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私之辩

来源 :农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ms12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今天,无论在东方还是西方,对自我利益的追逐都司空见惯。有人说人的自利推动了人类发展,自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揭示出经济人的自利性以来,谋私利己者仿佛捧到了圣杯,各种“自利”论调和行为甚嚣尘上。人们似乎并没注意到或者忘掉了亚当·斯密在《道德情操论》中还说的“人在追求自身物质利益的同时要受道德观念的约束,不可伤害他人,而要帮助他人。人既要‘利己’也要‘利他’,道德與正义对于社会乃至于市场经济的运行至关重要。”
  东、西方文明均起源于精神。西方在强调物质的同时,还有基督耶稣作为信仰的基石,物质与精神并行。东方尽管有老子、孔子、佛陀的思想文化,但我们的精神世界历来缺乏统一的皈依,信仰颇为矛盾分裂。春秋时期,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秦始皇一统天下、独推法家。汉唐时代,佛教自印度传入,几经兴衰。汉武帝独尊儒术,儒家得正统。后至明清,儒家一直占据主流意识,影响华夏两千年。太平天国运动兴起,基督教一时风行。内忧外患,清庭垂危,维新变法无疾而终,洋务运动回天乏力。国门大开,西学东进,民主、科学备受青睐,辛亥革命摧枯拉朽,终结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十月革命一声炮响,送来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共产党找到思想的武器,带领中华民族走向独立解放的道路。“扫四旧”“批林批孔”,一场前所未有的“文化大革命”将传统文脉一扫而光。企业伦理是一种成本,而且是一种更高的成本。因此,诚信不仅是一种道德要求,更是一种自我利益的理性选择。
  保护企业诚信建设中的伦理道德机制
  美国经济学家赛斯拉·布克说:“要像保护无时无刻要呼吸的空气和每天要喝的水一样保护今日社会中无处不在的企业诚信道德。若企业诚信道德受到彻底的损害,就如一个人患上了癌症,这个社会也就没治了。”
  一旦明白伦理、道德是对自身有用的东西,而且可能是更有效的东西,个人行为就能做到自觉自发。《哈佛商业评论》主编舒兹·瓦特劳福尔曾说:“要想提高业务水准,工作事业有成就,必须重视道德,诚实守信,对所有的人讲真话。”
  伦理不是从法律、政治、经济的角度来讲,而是从文化精神的角度来讲。就对个人影响而言,其他都是从外部来讲的,而伦理则从内在来讲。伦理是一个更基础的层面,法律等制度则是一种外在约束,同时其是社会行为的底线。法律等制度类似于佛法里的持戒,但持戒不等于遵守制度,戒律只是一个基本的硬性要求。
  企业伦理关注的对象自然就是企业,但企业的本质是人,倘若人的伦理、道德没有讲清楚,企业的伦理、道德就无从谈起。在商业环境中,伦理、道德也必然存在。前国际会计师联合会总干事John Gruner指出,职业道德准则是支撑其他会计和审计准则的基础,而且其是进化的。
  纵观历史,中国人的意识形态经多种混合、交织而成,可以说是个文化大杂烩。儒、道、佛三家相互影响,相互融合,构成东方特色的国学思想主体。几经周折,国人在意识形态上莫衷一是。国人常常缺乏共同的行事标准,但对“利”的概念很强,信奉“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的功利哲学者众多。然而,商业恰恰是一种社会活动,要求我们具备组织意识和社会意识,否则就无立足之地。
  伦理、道德不是一种社会风尚或模范标杆。如果只把伦理、道德当作外在的约束,而不是发自灵魂深处的内在驱动,迟早会出问题。这就像关在笼子里的老虎,调教得再好,饿了还是会吃人。伦理、道德也不是一种与己无关的空洞说教。
  只有利他,才能利己
  当今时代,亚当.斯密的话还不够,对于当代人,伦理、道德应该是一种理性选择,因为利他和利己并不独立、对立。在今天的社会系统中,只有利他,才能利己。随着人类的发展演进,我们发现人与人之间并不是独立的,而是联系越来越紧密。企业跟环境之间也不是独立的,而是相互依存融为一体。
  为什么这么说呢?法国思想家傅立叶曾说,伦理协作是普遍的完善,在经营制度上有极其光辉的一面。但我们说人类的行为,究其根本,逃不过利益。当然这个利益是广义的,包含人所追求的物质的和精神的各种利益。因此对伦理、道德的认识,我们也要回到这个基本面,论证坚持伦理、道德对自己是有利的。
  比如说诚信。何谓诚信?汉字清楚地告诉我们,所谓诚信就是说到做到,言如其人。如果人人都不讲诚信,那么我们的社会生活将是多么恐怖。当我们编制谎言欺骗别人时,是否想过要想办法来掩盖事实,还要记住一辈子。这不仅是企业伦理道德准则在一定时期反映了一个社会的法律、经济、政治及文化方面的规范,随着规范、价值观以及环境的改变,道德准则也必然会改变。人们谴责上市企业缺乏治理和内部控制、会计和审计准则的不足、无效的企业模式以及会计师和审计师自身的问题等,而这些问题最终的罪魁祸首正是职业道德的沦丧。
  西方早就认识到伦理、道德的重要性,一直比较强调科学,而科学的基本逻辑就是分,在分工的基础上,才有相应的专业化,最终效率大幅提升。企业被认为是独立法人,这种“有分别”思想引导企业从价值创造走向价值分配,结果越分配越少。今天的现实世界已经从“有分别”发展到“无分别”,从“强调分- DE”到“强调合作- CO”。因此,思想要实现从“有分别”到“无分别”的跨越,也就是一体论的思维。任何一个时代,商业都有其生态,有其文明,有其自身的逻辑与规范。经营者必须理解和遵循这种发展规律。商学院的旨意在于培养引领社会、造福社会的企业领袖,如果不重视商业文明、商业逻辑、商业准则等商业伦理的传递与塑造,就无法培养优秀的企业家,只能培养商贩。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古人讲“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这里的“道”指的是商道,商业行为必须遵循商业伦理,同时必须承担社会责任。这句话虽传诵已久,但许多工商人士对伦理、道德仍未足够重视,他们往往只对管理实务尤其是经营谋略感兴趣。直至今天,《鬼谷子》《厚黑学》都在民间广为流传,甚至受到追捧,足见一斑。这些都在讲什么?讲谋略。
  谋略哲学对中国的影响非常深远,像《孙子兵法》《三国演义》《水浒传》等古代典籍,常常被用作权谋之术。客观而言,这些书对中国的商业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其中许多都在宣扬兵不厌诈、瞒天过海,都强调讲计谋,不讲诚信,这些经常被引用推崇。   在古代,计谋为什么有用?因为信息不对称。但现在,信息的获取和交流越来越方便,各主体间的信息变得越来越对称,还学谋略就过时了。现代商业经营的一个基本原则是要变“笨”,这里的“笨”就是要为别人考虑,不能只考虑自己,否则只能做商贩而不是老板,更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企业家。
  “商场如战场”,这句话经常讲,意思是说一旦到了商场就要搞个你死我活。现实世界中,博弈的思维非常普遍,有一个专门的学科——博弈论,研究在竞争环境中人们如何在约束条件下根据对方的策略做出反应。那么市场真的是战场吗?市场经济真的就是尔虞我诈的经济吗?
  战争通常只有两方——敌我,所以其必然是对抗的,必然会有胜败。但市场呢?简单看,市场由三方构成
  顾客、厂商、竞争者。厂商和竞争者的目的只有一个,为顾客创造价值的同时实现自己的价值。打个比方,两个男孩同时在追求一个女孩,如果两个男孩为了这个女孩都选择死盯对方,斗得死去活来,最后这个女孩会怎么选择?很可能的结果是第三个男孩渔翁得利。所以,这两个男孩的理性做法应该怎样呢?紧盯那个女孩,想办法取悅她,同时关注对手的动态。
  因此,市场是赛场,顾客就相当于那个女孩,体育竞技就要跟自己比,通过自我提升赢得市场。关键必须做到两点:第一,倾国倾城,就是我们的东西要能满足顾客需要。初恋为什么不在了?爱在心口难开。第二,商人应该是老鹰或者眼镜蛇,一旦发现目标,迅速出击,做到准、快、猛、狠。越是市场经济,就越要诚信,通过不断地强大自己,赢得顾客,这叫不战而屈人之兵,是最高境界。
  欧洲的商学院早已认识到工具论哲学的局限。工具论、方法论只有科学功底,缺少哲学功底。而伦理本来就是个哲学问题。因此.伦理更本质。伦理如果搞明白了,责任自然就有了。国外非常重视企业伦理的教学,全美前十商学院MBA的9门核心课程中均有企业伦理学。美国90%以上的商学院或管理学院以及欧洲的绝大多数大学都开设企业伦理学、管理及商务伦理、道德、企业伦理与企业职业道德等方面课程。在经济、管理、法律、商界崇尚伦理、道德己成为新的全球性发展趋势。企业、教育机构、政府高举伦理、道德旗帜在西方经济社会活动中己蔚然成风。
  雕虫小技者必无大器可成。商道成功有个简单的逻辑——逆向思维,采取跟普通人相反的做法:众生说YES,你说NO;众生说NO,你说YES。MBA培养的是商业精英,是未来要去影响商业的人。我们要跟普通人的思维格局不一样。不要耍小聪明,要培养大智慧。智慧就是要知道大道,懂得大道就自然有伦理和责任。因此,伦理、道德应看作是内在需求,看成是人生修为。
其他文献
根据网络环境下图书馆现代技术绩效评价的目标要求,本文首先提出了一套评价图书馆现代技术绩效的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利用BP技术思路和模糊数学原理建立了图书馆现代技术绩
通过对Google进军数字图书馆的分析,探讨了我国数字图书馆的发展方向。
分析了当前基层图书馆的单馆管理模式、总分馆管理模式和网络联合管理模式。介绍和引入软件即服务(SaaS)的思路,提出了适应我国国情和信息社会发展趋势的基于SaaS的基层图书馆
分析了高校图书馆图书招标采购产生的背景和现实意义,结合招标采购工作的特点,对图书招标采购工作中应注意的问题提出了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