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品德与社会》生活化在教学中的运用

来源 :学校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anma374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一门德育和提高小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课程。教师适当采用生活化的教学方式,才能更好地体现核心素养的教育目标。教师在教学中要使教学与学生实际生活相联系,让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实践融为一体才能取得满意的教学效果。下面,我从多年的教学经验谈一谈小学品德与社会“生活化”在教学中的实践运用来实现有效教学。
  一、运用生活实际,促进学生学习
  《品德与社会》教材虽然配有大量生活元素的图片作为课程资源,但缺乏活灵活现的图片资料,小学生不会喜欢。因此,教师要创设一定的生活化情境供学生学习和认知,从而有利于激发学生的生活体验和情感共鸣。教师在教学中创设生活性学习情境时应该密切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体验,才能促使学生实现自我超越,并在学习中不断成长。 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我会用心选取已经发生或正在发生的学生现实生活中的一些真实事例。如:在教学《粒粒皆辛苦》一课中小麦种植及收获的过程,我带领学生去观看农民伯伯怎样种田的,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到粮食的来之不易,知道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
  二、课堂生活化,提高学生学习情感
  小学品德与社会是一门社会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 其知识内容大都贴近于学生的现实生活, 因此, 其教学目标是为了教会学生学以致用, 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这就需要教师结合教学内容, 多创设一些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和学习经验的生活化课题, 以此吸引学生的参与积极性, 感受品德与社会这一学科的实践运用意义。同时, 教师还应将品德与社会教学和学生的情感培养紧密结合起来, 以陶冶学生的情操, 丰富学生的学习情感。
  例如, 为了让学生更加了解商店的作用, 我有意识地安排学生模仿商店购物的过程, 从中学习购物的方式、途径、体会服务人员工作的辛苦及购物的樂趣, 通过这一活动让学生感受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所带来的进步及为我们今天的生活、学习和工作所带来的便利等, 这些都是在课堂教学的理论讲解中体会不到的。因此, 通过有意识地为学生增设一些生活化的课题, 能够更好地拉近学生和该学科之间的距离, 从而陶冶学生的生活情操, 丰富学生的学习情感, 提高学习积极性。
  三、实现教学生活化,提高学习兴趣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是一门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课程,在组织教学活动的时候,教师可以将与学生生活有关的内容引入到课堂中,以此拉近生活与学习的距离,使“说教”与实践结合起来,以此缩小学生学习与生活的差距,以此实现知行合一。比如,在《家乡的风味小吃》这一内容教学中,我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将自己家乡的风味小吃进行描述,有条件的还可以将自己喜欢的小吃带到课堂上让大家品尝,这些不仅可以使学生将生活与学习结合起来,在课堂中还可以以生活经验为基础畅所欲言。
  四、实践生活化,提高学生的生活能力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小学品德与社会作为一门生活化的课程, 要想让学生有更高的自我教育能力和道德辨析能力, 认清社会中的真、善、美, 只有通过亲身实践才能深刻体会到。因此, 教师需要结合教学内容, 适时地安排学生开展一些生活化的实践活动, 带领学生走出课堂, 走向生活, 让学生到实际生活中去实践、去体验, 切实体会品德与社会学科和自身生活的紧密联系, 从而愿意更加主动地参与实践活动, 并学会学以致用, 以此提高学生的生活能力。
  在开展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的时候, 每隔一段时间会根据教学的需要, 结合教学内容, 利用双休日的时间, 组织学生参加一些我社会实践活动。比如组织学生到敬老院参加献爱心的实践活动, 让学生们在敬老院内和爷爷奶奶们进行生活的交往、情感的交流与互动, 在这个过程中, 让学生们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 深刻体会尊老爱幼的重要意义, 以此提升学生的道德品质。通过一系列的实践活动, 带领学生走出课堂, 走向生活, 不仅有助于提升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生活实践能力。
  五、学以致用,服务生活实际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材的知识点都来源于人们的实际生活,这是《品德与社会》学科知识的最大价值。学生学习后又能把所学到的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在生活中做到学以致用,这是教育学生学习知识的最终目的。但是现实生活中,在实际的教学环境下,一些社会因素促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产生不信任感,直接影响并且导致学校《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品德教育引导功能收效不大。这时,教师应该让学生在生活情境或者生活实际中通过尝试、探索而得出的结论,从而让学生把知识学以致用,让所学知识服务于实际生活。
  总之, 《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学应该紧紧围绕“生活化”这个中心进行教学,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真正“动”起来,在生活化教学情境中接受教育,把所学到的知识能运用到生活中,让学生学有所成。而生活化的教育模式有助于充分发挥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学科优势,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生活能力, 提升教学质量。因此, 教师应充分挖掘教材中的生活资源, 确保生活化教育模式得到很好的实践。
其他文献
一、教学目标  1.学习变换角度的作文构思方法,明确文章主题的确立要从抓住视角的特征开始。  2.养成充分利用课本的好习惯,从文本中来,到文本中去。  3.通过合理想象,形成精彩构思的思维品质。  二、教学重点、难点  选择构思角度的实质、方法与练习。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投影展示今日新闻头条《谁是英雄,今天我们一起寻找》联系课本中的英雄,启发学生对英雄的理解,引导学生聚焦苏武。
期刊
有这么一句话对于我们每一位教师犹如醍醐灌顶: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是教育的根基;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是教育的灵魂。  这让我想起有关教育的两个词语概念:“教育文化”和“教育信仰”。所谓“教育文化”,是指教育传承着人类文明,铸造人类的精神。对于我们来说,践行“教育文化”就是我们教师本身的言传身教,引导学生走正确的道路,成为学生寻梦路上的指引者与支持者、成长路上的爱护者与陪伴者;而“
期刊
我之所以迫切的想进行关于语文课外阅读的研究,首先针对当前国民平均阅读的现状,引发我的一些触动与思考。与城市地区不同,我县是少数民族聚居地,属于典型的贫困山区县,其小学生具有的阅读能力和掌握的阅读方法情况令人担忧。课外阅读,在我们边远山区的少数民族地区,在引导课外阅读这些方面要显滞后多了,特别是我们少数民族县的中小学校,课外阅读开展更显薄弱。  作为语文学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的課外阅读是一种综合性的
期刊
人很多的习惯都是在早年形成的,好习惯受益一生,坏习惯贻害终生。小学生习惯正处在形成阶段,许多坏习惯还未形成,小学阶段正是培养好习惯的关键期。  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作为老师要以身示范,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我们教师自己首先做到。教师无小节,处处做楷模。还要用一些现实生活中的小榜样激励学生,如在班上多表扬一些上课认真听讲,作业工整,遵守纪律的學生,使其他学生自觉模仿,形成
期刊
随着我国教育和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学生的素质教育成为很多教育工作者关注并研究的重点内容。对于初中学生来说,学生的身心处于良好塑造的最佳时期,在这一阶段对学生实施爱国主义情感教育能够得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初中历史学科所包含的内容既有我国璀璨的中华文明文化和繁荣昌盛的发展历史,也有受外国列强压迫的屈辱历史,同时还有世界各国的发展史。凭借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条件,初中历史在培养初中生爱国主义情感上发挥了重
期刊
昨天,我有幸拜读了苏主任(我们县教育局教研室主任)的教研随笔《让自己活成一束光》一文,读罢这篇文章,我的内心是满满的正能量。苏主任文中的《让自己活成一束光》,就我的理解是:不断勉励自己要做一个恪守职责、奋发上进、处处用良好的言行举止来规范自己和影响别人的人。  自古以来,我们人类都非常渴望得到光的哺乳、沐浴和滋养,相关的例子也不胜枚举。如:西汉时候匡衡“凿壁偷光”的勤学故事妇孺皆知,广为传颂;又如
期刊
一、我校合作学习中小组建设的发展状况  2015年3月,盈江县第一高级中学“聚焦课堂”教学改革正式启动,在泽州一中“学导螺旋发展大课堂”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课堂特色: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小组展示—学习总结,并得到学校、广大教师的大力支持。2016年3月,我所在的政治教研组承担了德宏州课题《合作学习中小组建设的有效性研究》的工作。作为课题组成员之一,我在课题研究工作的过程中,借鉴他人的成功经验,结
期刊
摘要:“电影主题课程”是以电影为切入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通过挖掘其中的多种元素,研究电影情节、分析角色特点、猜想角色心理,体会角色情感、传递作品的核心内涵的一种主题活动,以电影为主题,不仅是寓多领域教学于电影,更是激发幼儿自身的情绪情感与作品产生共鸣的过程。  关键词:电影主题 电影主题 指南 情感  电影,是我们喜闻乐见的一种生活休闲方式,通常围绕一个故事或一个核心,以画面和人物表演的形式反
期刊
摘 要:朗读和默读是阅读教学中最经常最重要的训练手段,要重视朗读,充分发挥朗读的作用。加强朗读有助于发展学生的语言,有助于审美教育,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  关键词:朗读 发展 审美教育  小学语文大纲指出:朗读和默读是阅读教学中最经常最重要的训练手段,各学校、各年级都要重视朗读,充分发挥朗读的作用。那么,为什么要加强朗读呢?  首先,朗读有助于发展学生的语言。通过教师对学生多种形式的朗读指导,使
期刊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小组合作学习通过学生间的互动交流能够实现优势互补,从而促进知识的建构。因此,小组合作学习成了新课程积极倡导的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但是当学生“动”起来,课堂“活”起来,教学也变得相对有更多的不确定性,教师容易进入一些误区,或放任自由,或形式过场,或盲目追求,降低了小组学习的功效。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不仅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