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实的情况是,在建设世界城市之前,往往要忍受“不那么宜居”的阵痛,
最近,在第十一次党代会上,北京市明确提出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但是有评论认为,在建设世界城市之前,北京市应该首先建设宜居城市,因为宜居关心老百姓的福祉,唯有宜居了,北京市建设世界城市才有意义,否则就算北京市未来建成了世界城市,但是并不适宜老百姓的生活,这样的追求也没有多大的实质意义。
表面上看起来,这样的论述很有道理。可笔者以为,实际上并非如此,宜居城市并不应该是北京市建设世界城市的前提条件。
宜居并不是世界城市的评价标准。按照世界城市的定义,它主要是指在社会、经济、文化或政治层面直接影响全球事务的城市,而宜居城市则关注城市是否否让人们生活和居住得舒适,二者评价不同。
在纽约、伦敦、巴黎、东京等这四大世界城市中,几乎没有一个在建成世界城市以前就是宜居城市,与之相反的是,这些城市就是在成为世界城市以后,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一直在环境、交通、社会生活等方面也存在一些严重的问题,例如伦敦的50年代空气污染,东京巨大的人口压力,巴黎周边环路的爆堵一直困扰着这些城市,有些问题到现在也没有完全解决,但是这并不影响它们在世界舞台上发挥作用。
而且,很多宜居城市是城市发展到后工业化阶段的产物,它是指一个城市宜居性比较强,要具有良好的居住和空间环境、人文社会环境、生态与自然环境。
因此,在将北京建成世界城市以前,首先要将其建成宜居城市的提法并不适合,它也不利于北京市在战略意义上的长远发展。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中国在世界舞台上的全面崛起,北京市开始越来越受到全世界的关注。在这样的背景下,北京建设世界城市已经成为一种必然,这也是一件迫在眉睫的事情。如果北京市当前不按照这样的思路去发展,就会形成与中国国际地位不相称的局面。
当然,北京市建设世界城市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这是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它不仅要求北京市要有全球性的眼光和视野,也要求北京要有全球性的包容性与吸纳力,并在这两个条件下,进行一些政策举措的调整和基础设施建设,从而逐步成长为一个新的世界城市。
当前北京市依旧面临着空气质量、交通、饮用水、看病就医等多方面的一些难题和挑战,也正是这些“大城市病”让北京市离宜居城市还有很远的距离。但这些问题的解决不能一蹴而就的,需要城市管理者的智慧和每一位城市居民的积极参与,也需要时间也需要耐心。现实的情况是,在建设世界城市之前,往往要忍受“不那么宜居”的阵痛,尽管这话听上去比较不让人舒服。
但不顾客观规律和现实条件,一定要把两个目标同时摆到台前,就可能形成一轮新的“大跃进”,最后反而因各种指标管理给首都人民生活添乱添堵。
不必把宜居作为世界城市建设的前提,并不意味北京就可以放弃对宜居的追求。 实际上,对北京市的众多普通老百姓而言,宜居城市比世界城市更为重要,与他们的关系也更为密切,因为这直接关系着众多城市居民的居住便利性﹑舒适性以及幸福感受。所以,建成宜居城市也是北京市未来发展的客观需要。2005年,在国务院批复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中,首次出现“宜居城市”概念,则很好地对北京市民的宜居诉求予以了回应。而本届党代会也在明确提出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之后,还特别强调要“让首都人民更加幸福安康”。
这就要求北京市在未来的世界城市发展中,要将宜居作为城市建设的一个重要的追求目标。如果在建设世界城市的道路上,北京市放弃了建设宜居城市的追求,将来建成的也是一个有问题、让很多人头疼不已的世界城市。
计生政策
存废之争
计划生育政策在控制人口方面曾贡献突出,但中国社会劳动力人口逐步减少、部分计生干部出格行为、日渐高涨却不透明的超生抚养费等问题,使得计生政策遭遇越来越多质疑
最近,在第十一次党代会上,北京市明确提出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但是有评论认为,在建设世界城市之前,北京市应该首先建设宜居城市,因为宜居关心老百姓的福祉,唯有宜居了,北京市建设世界城市才有意义,否则就算北京市未来建成了世界城市,但是并不适宜老百姓的生活,这样的追求也没有多大的实质意义。
表面上看起来,这样的论述很有道理。可笔者以为,实际上并非如此,宜居城市并不应该是北京市建设世界城市的前提条件。
宜居并不是世界城市的评价标准。按照世界城市的定义,它主要是指在社会、经济、文化或政治层面直接影响全球事务的城市,而宜居城市则关注城市是否否让人们生活和居住得舒适,二者评价不同。
在纽约、伦敦、巴黎、东京等这四大世界城市中,几乎没有一个在建成世界城市以前就是宜居城市,与之相反的是,这些城市就是在成为世界城市以后,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一直在环境、交通、社会生活等方面也存在一些严重的问题,例如伦敦的50年代空气污染,东京巨大的人口压力,巴黎周边环路的爆堵一直困扰着这些城市,有些问题到现在也没有完全解决,但是这并不影响它们在世界舞台上发挥作用。
而且,很多宜居城市是城市发展到后工业化阶段的产物,它是指一个城市宜居性比较强,要具有良好的居住和空间环境、人文社会环境、生态与自然环境。
因此,在将北京建成世界城市以前,首先要将其建成宜居城市的提法并不适合,它也不利于北京市在战略意义上的长远发展。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中国在世界舞台上的全面崛起,北京市开始越来越受到全世界的关注。在这样的背景下,北京建设世界城市已经成为一种必然,这也是一件迫在眉睫的事情。如果北京市当前不按照这样的思路去发展,就会形成与中国国际地位不相称的局面。
当然,北京市建设世界城市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这是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它不仅要求北京市要有全球性的眼光和视野,也要求北京要有全球性的包容性与吸纳力,并在这两个条件下,进行一些政策举措的调整和基础设施建设,从而逐步成长为一个新的世界城市。
当前北京市依旧面临着空气质量、交通、饮用水、看病就医等多方面的一些难题和挑战,也正是这些“大城市病”让北京市离宜居城市还有很远的距离。但这些问题的解决不能一蹴而就的,需要城市管理者的智慧和每一位城市居民的积极参与,也需要时间也需要耐心。现实的情况是,在建设世界城市之前,往往要忍受“不那么宜居”的阵痛,尽管这话听上去比较不让人舒服。
但不顾客观规律和现实条件,一定要把两个目标同时摆到台前,就可能形成一轮新的“大跃进”,最后反而因各种指标管理给首都人民生活添乱添堵。
不必把宜居作为世界城市建设的前提,并不意味北京就可以放弃对宜居的追求。 实际上,对北京市的众多普通老百姓而言,宜居城市比世界城市更为重要,与他们的关系也更为密切,因为这直接关系着众多城市居民的居住便利性﹑舒适性以及幸福感受。所以,建成宜居城市也是北京市未来发展的客观需要。2005年,在国务院批复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中,首次出现“宜居城市”概念,则很好地对北京市民的宜居诉求予以了回应。而本届党代会也在明确提出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之后,还特别强调要“让首都人民更加幸福安康”。
这就要求北京市在未来的世界城市发展中,要将宜居作为城市建设的一个重要的追求目标。如果在建设世界城市的道路上,北京市放弃了建设宜居城市的追求,将来建成的也是一个有问题、让很多人头疼不已的世界城市。
计生政策
存废之争
计划生育政策在控制人口方面曾贡献突出,但中国社会劳动力人口逐步减少、部分计生干部出格行为、日渐高涨却不透明的超生抚养费等问题,使得计生政策遭遇越来越多质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