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困境中的林将自己的企业交付给了小儿子林逢生,自己悲伤地离开了雅加达,前往美国避难和治疗,也就在那时,他患上了多种疾病,口不能言,眼睛似乎也已不能明视
2008年1月26日晚5点,东南亚三大政治教父之一,印尼前总理苏哈托病情突然恶化。那一夜,雅加达国立医院的重症病房挤满了人,他们包括全院最优秀的医护人员,包括苏哈托的旧时老友,也包括几个消息灵通的雅加达邮报记者。就在他们争先恐后想要了解最新病情之时,苏哈托已然失去了知觉。晚7点,医生还在抢救,但有护士也开始准备记录例行的死亡前状况:身形佝偻,呼吸困难,四肢冰冷,目色青白。
噩耗一个接一个传来。在医院的附近,还有一些政治团体,包括曾遭苏哈托镇压,被称为“50人请愿团”的成员,以及一些伊斯兰教派组织、学生等。他们公开表示:就是苏哈托病那么重,仍然不会宽恕他。而印尼最高检察官也信誓旦旦说,苏哈托去世后,其子女将偿还政府向其追讨的贪污巨款,且可能有牢狱之灾。然而,垂死的苏哈托还是缓过了最后一口气,虽然病情没有好转,但他依然倔强地从死神那里夺回了几个小时的生命。
当晚9点,似乎这位刚经历过生死大战的铁人忽然想通了什么,还有紧急话要说。于是替苏哈托摘除抢救仪器的护士将耳朵贴在他的嘴唇之上,片刻之后,她听到了他呼喊了一个人的名字,并轻轻地重复了三遍。
“萨利姆(Sudono Salim),萨利姆,萨利姆。”
一位教父的黄昏之路
2008年9月初,丹斯里郑鸿标匆匆离开了自己的公馆。这位马来西亚的首富之一,大马最优秀的银行集团Public Bank的创始人刚刚开完股东大会,他接到一个紧急的电话,随后就从吉隆坡动身去了雅加达。此时此刻他显得心神不宁,数个小时后,当他推开位于雅加达新区丹姆林大道上一幢花园住宅的大门时,他终于见到了那个令他焦急万分的人——一个身穿宽松的爪哇蜡染印刷棉衬衫,躺在木制摇椅上半眠的老人。
“噢,萨利姆!我的老朋友,我听说你自说自话地离开了医院,从纽约逃回了这里,是不是这样?你怎么能这样呢?我都不敢想象!”年近80的郑鸿标很少会有这样的激动,但此刻面对着另一个92岁高龄的老人——他在爪哇岛的老朋友,曾经一起叱诧风云的商业伙伴,依然略显情绪。
“他说话很艰难,医生说他需要静养,但他自己执意要回到这里来。”回答郑的是在旁的一位中年人,而面对郑的质问,这个名字唤为萨利姆的老人已经说不出一句完整的话语了,只会略带微笑地张着嘴巴,状似欲言又止,令人难解其意。
“我很抱歉,尊敬的丹斯里阁下(丹斯里是马来西亚的一种爵位名,类似于伯爵),让您远道而来,还是请您说服家父回纽约吧。”这个中年人焦虑得恳请郑鸿标能够帮助他,郑一眼就认出了,他就是老人的第三个儿子,安东尼·萨利姆,也是老人众多子嗣中最聪慧的一个。
“能给我来杯咖啡吗?”郑眼见老人并无大碍,于是心有稍宽地对安东尼说,“知道吗孩子,你打电话给我的举动,有那么一刹那让我想起了年初刚去世的苏哈托。也许他在临死前的那一刻,也会非常想打电话给你的父亲吧”。
一代政商的难解宿命
苏多诺·萨利姆,这个印尼当地的名字念起来很绕口,但它其实还有个更为中国人熟知的名字——林绍良,而他的三儿子,安东尼·萨利姆也就是著名的企业家林逢生。如果说,林氏家族曾经是华人世界中最富有的家族还有待争议,那么说林氏家族曾经是华人世界中最有传奇色彩的家族则毫不过分。
2008年9月初的那一次“逃跑回国”不过是林绍良一生中太细小的波澜。这位老人曾拥有太多的令人惊诧的财富身份:印尼首富,华人首富,世界第六巨富,世界十二大银行家等等,但他还有别的许多身份:如华人第一红顶商人,国家资本家,印尼罪人,苏哈托窃国集团的同党等等,这些赞歌或谩骂,无疑都说明了这个1916年7月16日出生于福建福清市海口镇牛宅村、念私塾尚不到7年的农民,竟是一个能让世界风云变幻的传奇人物。
早在1937年,抗日战争刚爆发的初期,为逃避战乱林绍良在母亲的劝说下去了南洋投奔亲人。1938年林绍良踏上了印度尼西亚的国土,并在爪哇的古突士镇找到了自己的叔父和哥哥。从这个时候起,印度尼西亚成为了林绍良施展拳脚的另外一个故乡。林绍良的叔父在印度尼西亚经营着一个花生油店,林绍良就在店里当学徒。当时的印度尼西亚也不是安乐之邦,日本侵略的战火已燃烧到那里。爪哇岛上烽火连天,经济凋零,生意人想要赚钱,谈何容易。果然,日本不久就发动了更大规模的太平洋战争。随后,日军登陆印度尼西亚,许多工商业被收归国有或被征军用,叔父和林绍良的小贩生涯被无情地打断了。
今日研究林氏集团崛起之源的学者们纷纷都将目光集中在许多年后林绍良离开叔父,第一次自主创业时的情景,但少有人关注这段时光他帮叔父打工所学到的人情世故,要知道,面对叔父一生的财富顷刻间被军队和政府国有化,那种炙痛的感觉永远烙在了林绍良的心里,也许就是在这一刻,奠定了他这一辈子唯一认可的真理——商业永远屈服于政治。
随后,林的事业就如同许多传记文章所记载的那般,开始永远地与战争和政治融合在了一起。1946年至1947年之间,受中华总会的委托,林绍良掩护一个参与独立战争的印度尼西亚革命军领导人。这位名叫哈山·丁的领导人在林家藏匿了1年多,并成为了他的莫逆之交,而哈山·丁正是印度尼西亚共和国第一任总统苏加诺的岳父。林绍良通过哈山·丁的关系,结识了当时中爪哇第四军区蒂波尼哥罗师的军队领导,其中一位就是后来名动全球的苏哈托。于是,林开始轻巧地斡旋在政治利益与商业利益之间,自己的身份也游走于官员与商人之间,无论是战争期间的贩卖军火,还是和平年代的经营政府垄断事业,他始终秉持着和政府站在同一战线的商业准则,与领导人利益共享,又依靠领导人巩固自己的利益。而他与苏哈托之间的生死相依并长达半个世纪的友谊更是令外人叹为观止。
到90年代中期,林的事业踏入巅峰。他一手建立了一个包括银行、建筑、地产、纺织、水泥、面粉、钢铁、航空运输、贸易服务等30多个行业的令人咋舌的企业王国。
一个时代的怆然终结
然而,到了1997年,突如其来的金融风暴和苏哈托的下台惊醒了他的美梦。1998年5月,印度尼西亚爆发了旨在推翻苏哈托独裁统治的大规模群众抗议示威活动。强权的苏哈托倒台了,家族面临清算,与之相关的企业也受到了牵连,林绍良首当其冲。他的银行发生了挤兑风波,他的企业资不抵债破产了,同时他的个人安全也受到了影响,1998年5月暴乱期间,林绍良在雅加达的住所遭到攻击和洗劫,他的城市酒店被烧得面目全非。
之后,困境中的林将自己的企业交付给了小儿子林逢生,自己悲伤地离开了雅加达,前往美国避难和治疗,也就在那时,他患上了多种疾病,口不能言,眼睛似乎也已不能明视。
原本止于1998年,属于林绍良的时代已经结束了,但历史并没有抛弃林氏家族,依然给了他们许多的机会。就在98风波之后,林氏家族开始把更多的精力投放到海外市场,比如收購新加坡电话公司,加大对中国内地的投入,深受西方文明教育的林氏家族的新掌门人决定将王国之车驶入另一个不同于他父亲信仰的领域——以商业技巧来奠定成功基础,而不再依赖政治上的某种关系。
现在再让我们把时光推回到2008年1月27日下午,苏哈托忽然开始剧烈腹泻,再没有昨夜抢救时的好运,终于在13点10分病逝。而从苏哈托病危入院到逝世,他的半世之交,曾一起在南亚丛林中出生入死的好伙伴苏多诺·萨利姆,却再也没有来见过他。
2008年1月26日晚5点,东南亚三大政治教父之一,印尼前总理苏哈托病情突然恶化。那一夜,雅加达国立医院的重症病房挤满了人,他们包括全院最优秀的医护人员,包括苏哈托的旧时老友,也包括几个消息灵通的雅加达邮报记者。就在他们争先恐后想要了解最新病情之时,苏哈托已然失去了知觉。晚7点,医生还在抢救,但有护士也开始准备记录例行的死亡前状况:身形佝偻,呼吸困难,四肢冰冷,目色青白。
噩耗一个接一个传来。在医院的附近,还有一些政治团体,包括曾遭苏哈托镇压,被称为“50人请愿团”的成员,以及一些伊斯兰教派组织、学生等。他们公开表示:就是苏哈托病那么重,仍然不会宽恕他。而印尼最高检察官也信誓旦旦说,苏哈托去世后,其子女将偿还政府向其追讨的贪污巨款,且可能有牢狱之灾。然而,垂死的苏哈托还是缓过了最后一口气,虽然病情没有好转,但他依然倔强地从死神那里夺回了几个小时的生命。
当晚9点,似乎这位刚经历过生死大战的铁人忽然想通了什么,还有紧急话要说。于是替苏哈托摘除抢救仪器的护士将耳朵贴在他的嘴唇之上,片刻之后,她听到了他呼喊了一个人的名字,并轻轻地重复了三遍。
“萨利姆(Sudono Salim),萨利姆,萨利姆。”
一位教父的黄昏之路
2008年9月初,丹斯里郑鸿标匆匆离开了自己的公馆。这位马来西亚的首富之一,大马最优秀的银行集团Public Bank的创始人刚刚开完股东大会,他接到一个紧急的电话,随后就从吉隆坡动身去了雅加达。此时此刻他显得心神不宁,数个小时后,当他推开位于雅加达新区丹姆林大道上一幢花园住宅的大门时,他终于见到了那个令他焦急万分的人——一个身穿宽松的爪哇蜡染印刷棉衬衫,躺在木制摇椅上半眠的老人。
“噢,萨利姆!我的老朋友,我听说你自说自话地离开了医院,从纽约逃回了这里,是不是这样?你怎么能这样呢?我都不敢想象!”年近80的郑鸿标很少会有这样的激动,但此刻面对着另一个92岁高龄的老人——他在爪哇岛的老朋友,曾经一起叱诧风云的商业伙伴,依然略显情绪。
“他说话很艰难,医生说他需要静养,但他自己执意要回到这里来。”回答郑的是在旁的一位中年人,而面对郑的质问,这个名字唤为萨利姆的老人已经说不出一句完整的话语了,只会略带微笑地张着嘴巴,状似欲言又止,令人难解其意。
“我很抱歉,尊敬的丹斯里阁下(丹斯里是马来西亚的一种爵位名,类似于伯爵),让您远道而来,还是请您说服家父回纽约吧。”这个中年人焦虑得恳请郑鸿标能够帮助他,郑一眼就认出了,他就是老人的第三个儿子,安东尼·萨利姆,也是老人众多子嗣中最聪慧的一个。
“能给我来杯咖啡吗?”郑眼见老人并无大碍,于是心有稍宽地对安东尼说,“知道吗孩子,你打电话给我的举动,有那么一刹那让我想起了年初刚去世的苏哈托。也许他在临死前的那一刻,也会非常想打电话给你的父亲吧”。
一代政商的难解宿命
苏多诺·萨利姆,这个印尼当地的名字念起来很绕口,但它其实还有个更为中国人熟知的名字——林绍良,而他的三儿子,安东尼·萨利姆也就是著名的企业家林逢生。如果说,林氏家族曾经是华人世界中最富有的家族还有待争议,那么说林氏家族曾经是华人世界中最有传奇色彩的家族则毫不过分。
2008年9月初的那一次“逃跑回国”不过是林绍良一生中太细小的波澜。这位老人曾拥有太多的令人惊诧的财富身份:印尼首富,华人首富,世界第六巨富,世界十二大银行家等等,但他还有别的许多身份:如华人第一红顶商人,国家资本家,印尼罪人,苏哈托窃国集团的同党等等,这些赞歌或谩骂,无疑都说明了这个1916年7月16日出生于福建福清市海口镇牛宅村、念私塾尚不到7年的农民,竟是一个能让世界风云变幻的传奇人物。
早在1937年,抗日战争刚爆发的初期,为逃避战乱林绍良在母亲的劝说下去了南洋投奔亲人。1938年林绍良踏上了印度尼西亚的国土,并在爪哇的古突士镇找到了自己的叔父和哥哥。从这个时候起,印度尼西亚成为了林绍良施展拳脚的另外一个故乡。林绍良的叔父在印度尼西亚经营着一个花生油店,林绍良就在店里当学徒。当时的印度尼西亚也不是安乐之邦,日本侵略的战火已燃烧到那里。爪哇岛上烽火连天,经济凋零,生意人想要赚钱,谈何容易。果然,日本不久就发动了更大规模的太平洋战争。随后,日军登陆印度尼西亚,许多工商业被收归国有或被征军用,叔父和林绍良的小贩生涯被无情地打断了。
今日研究林氏集团崛起之源的学者们纷纷都将目光集中在许多年后林绍良离开叔父,第一次自主创业时的情景,但少有人关注这段时光他帮叔父打工所学到的人情世故,要知道,面对叔父一生的财富顷刻间被军队和政府国有化,那种炙痛的感觉永远烙在了林绍良的心里,也许就是在这一刻,奠定了他这一辈子唯一认可的真理——商业永远屈服于政治。
随后,林的事业就如同许多传记文章所记载的那般,开始永远地与战争和政治融合在了一起。1946年至1947年之间,受中华总会的委托,林绍良掩护一个参与独立战争的印度尼西亚革命军领导人。这位名叫哈山·丁的领导人在林家藏匿了1年多,并成为了他的莫逆之交,而哈山·丁正是印度尼西亚共和国第一任总统苏加诺的岳父。林绍良通过哈山·丁的关系,结识了当时中爪哇第四军区蒂波尼哥罗师的军队领导,其中一位就是后来名动全球的苏哈托。于是,林开始轻巧地斡旋在政治利益与商业利益之间,自己的身份也游走于官员与商人之间,无论是战争期间的贩卖军火,还是和平年代的经营政府垄断事业,他始终秉持着和政府站在同一战线的商业准则,与领导人利益共享,又依靠领导人巩固自己的利益。而他与苏哈托之间的生死相依并长达半个世纪的友谊更是令外人叹为观止。
到90年代中期,林的事业踏入巅峰。他一手建立了一个包括银行、建筑、地产、纺织、水泥、面粉、钢铁、航空运输、贸易服务等30多个行业的令人咋舌的企业王国。
一个时代的怆然终结
然而,到了1997年,突如其来的金融风暴和苏哈托的下台惊醒了他的美梦。1998年5月,印度尼西亚爆发了旨在推翻苏哈托独裁统治的大规模群众抗议示威活动。强权的苏哈托倒台了,家族面临清算,与之相关的企业也受到了牵连,林绍良首当其冲。他的银行发生了挤兑风波,他的企业资不抵债破产了,同时他的个人安全也受到了影响,1998年5月暴乱期间,林绍良在雅加达的住所遭到攻击和洗劫,他的城市酒店被烧得面目全非。
之后,困境中的林将自己的企业交付给了小儿子林逢生,自己悲伤地离开了雅加达,前往美国避难和治疗,也就在那时,他患上了多种疾病,口不能言,眼睛似乎也已不能明视。
原本止于1998年,属于林绍良的时代已经结束了,但历史并没有抛弃林氏家族,依然给了他们许多的机会。就在98风波之后,林氏家族开始把更多的精力投放到海外市场,比如收購新加坡电话公司,加大对中国内地的投入,深受西方文明教育的林氏家族的新掌门人决定将王国之车驶入另一个不同于他父亲信仰的领域——以商业技巧来奠定成功基础,而不再依赖政治上的某种关系。
现在再让我们把时光推回到2008年1月27日下午,苏哈托忽然开始剧烈腹泻,再没有昨夜抢救时的好运,终于在13点10分病逝。而从苏哈托病危入院到逝世,他的半世之交,曾一起在南亚丛林中出生入死的好伙伴苏多诺·萨利姆,却再也没有来见过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