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食叶虫防治措施
根据“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和保护生态环境的原则,杨树食叶害虫防治要坚持以适地适树和抗性树种为主的营林措施为基础,以生物制剂、仿生农药和植物性杀虫剂为主导、协调运用人工、物理和化学的防治措施,降低虫口密度,压缩发生面积,切实控制其蔓延危害。根据系统调查结果,预测杨树食叶害虫各虫态的发生期,为防治时机的确定提供科学依据。由于大部分杨树食叶害虫一年多代,而以第一和第二代的种群增长趋势指数较高,所以重点抓好前二代的防治。防治时机应遵循虫龄低、虫态相对整齐和采取的措施要效率高、可操作性强的原则。
1、人工物理防治。越冬(越夏)是应用人工措施防治的有利时机,由于杨树树体高大,加强对蛹和成虫的防治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人工收集地下落叶或翻耕土壤,以减少越冬蛹的基数,成虫羽化盛期应用杀虫灯(黑光灯)诱杀等措施,有利于降低下一代的虫口密度。根据大多数种类初龄幼虫群集虫苞的特点,组织人力摘除虫苞和卵块,可杀死大量幼虫。也可以利用幼虫受惊后吐丝下垂的习性,通过震动树干捕杀下落的幼虫。对于春尺蠖等成虫需爬行上树产卵的害虫,可在成虫羽化前在树干绑扎塑料布等方法阻隔成虫上树产卵。
2、Bt等生物防治。在幼虫3龄期前喷施生物农药和病毒防治。地面喷雾树高在12m以下中幼龄林,用药量Bt200亿国际单位/亩、青虫菌乳剂1-2亿孢子/ml、阿维菌素6000-8000倍。高大的片林,如有机场条件,可考虑利用飞机防治。片林和海防林,卵期释放赤眼蜂防治。释放松毛虫赤眼蜂,害虫产卵初期,50个/hm2放蜂点,放蜂量25-150万头/hm2。
3、仿生等药剂防治。灭幼脲为主的仿生农药喷雾防治。20%灭幼脲Ⅲ号25g/亩,1.2%烟.参碱乳油1000-2000倍。仿生药剂使用要注意把握用药时间,虫龄越小越好。
4、打孔注药防治。对发生严重,喷药困难的高大树体,可打孔注药防治。利用打孔注药机在树胸径处不同方向打3-4个孔,注入疏导性强的40%氧化乐果乳油、50%甲胺磷乳油、40%久效磷乳油、25%杀虫双水剂。用药量为2-4ml/10cm胸径,原药或1倍稀释液。注药后注意封好注药口。
二、茎点菌溃疡病的防治
病害症状:该病主要危害1-2年生苗木,尤其是危害苗木木质化程度较低、冬季遭受冻害的苗木。一年生枝条和3-5年生幼树也可感病。发病初期在树干可见褐色浸润病斑,随着上下扩展,可产生5-15cm长稍微陷洼的梭形溃疡病斑,有时在感病的主侧枝上不呈现梭形溃疡病斑、而呈树皮大块变色坏死。发病后期,感病枝干的树皮组织逐渐呈淡黄色,同时在受害部密生隆起的黄色小颗粒点,发病严重时,病斑围绕树干使植株枯死。病原菌:该病病原菌属球壳孢目球壳孢科拟茎点菌属为拟茎点菌。其分生孢子器埋生于寄主组织表皮下,单生或聚生在子座内,呈扁球形或不规则形。分生孢子有2种形状,纺锤形孢子、线形孢子,均为无色透明,分生孢子梗单枝,较短。该菌在13-32℃温度范围均能生长,适宜生长温度为25-32℃,其中最适宜温度为30℃。发病规律:4月中、下旬开始发病。5月初,病斑纵横逐渐扩大成梭形。5月下旬或6月初,分生孢子器开始成熟开裂,可溢出淡黄色的丝状分生孢子角,遇雨水易溶,被昆虫和雨水溅射而随风吹散传播。7月中旬后,病原菌的分生孢子器随感病树皮失水干缩全部脱落。8月停止发病。防治方法:①在分生孢子器开始成熟开裂前,对发病部位用利刀刮除,喷涂化学农药,可用50%多菌灵、70%甲基托布津等200倍液喷1-2次。②选用优质苗造林,保持苗木的含水量,提高造林苗木的成活率和增强生长势,是防治和减轻该病发生的有效途径。
三、杨树球二孢溃疡病防治分析
病害症状:该病多发生在幼树20-30cm的主干和分枝上。发病初期,感病部位出现变色病斑,逐渐扩大,树皮色泽加深呈黑褐色。病、健组织色泽有明显差异,树皮微下陷,产生梭形的溃疡病斑,树皮坏死,开裂。小枝感病后,很快被围绕一周,不产生溃疡斑,病部以上常呈枯枝或整株枯死。感病后期,病组织变淡黄色,发病部位密生淡黄色圆形颗粒状突起,即病原菌的分生孢子器,成熟开裂,溢出炭黑色、粉末状的分生孢子堆。病原菌:该病病原菌为球壳孢目、球壳孢科、球色单隔孢属杨球二孢菌。分生孢子器埋生于寄主组织表皮下,单生或聚生在子座内,扁球形、椭圆形、不规则形,顶端有乳头状突起。产生分生孢子的类型为环痕型,其分生孢子初无色,后呈浅褐色,单胞或双胞,横隔处无缢缩,圆形和长椭圆形。分生孢子梗短、直立,不分枝。病菌生长温度范围为15-28℃,适宜生长温度为20-25℃,其中最适温度为25℃。发病规律:4月下旬开始发病。5月初,病斑逐渐扩展,树皮色泽变浅呈淡黄色,产生颗粒状的分生孢子器。6月下旬后,分生孢子器全部开裂溢出炭黑色的分生孢子,遇雨水易溶,被昆虫和雨水溅射随风吹散传播。防治方法:①喷50%多菌灵、40%福美砷、70%甲基托布津等200倍液1-2次。②通过营林措施,保持苗木水势平衡,增强树木生长势,提高树木抗病性。
四、细菌性溃疡病的防治
病害症状:常发生在移栽的大苗和弱树上。初期在树干形成椭圆形、光滑的小瘤,直径约1cm,逐渐增大,形成明显肿瘤,表面粗糙,纵向开裂,颜色由浅绿色,变成灰绿色。后期,肿瘤可环绕树干一周,形成一个梭形瘤或长圆柱形瘤。发病规律:4月开始发病,一年有两次发病高潮,5-6月为发病盛期,7-8月发病缓慢,9月再次盛发。病原菌在树皮内越冬,由雨水、昆虫等传播,经皮孔、伤口侵入危害,潜育期1-2个月。防治方法:①强化营林措施,营造混交林或栽植抗性强树种,如栽植抗病、抗逆性强的杨树品系。及时伐除病木,减少侵染来源。②加强肥水管理,增强树势,避免创伤。③早春用0.5波美度石硫合剂,或1:1:160波爾多液喷干,预防感染。发病初期,可刮去溃疡斑,有一定的防治效果。
根据“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和保护生态环境的原则,杨树食叶害虫防治要坚持以适地适树和抗性树种为主的营林措施为基础,以生物制剂、仿生农药和植物性杀虫剂为主导、协调运用人工、物理和化学的防治措施,降低虫口密度,压缩发生面积,切实控制其蔓延危害。根据系统调查结果,预测杨树食叶害虫各虫态的发生期,为防治时机的确定提供科学依据。由于大部分杨树食叶害虫一年多代,而以第一和第二代的种群增长趋势指数较高,所以重点抓好前二代的防治。防治时机应遵循虫龄低、虫态相对整齐和采取的措施要效率高、可操作性强的原则。
1、人工物理防治。越冬(越夏)是应用人工措施防治的有利时机,由于杨树树体高大,加强对蛹和成虫的防治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人工收集地下落叶或翻耕土壤,以减少越冬蛹的基数,成虫羽化盛期应用杀虫灯(黑光灯)诱杀等措施,有利于降低下一代的虫口密度。根据大多数种类初龄幼虫群集虫苞的特点,组织人力摘除虫苞和卵块,可杀死大量幼虫。也可以利用幼虫受惊后吐丝下垂的习性,通过震动树干捕杀下落的幼虫。对于春尺蠖等成虫需爬行上树产卵的害虫,可在成虫羽化前在树干绑扎塑料布等方法阻隔成虫上树产卵。
2、Bt等生物防治。在幼虫3龄期前喷施生物农药和病毒防治。地面喷雾树高在12m以下中幼龄林,用药量Bt200亿国际单位/亩、青虫菌乳剂1-2亿孢子/ml、阿维菌素6000-8000倍。高大的片林,如有机场条件,可考虑利用飞机防治。片林和海防林,卵期释放赤眼蜂防治。释放松毛虫赤眼蜂,害虫产卵初期,50个/hm2放蜂点,放蜂量25-150万头/hm2。
3、仿生等药剂防治。灭幼脲为主的仿生农药喷雾防治。20%灭幼脲Ⅲ号25g/亩,1.2%烟.参碱乳油1000-2000倍。仿生药剂使用要注意把握用药时间,虫龄越小越好。
4、打孔注药防治。对发生严重,喷药困难的高大树体,可打孔注药防治。利用打孔注药机在树胸径处不同方向打3-4个孔,注入疏导性强的40%氧化乐果乳油、50%甲胺磷乳油、40%久效磷乳油、25%杀虫双水剂。用药量为2-4ml/10cm胸径,原药或1倍稀释液。注药后注意封好注药口。
二、茎点菌溃疡病的防治
病害症状:该病主要危害1-2年生苗木,尤其是危害苗木木质化程度较低、冬季遭受冻害的苗木。一年生枝条和3-5年生幼树也可感病。发病初期在树干可见褐色浸润病斑,随着上下扩展,可产生5-15cm长稍微陷洼的梭形溃疡病斑,有时在感病的主侧枝上不呈现梭形溃疡病斑、而呈树皮大块变色坏死。发病后期,感病枝干的树皮组织逐渐呈淡黄色,同时在受害部密生隆起的黄色小颗粒点,发病严重时,病斑围绕树干使植株枯死。病原菌:该病病原菌属球壳孢目球壳孢科拟茎点菌属为拟茎点菌。其分生孢子器埋生于寄主组织表皮下,单生或聚生在子座内,呈扁球形或不规则形。分生孢子有2种形状,纺锤形孢子、线形孢子,均为无色透明,分生孢子梗单枝,较短。该菌在13-32℃温度范围均能生长,适宜生长温度为25-32℃,其中最适宜温度为30℃。发病规律:4月中、下旬开始发病。5月初,病斑纵横逐渐扩大成梭形。5月下旬或6月初,分生孢子器开始成熟开裂,可溢出淡黄色的丝状分生孢子角,遇雨水易溶,被昆虫和雨水溅射而随风吹散传播。7月中旬后,病原菌的分生孢子器随感病树皮失水干缩全部脱落。8月停止发病。防治方法:①在分生孢子器开始成熟开裂前,对发病部位用利刀刮除,喷涂化学农药,可用50%多菌灵、70%甲基托布津等200倍液喷1-2次。②选用优质苗造林,保持苗木的含水量,提高造林苗木的成活率和增强生长势,是防治和减轻该病发生的有效途径。
三、杨树球二孢溃疡病防治分析
病害症状:该病多发生在幼树20-30cm的主干和分枝上。发病初期,感病部位出现变色病斑,逐渐扩大,树皮色泽加深呈黑褐色。病、健组织色泽有明显差异,树皮微下陷,产生梭形的溃疡病斑,树皮坏死,开裂。小枝感病后,很快被围绕一周,不产生溃疡斑,病部以上常呈枯枝或整株枯死。感病后期,病组织变淡黄色,发病部位密生淡黄色圆形颗粒状突起,即病原菌的分生孢子器,成熟开裂,溢出炭黑色、粉末状的分生孢子堆。病原菌:该病病原菌为球壳孢目、球壳孢科、球色单隔孢属杨球二孢菌。分生孢子器埋生于寄主组织表皮下,单生或聚生在子座内,扁球形、椭圆形、不规则形,顶端有乳头状突起。产生分生孢子的类型为环痕型,其分生孢子初无色,后呈浅褐色,单胞或双胞,横隔处无缢缩,圆形和长椭圆形。分生孢子梗短、直立,不分枝。病菌生长温度范围为15-28℃,适宜生长温度为20-25℃,其中最适温度为25℃。发病规律:4月下旬开始发病。5月初,病斑逐渐扩展,树皮色泽变浅呈淡黄色,产生颗粒状的分生孢子器。6月下旬后,分生孢子器全部开裂溢出炭黑色的分生孢子,遇雨水易溶,被昆虫和雨水溅射随风吹散传播。防治方法:①喷50%多菌灵、40%福美砷、70%甲基托布津等200倍液1-2次。②通过营林措施,保持苗木水势平衡,增强树木生长势,提高树木抗病性。
四、细菌性溃疡病的防治
病害症状:常发生在移栽的大苗和弱树上。初期在树干形成椭圆形、光滑的小瘤,直径约1cm,逐渐增大,形成明显肿瘤,表面粗糙,纵向开裂,颜色由浅绿色,变成灰绿色。后期,肿瘤可环绕树干一周,形成一个梭形瘤或长圆柱形瘤。发病规律:4月开始发病,一年有两次发病高潮,5-6月为发病盛期,7-8月发病缓慢,9月再次盛发。病原菌在树皮内越冬,由雨水、昆虫等传播,经皮孔、伤口侵入危害,潜育期1-2个月。防治方法:①强化营林措施,营造混交林或栽植抗性强树种,如栽植抗病、抗逆性强的杨树品系。及时伐除病木,减少侵染来源。②加强肥水管理,增强树势,避免创伤。③早春用0.5波美度石硫合剂,或1:1:160波爾多液喷干,预防感染。发病初期,可刮去溃疡斑,有一定的防治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