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少的境治,更多的治理”(Less Government,More Governance)。九十年代初期新提出的治理理论逐渐成为了社会管理的一个重要理念和价值追求,对全球治理、国际政治、国内行政以及社会管理的各个方面产生了深刻的影响。部分专家学者从不同视角对治理精神的理解,或许会给我们一些启迪。
治理理论是公共管理创新的一个探索性成果。朱镕基总理在今年1月召开的全国政府系统秘书长办公厅主任会议上提出.要注意研究政府的治理问题,他说,西方国家重视“专门研究面向21世纪的现代政府管理问题……就整个政府机关利用电子手段进行政府管治的一些主要原则进行讨论”。他希望我们也要重视研究现代政府的管治问题。
治理理论的兴起是与政府的失效和市场的失效联系在一起的,是补充政府管理和市场调节的不足应运而生的一种社会管理方式。它强调政府与公民社会的合作、强调自上而下的管理和自下而上的参与相结合、强调管理主体的多样性。在管理的性质上强调政府对公民的服务.在管理的技术上强调引入市场机制。应该说,这是一种比较理想的政治和社会管理形式
治理理论是当今的一个学术前沿问题,也是一个理论与实践结台比较紧密的问题。自1989年世界银行报告首先使用“治理”概念以来,一些国际组织就频频使用这个概念,逐步形成了系统的理论框架,并提出了“善治”(good governance)
虽然治理和政府(或行政管理)这两十词的英文拼写(governance和government)非常接近.但从它们的内涵和外延来看.治理确实要比政府、行政管理的概念为广。现有行政管理的概念的主体主要是政府.而治理鼓励或要求非政府组织和市民社会的参与。地方治理、学校治理,公司治理、国家治理、全球治理这些具体的领域便反映了治理内容的广泛性。
在笔者看来,“治理”的规范定义把重点集中在国家和政府身上,关注的是政治权力的使用方式和效果。这构成了“治理”的狭义定义。而这种狭义用法主要在政治科学和行政学研究领域。另一方面,现在一些组织提出的“善治”或“治理”指标,实际上也是围绕狭义定义制订的。而描述定义关注的对象非常广泛,
欧盟成员国在历史上均未直接染指中亚地区。在上世纪90年代初苏联及俄罗斯主动放弃中亚的大背景下,各大国在该地区的渗入、博弈和争夺才成为可能。为此,欧盟制定了中亚战略:一方面突出其价值观外交,向中亚各国输出其规范,包括人权、善治、民主、法治等;另一方面则注重维护其在能源和安全上的利益,使欧盟能从中亚国家能源输出多元化中获得新的能源供给来源,消除这一地区恐怖主义的潜在威胁,遏止毒品的流出。欧盟所使用的政策工具主要通过经济和技术援助来实现。但是,其战略及其实施也存在明显不足。
加盖印章是公文产生法定效力的标志.在采用印刷技术加盖印章和手工加盖印章两种方式中,手工盖章最不易把握,经常出现歪、偏、浑、花、淡等不符合要求的质量问题.单位印章,特别是带有国徽的国家行政机关的印章,出现上述问题,不仅损害了公文的严肃性和权威性,也严重影响了一个单位的形象.根据本人的实践经验,要提高手工加盖印章的质量,需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