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合作模式下高校营销人才的培养

来源 :教育与职业(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yron20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校营销人才培养与企业合作模式已逐渐成为企业用人模式之一,也是高校成功输送对口人才的重要途径。文章分析了企业需求与用人现状,指出市场营销传统培养的桎梏,提出校企合作模式下高校营销人才培养的途径,鼓励联合办学的培养模式,引入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根据需求定向培养,在基础教学中邀请企业适当加入,职业资格设定。
  [关键词]校企合作 高校 营销人才
  [作者简介]张颖(1977- ),女,河南信阳人,河南牧业经济学院招生就业处副处长,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大学生就业、创业及职业发展教育。(河南 郑州 450044)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5)11-0083-03
  中国加入WTO后,经济发展随着贸易增进有了较大的改观,高校对人才的培养与输送成为可供探讨的话题。对企业来讲,需要具备综合能力的营销人才,在这样的大环境下,高校培养输送的营销人才就成为与社会对接的重要环节。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高校传统的对知识的客观传授和僵化教学成为阻碍高校与企业对接的重要桎梏。在目前企业对营销人才的需求背景下,要通过逐步分析传统高校培养中的桎梏和弊端,进一步探究合理的培养方式和创新的培养模式,旨在促进校企合作模式下的高校营销人才良性培养。
  一、企业需求与用人现状
  市场营销专业在传统的专业设置中往往属于后来者的角色,尤其是在中国企业发展较为缓慢的阶段,市场营销就更加显得偏于冷门。近年来市场营销专业持续走红,尤其是企业在人才需求上,需要大量市场营销综合型人才。然而,从高校办学角度来看,长期以来高校办学一直呈现较为教条的状况,尤其是在培养方面,几乎忽略了实践性的环节,而只有空洞理论的灌输。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高校看好企业的发展和用人需求,可以说几乎每所高校都设置了市场营销专业,但培养质量良莠不齐,长此以往导致市场对营销类人才另眼相看,甚至持冷落的态度。而这样的冷落又与企业自身的用人需求相矛盾,就企业的需求和综合的用人现状来看,用人缺口依然存在,但人才质量堪忧。由此,我们通过比对传统教学模式和新环境下的用人需求进一步加以探讨。
  二、市场营销传统培养桎梏
  1.教学方式僵化呆板。传统的市场营销专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过于重视照本宣科,不能将理论知识合理地转化为与市场对接的最新资源。更重要的是,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甚至本能地排斥接触最新理论,尤其是我国高校目前对教师的坐班要求,很多教师不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将传统理论知识同实际市场变化结合起来,闭门造车,从基本的综合能力到实际的运作能力都较为低下,造成教学整体效率低下和僵化呆板的现状。
  2.学科设置的偏颇。市场营销是一门具有独立性的学科,其性质和定位都应当是个性化的。在国外,市场营销已经成为一门深入学术领域的学科,具有很大的研究价值。当前我国高校在学科设置上对市场营销专业依然存在盲目管理和放养教学的情况。在学科的具体设置上,过于偏重理论教学的比例,对实践性环节的涉猎和对案例的分析十分有限,学生不能根据课堂上灌输的理论知识灵活地解决遇到的问题,不能从营销课堂教学合理过渡到社会中有需求的营销实习,甚至遭遇到瓶颈,这些问题都源于学科设置在市场营销专业方面不尽合理,结构失衡,重理论轻实践,造成知识与现实脱节的严重问题。
  3.校企合作过于表面化。校企合作一直是市场营销专业得以实际体验和运用的一种方式,近年来对西方理论和实践的研究为培养营销人才提供了可贵的借鉴意义。就人才的锻炼来说,校企合作能够最大限度地增加在校学生的参与和实践程度。然而,当前高校对市场营销专业人才的培养在谈及企业合作时往往过于表面化。将学生本应该长时间接触的实践内容简化为一段时间的“锻炼”,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很难真正学到具体的知识,很难提高实际应对工作的能力,使理论与实际工作出现断层。校方和企业在合作的过程中,大部分高校的出发点放在了帮助学生完成实践环节、拿到实践学分上,而对于实践本身的意义并不能完整地实现,甚至存在较大的出入;长此以往企业在合作中也错误地认为校方的意图只是输送学生进行短期锻炼,而对学生本人的实际需求和能力锻炼无心投入更大的精力。
  三、校企合作模式下高校营销人才培养的途径
  1.鼓励联合办学的培养模式。高校在长期的人才培养中担任着单方培养人才的责任,对于市场营销专业来说,人才的培养受到了较大的限制,尤其是人才的培养与社会严重脱节,输送的人才往往无用,需要在企业中再造。基于这样的现状,应当尽可能根据市场营销专业的特殊性和人才需求,对校企合作办学予以鼓励。尤其是针对市场营销专业来说,这样的高等教育实际上是一种以市场为导向的良性机制,有利于培养学生全面的综合能力和就业能力。企业和校方就市场营销专业的联合办学有利于校方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具备更扎实的实践基础和实践知识来源。
  2.引入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在校企联合办学的模式下,对人才的选用和筛选具有自身独特的特点。尤其是在人才的录用上,以往的高校教学往往只将对大众化的知识传播作为自己的责任,培养出来的学生在综合素质上往往良莠不齐,不少学生对自己没有清楚的定位,严重缺乏竞争意识,导致企业用人过程中要重复筛选可用人才,不仅浪费了企业的精力,也造成了在同等招聘专业对口要求下的“不平等”竞争。对于综合素质良好的学生,实际上很容易脱颖而出,而在这样的大锅饭机制下,素质普通甚至低劣的学生也能够混入企业。由此,在选用人才和培养的过程中,校企合作模式可以采取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优胜劣汰并不是说不理想的学生就拒绝对其进行高质量的教育,而是应当配合企业的鼓励机制进行,如对表现良好的营销人才予以继续留用,对表现不佳甚至态度不好的学生则需要实际考察或进行再次衡量。这样的机制可以调动学生的竞争意识,使其认真地对待自己所学的专业,在校企合作模式下,也为学生就业提供了一定的指导机制,一部分综合素质过硬的学生能够在企业的推荐和提前录用中找到自己的就业平台和发展方向,另一部分尚未被录用的学生也能够获得最为实际的实践经验,为求职做准备。   3.根据需求定向培养。专业培养最终是面向社会和实践的。在这样的情况下,校企合作模式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定向培养的优势,对于企业来讲,根据其发展和主营的方向、领域提出人才需求,而学生则可以根据学校合作的不同领域和不同企业进行自主报名。在大学前两年的通识学习中,校方应当完善和履行自己的义务,对学生进行整体理论上的教学,将市场营销的主干知识负责任地传授给学生。在学生有机会选择自己的从业方向实践的过程中,应当尊重学生本人的意愿,充分利用校企合作的良性模式,对学生所选择的方向进行专业性培养和实践。企业在这个过程中实际上充当了教学的环节。相比于传统的市场营销教学,高校的实践环节只是表面上为学生创造了一个实践的机会,而实际上学生所学甚少,校企合作模式下的教学能够更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在学生的专业方向培养上,校企合作模式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具备专业性的训练体系,企业充当教学者的角色,对学生在实践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加以培养和解决,将目标定位在为企业培养高素质的综合型营销人才上。
  4.基础教学中邀请企业适当加入。在大学前两年的学习中,高校对学生的教学任务主要集中在通识基础课程教学上,对学生的培养大都在了解专业知识的层面上,长此以往造成理论知识过于呆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照本宣科,不能够灵活变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按部就班,不能够合理运用等问题。在校企合作模式下,校方在科学合理地承担教学任务的同时,可以适当邀请企业加入通识教学,尤其是在可能涉及实践环节的理论知识的讲解上,可以邀请合作企业进行实战讲解,并将最新的社会动态传输给学生。在具体的教学方法上,可以采用情景模拟和案例教学法。情景模拟是在课堂教学的基础上,通过模拟真实情况和可能出现的突发状况,为学生制定专门的解决空间,要求学生独立完成或团队合作,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获得实战经验。这样的教学方法能够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同时,熟悉各种实际情景,是具体校企教学模式中可以重点采用的。国外的工商管理专业和市场营销专业往往都具备高素质的人才培养和专业的培养计划,在具体方法上绝大部分采取案例教学的形式。我们从国外的成功教学经验中能够获得借鉴。案例分析是通过对各种情况下已经发生的状况进行学习,在经过共同讨论后由教师给出最终成功解决的方案,使学生获得启发。教学中应当注重对经典案例的分析、变体及灵活组合,使学生运用基本的理论知识应对各种变化的情况和题目。
  5.职业资格设定。市场营销人才的培养没有固定的评判标准,大部分学生能够空谈理论,但在实践过程和实际工作中,能够合理解决问题的则少之又少,同时缺乏必要的激励机制,学生很少认真对待所学习的专业。对方案的解决和创新实际上是综合能力的体现,应当从机制上给予一定的鼓励和刺激,如进行职业资格的设定等。虽然在大层面上还有待确立官方的机制,但在校企合作模式下,可以尝试校企联合培养人才的认定,对优秀的具备综合能力的高校营销人才进行一定能力上的认定,与企业联合颁发推荐就业证书,同时科学设定营销人才取得证书的能力要求和考核标准。由此,能够从鼓励和推荐的机制上为高校营销人才成功进入社会提供良好的、合理科学的环境,极大地提高企业用人的效率和效果。
  高校培养营销人才的最终目标是向社会和企业输送优秀的综合人才,而企业对营销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具有现实性。由此,开展校企合作模式能够最大限度地增加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机会,通过一定的激励或竞争机制加强学生吸收知识的主观意识培养。在企业推荐和校方的努力方面,在机制上可以尝试创新,鼓励企业联合推荐用人,实现高校人才高效利用和企业资源高效整合的双重培养目标,为培养高效的营销人才提供最大的可能性和实用性。
  [参考文献]
  [1]石军伟,付海艳.激励机制、科研合作网络与大学声誉之间的关系研究[J].教育研究,2012(1).
  [2]朱光俊,杨治立,杨艳华.校企联合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机制探析[J].教育与职业,2012(26).
  [3]朱德俊.开发区校企共建实训基地的政府统筹集群建设[J].成人教育,2012(9).
  [4]洪贞银.高等职业教育校企深度合作的若干问题及其思考[J].高等教育研究,2010(3).
  [5]胡艳曦,曹立生,刘永红.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瓶颈及对策研究[J].高教探索,2009(1).
  [6]周育辉,李军民,蒋萍萍,等.高职院校基于“3111模式”的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构建[J].中国成人教育,2010(13).
  [7]许劲松,朱蓉蓉,洪林.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理念 原则 机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6).
其他文献
[摘 要]有效教学给语文课堂注入了活力。教师有效备课,向课堂40分钟要效率,围绕着教学任务指导学生深入品读课文,能够不断优化课堂结构,达到有效教学。  [关键词]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8)36-0001-02  2012年3月,我参与广西区“小学语文有效教学实验研究”课题的研究,同15位同事一起探索,历
企业文化的作用是润物细无声,每一种优秀的文化策略.都必须根植于企业经营管理的细节和个性需求中,只有那些与企业所有工作实践相联的观念才具有文化操作意义。只有抛开企业管理
【摘要】傳统的教学环境中,老师是课堂的主体,大部分时间都是老师在讲,学生在听。这样的课堂,授课效率特别低,尤其是对高校的舞蹈课堂来说,学生要想熟练地掌握舞蹈动作,将完美的舞姿呈现出来,必须多加练习,才能达到想要的效果。因此为了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练习舞蹈动作,老师就需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提高高校舞蹈的教学效率。本文主要介绍支架式教学模式在高校舞蹈教学中的运用,从高校舞蹈教学的现状分析,到支架式教学
语言学家吕叔湘曾指出:“我们的意思,不但是不妨比较,有时候还不可不比较。比较是要注意英语和汉语不同之处,让学习者在这些地方特别小心,这是极应该的。”“对于中国学生最有用的
本文主要讨论多媒体通过信息传递功能、丰富的画面、文字和声音等视听信息在地理教学中的主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