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外出打工成为少数民族农村劳动力改善自身生活条件的必由之路。通过少数民族农村劳动力外出打工对当地经济文化影响的调查研究,为更好地引导少数民族农村劳动力外出打工以及理论探索、实证分析乃至具体的政策措施研究方面奠定基础。
【关键词】农村劳动力 外出打工 影响
由于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本身具有历史性、地域性的特点,因而对于不同的历史阶段以及国家和地区而言,历史文化传统和政治背景的不同,必然也会给各个国家或者地区的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打上独特的烙印。
铜仁地区少数民族农村劳动力状况
地处西部的贵州铜仁是少数民族比较集中的地区,少数民族农村劳动力外出打工已成为当地少数民族劳动力获取经济增长的重要渠道。
铜仁地区总人口397.52万人,农业人口352.31万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区总人口的68.4%。①铜仁作为少数民族较为集中且农业人口占绝大多数的地区,经济状况一直较为落后,由于经济条件不好,文化教育水平相对较低。但当地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较为突出,较多的少数民族农村劳动力纷纷选择外出打工予以改善家庭生活条件,由此出现了不容忽视的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
铜仁地区少数民族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状况
少数民族农村劳动力为了改善自身生存状况,逐步出现了劳动力外出打工的趋势。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现象分为四个阶段:恢復性转移的起始阶段(1978~1984年),农村主题是土地承包、发展农业,农民外出打工尚属个别零散状态;流动缓慢的发展阶段(1985~1992年),城市国有企业改革逐步推进,地区差异逐步拉大,沿海等发达地区乡镇企业发展迅速,农村劳动力转移稳步上升;转移规模的迅猛扩张阶段(1993~1996年),乡镇企业发展趋缓,各种限制劳动力转移的制度逐渐开放,农村劳动力转移规模迅猛扩张;稳定发展阶段(1997年至今),国有企业改革导致大量工人的下岗,城乡就业态势趋紧,农村劳动力大规模转移持续进行。②由此可见,劳动力转移的趋势无外乎向当地非农产业转移、向省内城镇转移、向省际跨区域转移。结合铜仁地区少数民族劳动力的实际情况,呈现出以下几个主要特征:③
转移的劳动力多数是文化程度较高的农村青壮劳动力。调查显示,随着国家鼓励农民外出务工政策的实施,以及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农民进城务工就业环境趋于好转。
转移的方式以自发性和裙带性为主。少数民族农村外出打工的劳务人员,多数是自发结伴外出,或经亲朋好友介绍,通过政府和社会中介服务机构组织劳务输出的人数极少。
转移的职业相对集中。转移的劳力主要从事零售贸易、餐饮业、交通运输业、社会服务业、建筑业以及低技能的制造加工业,技术含量较高的行业转移的劳动力很少。
转移区域分布以省外为主,省内为辅。农村劳动力向省外转移的占大多数,特别是沿海发达地区及东部地区。
转移人员收入差距较大。技术工人年人均收入较高,普通工人年人均收入较少。
转移人员的劳务收入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
少数民族农村劳动力外出打工当地经济的影响
农村劳动力外出打工对农民收入既有正面的促进作用,也有负面的阻碍作用。促进作用主要体现在:
少数民族农村劳动力外出打工,在增加经济收入的同时,有效地改善了家庭生活条件,为农民增收致富提供较好契机。从贵州省2003年农民外出打工收入来看,当年农民外出打工收入144亿元,平均每个打工者收入为3000元,为2003年农村人均纯收入1564.7元的2倍。结合2000年贵州省农民人均纯收入1374.16元,农民人均打工收入274.90元来看,农民打工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比重为20%;2003年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564.66元,农民外出打工收入435元,农民打工收入占农民纯收入的比重上升为27%,比2000年增加了160.1元。农民打工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比重上升了7.8个百分点。④时至今日,少数民族农村劳动力外出打工为农民带来的收入更是倍数增加。
外出打工的少数民族农村劳动力,往往会把部分打工收入寄回家中用于农业投资。农业投入的增加在改善农业基础设施的同时,也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绝大多数闲置的土地资源则转租给善于经营的农业大户用于规模种植茶叶、果树、蔬菜等,对农业结构调整起到了有效作用,促进了农业产业化经营,有利于实现耕地的规模经营。同时,在外出打工的过程中,逐渐掌握相应的技术,积累资金,结合家乡各种优势,返乡投资创业,促进当地非农业化进程,吸纳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
少数民族农村劳动力外出打工在带来这些促进作用的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首先,少数民族农村劳动力外出打工,大量青壮年劳动力外出打工,必然引起农业产量的变化,导致很多耕地闲置,抛荒、弃荒等现象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挑战。其次,在促进城乡经济发展的同时,带来一定的社会问题。少数民族农村劳动力外出打工,有的甚至夫妻双双外出,造成孩子教育和老人赡养等一系列问题逐渐凸显,不利于提高全民素质、维护社会稳定、推动社会可持续发展。再次,拉大农村内部打工农户和非打工农户之间的收入差距。少数民族农村劳动力外出打工,拉大农村内部打工农户和非打工农户之间的收入差距,特别是与那些既无劳力输出,在当地又从事非农产业无门路的纯务农户的收入差距。第四,人口流动幅度过大,加大了农村管理难度。由于人口流动幅度过大,阻碍了计划生育措施的进一步实施,阻碍了农村管理的有序进行。农村管理的难度,会衍生出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对于整个社会的安定团结都有不利的影响。人口流动幅度过大这一问题有待解决。
少数民族农村劳动力外出打工对当地文化的影响
以铜仁地区为例,这里的民族文化历史悠久、多姿多彩。少数民族农村劳动力外出打工对当地特有的生活习俗、民族习惯、教育、人口素质等文化方面有较大的影响:
在生活习俗方面。少数民族农村劳动力外出打工对原有服饰、饮食、住宅、出行等方面的生活习俗影响极其严重。原有的吃、住、行等方面的生活习俗随着外出打工而逐渐淡化,与打工所在地的生活习俗趋同。同时,许多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也会由于这些人长年在外打工,而不再像过去那样盛装参加。这对原有生活习俗的传承有一定的负面影响。
在民俗习惯方面。苗族最大的特点是盛产各种木材和土特产,保持灿烂古朴的民族传统文化。苗族历来有自然崇拜、图腾崇拜和祖先崇拜,其中最为崇敬的是龙,认为龙是吉祥、幸福的象征,能给人带来好运,因而定期举行“接龙”的祭祀活动。祭祀时,还要唱傩戏、跳傩舞。外出打工者由于条件不允许对这些本民族的民俗习惯有所淡化。
在教育方面。据全国妇联的调查显示,由于家长和孩子长期分离,导致亲情缺失,监护不力,留守儿童在生存发展中面临五个方面的突出问题: 一是生活问题,由于没有父母的生活照顾,部分留守儿童营养严重不足,身体健康受到很大损害;二是教育问题,一些留守儿童农活、家务活增多,学习成绩下降,有些还由于厌学等原因逃学辍学;三是心理问题,由于亲情缺失,儿童缺少情感和心理关怀,一些留守儿童不同程度地存在性格缺陷和心理障碍;四是道德行为问题,由于家庭教育的缺失,缺乏道德约束,一些留守儿童没有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道德品行,违法违纪案件呈现上升趋势;五是安全问题,部分留守儿童因父母不在身边,而经常受到同学、邻居的欺负。
人口素质方面。铜仁地区大部分少数民族农村劳动力外出打工者文化素质差,专业技能低。通过外出打工的实践经验,少数民族农村劳动力逐步意识到自身素质与收入的正比例关系。素质越高,越能获得较好的收入,故而在知识素养、待人接物、技能等诸多方面都主动地进行提高,认真参加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提高自身素质,拓宽就业渠道,增强自我发展能力。
2010年中央农村工作1号文件精神中提出了新生代农民工问题,新生代农民工在思想观念、生活方式等方面已与第一代农民工大相径庭,其中的重要区别在于新生代农民工对城市的认同要远远大于对农村的认同,在他们的心里已经感到了一种乡村与城市的落差。有一个现实问题横亘于他们心中——退回农村,做不了合格的农民;融入城市,很难逾越横亘在面前的制度、文化之墙。⑤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适应市场经济要求,进一步合理、有序地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是关系到农村经济进一步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大战略问题。(作者单位:铜仁学院法律与政史系)
注释
①铜仁地区统计局:《2008铜仁统计年鉴》,2008年。
②崔传义:《中国农民流动观察》,山西经济出版社,2004年。
③http://www.xaagri.gov.cn/asp/detail.asp?ID{5749F03B-B9B5-4F79-A1F1-044450224CAB}
④洪景秋:“贵州农村劳动力外出打工与农民脱贫致富研究”,《贵州工业大学学报》,2006年第3期。
⑤洪巧俊:“新生代农民工的青春与梦想”,《政工研究动态》,2009年第4期。
【关键词】农村劳动力 外出打工 影响
由于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本身具有历史性、地域性的特点,因而对于不同的历史阶段以及国家和地区而言,历史文化传统和政治背景的不同,必然也会给各个国家或者地区的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打上独特的烙印。
铜仁地区少数民族农村劳动力状况
地处西部的贵州铜仁是少数民族比较集中的地区,少数民族农村劳动力外出打工已成为当地少数民族劳动力获取经济增长的重要渠道。
铜仁地区总人口397.52万人,农业人口352.31万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区总人口的68.4%。①铜仁作为少数民族较为集中且农业人口占绝大多数的地区,经济状况一直较为落后,由于经济条件不好,文化教育水平相对较低。但当地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较为突出,较多的少数民族农村劳动力纷纷选择外出打工予以改善家庭生活条件,由此出现了不容忽视的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
铜仁地区少数民族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状况
少数民族农村劳动力为了改善自身生存状况,逐步出现了劳动力外出打工的趋势。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现象分为四个阶段:恢復性转移的起始阶段(1978~1984年),农村主题是土地承包、发展农业,农民外出打工尚属个别零散状态;流动缓慢的发展阶段(1985~1992年),城市国有企业改革逐步推进,地区差异逐步拉大,沿海等发达地区乡镇企业发展迅速,农村劳动力转移稳步上升;转移规模的迅猛扩张阶段(1993~1996年),乡镇企业发展趋缓,各种限制劳动力转移的制度逐渐开放,农村劳动力转移规模迅猛扩张;稳定发展阶段(1997年至今),国有企业改革导致大量工人的下岗,城乡就业态势趋紧,农村劳动力大规模转移持续进行。②由此可见,劳动力转移的趋势无外乎向当地非农产业转移、向省内城镇转移、向省际跨区域转移。结合铜仁地区少数民族劳动力的实际情况,呈现出以下几个主要特征:③
转移的劳动力多数是文化程度较高的农村青壮劳动力。调查显示,随着国家鼓励农民外出务工政策的实施,以及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农民进城务工就业环境趋于好转。
转移的方式以自发性和裙带性为主。少数民族农村外出打工的劳务人员,多数是自发结伴外出,或经亲朋好友介绍,通过政府和社会中介服务机构组织劳务输出的人数极少。
转移的职业相对集中。转移的劳力主要从事零售贸易、餐饮业、交通运输业、社会服务业、建筑业以及低技能的制造加工业,技术含量较高的行业转移的劳动力很少。
转移区域分布以省外为主,省内为辅。农村劳动力向省外转移的占大多数,特别是沿海发达地区及东部地区。
转移人员收入差距较大。技术工人年人均收入较高,普通工人年人均收入较少。
转移人员的劳务收入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
少数民族农村劳动力外出打工当地经济的影响
农村劳动力外出打工对农民收入既有正面的促进作用,也有负面的阻碍作用。促进作用主要体现在:
少数民族农村劳动力外出打工,在增加经济收入的同时,有效地改善了家庭生活条件,为农民增收致富提供较好契机。从贵州省2003年农民外出打工收入来看,当年农民外出打工收入144亿元,平均每个打工者收入为3000元,为2003年农村人均纯收入1564.7元的2倍。结合2000年贵州省农民人均纯收入1374.16元,农民人均打工收入274.90元来看,农民打工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比重为20%;2003年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564.66元,农民外出打工收入435元,农民打工收入占农民纯收入的比重上升为27%,比2000年增加了160.1元。农民打工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比重上升了7.8个百分点。④时至今日,少数民族农村劳动力外出打工为农民带来的收入更是倍数增加。
外出打工的少数民族农村劳动力,往往会把部分打工收入寄回家中用于农业投资。农业投入的增加在改善农业基础设施的同时,也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绝大多数闲置的土地资源则转租给善于经营的农业大户用于规模种植茶叶、果树、蔬菜等,对农业结构调整起到了有效作用,促进了农业产业化经营,有利于实现耕地的规模经营。同时,在外出打工的过程中,逐渐掌握相应的技术,积累资金,结合家乡各种优势,返乡投资创业,促进当地非农业化进程,吸纳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
少数民族农村劳动力外出打工在带来这些促进作用的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首先,少数民族农村劳动力外出打工,大量青壮年劳动力外出打工,必然引起农业产量的变化,导致很多耕地闲置,抛荒、弃荒等现象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挑战。其次,在促进城乡经济发展的同时,带来一定的社会问题。少数民族农村劳动力外出打工,有的甚至夫妻双双外出,造成孩子教育和老人赡养等一系列问题逐渐凸显,不利于提高全民素质、维护社会稳定、推动社会可持续发展。再次,拉大农村内部打工农户和非打工农户之间的收入差距。少数民族农村劳动力外出打工,拉大农村内部打工农户和非打工农户之间的收入差距,特别是与那些既无劳力输出,在当地又从事非农产业无门路的纯务农户的收入差距。第四,人口流动幅度过大,加大了农村管理难度。由于人口流动幅度过大,阻碍了计划生育措施的进一步实施,阻碍了农村管理的有序进行。农村管理的难度,会衍生出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对于整个社会的安定团结都有不利的影响。人口流动幅度过大这一问题有待解决。
少数民族农村劳动力外出打工对当地文化的影响
以铜仁地区为例,这里的民族文化历史悠久、多姿多彩。少数民族农村劳动力外出打工对当地特有的生活习俗、民族习惯、教育、人口素质等文化方面有较大的影响:
在生活习俗方面。少数民族农村劳动力外出打工对原有服饰、饮食、住宅、出行等方面的生活习俗影响极其严重。原有的吃、住、行等方面的生活习俗随着外出打工而逐渐淡化,与打工所在地的生活习俗趋同。同时,许多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也会由于这些人长年在外打工,而不再像过去那样盛装参加。这对原有生活习俗的传承有一定的负面影响。
在民俗习惯方面。苗族最大的特点是盛产各种木材和土特产,保持灿烂古朴的民族传统文化。苗族历来有自然崇拜、图腾崇拜和祖先崇拜,其中最为崇敬的是龙,认为龙是吉祥、幸福的象征,能给人带来好运,因而定期举行“接龙”的祭祀活动。祭祀时,还要唱傩戏、跳傩舞。外出打工者由于条件不允许对这些本民族的民俗习惯有所淡化。
在教育方面。据全国妇联的调查显示,由于家长和孩子长期分离,导致亲情缺失,监护不力,留守儿童在生存发展中面临五个方面的突出问题: 一是生活问题,由于没有父母的生活照顾,部分留守儿童营养严重不足,身体健康受到很大损害;二是教育问题,一些留守儿童农活、家务活增多,学习成绩下降,有些还由于厌学等原因逃学辍学;三是心理问题,由于亲情缺失,儿童缺少情感和心理关怀,一些留守儿童不同程度地存在性格缺陷和心理障碍;四是道德行为问题,由于家庭教育的缺失,缺乏道德约束,一些留守儿童没有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道德品行,违法违纪案件呈现上升趋势;五是安全问题,部分留守儿童因父母不在身边,而经常受到同学、邻居的欺负。
人口素质方面。铜仁地区大部分少数民族农村劳动力外出打工者文化素质差,专业技能低。通过外出打工的实践经验,少数民族农村劳动力逐步意识到自身素质与收入的正比例关系。素质越高,越能获得较好的收入,故而在知识素养、待人接物、技能等诸多方面都主动地进行提高,认真参加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提高自身素质,拓宽就业渠道,增强自我发展能力。
2010年中央农村工作1号文件精神中提出了新生代农民工问题,新生代农民工在思想观念、生活方式等方面已与第一代农民工大相径庭,其中的重要区别在于新生代农民工对城市的认同要远远大于对农村的认同,在他们的心里已经感到了一种乡村与城市的落差。有一个现实问题横亘于他们心中——退回农村,做不了合格的农民;融入城市,很难逾越横亘在面前的制度、文化之墙。⑤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适应市场经济要求,进一步合理、有序地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是关系到农村经济进一步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大战略问题。(作者单位:铜仁学院法律与政史系)
注释
①铜仁地区统计局:《2008铜仁统计年鉴》,2008年。
②崔传义:《中国农民流动观察》,山西经济出版社,2004年。
③http://www.xaagri.gov.cn/asp/detail.asp?ID{5749F03B-B9B5-4F79-A1F1-044450224CAB}
④洪景秋:“贵州农村劳动力外出打工与农民脱贫致富研究”,《贵州工业大学学报》,2006年第3期。
⑤洪巧俊:“新生代农民工的青春与梦想”,《政工研究动态》,2009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