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要提高语文课堂的有效性,就必须为学生创设生动、愉快、和谐的学习环境,教给学生灵活的学习方法,及时、合理评价学生,追“活”求“实”,就能赢在课堂。
【关键词】课堂;有效;“活”“实”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每一次的公开课虽说非常折磨人,但每次的经历都是宝贵的财富,因为在备课研讨过程中我能明白怎样才是对教材的解读,怎样的设计才是合理有效的,在整个讲课评课过程中又能够从中诊断自己的课堂,从而能够找到自己课堂发展的方向及改进的地方。今后我的课堂应该向以下几个方向发展,力求追“活”求“实”。
一、教学目标务实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是教师对学生将要达到的学习成果的明确阐述。一切教学活动都是围绕教学目标来进行和展开的,所以教学目标具备支配教学实践活动的内在规定性,起着支配和指导教学过程的作用,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设计的基本依据。所以,每一节课上都要告诉自己目标是什么,在这节课上我究竟要学生学会什么,要培养学生什么样的能力。只有做到心中有目标,才能做到眼中有学生;只有老师的眼中有学生,学生在每一节课上才能有所收获有所成长。如在执教《杨氏之子》第一课时,我制定以下四项目标:
1.会认“诣”等6个生字,会写“曰”“惠”等5个生字词,正确区分多音字“为”和“应”在具体语境中的读音。
2.第一次接触文言文,学习停顿、断句,学习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能根据注释理解词句,了解课文内容,体会杨氏之子的应对语言之巧妙。
4.积累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激发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及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此课时目标力求从文本特点和文章内容出发,针对五年级学生第一次接触文言文的特点,从文本表达形式的领悟和练习中“得言、得法”,一方面加深对内容的理解,另一方面学以致用,落实学语言、用语言的语文学习目标,并从中感受和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以及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层次分明,言意兼得。
二、教学过程真实
真实是课堂教学的生命。让学生经历真实的学习过程,让学生真思、真议、真练,是课堂教学的真谛。在多年的语文教学中,我感受到,只要老师在教学的重点、难点处相机地诱导,在学生理解的薄弱处、疑惑处巧妙地点拨,就能进而引领学生从未知走向已知,从陌生走向熟练,从肤浅走向深刻。如在教《小嘎子和胖墩儿比赛摔跤》一课时,我引领学生亲历了“感受透过动作描写把握人物的心理所带来的语言表达效果”的学习过程。
生:“起初,小嘎子精神抖擞,欺负对手傻大黑粗,动转不灵,围着他猴儿似的蹦来蹦去,总想使巧招,下冷绊子,仿佛很占了上风。”我从“使巧招““下冷绊子”知道了小嘎子是一个有计谋的孩子。
师:他在干什么的时候一直在想使巧招,下冷绊子?
生:他在围着胖墩儿蹦来蹦去的时候想使巧招,下冷绊子。
师追问:怎么“蹦”啊?
生:猴兒似的蹦来蹦去。
师:(板书“猴儿似的蹦”)透过这个“猴儿似的蹦”,你体会到什么?
生:很调皮。(师提示:谁?)小嘎子。(师提醒:完整说话)从“猴儿似的蹦来蹦去”看出小嘎子非常贪玩,非常调皮。
师:他在蹦来蹦去的时候,猜!他在想什么?
生:他在想怎么才能赢。
师:(引读)所以他总想—(生)使巧招,下冷绊子。现在知道“冷绊子”是什么意思了吗?
生:伸脚过去,脚一勾,把对方钩倒。
师:摔跤中的一种招数。可是这种招数是光明正大的吗?
生:不是,是暗中使出来的阴招。
师:哦,“暗中”确实是一记阴招。这一句还有谁想谈呢?谁能读出精神抖擞的架势以及猴儿似的机灵?
(生朗读—指名评读—全班读)
师:看来动作的确是透视人物心理的镜子。
……
三、课堂训练厚实
训练,乃语文教学的立身之本。语文教材里的语言文字知识十分丰富。筛选文本中有价值的知识点来进行语言表达训练应该成为课堂训练的重点。老师需要有一双慧眼敏锐地从文本中抓住典型的语言材料,领悟语言材料中蕴含的语言规律,从而找准语言训练的价值点。如教学《大瀑布的葬礼》:
师:请用“本来……现在……”“以前……如今……”将描写瀑布的文段读一读。
生:以前—“这条瀑布曾经是世界上流量最大的瀑布,汹涌的河水紧贴悬崖咆哮而下,滔滔不绝,一泻千里。”如今—“它在群山之中无奈地垂下了头,像生命垂危的老人,形容枯槁,奄奄一息。”
师:这是一种对比的手法。这种手法在其他文本的片段中也有出现。咱们来读一读。读后想一想,文段将什么进行了对比,有怎样的效果?
生1: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将五岭山和细浪、乌蒙山和泥丸的外形进行对比,体现了红军大无畏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生2:我有个慈祥的母亲,她常常对我说:“巴迪,这是你写的吗?精彩极了。”我还有个严厉的父亲,他总是皱着眉头,说:“这个糟糕透了。”通过人物的神态和语言的对比,突出不同的教育方式。
生3:漫步园内,有如漫游在天南海北,饱览着中外风景名胜;流连其间,仿佛置身在幻想的境界里。大火连烧三天,烟云笼罩了整个北京城。我国这一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就这样化成了一片灰烬。将圆明园“辉煌”和“灰烬”进行对比,表达了痛惜之情。
师:对呀,正是因为昔日的圆明园美得让人如此心醉,才更加衬托出如今的圆明园毁得让人如此心碎!有了对比,我们对事物的认识更加清晰、更加深刻了。下面,请大家运用对比手法,想象游客们看瀑布前后的不同表现,写下来。 ……
本课提炼出来的写作特点就是运用了“對比”这种描写手法。在点出了“对比”这种写法之后,我并没有马上让学生运用这种手法进行仿写练习,而是精心设计了三个片段,将学生所熟知的文段信手拈来,读中取法,读中积累,便于厚积薄发。学生占有的“范式”语言材料多了,运用“对比”这种手法来进行语言表达时就不再抽象、单调、空洞。
四、活化课堂
苏联教育学家凯洛夫在《教育学》中指出:课堂教学是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也是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主要途径,是提高学习质量的基本保证。我国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我以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而是教学生会学。”因此,每位教师都应十分重视在课堂上进行学法指导。教师不仅要指导学生掌握学习的一般方法,还要从语文学科的特点出发,指导学生学会语文学习的方法。例如在教学《詹天佑》一文的“开凿隧道”这一小节时,我改变以往的讲读习惯,设计了让学生自学的方法:“这段文字交代了詹天佑怎样开凿隧道的情形,请同学们边默读课文边按你自己的理解,试一试画出这两个遂道凿进法的示意图,看谁画得和文中说的一样,并想一想这一开凿方法说明了什么问题?”老师交代完毕学生兴趣倍增。这种学法的指导,发展了思维,培养了学生的概括能力。
五、及时鼓励、合理评价,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
有效的课堂,学生的回答、教师的评价很重要。在我们的语文课堂上,一个问题的答案表述往往是因人而异,有的人回答得体,有的人回答得有灵性,有的人回答得很智慧,有的人回答得很淳朴,有的人回答得很妙!这些答案之中,可能某些说法是不可取的,但是语文是一个综合素养的体现。教师应该抓住学科的特性,灵活地评价学生。《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突出语文课程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要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几个方面进行评价。”“语文学习具有重情感体验和感悟的特点,因而量化和客观化不能成为语文课程评价的主要手段。”如何不重复使用一句表扬语,如何发现孩子回答问题时的特别可取之处,在什么情况下使用口头表扬?什么情况下使用书面评价?什么时候使用肢体语言的肯定,譬如眼神的肯定,期待,鼓励,一个微笑,一个点头,一个抚摸,身体的靠近,握手,掌声的鼓励,等等。这些形式各样的肢体语言都是一种对学生的评价。教师千万不要忽视这些小小的动作或表情,其实,这些给予孩子的力量是强大的!
课堂,是教师和学生教学相长的一个平台,在这个平台中,我深深体会到要提高语文课堂的有效性,就必须为学生创设生动、愉快、和谐的学习环境,教给学生灵活的学习方法,及时、合理评价学生,追“活”求“实”,就能赢在课堂。
【关键词】课堂;有效;“活”“实”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每一次的公开课虽说非常折磨人,但每次的经历都是宝贵的财富,因为在备课研讨过程中我能明白怎样才是对教材的解读,怎样的设计才是合理有效的,在整个讲课评课过程中又能够从中诊断自己的课堂,从而能够找到自己课堂发展的方向及改进的地方。今后我的课堂应该向以下几个方向发展,力求追“活”求“实”。
一、教学目标务实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是教师对学生将要达到的学习成果的明确阐述。一切教学活动都是围绕教学目标来进行和展开的,所以教学目标具备支配教学实践活动的内在规定性,起着支配和指导教学过程的作用,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设计的基本依据。所以,每一节课上都要告诉自己目标是什么,在这节课上我究竟要学生学会什么,要培养学生什么样的能力。只有做到心中有目标,才能做到眼中有学生;只有老师的眼中有学生,学生在每一节课上才能有所收获有所成长。如在执教《杨氏之子》第一课时,我制定以下四项目标:
1.会认“诣”等6个生字,会写“曰”“惠”等5个生字词,正确区分多音字“为”和“应”在具体语境中的读音。
2.第一次接触文言文,学习停顿、断句,学习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能根据注释理解词句,了解课文内容,体会杨氏之子的应对语言之巧妙。
4.积累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激发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及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此课时目标力求从文本特点和文章内容出发,针对五年级学生第一次接触文言文的特点,从文本表达形式的领悟和练习中“得言、得法”,一方面加深对内容的理解,另一方面学以致用,落实学语言、用语言的语文学习目标,并从中感受和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以及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层次分明,言意兼得。
二、教学过程真实
真实是课堂教学的生命。让学生经历真实的学习过程,让学生真思、真议、真练,是课堂教学的真谛。在多年的语文教学中,我感受到,只要老师在教学的重点、难点处相机地诱导,在学生理解的薄弱处、疑惑处巧妙地点拨,就能进而引领学生从未知走向已知,从陌生走向熟练,从肤浅走向深刻。如在教《小嘎子和胖墩儿比赛摔跤》一课时,我引领学生亲历了“感受透过动作描写把握人物的心理所带来的语言表达效果”的学习过程。
生:“起初,小嘎子精神抖擞,欺负对手傻大黑粗,动转不灵,围着他猴儿似的蹦来蹦去,总想使巧招,下冷绊子,仿佛很占了上风。”我从“使巧招““下冷绊子”知道了小嘎子是一个有计谋的孩子。
师:他在干什么的时候一直在想使巧招,下冷绊子?
生:他在围着胖墩儿蹦来蹦去的时候想使巧招,下冷绊子。
师追问:怎么“蹦”啊?
生:猴兒似的蹦来蹦去。
师:(板书“猴儿似的蹦”)透过这个“猴儿似的蹦”,你体会到什么?
生:很调皮。(师提示:谁?)小嘎子。(师提醒:完整说话)从“猴儿似的蹦来蹦去”看出小嘎子非常贪玩,非常调皮。
师:他在蹦来蹦去的时候,猜!他在想什么?
生:他在想怎么才能赢。
师:(引读)所以他总想—(生)使巧招,下冷绊子。现在知道“冷绊子”是什么意思了吗?
生:伸脚过去,脚一勾,把对方钩倒。
师:摔跤中的一种招数。可是这种招数是光明正大的吗?
生:不是,是暗中使出来的阴招。
师:哦,“暗中”确实是一记阴招。这一句还有谁想谈呢?谁能读出精神抖擞的架势以及猴儿似的机灵?
(生朗读—指名评读—全班读)
师:看来动作的确是透视人物心理的镜子。
……
三、课堂训练厚实
训练,乃语文教学的立身之本。语文教材里的语言文字知识十分丰富。筛选文本中有价值的知识点来进行语言表达训练应该成为课堂训练的重点。老师需要有一双慧眼敏锐地从文本中抓住典型的语言材料,领悟语言材料中蕴含的语言规律,从而找准语言训练的价值点。如教学《大瀑布的葬礼》:
师:请用“本来……现在……”“以前……如今……”将描写瀑布的文段读一读。
生:以前—“这条瀑布曾经是世界上流量最大的瀑布,汹涌的河水紧贴悬崖咆哮而下,滔滔不绝,一泻千里。”如今—“它在群山之中无奈地垂下了头,像生命垂危的老人,形容枯槁,奄奄一息。”
师:这是一种对比的手法。这种手法在其他文本的片段中也有出现。咱们来读一读。读后想一想,文段将什么进行了对比,有怎样的效果?
生1: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将五岭山和细浪、乌蒙山和泥丸的外形进行对比,体现了红军大无畏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生2:我有个慈祥的母亲,她常常对我说:“巴迪,这是你写的吗?精彩极了。”我还有个严厉的父亲,他总是皱着眉头,说:“这个糟糕透了。”通过人物的神态和语言的对比,突出不同的教育方式。
生3:漫步园内,有如漫游在天南海北,饱览着中外风景名胜;流连其间,仿佛置身在幻想的境界里。大火连烧三天,烟云笼罩了整个北京城。我国这一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就这样化成了一片灰烬。将圆明园“辉煌”和“灰烬”进行对比,表达了痛惜之情。
师:对呀,正是因为昔日的圆明园美得让人如此心醉,才更加衬托出如今的圆明园毁得让人如此心碎!有了对比,我们对事物的认识更加清晰、更加深刻了。下面,请大家运用对比手法,想象游客们看瀑布前后的不同表现,写下来。 ……
本课提炼出来的写作特点就是运用了“對比”这种描写手法。在点出了“对比”这种写法之后,我并没有马上让学生运用这种手法进行仿写练习,而是精心设计了三个片段,将学生所熟知的文段信手拈来,读中取法,读中积累,便于厚积薄发。学生占有的“范式”语言材料多了,运用“对比”这种手法来进行语言表达时就不再抽象、单调、空洞。
四、活化课堂
苏联教育学家凯洛夫在《教育学》中指出:课堂教学是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也是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主要途径,是提高学习质量的基本保证。我国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我以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而是教学生会学。”因此,每位教师都应十分重视在课堂上进行学法指导。教师不仅要指导学生掌握学习的一般方法,还要从语文学科的特点出发,指导学生学会语文学习的方法。例如在教学《詹天佑》一文的“开凿隧道”这一小节时,我改变以往的讲读习惯,设计了让学生自学的方法:“这段文字交代了詹天佑怎样开凿隧道的情形,请同学们边默读课文边按你自己的理解,试一试画出这两个遂道凿进法的示意图,看谁画得和文中说的一样,并想一想这一开凿方法说明了什么问题?”老师交代完毕学生兴趣倍增。这种学法的指导,发展了思维,培养了学生的概括能力。
五、及时鼓励、合理评价,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
有效的课堂,学生的回答、教师的评价很重要。在我们的语文课堂上,一个问题的答案表述往往是因人而异,有的人回答得体,有的人回答得有灵性,有的人回答得很智慧,有的人回答得很淳朴,有的人回答得很妙!这些答案之中,可能某些说法是不可取的,但是语文是一个综合素养的体现。教师应该抓住学科的特性,灵活地评价学生。《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突出语文课程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要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几个方面进行评价。”“语文学习具有重情感体验和感悟的特点,因而量化和客观化不能成为语文课程评价的主要手段。”如何不重复使用一句表扬语,如何发现孩子回答问题时的特别可取之处,在什么情况下使用口头表扬?什么情况下使用书面评价?什么时候使用肢体语言的肯定,譬如眼神的肯定,期待,鼓励,一个微笑,一个点头,一个抚摸,身体的靠近,握手,掌声的鼓励,等等。这些形式各样的肢体语言都是一种对学生的评价。教师千万不要忽视这些小小的动作或表情,其实,这些给予孩子的力量是强大的!
课堂,是教师和学生教学相长的一个平台,在这个平台中,我深深体会到要提高语文课堂的有效性,就必须为学生创设生动、愉快、和谐的学习环境,教给学生灵活的学习方法,及时、合理评价学生,追“活”求“实”,就能赢在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