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鲁氏菌104M液体气溶胶免疫BALB/c小鼠的有效性评价和安全性研究

来源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bbeatric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评价布鲁氏菌104M液体气溶胶肺递送途径免疫BALB/c小鼠有效性和安全性。

方法

随机选取6~8周龄BALB/c雌鼠,分别经肺递送、滴鼻和皮下注射3种途径免疫接种布鲁氏菌104M,于免疫后第4、8、16、24周观察并记录小鼠的症状、检测小鼠体重、脾重、脾脏载菌量及肺匀浆、血清的抗体和细胞因子。待鼠脾脏载菌完全清除,用布鲁氏菌A19液体气溶胶肺递送途径攻毒。

结果

各组实验小鼠均未见异常症状;体重无显著下降;攻毒前,脾重没有明显变化;攻毒后,免疫组小鼠脾重显著低于空白对照组(P<0.05):液体气溶胶肺递送:实验组(0.26±0.16)g<空白对照组(0.40±0.19)g,滴鼻:实验组(0.21±0.11)g<空白对照组(0.28±0.19)g,皮下注射:实验组(0.14±0.02)g<空白对照组(0.30±0.18)g。随着免疫时间的增长,免疫组小鼠脾脏载菌量呈下降趋势,第20周完全清除。攻毒后2周(免疫24周),所有小鼠脾脏载菌均显著增加,各免疫组脾载菌量均显著低于空白对照组(P<0.05):脾载菌量以log10菌落形成单位(colony-forming units,CFU)/g计数并统计分析,液体气溶胶肺递送:实验组(4.49±0.13)<空白对照组(6.90±0.46);滴鼻:实验组(3.59±1.06)<空白对照组(7.08±0.14);皮下注射:实验组(3.00±2.03)<空白对照组(6.81±0.34)。布鲁氏菌104M激发了BALB/c小鼠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反应。在免疫后第4周,检测到104M特异性抗体IgG、IgM、IgA,第8周达到高峰,攻毒后再次显著上升。各免疫组血清和肺匀浆中IFN-γ和IL-18浓度在攻毒前,均显著高于空白对照组(P<0.05),攻毒后,各免疫组血清IFN-γ和IL-18浓度均低于空白对照组(P<0.05),而肺匀浆细胞因子浓度在攻毒前后均持续高于空白对照组(P<0.05)。

结论

液体气溶胶肺递送途径是一种有效的免疫途径,表现出有效的保护作用;104M未引起小鼠体重减轻,相对安全,但在小鼠体内存活时间较长,引起小鼠轻度脾脏肿大,有一定的残余毒力。

其他文献
目的分析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2004-2018年人间布鲁氏菌病(布病)流行特点和菌株的起源与进化特征,为制定布病防控策略提供依据。方法对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中的通辽市布病报告数据进行分析,采用构成比和率描述流行病学特征。用常规鉴定方法鉴定菌株的种型,用AMOS-PCR对菌株的种型进行复核,采用多位点可变数目串联重复序列分析(MLVA)对布鲁氏菌进行聚类分析,探讨菌株间的亲缘关系。结果2004-2
2019年12月湖北省武汉市报告的不明原因重症肺炎聚集性病例事件被确定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WHO于2020年2月11日将该病命名为COVID-19。截至3月10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已造成包括我国在内的114个国家和地区出现了11.8万病例。3月11日WHO评估认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已呈现大流行特征。当前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工作面临巨大挑战,主要是由于病原溯源困难、传染源分布广泛、传播途径多样、
针对重大疫情防控救治,在系统梳理临床治疗、疾病控制和科学研究三者定位的基础上,结合本次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暴露出来的问题,提出了改革完善我国重大疫情防控救治体系的建议。临床治疗方面,要加强医务人员依法报告意识,强化症状检测能力,充分发挥传染病直报系统的作用,建立健全新发突发传染病的国家或地方监测平台。疾病控制方面,要从法律和体制机制上赋予疾控相关权限和保障,提升疾控队伍的数量和质量,加强防控与应急
目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已经成为全球关注的公共卫生问题,其潜伏期等流行病学特征尚不明确,本研究旨在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潜伏期分布进行估计。方法收集各省份卫生健康委员会官方发布信息平台的确诊病例暴露与发病信息,利用区间删失数据估计方法,基于Log-normal、Gamma和Weibull分布,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潜伏期分布进行估计。结果本研究共收集确诊病例109例,平均年龄为39.825岁。基于Lo
目的了解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聚集性病例的流行病学特征,探讨家庭因素以及集体活动等对本病传播的影响。方法于2020年1月19日至2月25日每日从中国6个省份公布聚集性病例的36个地市官方平台收集积聚性病例数量、个案信息,采用描述性统计方法、χ2检验以及曲线拟合对聚集性病例的流行病学特征进行分析。结果共收集聚集性病例366起1 052例,家庭聚集性病例占86.9%(914/1 052);1 046例有性别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诊断是以病原学检测阳性为确诊标准的,由于现有的病原学检测耗时较长,假阴性率较高,致使疑似病例的确诊时间延长,从而延误后续防治。本文建议将该病的诊断标准分为疑似病例、临床诊断病例和确诊病例3类。
目的分析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柳州市MSM使用抗病毒药物进行HIV非职业暴露后预防(nPEP)效果。方法搭建社会组织-CDC/医院-药店("三位一体")的服务合作模式,通过社区宣传倡导,现场招募研究对象。收集入组研究满28 d参加者的基本信息、药物使用情况和随访检测情况,采用描述性统计进行分析。结果2017年9月至2019年3月,共有213名男男性行为者咨询暴露后预防用药,其中159人符合预防用药标
目的了解中国≥40岁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阻肺)患者的呼吸康复治疗和吸氧治疗情况,为肺康复治疗的发展提供基础数据。方法来源于2014-2015年中国居民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监测,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在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125个监测点抽取≥40岁常住居民,利用电子问卷通过面对面询问的方式收集有关呼吸康复治疗和吸氧治疗的相关变量,通过肺功能检查将支气管舒张试验后FEV1/FVC<70%者诊
开展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阻肺)规范化诊断、治疗、干预与管理以及监测评估是《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慢性呼吸系统疾病防治专项行动的重要内容。中国居民慢阻肺监测为评估慢阻肺患者人群的规范化诊断、治疗、干预与管理水平提供了基础数据。本专题文章基于2014-2015年中国居民慢阻肺监测数据,报告了我国≥40岁居民慢阻肺患病知晓率,分析了≥40岁慢阻肺患者人群的肺功能检查率、药物治疗率、吸入药
我国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逐步控制,当下对无症状感染者的管理和风险评估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无症状感染者主要通过密切接触者筛查、聚集性疫情调查、传染源追踪调查、对部分人员开展主动检测等途径发现。目前关于无症状感染者造成疾病传播的风险研究有限,并且缺乏大规模社区人群无症状感染者分布的数据支持。以核酸检测为主要手段的病原学检测适用于已发现的确诊病例和无症状感染者密切接触者等重点人群筛查,应及早开始;而抗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