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都——精神的家园

来源 :语文教学之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53079854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故都的秋》自问世起,就备受人们的青睐。文中作者用饱醮情愫的柔毫,为我们描绘出一幅神韵清绝、典雅质朴的北国秋色图。图中的独特色彩、音响、风姿无一不是作者丰富细腻、富有个人特质的情感世界的折射。因此,对于《故都的秋》的情感主旨就有了多种不同的解读,大致有以下几种观点:第一,认为该文借景抒情,意在表现作者悲秋之情(《教师教学用书》);第二,认为作者借写故都的秋景,表达深沉的爱国之情(《语文教学与研究》2008年第10期);第三,抓住文章中出现的“衰草”、“秋虫”、“落蕊”等特定意象,认为文章是为生命衰亡奏响的一曲颂歌(《语文教学通讯》2008年第11期)。以上这些说法,见仁见智,但笔者认为都与作者的本意相差甚远。因为任何文章都不是孤立的,都是一定社会条件的产物,都是作者彼时彼地彼境彼情的“惟一”。如果撇开文章写作的时代背景、作者的生活境遇、脾气秉性、创作风格乃至创作心态,而把文章纳入一个广阔的视野中,那么我们对文章的情感主旨怎能有个正确、全面和明晰的认识呢?所以,笔者认为,《故都的秋》的主旨既非简单的悲秋之情,也不是主观臆断的爱国情怀,更不是一曲生命衰亡的颂歌,它是为故都这个精神的家园唱响的一支小夜曲。原因具体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北平生活的伟大幽闲
  
  开篇,作者就述说“不远千里”上北平,只是“想饱尝一尝”“故都的秋味”。“饱尝”而不是浅尝辄止,可见作者对“故都的秋”情有独衷。“故都的秋”缘何有如此魅力?
  从很多作品中我们可以知道,30年代的北平,这座千年古都,除了红墙黄瓦,其他全部被绿树掩盖。再加上人们居住的是四合院,里面有真树,有假山,大缸里还养着金鱼和小荷,把大自然整个地搬回了家。所以,在北平,无论你走到哪里,都是只见树木,只闻虫鸣,跟生活在乡野没有多大的区别。
  特别是在秋天,即使你足不出户,藏匿于皇城的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都能看得见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空,看得见地面上五颜六色的牵牛花荟萃成流光溢彩的野花圃,看得见天与地之间,间或出现一两只白色或瓦灰色的驯鸽,它们点缀在一大片的空白中间,那么疏密得体,浓淡相宜。坐在院中,手捧茶碗,举头望碧空,俯手撷牵牛。
  这样的景观在视觉上让人过目不忘,而那清淡之中略带一点“野味”的情调也不能不让人沉静,让人淡定。你瞧,那“著着很厚的青布单衣或夹袄的都市闲人”不正用“缓慢悠闲的声调”议论着秋风秋雨吗?
  这就是老北京的生活。田园牧歌似的生活——四合院灰色的围墙,铺满一地的槐树的落蕊,屋顶上随风摇曳的茅草,还有偶尔掠过的鸣鸽和平平仄仄的谈话……一切都“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一切都呈现出故都的幽闲与落寞。
  而这种生活正是郁达夫的最爱。他曾在《北京的微音》中把这种清、静和悲凉作为“我们人类从生到死觉到的惟一的一道实味”。可见,对这种悲凉趣味的偏爱是郁达夫所有作品共同的精神印记。既然这样,那么《故都的秋》抒发的又怎能是简单的悲秋之情抑或对生命衰亡的赞颂之情呢?
  
  二、作者的生活遭际
  
  郁达夫是“五四”时期的一位作家,他的一生充满了忧郁,充满了离愁,充满了对明天的恐惧和对昨天的不堪回首。
  他三岁丧父,少年时随大哥留学扶桑,遭到异族的许多歧视和白眼。回国后用相当大的精力参加左翼文艺活动和进行创作,但却受到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于是在1933年4月由上海迁居杭州。然而迁居杭州后,他的心境并非因此而宁静,有时甚至充满矛盾和痛苦,心中郁积着巨大的苦闷。同年8月18日,他在一首诗的后面曾写道:“近来生活为左右所夹,颇感烦闷,精神躯体都不能自由……”可见,他不远千里到北平,在一定程度上是为了排遣现实带给他的苦闷和离群索居的寂寞,他是将寄情山水作为治疗内心烦恼和郁闷的良方。
  清早起来,一碗浓茶,当院一坐,思绪便慢慢地融入“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空”,这时,心会散成和天一样的大。一样的通透和辽远。这清爽的空气、清明的天空、清幽的环境使人感到自在轻松。当心绪与空明无涯的天空融为一体时,生命便呈现出彻彻底底的放松:“这时候,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
  这就是郁达夫,一个有着平常人一样情感的平民作家。当遭遇到人生的磨难时,他做不到“横眉冷对千夫指”,不能像鲁迅那样投出匕首和投枪,但他能做到“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的“心远”,像陶渊明那样去寻找一个属于自己精神的家园。
  
  三、作者的个人气质
  
  半个多世纪以来,人们对郁达夫的作品颇有争议。有人认为其作品太阴晦、消沉,有种灰色‘调,像资产阶级小文人的无病呻吟;有人则将其作品和其后期的革命生涯结合起来,认为传递的是作者的爱国情愫,这都是阅读中的误区。我们总喜欢将文学与革命、政治联系在一起,甚至将文学当作战斗的武器,好像作家是无所不能的救世主,因此对于他们的作品无论如何都要挖掘出一点革命的元素。
  其实,人性是复杂的,人的性格和行为既受到本能的驱使,又受到社会的影响和制约,往往具有多重性、善变性。所以对于作家和作品,我们不能用固定的标准去判别。
  郁达夫是革命烈士,可我们也不能就此否认其成长的经历形成了他颓废忧郁的个性。“当他报国无门、一腔热血不被理解的时候,有牢骚,有抱怨,有叹息,有软弱,有彷徨,有感伤,有沉醉于爱情和逃避到大自然怀抱中的幻想。他憎恨无爱的人生,犹如厌弃无花的沙漠。”(《漫论郁达夫》)然而忧郁是一种气质,是与生俱来的一种基因,最易让人产生敏锐的才情。郁达夫忧郁的气质便给了他一双慧眼,让他发现了故都的秋天悲凉的大气、彻底、痛快淋漓,“能特别引起深沉、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来”。当然,这悲凉决非浅薄意义上的悲苦、凄凉,它含有很多养分,有“白干”之于“黄酒”的浓烈,有“馍馍”之与“稀饭”的充实,有“大蟹”之与“鲈鱼”的鲜美,有“骆驼”之与“黄犬”的沉稳;在引人伤怀的同时,还能使本已忧郁的作者的悲的血液找到出口。所以作者来到北平,饱尝这“秋味”,就如同久别的游子匍匐在母亲的脚下一样恬适、平和与满足。正因如此,笔者认为作者描写的平常甚至有些单调的故都秋天的景色是有内蕴、有价值的,他既不是表现乐观主义者的轻快,也不是表现悲观主义者的凝重,而是于清、静、悲凉中氤氲着对故都伟大幽闲生活的热爱。
  
  四、当时文人的生活情趣
  
  中国的传统文人,喜欢居住在城市,怀想着乡村,因为这里既有丰富的物质及文化生活,又有山水田园的恬静与幽闲。这种“文人趣味”,在30年代的作家中很普遍。
  周作人有一篇谈北京的文章,叫做《北京的茶食》,写于1929年。通篇谈论的都是什么点心好吃,到哪里去买,渲染一种安闲且丰腴的生活。
  郁达夫在写作《故都的秋》两年后,又写了篇《北平的四季》。文章中有这么一段:“我曾于这一种大雪时晴的傍晚,和几位朋友,跨上跛驴,出西直门上骆驼庄去过过一夜。北平郊外的一片大雪地,无数枯树林,以及西山隐隐现现的不少白峰头,和时时吹来的几阵雪样的西北风,所给与人的印象,实在是深刻,伟大,神秘到了不可以言语来形容。”
  从这些作品中,我们感受到当时有很多文人在追求精致的生活。忙里偷闲,苦中作乐,在刹那间体会永久,于粗茶淡饭中品味人生,是他们的生活信条。他们的作品没有多少对人类、社会和国家强烈的责任感,但我们不能否认,作家在写出自己对生活、对个体痛苦而深刻的体验的同时,也蕴藏了对周围世界和人群的关爱。这些作品创造了文学的永恒和真实,从而让我们在阅读时明白了宏大叙事与私人叙事之间的缝隙,明白了政治与审美的距离,明白了崇高与幽雅是两种不同的生命境界。
  看天空,观野花,听蝉鸣,闻幽香,喝醉人的浓茶,聊天气的变化……郁达夫没有高声呐喊“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没有深刻揭示“中国的历史不过是一部血淋淋的吃人史”,但他笔下的这种生活是幽雅精致的,是美好真实的。它可以抚平创伤,可以净化心灵,即使气势不恢弘,却同样令人感动。
  综上所述,《故都的秋》的确是一篇形神兼备、情景交融、百读不厌的美文。它像一幅画,画的是美丽落寞而又契合作者心境的景;它像一首诗,抒发的是一个平民作家在风雨如晦的年代给自己忧虑、孤独的心灵找一个精神家园的幽情。故都便是郁达夫苦苦追寻的精神家园!古人云:“言为心声,文如其人。”《故都的秋》就是郁达夫精神最淋漓尽致的外在体现。
  (作者单位:宿松县华阳河中学)
其他文献
环境激素(EDCs)的作用机理很多,但大致性质是类似于雌激素,其典型表现是造成生殖系统紊乱。  男性:精子密度降低,近50年来,全球男人的平均精虫数,已大幅减少50﹪。 精子质量下降,睾丸癌患病率上升。  女性:乳腺癌增加,子宫内膜症增加,不育比例上升。  对生态平衡也造成了很大影响,美国佛罗里达州的岸湾有80%的秃鹰不孕,英格兰地区水獭消失,最近更发现北极的两只小雌性北极熊,身上竟出现雄性的生殖
【摘 要】 文章首先提出股票打新存在超额收益的异象,接着运用大数法则对打新获取超额收益的原因进行解释,最后用小数定律、损失厌恶等行为金融学的理论来解释和分析股票存在打新溢价之谜的原因。  【關键词】 溢价; 行为金融; 超额收益    有效市场假说的提出是以人们行为的理性为前提,理性的人总是能够最大化预期效用,并能掌握处理所得的信息,形成均衡预期收益,同样的风险获得的收益应该是差不多的;但是,大量
【摘 要】主旋律电影在重建社会道德体系和推动社会精神文明建设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本研究对主旋律电影与道德榜样关系进行阐释;立足电影《杨善洲》对道德榜样塑造中文化元素所起作用进行分析和批判,对在以后主旋律影片中当合理的使用中国文化元素将道德榜样平民化、草根化,起到教人心的作用。  【关键词】主旋律电影 道德榜样 文化元素  一直以来,主旋律电影在弘扬社会主流价值观念、發挥舆论导向方面起到非常重要的
当前,学术期刊包括高校学报面临诸多挑战,如数字化的挑战、专业化的挑战等。日前,来自全国30多家高校学术期二刊的主编、编辑汇聚清华大学,围绕学术期刊发展面临的形势以及如何在闲境中突围这一议题进行了研讨。  《清华大学学报》副主编刘石指出,学术期刊要体现自己的生命力,一定要形成自己的特色,拒绝千刊一面和同质化,在学术发展潮流中起到引领作用。具体到一线编辑,就要做到“以学术为规”,不断提升自身学术水平,
信息技术学科旨在培养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使其成长为数字时代的合格公民。较于其他基础学科而言,信息技术学科具有时代性强、应用性广、工具性与实践性突出的特点。其教学内容通常以基础性和迁移性较强的知识为主,很容易造成课堂教学中教师以技术操作讲授为主、学生模仿学习新知的现象。因此,如何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潜移默化地融合到课堂教学中,构建课堂教学实践与科学理念之间的桥梁与路径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在教学过程
根据《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参照吉林省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初中信息技术》第一章第三节《PowerPoint自定义动画》,我设计了本节课。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观看优秀动画作品,了解什么是PowerPoint自定义动画;通过指定的《星空》作品模仿练习,理解自定义动画制作原理;通过创作作品,熟练掌握自定义动画设置。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制作作品《星空》,了解Pow
林怀民用舞蹈跳出的悠悠岁月,也正如水墨着色的磐一般,既拥有固态坚实的外表,又富于水性灵动的内在,百态缤纷。      62岁的林怀民,把自己人生一大半时间“瓜分”给了云门,云门舞蹈也为林怀民的生活添上了五彩斑斓的色彩。都说岁月不饶人,这样的自然规律在林怀民身上似乎一点不起作用。一身黑衣、黑裤、黑皮鞋、黑边眼镜的他坐在阔大的扶手椅上,时而舒展身姿,时而蜷成一团,活生生的一个大男孩。在他黑色细框眼镜背
1,社会。  这个比例全球最高。  英国汇丰银行一项调查发现,中国七成“千禧一代”名下有房,比例居全球首位,而无房者中,91%今后5年内有购房计划。  在西方,“千禧一代”又称“Y世代”,大致相当于中国的“80后”和“90后”。  英国广播公司6日报道,汇丰银行对全球9个国家约9000名“千禧一代”进行调查。结果显示,中国“千禧一代”有房比例最高,达70%。其余国家排名如下:墨西哥(46%)、法国
有时候,为了换换口味,会做水果羹汤、水果派、烤水果片来吃,把水果做熟,会降低它的营养价值吗?  把水果做熟吃,是有些好处的。比如水果中的蛋白酶、多酚、单宁等物质,会在加热过程中被破壞,纤维也会有所软化,这让果子们变得容易消化,对胃肠道更友好。而且水果做熟的过程中,矿物质、膳食纤维、抗氧化物质等损失并不大。  那就是没有营养损失?  也不是。一般人们所担心的“降低营养价值”,主要会是维生素 C 的流
一  如今是2020年。作为当下青年写作的“主力部队”,“80后”作家已全面“奔四”,“90后”作家也已开始迈入三十岁的年龄大关。我想,有些事情,值得以此为契机,展开谈一谈。  几年前,《诗刊》主编过一套大型的“90后”诗选,被称为是中国诗坛对“90后”诗歌群体的第一次大规模检阅。我当时以评论家身份参加了那套书的首发研讨会,一边听着身边评论界老前辈们激情满怀地谈论文学代际更新的历史性意义,一边回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