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通高科:技术含量很高的产品不走俏

来源 :创业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aobei_j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4年圣诞节前,英特尔找到了大通高科,他们想看看所谓非气压式的血压测量产品是不是真的存在。一般的血压计都是把血液阻断之后测量心率和血压,而大通高科生产的jWotch(智能健康监护腕表式手机)在非气压式下,能测出每秒钟心脏射血分数、每秒心博输出量、血管柔顺度、动脉顺应度等20项心血管参数。


大通高科董事长杨慧表示,该公司的产品建立在大数据的应用之上。

  这些检测参数要求测出的数据必须非常准确,如果误差率太高,检测也就没有意义。云端算法是解决数据准确率的一个有效途径。为此,大通高科创始人相建南花了12年的时间。他最早在美国研发了3年,投入500万美元,研发出核心专利柔性传感器。钱花完后,相建南把房子卖掉继续维持研发,苦熬了数年,为节省开支,他又把总部从美国迁回国内嘉兴(统捷科技)。2014年,其股东在深圳成立生产、销售公司(大通高科)。
  以前中医把脉全凭个人经验,无法量化,但其实中医脉象学就像西方的B超机、CP机一样,也是通过信息的发送、接收、反馈,通过后台的算法,然后诊断病情。相建南思考,是否可以通过数学模型把中医的脉象学原理表现出来?
  他通过用人体的左关脉脉冲频率压强检测,结合西方的血流流体动力学、血液流变学、生理信息处理、智能心血管参数预测分析等技术,建立了数学模型。之后,研制全球第一台诊脉仪的老教授加入了相建南团队,他带来了从1986年积累至今的上海10家三甲医院100多万例的ICU临床数据库。“这是真正的中医脉诊仪积累下来的数据,研发技术的积累花了40年时间。”大通高科董事长杨慧告诉《创业家》记者。
  一个问题是,即便数据测试非常准确,但用户并不是医生,他们不知道检测出来的数值对自己有什么意义。相建南的做法是通过云端健康管理服务,形成一个用户健康检测报告,再根据报告提出健康管理建议。
  他们还给用户提供远程的专科医生咨询、健康顾问咨询,以及三级甲等医院绿色通道服务。目前,第二军医大、第三军医大、成都华西医院、北京301医院、北京阜外医院、南京军区总医院都与他们达成了合作意向。
  不过,即便有如此强大的云端算法作为支撑,从第一代到现在第三代jWotch的销售量也只有1万多台。这似乎映射了可穿戴设备遭遇的现实尴尬:市场很热,但是出货量很少。
  数据是最好的佐证。2014年,全球3000多家品牌企业都在研发和生产可穿戴设备。然而在《创业家》记者走访的深圳可穿戴设备企业中,销量最高的不过1万多台,很多产品的销量都在几千台徘徊。
  产品的同质化或许是一个因素,大家把重心都放到了如何把产品设计得更精美,而不是注重其实用性。就像小米做硬件一样,进军可穿戴设备的企业应该想清楚用户的根本需求,而不是盲目进入市场赚快钱。
  即便是已经出货的产品,用户的参与度也并不高。在大通高科卖出1万多台jWotch后,活跃用户只有几千人。没有活跃用户就不会产生大数据,反过来就会影响监测数据的准确性,进而影响对用户健康的预测及建议功能。
  在方广资本管理合伙人、CEO洪天峰看来,可穿戴设备并不是必需品,其产品形态与人性的诉求是背道而驰的。新鲜感过后,用户或许会一件件地脱掉这些产品。这或许是可穿戴设备所面临的最大风险。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