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野文章

来源 :大理文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hao102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八年前的那个傍晚,我坐在刘绍良的山地小屋门前,忽然感到这个果园已十分寂静。我仰起脸来,目光由头顶划向天边,才知道那里已是满天赭红。一群黑色的鸟儿紧贴着那片霞彩,它们的翻飞牵扯了我的心魄。我把脸转向绍良,嘴巴张合了几下,却怎么也找不到概括的词汇。此后我调动起所有的感官,认真仔细地品味,终于悟出这其实是自然的道法。
  一株株果树站立成禅,树叶本该是浓浓的绿色,现在却成了茸茸的鹅黄。这当然是眼睛的错误,无论那变化了的色彩怎样生动,我还是坚信景致的气韵出自人的情感。比如现在,那黑色的鸟群正擦着天边的红霞翻飞,它们制造了一份壮美,却不一定就对那份壮美有所感知。而人就不同了,人的情感给了自己感知的能力,所以我看到的鸟群就有了夺魂的神秘。
  忽然间觉察出来,那鸟群的翻飞有如秋意涌荡。这个季节树叶都稀疏了,而果园却丰饶起来,满眼的果实有如强劲的文字。这是绍良用汗水写成的,他想用这累累的果实证明一下,天道酬勤绝不是诓人的词语。其实绍良并没想到,他为天道作出证明的同时,天道也在证明着他的坚守。十八年当中,绍良一直都在沉默,只有在我到来的时候,他心里的幔幕才徐徐拉开。于是时光就退却了,像潮水似的退却了,时光一退就露出了孤苦的往事。
  十八年前的城市一片喧嚣,绍良躲开了喧嚣来到这里,几年之后他让一片荒野显出了绿意。那以后漫坡的梨树总在风中静着,而那阳光却在泛起的绿彩中摇曳,一切都反过来了。对于一个曾因写了《贡山的月亮》而被人注目的人,他的岁月里有了这样的视野,那份安静就给了他叙述的冲动。几乎是瞬息之间他就决定了,他决定要重新回到那个文学的梦想里去。
  转眼就到了2013年,已被称为山地作家的绍良给我送来一部书稿,意思是让我为他写个序言。这对我无疑会很为难,且不说我是否具备了给人写序的资质,单就那点时间我也是赔不起的。再三推脱依然无果,我只好将书稿认真读过,想找到一个并非例行公事的话题。读着读着眼前便明亮了,大片的阳光从文字里折射出来,一个乡野世界就新颖别致地展现开了。
  我知道绍良已出过多部散文,此前的《与鸟共翔》和《山地的事》,写的也是这种山地生活。看来绍良已无意关注远方,他只是执着于此岸的追求。《我在乡野》涉及很广,而选材却都是非政治化的个人体验,有意地回避了追逐时代的宏大主题。不触及时代却不等于要与时代拉开距离,事实上这60余篇散文中的俗事俗物,几乎每篇都是阔达人生的现实。
  在绍良的笔下,他的夜晚清灵冷寂。通常是在睡不着的时候,窗外传来噗的一响,一颗露珠就跌落到地上了。有时传来的声音还更清晰,像苦难者发出的哭泣,那是野猫在寻找它去年走失的伴侣。野猫的叫声总是让人伤怀,可是就因为绍良换了倾听的心境,它们竟会显得那么地弥足珍贵。就好像所有的声音都被溪水浸过,没有旋转的热烈,只有幽深的意境。
  正是基于这一点,我曾跑到果园对绍良说,你没把它写成世外桃源这真的很好。现在的乡村其实就是一缕伤怀的追光,只要把它放入流年的转换,再看它时它就变成了记忆中的渊薮。在这种情况下,无论是写作《我在乡野》的绍良,还是阅读《我在乡野》的读者,内心里都有一个共同的追问:人类最初就是从乡野中走出来的,如果那个被视为根源的地方变成了历史芥堆里的幻影,我们或许就再也找不到当初那个踏实的自己。
  好在绍良的果园诗情馥郁,四周的山虽不是最初的原色,要写出纯粹的文字却不用回望。在那篇仅有2000余字的《夜归》里,山顶的月亮放射着清辉,一只夜鸟正低沉地歌唱。此时绍良刚从城里回来,等他打开那条被他当做山门的铁链,他对城里的问题就想得更深了。其实他并不知道城里有什么问题,或许他根本就没想城里的事,只是因为离开了城市觉出些轻松而已。他点燃一支烟,正悠然地吸着,那只夜鸟就落到身边的梨树上了。
  作为一篇文章,《夜归》的文字是深醇的,既勃郁劲直又灵符朗然。然而再存细地品味一下,又觉得这种深醇并不是彻底的峻绝,似乎只用“书贵瘦硬方通神”就可以解释。只是那只夜鸟突然地飞来,这太像一枚石子投进湖里,那荡开的涟漪也太像夜的笑奤。由此我很自然地想到,文字的勃郁劲直和悱恻深醇,其实并不是文章的气度,而是文字的灵性。对于这样的夜,绍良是有呵护之心的,所以他落笔轻缓,怕将月光碰碎了似的。
  就是因为内心里有了这样的热爱,绍良一直把乡土当成生命的归宿,也一直把乡土视为文学的母题。更可贵的是他并不只是停留于风情和民俗的层面,而是以乡野中人的气质,用文化意义上的关怀去解读自然。如此,平常岁月的酸甜苦辣,情感旋律的异音脉动,美鸟俊兽的活泼可爱,都极具引力地把人牵入到意识的深处,从而让人看到了乡土文化的实质。
  文化的样子无法描述,却是区分人类种族的重要标识,是一个民族传承延续的独有基因。绍良给这部散文集定名为《我在乡野》,其实那个乡野就是古时南诏的发源地,有多个民族聚居于那里。像这样的地方大都民俗迥异,尽管祖先留下的文化灿烂辉煌,但人群中的争斗也存在了千年。人总是要与人交往的,偶尔的摩擦会划伤人心,所以绍良要尽量地避开争斗。
  树上的梨果成熟了,作为果农他本该喜悦,但他却时常地感到伤怀。有不少果实都被人偷走了,这种时候他的思维已无法沿着从前的路线前行,必须要转过弯来对流失的果实进行追踪。好在他的心灵已被自然的纯性浸润过了,写到此类烦心之事,他仍能做到文字的不涩不枯。想来他的审美视角已与乡野实际完全吻合,眼望着天边的白云飞渡,文章就得到了悟化。
  当果园里的梨花如期开放,山野就又一次被季节点染。眼前的雪白是天地的浓墨,对于这样的梨花,任何不经酵酿的写作都是文学的危途。于是他就选取了一枝,也不过分着墨,只是添了内心的善美,留下些雨水浇过的痕迹。除了梨花还有金竹,同样是立足现世回眸历史,亲切而又渺远,超然而又清新。能把散文写到这个份上,这当然是得益于乡土的滋养。
  在人的生存环境日渐恶化的今天,绍良在山坡上种植了上千亩的果树和绿化树,这个过程里的付出与收获他不说我也猜得出来。有许多四邻八村的农人都在他的果园里就了业,他一旦成了那个人群的引领者,奔跑也就成了他人生的常态。自此他就没有可以清闲一下的时间了,别人闲聊的时候他不能跑去扎堆儿,因此他也无法赢得每个人的喜欢。既然如此那就孤独着吧,反正这个世界总共也只有两边,一边是红尘,一边是荒野。
  其实凡是高远的哲思,凡是淡然的心态,大都产生于荒野。中国自古就有“世外高人”的說法,这说明荒野中存在着引领进程的思维,那里的寂静会让失控的精神变得安静。从这一角度上说,绍良是聪明的,他身居乡野又引领他人,这其实是在凸显生命的意义。人的内心一旦无尘,生活理念也就简单了,现在他只需伸手就可抓住那份禅意和温暖。
  每天清晨,他信步于绿叶与红果之间,看天边的云霞,听轻柔的山风。这样的早晨能把俗事抛却,有利于他写出纯粹的文字,也能让他进入亢奋。绍良之所以要坚持这样的写作,那是因为他对乡土精神认同的同时,内心里还蛰伏着彻骨的忧患。现代人在喧嚣中向往宁静,他们处在急于放松自己的情况下,最容易犯的错误就是对于乡野的误读。乡野的一切都被诗化了,即使并没真正看清,也完全地忽略或宽宥了那里的不如人意。
  乡野的魅力在于它的古朴,在别处的古朴都处在悲凉状态时,绍良的果园却仍像时间的传说。当又一个秋天进入了深境,我再次坐到那间小屋的门前,那艳艳的爆竹花还在开放。我抚摸着那份艳美,就如抚摸一丝柔和的微风,一缕纯净的阳光,一声嘹亮的鸟鸣……由此我忽然想到,眼前的山峦和小屋都是浸润灵魂的景致,难道这景致也是可以抒写的?
其他文献
为深入贯彻落实好州委、州政府关于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工作要求,高质量、高效率推进大理市第二轮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1月17日,州文联组织30多名书画家深入下关镇鸳浦社区开
期刊
企业作为市场经济的主体顺应时代潮流,发展低碳经济,就需要构建完整有效的低碳会计信息披露机制。本文基于低碳经济视角,研究了企业会计信息披露的相关理论基础;阐述了与低碳
洱海是大理人民的母亲湖,是世世代代白州儿女灵魂栖息的港湾,是洱海周边近百万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用水的最大来源.“洱海清,大理兴”不仅仅是一句宣传口号,更是千百年来大理先
期刊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金刚经》  1  目送最后一辆载满物件的大货车徐徐驶出大门,校园一下子安静下来。  不,是寂静。偌大的校园,只有夏日午后的酷热和院子里苍翠的松柏,藏书楼前花台里几株扶桑正开着碗口大的粉色花朵,操场边上永远不知道换衣裳的鹅掌木身着绿衫静静地列队站着,空气中偶尔一声稀薄的蝉鸣,更显燥热和寂静。  往日生气蓬勃
期刊
这天下午我去邮局取稿费,那个新来的办事员一推单子说:“没填对,代领么你的身份证号也要填上。”自己的稿费怎么成代领了?收回身份证一看,十几年前办证时的中年汉子和如今的糟老头,确实面目全非。怎么能怪那些小年轻不懂光阴的味道。时光流转,散去的不只是容颜,更有属于我们的流年故事。  1  那年我师范毕业,分配在一个叫金盏的小学教书。学校中的年轻人除了我,只有一个代课的雪刚,可他已婚,更多时候下午放学单车一
期刊
1  母亲说我父亲病了,到卧室把我叫醒时,是凌晨两点左右。天空干净得看不到一颗星辰,只有一勾弯月斜挂在天边。我从床上翻爬起来,摸着黑,随便穿了双鞋子,出了卧室。来到院子,见父亲半蹲在卫生间,双手杵地,好像是在呕吐,又好像是因腹部绞痛而无法站立。他就那么蹲着,嘴巴张得老大,还不停地喘着粗气,喘气那样子就像一头年迈的水牛。母亲惊慌失措地站在卫生间门口,想上前搭把手的她,却手忙脚乱得不知如何是好。  透
期刊
期刊
秦永章博士的新著《日本涉藏史:近代日本与中国西藏》(中国藏学出版社2005年8月出版)是一部比较全面地介绍和论述近代日本与我国西藏地方之间关系的学术专著。19世纪末,当日
江汉油田努力创建环境优美、服务完善、管理有序、文明和谐的新型文明社区。居民们说,舒适的环境,完善的服务,邻里的温情,生活的多彩,就像生活在一个温馨的大家庭里。 Ji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