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旬奶奶闯非洲

来源 :莫愁·智慧女性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ndgale52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許多人印象中,非洲早已不是贫穷、动荡的代名词,更有一位中国老奶奶,为了给在异国创业的儿子带娃,已经在非洲生活了7年,拥有了各种有趣的经历。

 单亲奶奶远赴非洲


  徐茹萍是辽宁丹东人,年轻时当过工艺设计师。上世纪50年代,她从鲁迅美术学院毕业后,正好赶上东北丝绸行业发展最鼎盛的时期,徐茹萍设计出来的布料花纹和图案,被印上被单、床罩和衣服,卖往全国各地。她基本功扎实,又懂得创新,长期被评为丝绸厂业绩第一的技术骨干。
  徐茹萍还是位单亲妈妈,凭一己之力把儿子曾健抚养成人。1995年,喜欢走南闯北的儿子决定去神秘的非洲大陆看一看。当他表达出心愿后,许茹萍说:“你去闯一闯吧!家里有妈妈呢!”
  就这样,曾健把他刚刚会走路的女儿丫丫交给徐茹萍照顾,独自踏上了旅程。
  丫丫的童年生活并没有因为缺少爸爸的陪伴而少了色彩。她说:“白天我和奶奶一起泡在图书馆和新华书店。周末骑自行车去郊外抓青蛙、蚂蚱。夏天,我和奶奶去农村的亲戚家体验生活。她精神头十足,和我比赛跑步、跳远,送我去学游泳、武术。别的小孩有的,我都有!”
  丫丫从小到大都很崇拜奶奶,她能感觉到,徐茹萍事事都很要强,身上带着努力奋斗的气场。“她这辈子既是单亲妈妈,又是事业型女强人,还是单亲奶奶,励志电视剧主人公都没这么拼的!”丫丫成年后这样感叹。
  一晃到了2009年年初,思女心切的曾健打来电话,希望初中刚毕业的丫丫去非洲和他一起生活。许茹萍不放心了,“丫丫去我也去!”在儿子的惊愣中,她已经收拾好行囊,把房门一锁,就与15岁的孙女一同踏上了飞往非洲的航班。

把日子过成段子


  南部非洲地区是一片富饶美丽的土地,徐茹萍丝毫没有表现出水土不服,每天在为孙女洗衣做饭之余,种菜,做木工,蒸馒头……忙活个不停。她还喜欢拿着iPad到处走走看看,遇到风景好的地方就停下来拍几张照片,发给国内的亲友们。
  徐茹萍每次散步回家后,都有一肚子感慨:“我看那个小孩吃得啊,肚子那么大,将来不得三高嘛?”“黑人编的脏辫儿确实蛮个性,但后遗症就是得经常挠头皮,成天不洗头能不痒吗……”有一次去超市购物,她找不到鸡蛋,就拉着一头雾水的员工要来纸笔,画了一只母鸡,后面跟着一串鸡蛋,鸡蛋旁边还画着一个大大的问号。超市员工围着她笑弯了腰,竖起大拇指夸赞她机智,很快帮徐茹萍找到了鸡蛋。每天晚上,曾健和丫丫最期待的事,就是听徐茹萍滔滔不绝地讲述非洲见闻,白天工作和学习上积累的压力,总是听着听着就不见了。
  除了逗趣的经历,徐茹萍在非洲的生活也有许多温情的时刻。
  有一天散步回家后,她兴奋地宣布,自己在街上有了一场偶遇!原来,那天在倒走锻炼时,徐茹萍撞进了一个老爷爷的怀里。“不撞不相识”,两位不同国籍和肤色的老人面对这个小意外,不约而同地哈哈大笑,还比划着交流了起来。徐茹萍教老爷爷中国人的锻炼方式,老爷爷则邀请徐茹萍跳了一曲华尔兹。
  2019年夏日的一天,徐茹萍兴奋地跟孙女说:“今天在超市里,又遇见我那个老朋友啦!他带我跳了一段舞。我在他手掌里写下我的年纪,84岁啦!他在我的手心写下73,他才73岁,小年轻!”
  接下来她神色一黯,告诉丫丫,老爷爷肋骨处长了一个巨大的瘤子。摸到时徐茹萍眼泪都掉了下来,焦灼地比划着说:“你怎么让它长那么大呢!你怎么不去治呢?!”
  老爷爷看着她心疼落泪,赶紧笑着说了一番话。在一位华人的热心翻译下,徐茹萍才明白,老朋友是在告诉她“没事的,我身体还好得很”。
  徐茹萍心里却不踏实。丫丫和曾健见她那么担心,主动带着礼物,去老爷爷家看望。曾健做起老爷爷的思想工作,还出资安排了手术。手术结果显示肿瘤是良性的,徐茹萍这才放下心来。

“硬核老太太”名扬海外


  平日,徐茹萍常常会利用特长,做一些精致的小礼物拿去超市送给非洲友人。有一次,她在十多枚鸡蛋上画了各种精美的京剧脸谱,拿去送人。超市员工们如获至宝,一边赞叹,一边和她拥抱。
  善意是相互的。徐茹萍喜欢吃超市熟食区做的炸鸡和薯条。她每次去,熟食区那位女员工都会第一时间过来,热情地打招呼,并帮她盛好炸鸡、薯条。她很受感动,说这是“黑人小朋友对我的照顾”。
  因为善良和蔼、性格开朗,渐渐地,徐茹萍走在街头,主动和她打招呼的人越来越多,大家都亲切地叫她“管妈(Grandma)”。后来问了儿子她才明白,原来“管妈”就是“奶奶”的意思。
  有一天,丫丫心血来潮,在网上记录起“我奶奶在非洲的故事”。没想到,徐茹萍迅速迷倒一大片网友。通过丫丫每天只言片语的图文记录,闯非洲的八旬奶奶逐渐被网友熟悉:她喜欢吃炸鸡,喜欢薄荷糖,热爱跳舞;她认为外国的食物只分为真好吃和真不好吃;在她眼里,这里的陌生人都很友善,也很尊敬她……大家从徐奶奶的故事里,看到了欢乐,更看到了人性的善良。
  如今,徐茹萍在非洲已经有7年了,她早已适应了那里的一切,过得很充实,很快乐。
  “让孩子们放弃事业,都回东北老家陪我安度晚年,这说不过去,所以我就‘飞’出来陪他们喽!有亲人的地方,才是家!”徐茹萍说起话来笑眯眯的,令人如沐春风。
  实习编辑 王晨冰 [email protected]
其他文献
马庄村手工艺人缝制香包  11月6日,由全国妇联主办,全国妇联宣传部、江苏省妇联和中共徐州市委承办的“巾帼心向党 礼赞新中国”全国总结活动在徐州举行。活动开始前,记者随队参观了徐州市贾汪区马庄村部分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行过潘安湖  “只有恢复绿水青山,才能使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在潘安湖畔的神农码头,当地妇联工作人员自豪地说,“当时习近平总书记就是在这里,提出了这句话!”随着她手指的方向,展现在
期刊
近年来,江苏省无锡江阴市各级妇联积极探索党建带妇建融合发展新模式,坚持党建和妇建工作同规划、同实施、同检查、同考核,实现了良性互动和共同发展,妇联组织有为有位有影响,妇女工作有声有色有活力。實施“优学”计划,宣传引导妇女群众  江阴妇联主动融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依托各级党建红色资源,建成省级巾帼党性教育示范基地1个、市级巾帼党性教育示范基地2个、巾帼党性教育基地17个,开展妇女群众日常思想教
期刊
美丽庭院创建工作是党委政府交给妇联组织的一项重要政治任务,是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重要内容,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最小单元。为了发挥女性在改善人居环境、建设美丽庭院中的独特作用,将男耕女织这种劳动人民几千年生产智慧的结晶,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结合,南京市浦口区妇联下发《浦口区美丽庭院创建工作实施意见》,提炼“庭院明亮、人心敞亮、乡村点亮”主题,确立“合理设计布局美、整齐摆放清洁美、栽花种树绿
期刊
蔡霞明缂丝作品千万梭,坚韧一生  今年50岁出头的蔡霞明,是苏州长桥人。因为父亲喜欢画画,她从小耳濡目染,由衷喜欢上绘画艺术。1989年,21岁的蔡霞明进入苏州长桥缂丝厂,开始了她的缂丝人生。  苏绣自古以来就是四大名绣之首,誉满天下。而作为苏州另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缂丝,却似有一番“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娇羞。  缂丝也曾有過鼎盛的时候。改革开放之初,明缂丝大热,售价昂贵,技术门槛又不高,很多人都从做
期刊
1888年,胡彬夏出生于無锡一个名门望族。她的先祖胡湲是北宋著名教育家,几代书香传承,父亲胡壹修和叔父胡雨人也都是饱学之士,清末民初时为无锡当地教育事业和水利事业做出过巨大贡献。  作为胡家长女,胡彬夏甫一出生就被家人视若珍宝,开明的胡家父母为胡彬夏提供了良好的教育环境。她从小就与家中兄弟姐妹共同开蒙,学习新文化,接受新理论。  1902年,胡彬夏被父母送出国门,赴日本留学。第二年,年仅15岁的胡
期刊
张爱玲16  南京展拓消防设备有限公司董事长张爱玲,恬静坚定,心有磐石。从事消防事业13年,她从零起步,将企业打造成包含一家工程公司、两家生产厂、资产上亿的地方行业龙头。破茧的蝶  1997年,23岁的张爱玲从解放军理工大学毕业,在南京城区一家消防公司就职。日复一日,时间如白驹过隙,转眼过了近10年。张爱玲慢慢发觉,这种无压力的工作让她失去了方向,磨掉了奋斗的激情。她想打破陈规,尝试一段新人生。 
期刊
邱亚敏和女儿在花园  成都有一位叫邱亚敏的母亲,生下大女儿海蒂后,回到乡下,为女儿打造了一座专属花园,让女儿从小在花园里长大。二女儿噜噜出生后,邱亚敏扩建了花园。这一举动就像埋下一坛女儿红,她希望能在女儿18岁那一天,将花园送给她们。孩子是花园的总设计师  邱亚敏是四川资阳人,大学毕业后来到成都,在电脑城做销售工作。用她的话说,走进那栋大厦,一年四季都感受不到阳光雨露,渐渐觉得生活没有多大意义,“
期刊
李艳华  中国是大豆原产国,至今已有约5000年种植史。她是一位扎根在东北黑土地几十年的大豆育种专家,她培育的十多个优质大豆品种,累计推广已达5000多万亩,增产20多亿斤,增收50多亿元。她是李艳华,被国人称为“女袁隆平”。临时工蜕变成育种专家  李艳华出生在黑龙江海伦市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家里几代人都以种大豆为生。1990年,从东北农业大学作物学专业毕业的李艳华,被推荐到中国科学院的东北地理与
期刊
陆瑶和作品《忆江南》之一  一块蛋糕竟然将杭州的美景搬了上去?当这组名为《忆江南》的中国风蛋糕在纽约曼哈顿中央车站展厅里亮相时,无数路人停下了匆匆的脚步,带着惊讶和赞叹静静欣赏。  2018年夏天,陈瑶接到杭州旅游委员会的邀请——做一组翻糖蛋糕,参加在美国举办的“最忆是杭州·全球粉丝感恩大会”。  说起杭州,陈瑶和它有着特殊的情缘。  7岁那年,父母带她到杭州游玩。夏天的西湖边弥漫着阵阵芳香,在荷
期刊
花合子组织店内活动  80后女孩花合子,从东南大学冶金系毕业后,选择了一个与所学专业完全不对口的职业——记者。对她来说,记者的生活,能让她看到更多人生的可能性。  因为经常采访书画家,见得多了,花合子自以為对字画还算精通,便在南京夫子庙古玩城租下一间门面房,做起了字画生意。但因涉世未深,经营不久,20多万元的积蓄全部打了水漂。创业失败并没有浇灭花合子心中的火焰,她继续尝试着各种不同的工作。  直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