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运用英国语言学家韩礼德的语域理论,从语场、语旨和语式三个方面通过具体实例分析,对《孙子兵法·计篇》林戊荪英译本和格里菲斯英译本进行对比研究,探讨两个英译本的语域等值问题,旨在为《孙子兵法》英译提供一种新的研究视角。
关键词:《孙子兵法·计篇》英译;语域理论;林戊荪;格里菲斯
一、引言
《孙子兵法》是我国古代重要的兵学圣典,蕴含了丰富的兵学思想。其英译本不在少数,为传播我国的中国古典文化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各英译本运用的翻译策略,对目标读者接受中国文化的深浅程度有着重大的影响。在众多译者中,有的译者具备较深的哲学造诣和较高的英文表达能力,而有的译者则深谙军事战略思想。本文选取了收录在《大中华文库》中的林戊荪英译本(以下简称林译本)和在西方广受欢迎的美国军事史学家格里菲斯的英译本(以下简称格译本)。近年来,从翻译学角度研究《孙子兵法》英译的文章为数不少,而从语言学角度来进行研究的文章却并不多见。因此,本文拟从韓礼德的语域理论视角出发,通过原作语场、语旨和语式对译文的制约,来分析林译本与格译本的差异,旨在为《孙子兵法》英译提供一个新的研究视角。
二、语域理论与翻译
翻译作为一种语言活动,必定涉及语言系统。语言系统的研究成果不仅能促进语言的发展与完善,同样也有益于翻译研究,从而对翻译实践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在实际翻译中,语篇是翻译的对象和基本单位。韩礼德提出“语篇是在某个语境中起作用的语言”(Halliday&Hasan 1989:10),而研究语篇必须联系其语境,在日常交流中,一般先有语境,后有语篇。当人们运用语言表达意义时,受语境因素的影响会产生不同的语言变体,从而产生不同的语域。语域是由多种情境特征相联系的语言特征构成的,是语篇针对特定的交际场合,为达到某一交际目的而产生的一种功能变体。这些情景特征包括语场(field)、语旨(tenor)和语式(mode),语域则是这些情景特征的综合体现。其中,语场指正在发生的事情或正在被谈论的事,包括语言发生的环境、谈论的话题等方面;语旨指参加者的身份和他们之间的关系,包括其社会地位、说话者的态度和想要传达的意图等;语式指语言的交际形式,如书面用语还是口头用语等。
翻译界普遍认为,翻译应力求做到“忠实、通顺”。要达到这样的翻译标准,识别语域是一个重要的前提。在实际翻译中,译者既是原文的接受者又是译文的产生者。在接受原文的过程中要进行语篇分析,产生译文时也要进行语篇分析。(张敬源,2010:52)因此,译者如果能从语域理论视角来判断译文是否忠实,不失为一种不错的选择。
三、《孙子兵法·计篇》英译对比研究
1.语场对译文的制约
语场指正在发生的事情或正在被谈论的事,包括语言发生的环境、谈论的话题和题材,即交际内容和交际目的,体现了语言的概念功能。因此,为了达到理想的交际目的,正确理解原文的语场才能准确把握原文传达的内容和思想,进而在译文中选用恰当的词汇和表达,做到准确翻译。
例1:《孙子兵法·计篇》
林译本:Sun Zi:The Art of War
Making Assessments
格译本:Sun Tzu:The Art of War
Estimates
《计篇》是《孙子兵法》首篇,指通过敌我双方各种条件的考虑,作出战略决策,预测战争胜负,称为“庙算”。(王宏印,2009:122)林戊荪将“计”译为making assessment,格里菲斯译为estimates。笔者通过对比assessment和estimate的英语释义,从语场对译文的制约来分析原文是否有效传达了原文信息从而达到交际目的。
从上表中的英语释义对比,首先可看出assessment表示对人或某种情况作出判断,而estimate多用于估算价格、价值等;其次,从判断的准确性来说,assessment是通过一切可用信息,经过深思熟虑得出的判断,属于精确估计,而estimate只是用部分信息进行大致判断,属于粗略估计。《计篇》是对交战方拥有的条件综合考虑,预测战争胜负。无论是从判断的对象还是判断的准确性来看,林译本都比格译本在传达原文信息和实现交际目的方面都更胜一筹。此外,为了最大限度地传递原文信息,达到更好的交际效果,格里菲斯在译文下方添加了注释The title means ‘reckoning’,‘plans’ or ‘calculations’.in the Seven Military Classics edition the title is ‘Preliminary Calculations’,the subject first discussed is the process we define as an Estimate(or Appreciation)of the Situation.进一步解释estimates蕴含的内涵,属于深度翻译,对读者理解译文有一定的辅助作用,但不如林译本简洁、准确。
例2: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
林译本:The first is the way(dao 道);the second,heaven(tian 天);the third,earth(di 地);the fourth,command(jiang 将);and the fifth,rules and regulations(fa 法).
格译本:The first of these factors is moral influence;the second,weather;the third,terrain;the fourth,command;and the fifth,doctrine. 提起“道”,不少人会联想到道家的经典著作《道德经》。作为被翻譯成外国文字发行量最多的世界文学名著,《道德经》的英译本影响范围十分广泛。下面,笔者对比《道德经》中的“道、天、地”与《孙子兵法·计篇》中的“道、天、地”的出处和名家英译,找出二者之间的不同点,从而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孙子兵法》中“道、天、地”蕴含的军事思想和作战谋略。
不难发现,兵学盛典《孙子兵法》与哲学著作《道德经》在“道、天、地”这三个概念上表达的含义相差甚远,其英译也应该有所不同。从语域等值这一角度来看,林译本没有考虑到语域等值问题。Heaven和earth的译文没有考虑到原文的语场,即影响作战的因素其实是作战时的天气或者气候以及地形地势,而是选取了这些词的常用语义。根据上下文,这里通篇在谈论作战谋略,怎么又突然提到天和地呢?原来这里的天和地有更为具体的所指,“天”是指天时,“地”是指地理、地利。这样的译文才能体现出原文隐含的作战谋略,最大程度地贴近原文语场。《孙子兵法·计篇》中的“道、天、地”与孟子提出的“天时、地利、人和”有相同的作战思想,认为天时、地利、人和或政治民心都会影响战争的胜负。格里菲斯将“天、地”用更为具体的词weather和terrain来译,有效地传递出了原作中蕴含的兵学思想。此外,《孙子兵法·计篇》中的“道”意为政治民心(王宏印,2008:122),林译本为the way扩大了原意,语义模糊,容易使西方读者产生误解,以为《孙子兵法·计篇》之“道”与《道德经》之“道”意义相同;而格里菲斯的译文moral influence表意明确,忠实于原文,更能体现出政治民心是影响战争胜负关键因素的兵学思想,与原文语场一致。因此相比之下,在语域等值方面,格译本显得更胜一筹。
例3:势者,因利而制权也。
林译本:By this I mean being flexible and making the most of the advantages to gain the initiative in war.
格译本:By ‘situation’ I mean that he should act expediently in accordance with what is advantageous and so control the balance.
“制权”在语场中表示根据对我方有利的情况,灵活变通,掌握作战的主动权。林译本为gain the initiative in war,格译本为control the balance,从韩礼德的语域理论下的语场来看,林译表意明显,更清晰地传递原作的交际内容,因而更能使西方读者明白“因利而制权”蕴含的兵学智慧。相比之下,格译为control the balance可能会西方读者迷惑不解,不清楚balance的具体所指,也就无法明白原文要传达的思想内容。
例4: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
林译本:He who makes assessment of the situation at the prewar council meeting in the temple is more likely to win.
格译本:Now if the estimates made in the temple before hostilities indicate victory it is because calculations show one’s strength to be superior to that of his enemy.
庙算:庙指庙堂,算指计算。指战前在庙堂上对战争的各种因素进行的计算以及对战事进行的谋划。(扬善集,2012:4)庙堂在古时候一直都是专指朝廷,是帝王接受朝见、议论政事的殿堂。如范仲淹《岳阳楼记》中的名句“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笔者查阅了几个英译本,分别如下:
原文: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译文1:When such men are high in the government or at court,their first concern is for the people...(杨宪益、戴乃迭 译)
译文2:When they were in high positions at court,they were concerned about people...(罗经国 译)
译文3:Positioned high at court,they worried about the people...(谢百魁 译)
从以上三个名家的英译本可以看出,《岳阳楼记》中的“庙堂”多译为court。
而在林译本和格译本中,原文中的“庙”均译为了temple。在笔者看来,如果林译和格译中的temple改为court,可能会更符合原文的语场,更能使目标读者理解原文传达的旨意。
1.语旨对译文的制约
语旨也称基调,指参加者的身份和他们之间的关系,包括其社会地位、说话者的态度和想要传达的意图等,体现了语言的人际功能。不同的语体在词汇和语法上有所不同,在翻译过程中应该根据语体特征的不同选用相对应的词汇和语法,力求准确再现原文的基调。
例5:将听吾计,用之必胜,留之;将不听吾计,用之必败,去之。
林译本:The general who employs my assessment methods is bound to win;I shall therefore stay with him.The general who does not heed my words will certainly lose;I shall leave him. 格译本:If a general who heeds my strategy is employed he is certain to win.Retain him! When one who refuses to listen to my strategy is employed,he is certain to be defeated.Dismiss him!
此處的“将”有两种解释,一是指助动词,如果,“留之”指我(孙武)将留下,“去之”指我将离开;二是指将领,将领听从我的计谋,用兵打仗一定会取胜,那么就留下他;将领不听从我的计谋,则一定会失败,就罢免他的官职。林译本选用第一种解释,“留之”译为I shall stay with him;“去之”译为I shall leave him。而格译本选用第二种解释,“留之”译为Retain him!;“去之”译为Dismiss him!使用祈使句加强语气,感叹号进一步加强语气,在语旨上更为鲜明、强烈。
格译本的语域配置在目的语中发生了变化,特别是语旨一项。对于目的语读者而言,原文中蕴含的兵学思想对他们来说比较深奥、晦涩难懂,两者之间属于比较疏远的关系。而且这些读者可能对兵学思想并没有特别大的兴趣。因此,原文语篇中所蕴含的兵学思想,在译文语篇中以简洁明了的命令式语气表达,实现了语言的人际功能。
例6:怒而挠之
林译本:If he is given to anger,provoke him.
格译本:Anger his general and confuse him.
这句林译本和格译本的主要区别在于语态的选取。林译本采用英语中更为常见的被动语态来表达“怒”,强调动作的承受者he,也就是原文中的“将”;格译本则采用主动语态和祈使句,强调“怒”这个动作,更侧重于传达“使敌方将领恼怒”作战意图,更符合原文的语旨。
2.语式对译文的制约
语式指语言的交际形式,指语言在具体情境中所起的作用,是语篇功能的具体体现。根据语言的表达方式,文本可分为书面语和口头语、正式语体和非正式语体。《孙子兵法》是一部正式的论文体军事著作,章节短小精悍,结构工整、严密。如:
例7:兵者,诡道也。
林译本:War is a game of deception.
格译本:All warfare is based on deception.
汉语文言文中经常出现“......者......也”的句式,意为“......是......”,林译本为War is a game of deception.不仅有效传达了原文交际的内容,还巧妙地将原作的“......者......也”句式也体现在译文中,做到内容与形式并存,实现了语式上的最大转化。相比之下,格译在语式的等值上不如林译准确。
四、结语
本文在理解《孙子兵法·计篇》原文的基础上,对比分析了两个著名的英译本,分别是国内翻译家林戊荪的英译本和美国军事史学家格里菲斯的英译本。从功能语言学派代表人物韩礼德的语域理论视角出发,探讨了林译本和格译本在语场、语旨和语式三个方面对原文的解读与信息传递。通过对比发现,从语场等值的角度来看,格译本通篇采用英译加注释的方式对原文进行深度翻译,对原文语场的把握相对准确到位,从一定程度上做到了忠实传达原作的内容和思想;从语旨等值的角度来看,格译本拉近了译文受众与原文作者之间的距离,使得译本的可接受性更强,达到了一定的人际功能,也从一定程度上再现了原作的基调;而从语式等值的角度来看,本文列举出了一个代表性例子,反映出林译本在语式等值方面更为出色。格里菲斯运用了深度翻译策略,为世人提供了一个独一无二的英译本,有着重要的社会历史意义,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都是其他译文不可比拟的。然而,格译文也存在一些瑕疵,如添加大量注释,力求做到语场和语旨等值,而在语式等值方面稍微逊色一筹。
通过从语域理论视角对比研究《孙子兵法·计篇》两个不同的英译本,笔者发现在翻译实践中,解读原文时要进行语篇分析,对原文的语场、语旨和语式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和准确的理解,来实现译文的语域等值或部分等值。在此基础上,才能忠实地传达原文的信息,呈现出一个较好的译文。此外,在选取指导译文的翻译理论上,也可考虑语言学相关的理论知识,通过语言的功能和特征来指导翻译实践,为翻译研究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参考文献
[1]Halliday,M.A.K.&R.Hasan.Language,Context,and Text:Aspects of Language in a Social-semiotic Perspective[M].Oxford:OUP,1989.
[2]Samuel Griffith.The Art of War[M].New York and 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63.
[3]张敬源.功能语言学与翻译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0.
[4]王宏印.中国文化典籍英译[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
[5]扬善集.孙子兵法鉴赏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2.
[6]彭祺等.典籍英译中的深度翻译与文化传递——以格里菲斯《孙子兵法·计篇》英译本为例[J].疯狂英语,2006,(1):41-42
关键词:《孙子兵法·计篇》英译;语域理论;林戊荪;格里菲斯
一、引言
《孙子兵法》是我国古代重要的兵学圣典,蕴含了丰富的兵学思想。其英译本不在少数,为传播我国的中国古典文化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各英译本运用的翻译策略,对目标读者接受中国文化的深浅程度有着重大的影响。在众多译者中,有的译者具备较深的哲学造诣和较高的英文表达能力,而有的译者则深谙军事战略思想。本文选取了收录在《大中华文库》中的林戊荪英译本(以下简称林译本)和在西方广受欢迎的美国军事史学家格里菲斯的英译本(以下简称格译本)。近年来,从翻译学角度研究《孙子兵法》英译的文章为数不少,而从语言学角度来进行研究的文章却并不多见。因此,本文拟从韓礼德的语域理论视角出发,通过原作语场、语旨和语式对译文的制约,来分析林译本与格译本的差异,旨在为《孙子兵法》英译提供一个新的研究视角。
二、语域理论与翻译
翻译作为一种语言活动,必定涉及语言系统。语言系统的研究成果不仅能促进语言的发展与完善,同样也有益于翻译研究,从而对翻译实践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在实际翻译中,语篇是翻译的对象和基本单位。韩礼德提出“语篇是在某个语境中起作用的语言”(Halliday&Hasan 1989:10),而研究语篇必须联系其语境,在日常交流中,一般先有语境,后有语篇。当人们运用语言表达意义时,受语境因素的影响会产生不同的语言变体,从而产生不同的语域。语域是由多种情境特征相联系的语言特征构成的,是语篇针对特定的交际场合,为达到某一交际目的而产生的一种功能变体。这些情景特征包括语场(field)、语旨(tenor)和语式(mode),语域则是这些情景特征的综合体现。其中,语场指正在发生的事情或正在被谈论的事,包括语言发生的环境、谈论的话题等方面;语旨指参加者的身份和他们之间的关系,包括其社会地位、说话者的态度和想要传达的意图等;语式指语言的交际形式,如书面用语还是口头用语等。
翻译界普遍认为,翻译应力求做到“忠实、通顺”。要达到这样的翻译标准,识别语域是一个重要的前提。在实际翻译中,译者既是原文的接受者又是译文的产生者。在接受原文的过程中要进行语篇分析,产生译文时也要进行语篇分析。(张敬源,2010:52)因此,译者如果能从语域理论视角来判断译文是否忠实,不失为一种不错的选择。
三、《孙子兵法·计篇》英译对比研究
1.语场对译文的制约
语场指正在发生的事情或正在被谈论的事,包括语言发生的环境、谈论的话题和题材,即交际内容和交际目的,体现了语言的概念功能。因此,为了达到理想的交际目的,正确理解原文的语场才能准确把握原文传达的内容和思想,进而在译文中选用恰当的词汇和表达,做到准确翻译。
例1:《孙子兵法·计篇》
林译本:Sun Zi:The Art of War
Making Assessments
格译本:Sun Tzu:The Art of War
Estimates
《计篇》是《孙子兵法》首篇,指通过敌我双方各种条件的考虑,作出战略决策,预测战争胜负,称为“庙算”。(王宏印,2009:122)林戊荪将“计”译为making assessment,格里菲斯译为estimates。笔者通过对比assessment和estimate的英语释义,从语场对译文的制约来分析原文是否有效传达了原文信息从而达到交际目的。
从上表中的英语释义对比,首先可看出assessment表示对人或某种情况作出判断,而estimate多用于估算价格、价值等;其次,从判断的准确性来说,assessment是通过一切可用信息,经过深思熟虑得出的判断,属于精确估计,而estimate只是用部分信息进行大致判断,属于粗略估计。《计篇》是对交战方拥有的条件综合考虑,预测战争胜负。无论是从判断的对象还是判断的准确性来看,林译本都比格译本在传达原文信息和实现交际目的方面都更胜一筹。此外,为了最大限度地传递原文信息,达到更好的交际效果,格里菲斯在译文下方添加了注释The title means ‘reckoning’,‘plans’ or ‘calculations’.in the Seven Military Classics edition the title is ‘Preliminary Calculations’,the subject first discussed is the process we define as an Estimate(or Appreciation)of the Situation.进一步解释estimates蕴含的内涵,属于深度翻译,对读者理解译文有一定的辅助作用,但不如林译本简洁、准确。
例2: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
林译本:The first is the way(dao 道);the second,heaven(tian 天);the third,earth(di 地);the fourth,command(jiang 将);and the fifth,rules and regulations(fa 法).
格译本:The first of these factors is moral influence;the second,weather;the third,terrain;the fourth,command;and the fifth,doctrine. 提起“道”,不少人会联想到道家的经典著作《道德经》。作为被翻譯成外国文字发行量最多的世界文学名著,《道德经》的英译本影响范围十分广泛。下面,笔者对比《道德经》中的“道、天、地”与《孙子兵法·计篇》中的“道、天、地”的出处和名家英译,找出二者之间的不同点,从而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孙子兵法》中“道、天、地”蕴含的军事思想和作战谋略。
不难发现,兵学盛典《孙子兵法》与哲学著作《道德经》在“道、天、地”这三个概念上表达的含义相差甚远,其英译也应该有所不同。从语域等值这一角度来看,林译本没有考虑到语域等值问题。Heaven和earth的译文没有考虑到原文的语场,即影响作战的因素其实是作战时的天气或者气候以及地形地势,而是选取了这些词的常用语义。根据上下文,这里通篇在谈论作战谋略,怎么又突然提到天和地呢?原来这里的天和地有更为具体的所指,“天”是指天时,“地”是指地理、地利。这样的译文才能体现出原文隐含的作战谋略,最大程度地贴近原文语场。《孙子兵法·计篇》中的“道、天、地”与孟子提出的“天时、地利、人和”有相同的作战思想,认为天时、地利、人和或政治民心都会影响战争的胜负。格里菲斯将“天、地”用更为具体的词weather和terrain来译,有效地传递出了原作中蕴含的兵学思想。此外,《孙子兵法·计篇》中的“道”意为政治民心(王宏印,2008:122),林译本为the way扩大了原意,语义模糊,容易使西方读者产生误解,以为《孙子兵法·计篇》之“道”与《道德经》之“道”意义相同;而格里菲斯的译文moral influence表意明确,忠实于原文,更能体现出政治民心是影响战争胜负关键因素的兵学思想,与原文语场一致。因此相比之下,在语域等值方面,格译本显得更胜一筹。
例3:势者,因利而制权也。
林译本:By this I mean being flexible and making the most of the advantages to gain the initiative in war.
格译本:By ‘situation’ I mean that he should act expediently in accordance with what is advantageous and so control the balance.
“制权”在语场中表示根据对我方有利的情况,灵活变通,掌握作战的主动权。林译本为gain the initiative in war,格译本为control the balance,从韩礼德的语域理论下的语场来看,林译表意明显,更清晰地传递原作的交际内容,因而更能使西方读者明白“因利而制权”蕴含的兵学智慧。相比之下,格译为control the balance可能会西方读者迷惑不解,不清楚balance的具体所指,也就无法明白原文要传达的思想内容。
例4: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
林译本:He who makes assessment of the situation at the prewar council meeting in the temple is more likely to win.
格译本:Now if the estimates made in the temple before hostilities indicate victory it is because calculations show one’s strength to be superior to that of his enemy.
庙算:庙指庙堂,算指计算。指战前在庙堂上对战争的各种因素进行的计算以及对战事进行的谋划。(扬善集,2012:4)庙堂在古时候一直都是专指朝廷,是帝王接受朝见、议论政事的殿堂。如范仲淹《岳阳楼记》中的名句“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笔者查阅了几个英译本,分别如下:
原文: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译文1:When such men are high in the government or at court,their first concern is for the people...(杨宪益、戴乃迭 译)
译文2:When they were in high positions at court,they were concerned about people...(罗经国 译)
译文3:Positioned high at court,they worried about the people...(谢百魁 译)
从以上三个名家的英译本可以看出,《岳阳楼记》中的“庙堂”多译为court。
而在林译本和格译本中,原文中的“庙”均译为了temple。在笔者看来,如果林译和格译中的temple改为court,可能会更符合原文的语场,更能使目标读者理解原文传达的旨意。
1.语旨对译文的制约
语旨也称基调,指参加者的身份和他们之间的关系,包括其社会地位、说话者的态度和想要传达的意图等,体现了语言的人际功能。不同的语体在词汇和语法上有所不同,在翻译过程中应该根据语体特征的不同选用相对应的词汇和语法,力求准确再现原文的基调。
例5:将听吾计,用之必胜,留之;将不听吾计,用之必败,去之。
林译本:The general who employs my assessment methods is bound to win;I shall therefore stay with him.The general who does not heed my words will certainly lose;I shall leave him. 格译本:If a general who heeds my strategy is employed he is certain to win.Retain him! When one who refuses to listen to my strategy is employed,he is certain to be defeated.Dismiss him!
此處的“将”有两种解释,一是指助动词,如果,“留之”指我(孙武)将留下,“去之”指我将离开;二是指将领,将领听从我的计谋,用兵打仗一定会取胜,那么就留下他;将领不听从我的计谋,则一定会失败,就罢免他的官职。林译本选用第一种解释,“留之”译为I shall stay with him;“去之”译为I shall leave him。而格译本选用第二种解释,“留之”译为Retain him!;“去之”译为Dismiss him!使用祈使句加强语气,感叹号进一步加强语气,在语旨上更为鲜明、强烈。
格译本的语域配置在目的语中发生了变化,特别是语旨一项。对于目的语读者而言,原文中蕴含的兵学思想对他们来说比较深奥、晦涩难懂,两者之间属于比较疏远的关系。而且这些读者可能对兵学思想并没有特别大的兴趣。因此,原文语篇中所蕴含的兵学思想,在译文语篇中以简洁明了的命令式语气表达,实现了语言的人际功能。
例6:怒而挠之
林译本:If he is given to anger,provoke him.
格译本:Anger his general and confuse him.
这句林译本和格译本的主要区别在于语态的选取。林译本采用英语中更为常见的被动语态来表达“怒”,强调动作的承受者he,也就是原文中的“将”;格译本则采用主动语态和祈使句,强调“怒”这个动作,更侧重于传达“使敌方将领恼怒”作战意图,更符合原文的语旨。
2.语式对译文的制约
语式指语言的交际形式,指语言在具体情境中所起的作用,是语篇功能的具体体现。根据语言的表达方式,文本可分为书面语和口头语、正式语体和非正式语体。《孙子兵法》是一部正式的论文体军事著作,章节短小精悍,结构工整、严密。如:
例7:兵者,诡道也。
林译本:War is a game of deception.
格译本:All warfare is based on deception.
汉语文言文中经常出现“......者......也”的句式,意为“......是......”,林译本为War is a game of deception.不仅有效传达了原文交际的内容,还巧妙地将原作的“......者......也”句式也体现在译文中,做到内容与形式并存,实现了语式上的最大转化。相比之下,格译在语式的等值上不如林译准确。
四、结语
本文在理解《孙子兵法·计篇》原文的基础上,对比分析了两个著名的英译本,分别是国内翻译家林戊荪的英译本和美国军事史学家格里菲斯的英译本。从功能语言学派代表人物韩礼德的语域理论视角出发,探讨了林译本和格译本在语场、语旨和语式三个方面对原文的解读与信息传递。通过对比发现,从语场等值的角度来看,格译本通篇采用英译加注释的方式对原文进行深度翻译,对原文语场的把握相对准确到位,从一定程度上做到了忠实传达原作的内容和思想;从语旨等值的角度来看,格译本拉近了译文受众与原文作者之间的距离,使得译本的可接受性更强,达到了一定的人际功能,也从一定程度上再现了原作的基调;而从语式等值的角度来看,本文列举出了一个代表性例子,反映出林译本在语式等值方面更为出色。格里菲斯运用了深度翻译策略,为世人提供了一个独一无二的英译本,有着重要的社会历史意义,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都是其他译文不可比拟的。然而,格译文也存在一些瑕疵,如添加大量注释,力求做到语场和语旨等值,而在语式等值方面稍微逊色一筹。
通过从语域理论视角对比研究《孙子兵法·计篇》两个不同的英译本,笔者发现在翻译实践中,解读原文时要进行语篇分析,对原文的语场、语旨和语式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和准确的理解,来实现译文的语域等值或部分等值。在此基础上,才能忠实地传达原文的信息,呈现出一个较好的译文。此外,在选取指导译文的翻译理论上,也可考虑语言学相关的理论知识,通过语言的功能和特征来指导翻译实践,为翻译研究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参考文献
[1]Halliday,M.A.K.&R.Hasan.Language,Context,and Text:Aspects of Language in a Social-semiotic Perspective[M].Oxford:OUP,1989.
[2]Samuel Griffith.The Art of War[M].New York and 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63.
[3]张敬源.功能语言学与翻译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0.
[4]王宏印.中国文化典籍英译[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
[5]扬善集.孙子兵法鉴赏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2.
[6]彭祺等.典籍英译中的深度翻译与文化传递——以格里菲斯《孙子兵法·计篇》英译本为例[J].疯狂英语,2006,(1):4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