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六七十年代出生的那一批孩子,有多少人接受过系统的艺术教育,我们无从查考,但我们知道,不会太多;讽刺的是,时至今日,当他们做了父母、有了孩子,“艺术”突然间成了他们谈吐间、内心里和生命中最重要的事情:不是为自己,而是为孩子—
别的孩子都报了名,我家又不比别家穷,孩子也不比别家笨,是不是也该随便学点什么呢?
都说将来竞争激烈,孩子闲着也是闲着,多少学点什么、提高点竞争力总不会吃亏吧?
教育不是讲投资吗?大家都投我也投就是了。孩子学不学得成就看他的造化了。别看孩子现在哭着闹着不愿意,真要是不投这个资,将来说不定他还要怪我。
……
于是,多少大人带着孩子风雨无阻地穿梭在大街小巷,为的是学琴、学画、学舞、学唱歌;多少孩子带着满脸的疲惫背起了大大的画夹、坐上了高高的琴凳……大人们觉得,只要孩子能学得一技之长,将来能有出息,自己再苦再累都值得。他们坚信:只有这样才是对孩子好,只有这样将来才不后悔。
真的不后悔?我们来看看这位母亲的道白—
母亲道白:她失去了画画的灵性
覃沁
记得女儿很小的时候,就显示出了绘画的天分:还不会说话,就对色彩有了精确的感知;刚刚能抓笔,就到处涂鸦,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什么都画;画笔还特大胆、大气:大象、小熊在欢迎飞翔的春姑娘,刺猬坐在大灰狼背上奔跑,公主的头发又飘又长,胎儿在妈妈肚子里会说话……看着女儿的“佳作”,我不时给予夸奖、鼓励,还不时给她举办“家庭个展”,她自然也越画越来劲儿。女儿6岁那年,我终于动了让她去学画的念头,给她到区少年宫绘画班报了名。
在少年宫可就不能像在家里那样随意挥洒、想画什么就画什么了。点、线、面,色彩、构图、造型,还常常临摹名画。我作为陪画的家长,虽是大学毕业,却不懂艺术,一切都听老师的,还常常按照自己的理解去指导孩子:“这里应该上黄色嘛。”“你怎么画得一点不像啊?”“怎么搞得到处都是颜料!”“你看看这位小朋友,画完了,身上还是干干净净的。”类似的话,几乎在每次学画的课堂上重现。久而久之,女儿画得像模像样了,画作也几次获奖。我常常情不自禁地暗喜,朋友们夸奖女儿时更是偷着乐,深深感到自己的付出是值得的。
这种自鸣得意没有维持几年,我就开始反省女儿所受的艺术教育了。因为我发现,虽然她在绘画中学到了一些技巧和表现手法,其他各方面的表现也还令人满意,但她小时候的灵性消失了,想像力和创造力大不如前。现在她还是十分喜欢画画,那恰当的构图、细腻的描绘、精细的线条总是让人赞叹,但那中间似乎缺少了灵动和生机。我想到,传统幼儿艺术教育的弊端,我这个不懂艺术的母亲的指手画脚,使女儿想像的翅膀被一条无形的线牵住了,天性中的创造力失去了发挥的空间。每每看到她现在的画作,我总要感叹她小时画画的恣意和大气,总要自责为什么那时不懂幼儿艺术教育的真谛。
理论辨析:幼儿学艺,功在审美
本刊编辑部
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音乐教育并不是音乐家的教育,而首先是人的教育。”美国《国家艺术教育标准》认为:音乐教育能够培养完整的人,在发展个体直觉、推理、想像以及表达和交流能力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作用。
音乐教育是这样,其他艺术教育也概莫能外。幼儿艺术教育的核心价值就在于美育。艺术教育“育人”的目的就是通过美育的方式来实现的。幼儿通过学习绘画、音乐、舞蹈、书法等艺术形式,学习美的表达方式和方法,强化视觉、触觉和听觉能力,体验蕴涵于艺术形式中的美和丰富的情感,学会欣赏美和表现美,激发美的创造精神,发展美的实践能力,从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幼儿艺术教育的审美价值是通过学习者的内心体验来实现的。绘画、音乐、舞蹈、书法等各种艺术形式的一个最突出的特点,就在于它们都强调一个“情”字,把情感凝聚在艺术创作中,把情感挥洒在艺术表现上,以情感人,以情动人。学习者内心空洞,没有情感需要表现;或者内心体会不到所要表现的情感,他们的习作或弹奏就是了无生机、毫无感情的,即使技巧再娴熟,表现手法再多样,美育的学习目的也自然达不到。
或许正因为此,我国前不久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才会不厌其烦地出现如下字句:
“艺术是幼儿的另一种表达认识和情感的语言。幼儿艺术教育应引导幼儿接触生活中的各种美好事物与现象,丰富幼儿的感性经验和情感体验。”
“艺术活动是一种情感和创造性活动。幼儿在艺术活动过程应有愉悦感和个性化的表现。教师要理解并积极鼓励幼儿与众不同的表现方式,注意不要把艺术教育变成机械的技能训练。”
“艺术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应充分发挥艺术的情感教育功能,促进幼儿健康人格的形成。要避免仅仅重视表现技能或艺术活动的结果,而忽视幼儿在活动过程中情感体验和态度的倾向。”
……
不少家长口口声声说,让孩子学这学那,就是为了训练他的美感,陶冶他的情操,但却不懂得幼儿艺术教育的这一特点,而往往强调孩子技巧的掌握,喜见孩子技法上的进步;一些施教者对此也知之不多,他们总是满足于技法的传授,而不善于情感的启发和诱导,不注意鼓励幼儿个体情感表达的特性,不会发挥幼儿学习主体的作用。这样的结果是,几年学习下来,孩子学到了一些艺术的表现方法,却不会感受其中的美;孩子拿到了几级证书,却体会不到学习的快乐,甚至千方百计想逃避这一“炼狱”般的学习。
这样的结果是我们大家都不愿意看到的啊!
《孩子》观点:每一个孩子都是大师
本刊编辑部
毕加索是公认的艺术大师吧?以他的艺术功力和终其一生的苦苦修炼,到了老年竟然参透了一个状似奇怪的禅机:“为了像一个6岁的小孩子那样作画,我学了整整一辈子。“
毕加索何以如此?他显然不会是在标新立异、危言耸听,因为他的名声已经够大的了。他的这段话告诉了我们这样一个道理:就艺术本初的意义来讲,每一个孩子都是艺术大师。原因就在于儿童心理发展规律的两大特征:
1、创造无拘无束
一个没有受过专业训练的孩子,当然是没有技巧可言的。但没有技巧可能正是大技巧,因为任何一种技巧在带来精确和娴熟的同时也都意味着规矩和束缚。而艺术不同于科学,绘画不同于计算,精确并不是那么重要,最需要的是无拘无束的创造和可供挥洒的自由。只要不是受到太多外界的压力和训导,谁家的孩子会缺少这些?
2 、世界充满色彩
对不少成年人来讲,心情好时,世界是红色的;心情差时,世界变成灰色;压力再大些、挫折再多些,灰色可能变成黑色或者不再有颜色。但孩子不同,在他们的眼中,世界是五颜六色的。面对这个他们初初驾到才几个月、几年的花花新世界,通过他们尚未沾染人情世故的清澈的双眸,他们随时拥有旺盛的激情,时刻准备着去发现、去欢呼、去雀跃。而这些,正好成为艺术创作不竭的源泉。
因此,当听到妈妈轻轻地哼起摇篮曲,你的宝贝就发出会心的微笑;当收到爸爸送的生日礼物—一套新画笔,你的孩子就把公仔画得满屋满墙都是;当听到节奏欢快的曲调,你的小家伙就情不自禁地手舞足蹈……这些不都是不折不扣的艺术吗?作为家长,应该做的是还给这些大师们应有的待遇:
1.大师需要自发的激情,所以请不要再强逼孩子
幼儿园的美术老师一次告诉陈子豪的爸爸:您的孩子对色彩挺敏感的。爸爸一听大喜:孺子可教也!迅速请好了美术家教,买好了画纸、画夹。
没多久就开始学色彩、构图了—光是调色子豪就弄得个一塌糊涂。子豪终于“反抗”了。但雄心万丈的爸爸当然不答应。子豪斗不过爸爸,只有继续学下去。但作品却越来越没有灵气:不是自己想画的,是爸爸和老师要求的,自然没有激情,画什么都只是毫无生机的作业。
建议:要让孩子画他自己想画、愿意画的东西,让艺术成为孩子表达情感的管道。
2.大师需要想像的天空,所以请不要指手画脚
雅茹弹琴时总喜欢“跑调”,妈妈为此很头痛。“不是有琴谱吗?为什么不按照谱子来呢?你看看你,弹到哪里去了?”自得其乐的雅茹只好马上把心收回来。其实,如果真正懂得幼儿艺术教育的真谛,雅茹妈妈就应该意识到:女儿是在发挥她的想像力,是在进行再创作,这对学习艺术是最难能可贵的。应该在肯定这种想像力和创造力的前提下再去帮助孩子弹得准确。可惜她不懂,结果雅茹在音乐上的灵感和创造欲望刚萌生便遭到了扼杀。创作变成模仿,就算弹得再准确、再流畅,也没有了大师的风范。
建议:要让孩子随意地表达他的所思所想,天马行空,无所拘束,让艺术成为孩子想像力发展的推进器。
3.大师需要展示的舞台,所以请注意提供机会
小城平时就喜欢看电视,尤其喜欢看电视里的小姐姐们跳舞。春节联欢晚会的节目上,看到那些丫头小子们跳得欢天喜地,他也想现场给爸爸妈妈表演一下。
爸爸忙着打电话拜年、应酬,没有空;妈妈忙着收拾年夜饭的锅碗瓢盆,自然也顾不上他。小城转了一圈找不到观众,只好自己站到客厅中央,自己给自己表演了一番;表演完了,还自己给自己鼓了鼓掌。
如果下次爸爸妈妈还是这样,小城还是找不到一个有观众的舞台,你估计他还会跳吗?
建议:要给孩子充分表现自己、接纳自我的机会,让艺术成为孩子自我发展的多彩平台。
4.大师需要拥戴和尊重,所以请坚持赏识、悦纳
明明闲下来总喜欢乱涂乱抹些色块,来代表他心目中的爸爸、妈妈和家里的小花狗。可妈妈每次都笑话:爸爸没有了一只手,狗狗的耳朵找不到了。这是什么呀,一点都不像!
明明还不懂事,不明白色块一样有感染力,甚至比线条更强;当然更不知道马蒂斯的野兽派、康定斯基的抽象主义、利希滕斯坦的涂鸦风格、巴斯奎安的超现实主义和毕加索的立体主义作品和他一样:不像。他心目中最厉害的人就是妈妈了。妈妈说不像,以后还是不画好了。
建议:要给孩子施展个性化创作的天空,对孩子的创造给予赏识和悦纳,让艺术成为孩子人格培养的加速器。
过来人说法:有所失也有所得
曼曼
我一直在为自己自豪,因为我的画作无一例外都受到同学的赞叹和羡慕。”是啊,我上小学的时候就在少年宫学。”我很骄傲地对他们说,”除了油画和版画什么画种都学过了。”高中学习紧张,难得抽出时间来画。但偶尔有时间面对白纸的时候我却也会恐惧和失望,因为我需要很努力地想,才能构造一个比较满意的画面。构思是挤出来的,而不是涌出来的。这时我常会想起很小的时候抓着彩笔一画就是四五张的豪情,奇怪那时脑袋的灵气现在到哪里去了。
记得学画画的时候老师总是让我们临摹,于是我学会了如何用点彩法表现事物的质感,同时也觉得点那么多点实在是枯燥无味,但老师说的话一定是对的,所以我还是小心谨慎耐心地画吧。也许就是从那时开始,我养成了习惯,对待画纸和颜色小小心心。我的技巧逐渐成熟,开始享受沉醉于技巧的乐趣,但小时候如泉涌的”画思”则被框了起来,甚至一去不复返。这又是我自卑的地方。
但我还是感谢学画画的经历。从开始有”苦恼”以来我就一直在问妈妈一个问题:”我会画画到底有什么用?”画不成名画不成家,就实在没什么用嘛。但现在我不再问了。因为经过培养,我即使不再长于创作,我还会欣赏。我欣慰于我能比其他同学更多地发现或留意自然和人的美丽,从而使我紧张的生活多些快乐,使我受挫时不致悲观绝望。如果还有什么功利的好处,那就是我背书和学习语言更快更容易,因为经过培养的形象思维很容易便把语言转变成画面和形象。
我失去了,我也得到了。
训练要点:选好老师,摆正心态
可欣
各种艺术形式不同,训练要点也各异,具体的指导技巧我们这里不谈,只讲两点共通的东西:
1、选择教师要慎重
有什么样的老师,就会培养出什么样的学生。要想使孩子真正地懂得艺术,父母不一定也必须精通艺术,但是他们必须精通择师之道:为孩子选择一个好的引路人。
下面这个文件或许能够给您提供一些启发。它是1991年美国音乐教师全国会议(Music Educators National Conference 简称MENC))中制定的一个对全美音乐教师提出的总体要求。
《音乐教育者的信条》
身为一位音乐老师,应致力于达成下面的目标:
1. 帮助所有的人,让音乐成为他们生活中的一部分。
2. 提升音乐艺术。
3.相信所有的人都有接受音乐教育的权利,从中:
●经由歌唱和演奏乐器而获得终生的乐趣;
●有机会藉由音乐来表达文字所无法传达的感情意念;
●由智性及感性两方面来欣赏音乐;
●学习乐谱的语言,开启即席弹奏、作曲、编曲之门;
●有能力对音乐作品及表演作广泛的赏析及评论;
●认识所有与音乐相关的文化及历史;
●发现并发展自己特殊的才能,当决定选择音乐为未来的专业时,则提供培育及养成之机会;
●可以与音乐相伴一生。
●教导音乐,因为—音乐让人们的生活焕然一新。
虽然文件来自于国外,虽然内容只是在规范音乐教师,但其中关于艺术对人生意义的阐释,却适用于任何一种艺术范畴。如果你孩子的艺术教师连这一点都认识不到的话,就算你的孩子本来是一个大师,最终也只会被教成一个匠人。
2、期望心态要健康
对幼儿艺术教育的心态,取决于对其的认识。许多家长在辅导孩子的过程中因为对艺术理解不深,太过重视技巧,同样会影响孩子将来的成就。
强调技巧之余,更要强调激情
罗丹说:“艺术就是感情。”艺术,最本性的东西就是表达情感,最需要的就是愉悦和激情。技巧只不过是表达情感的手段。在孩子学习艺术的时候,家长所要做的,不是指手画脚瞎指挥,而是调动各种手段,激发孩子的感情,营造合适的学习环境。
结果固然重要,过程同样有益
艺术教育是一个学习和体验的过程。成名是成功,但在这过程中的所得又何尝不是成功呢?我们做家长的,要配合老师,启发孩子的审美意识,调动孩子的美的情感,进一步激发孩子学习的兴趣。孩子不愿学了,说服孩子坚持;他实在没有兴趣了,放手也不一定就是害了孩子。总之,我们的目的,就是让孩子在艺术的学习中,体会到快乐。
做到了上面这些,你自己的和孩子的心态都调整好了,那么,就会像下面这位家长一样—哪怕无所成,必然有所得。
成功个案:女儿重新回到艺术的怀抱
天凌
在放弃学琴学画的计划6年后,黄颍终于又自己捡起了画笔,掀开了琴盖。这让黄颍的妈妈感到吃惊。
黄颍是个聪明的孩子,4岁学琴,5岁学画,都是在行家认为最佳的年龄介入艺术教育课程的。开始时她学得兴致盎然,乐此不疲。然而,在最初的游戏心态过去后,无论是学琴还是学画,难度都上了一个台阶,贪玩的黄颍嘟起了嘴,不愿意学了。妈妈严肃地和她谈了一次话:“妈妈并没有强迫你将来一定要成为画家或钢琴家,但你不能连皮毛都没有学完就撂挑子。艺术教育只有达到一定程度,才能对你的眼光、品位和未来产生影响,否则你就是白学了,一点收获也没有。在这个过程中必须吃一点苦,包括持久的兴趣,都必须在学习一定的阶段后你才能体会到。你有过承诺,要学就要尽力,你不想遵守你买琴买画夹时的承诺吗?”
黄颍被说得眼泪汪汪,关在小房间里想了半天,出来说:想通了,学下去。这一学就坚持到了五年级,钢琴考过了六级,绘画上完了所有的儿童画教程,还学了一点点素描基本功。
这时,黄颍再次提出不学了,因为马上就要升毕业班,要为考最好的实验中学做准备,再学就要牺牲睡眠时间。这一次,妈妈爽快地依了她。
这一放,就放到了17岁。如今她突然又对绘画和钢琴有了兴趣,着实让妈妈感慨不已,也令她体会到,虽经历了6年的空白期,或者说恰恰是因为这6年的空白期,女儿最终还是从当年的苦练中尝到了甜头:“也许是距离产生美,当女儿远离钢琴和画板后,种种学习中的对立情绪和烦恼纷纷退却,得到的乐趣自然浮现眼前。”
黄颍妈妈总结艺术教育成功的原则是:
◎ 孩子兴趣初起时,不妨稍作冷处理;
◎ 孩子提出放弃时,要求他再坚持半年;
◎ 真正进入休眠期,通过各种艺术欣赏为其补上审美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