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47年3月,党中央主动撤离延安,转战陕北。其间,毛泽东身边始终有两支队伍:由作战人员组成的“枪杆子”队伍和由新华社工作队组成的“笔杆子”队伍。他们在黄土高原上牵着敌人二十几万人马兜兜转转,最终取得了胜利。毛泽东后来评价:“中央留在陕北靠文武两条线指挥全国的革命斗争。武的一条线是通过电台指挥打仗,文的一条线是通过新华社指导舆论。”
将红色声音传遍全中国
跟随党中央纵队转战陕北的这支“笔杆子”队伍,是由新华社副总编辑范长江带领的一支41人工作队。为保密起见,中央纵队对外称“三支队”,实际下辖四个大队,新华社工作队就是“四大队”,范长江任大队长,由编辑、翻译、电务和后勤等人员组成。
在撤离延安的第七天,我西北野战军就打了第一个大胜仗——青化砭大捷,歼灭胡宗南部第31旅,俘虏敌旅长李纪云以下2500 余人。为了将这一好消息传遍全中国,经周恩来指示,一封电头为“新华社陕北25日电”、末尾为“毛泽东主席致电西北野战军全体指战员,祝贺你们取得了首战的伟大胜利”的稿件由“四大队”发往总社,经陕北新华广播电台播出。
4月10日,在靖边的一个窑洞里,毛泽东修改新华社社论《中国人民伟大斗争的二十年》,发出了“灭亡蒋介石”的檄文。这是日本投降后,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公开号召“灭亡蒋介石反动统治”。
5月初,西北野战军取得蟠龙大捷。胡宗南听到了陕北新华广播电台播出的评论《志大才疏阴险虚伪的胡宗南》,气得说不出话来。5月14日,陕北军民在安塞真武洞举行蟠龙战役祝捷大会,周恩来代表中共中央宣布:“党中央、毛主席从撤出延安后,一直在陕北与边区军民共同奋斗。”消息由“四大队”发到新华总社,第二天播发出去。老百姓知道党中央、毛主席还在陕北,备受鼓舞,坚定了必胜的信心。
10月10日,播发毛泽东撰写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宣言》,响亮地提出历史性口号——“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
在转战陕北的日子里,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等中央领导为新华社撰写、修改的评论、社论、新闻各类文稿达70多篇,这些由陕北发出的红色电波,成为了时代的最强音,促成了解放战争由战略防御向战略进攻转变的关键布局。
更高的工作标准
在历史转折时期,毛泽东和党中央在陕北布局整个解放战争,需要研究大量资料辅助决策。“四大队”还承担抄译国民党中央社电讯和路透、美联、合众等外国通讯社的部分英文电讯的工作,编辑出版每期各4000字左右的《新闻简报》和《参考消息》,供党中央决策参考,相当于部分智库的功能。
每天,“四大队”都要报给中央一大叠抄收到的中外文电讯,退回的电讯上面都有中央领导用毛笔、铅笔画的圈、点、线等符号和批注。中央给“四大队”送的每篇社论、评论等,都用钢笔抄写,字迹清晰,标点准确,这种认真负责、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对“四大队”工作人员触动很大。范长江说:“这种认真与求精的精神完全推翻了我过去十几年来所认为的最高的‘认真’的标准。一篇社论,一个谈话,一条新闻,往往要改好几遍,甚至重写几遍,其中绝大部分都在任、周、陆(陆定一)等详细传阅研究之外,主席又加以一字不苟地修改。”
在党中央的严格要求和具体指导下,“四大队”的工作态度愈发严肃认真。为保证向太行总社的发电不译错,他们在文章译好后,由译电员读电码稿,包括标点符号,负责编辑看着原稿听。人名、地名和同音易混的字反复核对,以保证译码无误,然后交电台发出。总社口语广播重要文章时,他们手持原稿对照收听,严格把关每个环节,仔细反复核对,以确保准确、及时地播发党中央的声音。
一生难忘的日子
“四大队”跟随党中央转战陕北历时一年多,有时和敌人擦肩而过,有时遭到敌人前后夹击,仅大的转移就有8次。一孔窑洞就是办公室,门板、灶台和磨盘就是办公桌。一到宿营地,电台同志立即架线抄收新闻电讯,编译人员就在炕沿、灶台甚至膝盖上进行编译,有时就在距敌不过一二十里的紧急情况下工作。
急于寻找我军主力决战的胡宗南,不仅派飞机四处侦察,还悬赏30万元监测毛泽东的电台。为保障中央首长的安全,“四大队”采取严格的防护措施,避免被敌人捕捉到信息,同时密切关注和收集敌台情况,随时向中央汇报。
1947年6月9日,“四大队”的电台搜索到国民党中央社的消息,说毛泽东正在马蹄沟一带活动,范长江立刻报告毛泽东。党中央机关和毛泽东驻地在王家湾,而这正是胡宗南部袭击马蹄沟的必经之地。中央立刻命令向山上转移。敌军步步紧追,狂风暴雨大作,山路崎岖泥泞,其他大队都已进山,怕新华社同志走错路,毛泽东、周恩来留在山口焦急地等待“四大队”,直到看到他们都赶上来,才放心一起上了山。
陜北的声音维系着全国几亿人民的心,聚焦着所有人的目光。
1948年春,范长江率领“四大队”跟随党中央离开陕北。他后来回忆:“这一年多,亲眼看到毛主席指挥三四万人,打败胡宗南20余万人。经过我手发表过《毛泽东选集》上的许多重要文件,亲眼看到全国解放战争由防御转入反攻。虽然经过不少惊涛骇浪,但在毛主席领导下取得一个又一个伟大胜利,这是一生难忘的日子”。
将红色声音传遍全中国
跟随党中央纵队转战陕北的这支“笔杆子”队伍,是由新华社副总编辑范长江带领的一支41人工作队。为保密起见,中央纵队对外称“三支队”,实际下辖四个大队,新华社工作队就是“四大队”,范长江任大队长,由编辑、翻译、电务和后勤等人员组成。
在撤离延安的第七天,我西北野战军就打了第一个大胜仗——青化砭大捷,歼灭胡宗南部第31旅,俘虏敌旅长李纪云以下2500 余人。为了将这一好消息传遍全中国,经周恩来指示,一封电头为“新华社陕北25日电”、末尾为“毛泽东主席致电西北野战军全体指战员,祝贺你们取得了首战的伟大胜利”的稿件由“四大队”发往总社,经陕北新华广播电台播出。
4月10日,在靖边的一个窑洞里,毛泽东修改新华社社论《中国人民伟大斗争的二十年》,发出了“灭亡蒋介石”的檄文。这是日本投降后,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公开号召“灭亡蒋介石反动统治”。
5月初,西北野战军取得蟠龙大捷。胡宗南听到了陕北新华广播电台播出的评论《志大才疏阴险虚伪的胡宗南》,气得说不出话来。5月14日,陕北军民在安塞真武洞举行蟠龙战役祝捷大会,周恩来代表中共中央宣布:“党中央、毛主席从撤出延安后,一直在陕北与边区军民共同奋斗。”消息由“四大队”发到新华总社,第二天播发出去。老百姓知道党中央、毛主席还在陕北,备受鼓舞,坚定了必胜的信心。
10月10日,播发毛泽东撰写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宣言》,响亮地提出历史性口号——“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
在转战陕北的日子里,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等中央领导为新华社撰写、修改的评论、社论、新闻各类文稿达70多篇,这些由陕北发出的红色电波,成为了时代的最强音,促成了解放战争由战略防御向战略进攻转变的关键布局。
更高的工作标准
在历史转折时期,毛泽东和党中央在陕北布局整个解放战争,需要研究大量资料辅助决策。“四大队”还承担抄译国民党中央社电讯和路透、美联、合众等外国通讯社的部分英文电讯的工作,编辑出版每期各4000字左右的《新闻简报》和《参考消息》,供党中央决策参考,相当于部分智库的功能。
每天,“四大队”都要报给中央一大叠抄收到的中外文电讯,退回的电讯上面都有中央领导用毛笔、铅笔画的圈、点、线等符号和批注。中央给“四大队”送的每篇社论、评论等,都用钢笔抄写,字迹清晰,标点准确,这种认真负责、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对“四大队”工作人员触动很大。范长江说:“这种认真与求精的精神完全推翻了我过去十几年来所认为的最高的‘认真’的标准。一篇社论,一个谈话,一条新闻,往往要改好几遍,甚至重写几遍,其中绝大部分都在任、周、陆(陆定一)等详细传阅研究之外,主席又加以一字不苟地修改。”
在党中央的严格要求和具体指导下,“四大队”的工作态度愈发严肃认真。为保证向太行总社的发电不译错,他们在文章译好后,由译电员读电码稿,包括标点符号,负责编辑看着原稿听。人名、地名和同音易混的字反复核对,以保证译码无误,然后交电台发出。总社口语广播重要文章时,他们手持原稿对照收听,严格把关每个环节,仔细反复核对,以确保准确、及时地播发党中央的声音。
一生难忘的日子
“四大队”跟随党中央转战陕北历时一年多,有时和敌人擦肩而过,有时遭到敌人前后夹击,仅大的转移就有8次。一孔窑洞就是办公室,门板、灶台和磨盘就是办公桌。一到宿营地,电台同志立即架线抄收新闻电讯,编译人员就在炕沿、灶台甚至膝盖上进行编译,有时就在距敌不过一二十里的紧急情况下工作。
急于寻找我军主力决战的胡宗南,不仅派飞机四处侦察,还悬赏30万元监测毛泽东的电台。为保障中央首长的安全,“四大队”采取严格的防护措施,避免被敌人捕捉到信息,同时密切关注和收集敌台情况,随时向中央汇报。
1947年6月9日,“四大队”的电台搜索到国民党中央社的消息,说毛泽东正在马蹄沟一带活动,范长江立刻报告毛泽东。党中央机关和毛泽东驻地在王家湾,而这正是胡宗南部袭击马蹄沟的必经之地。中央立刻命令向山上转移。敌军步步紧追,狂风暴雨大作,山路崎岖泥泞,其他大队都已进山,怕新华社同志走错路,毛泽东、周恩来留在山口焦急地等待“四大队”,直到看到他们都赶上来,才放心一起上了山。
陜北的声音维系着全国几亿人民的心,聚焦着所有人的目光。
1948年春,范长江率领“四大队”跟随党中央离开陕北。他后来回忆:“这一年多,亲眼看到毛主席指挥三四万人,打败胡宗南20余万人。经过我手发表过《毛泽东选集》上的许多重要文件,亲眼看到全国解放战争由防御转入反攻。虽然经过不少惊涛骇浪,但在毛主席领导下取得一个又一个伟大胜利,这是一生难忘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