真正表现出当地的文化特点。
3.5小结
分析比较北京菖蒲河与广州东濠涌公园的景观设计特色(见表1),尽管存在较大的差异,但是在从地域文化背景下来看,两者的的景观环境设计,都烙着带着浓厚的地域特色印记和带有强烈浓厚的历史文化韵味。
通过分析南北方城市中的河涌公园景观设计特色可见,我们可以得知景观设计的重要手法是:紧扣地域文化主线,唤起再现人们的文化记忆,让人产生联想与共鸣,从而使地域文化的本质得以高度的再现特质展露无疑,这是景观设计的重要手法。这种手法对突出环境特色,继承和发展地域文化,解决消解千篇一律的“国际式”危机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其具体方法与途径值得进一步借鉴和探究。
参考文献
[1]赵洪恩,李宝席主编..中国传统文化通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2]李建平..皇都京韵-走近北京城[M]..北京:燕山出版社.2005.
[3]霍秀媚..岭南文化映照下的广州当代文化发展[J]..探求.,2010(2):61.
[4]北京市园林局编..北京优秀景观园林设计[M]..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79~81.
[5]陈志,,彭星元..广州市东濠涌“生态河涌绿色走廊”建设[J]..林业建设.,2011(2):60.
关键词:地域文化背景;南北方河涌公园;景观设计特色;菖蒲河;东濠涌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识码:A
1.引言
地域文化是人们生活在特定的地理环境和历史条件下,人类世代耕耘、创造、演变而沉淀下来的历史、传统、宗教、民俗等。中华文明绵延五千年,每个地区都有独特的历史轨迹和挥之不去的文化记忆印记,例如中原文化、齐鲁文化、三晋文化、岭南文化等,它们之间相互影响又具有鲜活的地方各具特色,[1] ,通过多种多样的景观环境作品凸显显现出来,。城市无处不处于在不同地域文化的哺育之中,城市中的河涌水系景观就是其中一个方面也不例外。
1.1北京的皇城地域文化特征
北京是号称六朝古都,有3000年的建城史,800年的建都史,是一个拥有皇城文化魅力的城市,在是全世界享有盛名的大帝都,集封建国家都城建设之大成:“凸”字型的城市轮廓;,南北7.8公里km长的中轴线;,棋盘格局的路网结构,以及代表皇权的黄瓦红墙代表的皇权象征和与代表普通百姓的灰墙小院代表的芸芸众生,虽永不能融合而又相互依存。正是这些独特的历史文化因素,造就形成了北京无可争辩的历史地位和独一无二的地域文化特征。
北京皇家园林作为京城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的北京皇家园林,是中国古典园林的一个重要类型,。除了具有山水田园风情外,它的成就还涵盖了还富有文学、哲学、美学、社会学等方面的内涵,从一定角度反映了北京皇城的地域文化特色。[2]
1.2广州的商都地域文化特征
广州位于珠江三角洲平原,北接南岭、濒临南海,河汊纵横、水系发达,具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是岭南古都的所在地,也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发祥地。[3]由于其特殊的历史地位和地理位置,使其广州成为唯一一个自秦汉以来唯一历经二千多年不衰的重要对外贸易港口,以及再加上岭南文化的中心地位,造就了广州务实重商、开放兼容的世俗文化。与北京的皇家园林相比,从广州的民俗、建筑、园林、商业、宗教到各种文化艺术,都能反映出广州地域文化的丰富内涵和独具一格的地方特色。广州的岭南园林与北京的皇家园林相比,也有明显的特色体现的是商都地域文化特征,其中西合璧、兼容并蓄、实用亲民的独特风格,成为中国古典园林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一支。
本文选取北京菖蒲河公园与广州东濠涌两侧景观环境设计来进行研究,以分析南方与北方城市中河涌公园景观环境设计的地域文化特色。
2.北京菖蒲河与广州东濠涌概况
菖蒲河和与东濠涌两者都为古城水系,都也曾经被覆盖成为暗河,污染严重,最后后来都均得以整治,重见天日,成为城市中的水系公园景观的亮点。
2.1菖蒲河概况
菖蒲河正名为“外金水河”,是故宫水系的一部分,所在区域为明清皇城的东苑,最初这里是一处具有山野情趣的皇家园林,因长满香蒲(Typha orientalis Presl.)而得名。它消失于20世纪60年代的时候,那时人们为了解决节日庆典所用器材的存放问题,在河道上加上盖板,在上面并搭建起仓库、民房等。从此,菖蒲河成为地下暗河,地上狭窄的街巷和脏乱的周边环境与其地位极不相称。
为了再现这一地区的自然景观,延续皇城文脉,2002年,2002年东城区斥资全部搬迁河道两侧居民,拆平后挖出菖蒲河故道,恢复了水面菖蒲河这条尘封已久的古河道终于重现它的风采。它出自皇城,流淌在高高的红墙边上,河边经年的大树,把自己的身影投在红墙上。在这里,围绕带状水系布置景点,汇集大量名木花卉,形成了历史文化氛围浓郁的城市公园。
菖蒲河公园总用地面积3.8公顷hm2,规划绿地、水面面积2.52 hm2公顷,菖蒲河恢复了510米m长的河道,河面不宽,只有9米m,水深1.5米至~2米m。[4] 有4座精心设计、形态各异的人行桥横跨两岸,并对滨水绿化进行了统一设计。菖蒲河公园最独特的景观除了桥和树,还有菖蒲河旁边正在建设的京味建筑以及 “红墙怀古”、“天妃闸影”、“东苑小筑”、“菖蒲逢春”等特色景点,。总体景观设计体现了皇城北京的地域文化特色,富贵高雅又亲切宜人。
2.2东濠涌概况
东濠涌位于广州城区,发源自白云山的甘溪、文溪,入麓湖后在麓景路入地下暗河,经下塘西路至小北路,在北较场路附近转为明渠,沿越秀路一直南下,在江湾大酒店旁注入珠江,全长4.51 m。明洪武三年(1370年)建城时疏通成濠,长4225m,宽7~~11m。在明清时期东濠涌曾水深清澈,船只往来,是居民饮用的水源生活用水的来源。[5]但几十年来,随着城市化的发展,用土地需求量增多紧张,古城墙被拆除,开辟成马路,许多河涌都被埋在城市之下,。东濠涌北段被覆盖为暗河,南段的明河上面建设了东濠涌高架,河涌而且环境日益恶化,成了为人人避而远之的臭水沟。
2009年,广州市政府为了还原东濠涌的古河风貌,迎接2010年亚运会,使之成为绿树成荫、清水粼粼、一派生机盎然的绿色文化生态走廊,还市民一条生态自然、水清岸绿的河涌,完成了对东濠涌1.89km明涌段的进行了综合整治。东濠涌水脉的景观设计,重现了岭南水乡风情,实现打造“见水、近水、亲水”景观环境,打造成为广州城中心“绿道”。
3.景观环境设计特色分析
3.1建筑小品
菖蒲河公园的建筑小品总体上给人以古典、厚重之感,显示着王者气派,而东濠涌的建筑小品则让人感到亲切、活泼,体现的是世俗的务实生活情趣。 菖蒲河公园的东入口是标志为“锦屏蒲珠”标志建筑,是由6块花岗岩组成的石屏风,用中国花鸟画的构图和传统的透雕手法,展现出一年四季各种花木禽鸟的美景图景。石屏风前是一个用不锈钢镂空锻造的“菖蒲球”,用现代艺术的手法对菖蒲进行夸张、变型,既点出公园的主题,又寓意菖蒲河的新生(图1)。[4]其他的一些小品,如太师椅、铜扇(图2)、平安结等,无不精致典雅,透出厚重的历史感。
菖蒲河公园的另一个精彩之处亮点是北侧四合院式建筑群,它的清水砖墙、和红门,都是北京的特色建筑符号。在四合院院落之间,尺度适宜,于是便有了胡同的感觉。院落内部空间也体现着传统形式与现代功能的完美结合,每组建筑突出不同的历史文化主题:有展示中外优秀艺术品的“皇城艺术馆”;有展示中国戏曲文化精华的“东苑戏楼”;还有充满自然情趣的“天趣园”、”和“绿荫芳庭”。这些建筑作为公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丰富了公园功能的同时,又与公园景色融为一体,一起衬托着着紫禁城的雄伟壮丽(图3-~4)。
而东濠涌绿道的小品多以生活为题材,而且许多与水景结合设置。人物雕塑“趁墟”和“心中有数”以岭南传统建筑中的嵌有彩色玻璃的门为背景,不仅反映了昔日岭南的水乡风情,而且展现突出了岭南建筑的一些特色,贴近生活,倍感亲切有着浓浓的生活气息。一些结合跌水、喷泉等水景设置的小品则显得灵动、活泼(图5-~6)。
另外东濠涌两岸多为住宅,大多数为七、八十年代楼房,建筑特点不太明显。而以前这一带的商业也比较繁荣,如今一些平常的生活内容,如理发、摆摊买卖等商业活动,依然能在东濠涌两岸绿道上看到(图7-~8)。这与广州的世俗文化与和商业文化有很大的关系。
建筑小品是景观文化的重要载体,凝聚了过去的文化记忆,以一个场所的空间烙印唤起人们对曾经生活的追忆,由然使人们产生一种文化认同感与归属感。菖蒲河公园与东濠涌绿道的特色建筑小品,其实是一个记忆空间的再现,一种文化关怀。
3.2 植物配置
菖蒲河公园的绿化率达到65%。在河岸坡地之中保留了原有的60棵大树,银杏(Ginkgo biloba L.)、西府海棠(Malus spectabilis (Ait.) Borkh.)、高大的刺槐(Robinia pseudoacacia L.)等古树,都像公园的镇石一样,见证着京城的历史沧桑。乔木主要种植绦柳(Salix matsudana var. pendula)、油松(Pinus tabulaeformis Carr.)、桧柏(Sabina chinensis (L.) Ant.)、国槐(Sophora japonica L.)等。地被植物则有:铺地柏(Sabina procumbens (Endl.) Iwata et Kusaka)、矮牵牛(Petunia hybrida Vilm.)、万寿菊(Tagetes erecta L.)、马蔺(Iris lactea var. chinensis (Fisch.) Koidz)、迎春(Jasminum nudiflorum Lindl.)、地锦(Euphorbia humifusa Willd.)、玉簪(Hosta plantaginea (Lam.) Aschers.)、萱草(Hemerocallis fulva L.)、四季秋海棠(Begonia semperflorens Link et Otto.)等,。水生植物有:野生的菖蒲(Acorus calamus L.)、香蒲、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 (Cav.) Trin.)、水葱(Scirpus tabernaemontani Gmel.)、大瓢(Eichhornia crassipes (Mart.) Solms-Laub.)等,富有天然野趣,与滨水散步路和、亲水平台共同体现亲水的景观设计特色。春黄、夏绿、秋红、冬雪四季景观变化丰富多彩。
东濠涌绿道的行道树主要为大叶紫薇(Lagerstroemia speciosa (L.) Pers.)、木棉(Bombax ceiba L.)、芒果(Mangifera indica L.)、榕树(Ficus microcarpa L.f.)、垂柳(Salix babylonica L.)、番石榴(Psidium guajava L.)、荔枝(Litchi chinensis Sonn.)等。灌草植物有:金边黄槐(Cassia bicapsularis L.)、红花继木(Loropetalum chinense var. rubrum Yieh)、桂花(Osmanthus fragrans (Thunb.) Lour.)、琴叶珊瑚(Jatropha pandurifolia Andr.)、灰莉(Fagraea ceilanica Thunb.)、红花龙吐珠(Clerodendrum thomsonae Balf.)、龟背竹(Monstera deliciosa Liebm.)、米仔兰(Aglaia odorata Lour.)、红背桂(Excoecaria cochinchinensis Lour.)、假连翘(Duranta repens L.)、黄叶榕(Ficus microcarpa L.f. ‘Golden Leaves’)等。地被植物有肾蕨(Nephrolepis auriculata (L.) Trimen.)、长春花(Catharanthus roseus (L.) G. Don.)、矮牵牛、凤仙花(Impatiens balsamina L.)等。水生植物则有落羽杉(Taxodium distichum (L.) Rich.)、池杉(Taxodium ascendens Brongn.)、睡莲(Nymphaea tetragona Georgi.)、再力花(Thalia dealbata)、梭鱼草(Pontederia cordata)等。各种观花、观叶的植物应用,丰富了东濠涌绿道的景观。 菖蒲河与东濠涌为了突出其水系特点,都应用了较多的乡土植物,并配置出较为丰富的植物景观。
一草一木总关情,中国的文人墨客给草木赋予了灵魂与品格,使其成为人们表达心迹的代言人有形载体。“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幽香的植物饱含着人们美好的愿景,;那些沧桑的古树承载着人们兴衰沉浮的过去积累了人们记忆,于是便成了一种感情的载体。植物的配置事实上也是文化景观的营造。
3.3 驳岸形式
菖蒲河驳岸基本上是笔直的直立型驳岸,。虽然设置了多处亲水平台,但是其笔直单一的驳岸形式,给人以庄严之感,同时也略显呆板,削弱了与水接触的亲密性其亲水性(图9)。另外但由于北方雨水相对较少,河岸的防洪要求较低,因此菖蒲河的护岸较低,两岸的绿化带较宽,使得驳岸的绿化比较丰富,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笔直驳岸的呆板。
而东濠涌的驳岸形式多样,有曲有直,既有生态型,也有直立型,并设有浅水区供市民戏水,增强亲水性(图10)。南方雨水充沛,其防洪、泄洪的要求较高,因此东濠涌的护岸较高,有3~~4米高。由于现状条件的制约,,于是东濠涌部分地段的河岸难以留出较宽的绿化带,有的地段甚至是没有绿化带。尽管如此由于条件限制,设计者便有意将护岸做成台阶式状,在其中种植蜘蛛兰(Arachnis clarkei (Reichb.f.) J. J. Smith)、海芋(Alocasia macrorrhiza (Linn.) Schott)等大型的地被植物,除了不仅丰富了景观效果,还起到净化河水的作用。
驳岸的设计是水系形式设计的重点之一,除了基本的防洪、生态功能要求,其拓展功能需要视当地居民的需求而定。南北方的气候不同,居民的生活习惯不同,对水系形式的要求自然也不同。
3.4色彩运用
黄瓦、红墙、碧水、绿树成了菖蒲河公园的环境主色。菖蒲河公园环境设计在这些色彩搭配运用上成功地体现出皇家文化特色,黄瓦、红墙、碧水、绿树成了菖蒲河公园的环境主色,特别是“红墙怀古”的文化色彩运用,给人造成了强烈的视觉冲击,同时烘托出皇城的文化气息。在北京特殊的地域文化背景下,设计师运用红、黄、绿烘托出大富大贵的皇都气氛。这也是对北方冬季枯燥色彩肃穆萧条的一种补偿。现在的菖蒲河似一条蜿蜒玉带,在高大红墙比衬反衬下,越发灵秀、清慧,显示出皇家卓而不凡的气度(图11)。
而中国南方私家园林中的色调则是以黑、白、灰色为主,显得朴素内敛,更易接近自然。绿瓦、灰墙、栈道、碧水、绿树是东濠涌绿道的主色调,向世人展示着它自然朴素的秀气(图12)。
色彩给予人们的引起的视觉冲击能够带给人们造成不同的心理感受,从而营造出各种不同的氛围。每一种文化都有自己的文化色彩主色调,恰当的色彩运用才能真正表现出当地的文化特点。
3.5小结
分析比较北京菖蒲河与广州东濠涌公园的景观设计特色(见表1),尽管存在较大的差异,但是在从地域文化背景下来看,两者的的景观环境设计,都烙着带着浓厚的地域特色印记和带有强烈浓厚的历史文化韵味。
通过分析南北方城市中的河涌公园景观设计特色可见,我们可以得知景观设计的重要手法是:紧扣地域文化主线,唤起再现人们的文化记忆,让人产生联想与共鸣,从而使地域文化的本质得以高度的再现特质展露无疑,这是景观设计的重要手法。这种手法对突出环境特色,继承和发展地域文化,解决消解千篇一律的“国际式”危机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其具体方法与途径值得进一步借鉴和探究。
参考文献
[1]赵洪恩,李宝席主编..中国传统文化通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2]李建平..皇都京韵-走近北京城[M]..北京:燕山出版社.2005.
[3]霍秀媚..岭南文化映照下的广州当代文化发展[J]..探求.,2010(2):61.
[4]北京市园林局编..北京优秀景观园林设计[M]..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79~81.
[5]陈志,,彭星元..广州市东濠涌“生态河涌绿色走廊”建设[J]..林业建设.,2011(2):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