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动力电池高续航、长循环、快速充电和高安全性等严苛的使用要求推动着锂离子电池技术的革新.然而,这也使得电池内部从颗粒材料到电芯各层级的均匀性问题变得突出,成为决定电池综合性能的关键因素.研究锂离子电池多尺度的非均匀性成因及改善策略,是目前电池制造与电池管理中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本概述系统地总结了锂离子电池材料颗粒、电极微结构、极片平面以及电芯单体的非均匀特征对电池电化学均匀性的影响以及在电池循环过程中的演化规律,并重点归纳出非均匀性通过内在的并联电学结构损伤电池性能的作用机制.最后,针对各尺度下的非均匀问题
【机 构】
:
华中科技大学,材料成形与模具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湖北 武汉 430074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动力电池高续航、长循环、快速充电和高安全性等严苛的使用要求推动着锂离子电池技术的革新.然而,这也使得电池内部从颗粒材料到电芯各层级的均匀性问题变得突出,成为决定电池综合性能的关键因素.研究锂离子电池多尺度的非均匀性成因及改善策略,是目前电池制造与电池管理中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本概述系统地总结了锂离子电池材料颗粒、电极微结构、极片平面以及电芯单体的非均匀特征对电池电化学均匀性的影响以及在电池循环过程中的演化规律,并重点归纳出非均匀性通过内在的并联电学结构损伤电池性能的作用机制.最后,针对各尺度下的非均匀问题提出了具体的改善措施.
其他文献
锌空气电池具有高安全、大容量、低成本和低自放电等特性,因此获得广泛关注.可充电式锌空气电池在商业化过程中最重要的问题在于难以找到合适的双功能催化剂同时长时间实现氧还原反应(ORR)和析氧反应(OER),而三电极电池结构是一个有效解决此问题的方案.另外,大容量方形锌空气电池在商品化过程中的耐漏液性能极其重要.本文报道了一种可商业化的大容量三电极方形锌空气一次电池,该电池具4大创新特点:①放电性能优异,在合适的电流放电情况下锌粉利用率高达97.0%;②高耐漏液性能,其耐漏液性能比市面上的方形锌空气电池更好,经
采用熔融共混法在六水硝酸镁中掺入不同质量分数的硝酸锂成功制备了六水硝酸镁-硝酸锂共晶相变材料.六水硝酸镁-硝酸锂共晶盐的共晶点在质量比85:15附近.利用差示扫描量热仪得到了共晶相变材料的相变温度为72.46℃,相变潜热为193.7 kJ/kg,通过步冷曲线测得共晶盐的放热平台明显且过冷度小于1.5℃,X射线衍射测试表明共晶盐中六水硝酸镁和硝酸锂并未发生化学反应.经过数次冷热循环,共晶盐的相变温度变化小且未出现相分离现象,稳定性较好.由于共晶相变材料的吸光能力弱,采用添加膨胀石墨来提高共晶相变材料的光热性
合金材料与容器壳体的相容性是影响传热储热系统使用寿命的重要因素之一.本文选用前期开发的Sn-Bi-Zn系传热储热合金,添加In元素进行改性,研究700℃下液态合金对20碳钢、304不锈钢、316不锈钢结构材料的腐蚀作用.实验采用恒温全浸泡腐蚀法,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FE-SEM)和EDS光谱仪分析腐蚀前后合金基体和容器材料的微观形貌和元素分布,采用差示扫描量热法(DSC)和激光闪光法(LFA)研究了样品腐蚀前后的热物性.腐蚀动力学表明,实验结果符合抛物线规律,扩散系数依次为D(20C)>D(304)>D(
植物发供电技术是一种以植物作为发供电主体,利用电化学手段和植物自身的生理过程等,将自然界中的光能、机械能和生物质能等直接或间接转化为电能的绿色能源技术,具有节能环保、低成本和可持续的优点,对于基础科研和实际应用皆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对近年来该技术相关研究工作的分析探讨,综述了5类植物发供电技术的最新研究进展,包括牺牲电极植物原电池发供电技术、植物体离子浓度差发供电技术、类光合作用发供电技术、植物微生物燃料电池发供电技术和植物区域离子浓度扰动发供电技术.重点介绍了各类植物发供电技术的优势、原理、提高发供电
建立了燃气轮机进气喷雾冷却条件下燃烧室的一维层流预混燃烧模型,研究了在不同化学当量比、温度和压力下H2O体积分数对火焰传播速度、火焰温度、燃烧产物分布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火焰传播速度随H2O体积分数升高而近似线性减小,采用进气雾化冷却技术时,可适当提高燃烧室中扩散燃烧所占比例,以此来稳定燃烧工况;火焰温度随混合气中H2O体积分数升高而急剧降低,燃烧尾气排放中Nox体积分数降低;CH4燃烧过程中H2O降低了O,H,OH自由基的体积分数,高H2O体积分数下基元反应R38对促进CH4燃烧的作用效果减弱,火焰传
针对石蜡作为相变蓄热材料导热性能差、供热能力不足的问题,向石蜡中添加膨胀石墨(EG)制备导热性能增强的复合相变材料(PCM),探讨EG与石蜡的配比对复合PCM热性能的影响.测试结果表明,当EG质量分数达到12%时,复合PCM的导热系数提升至纯石蜡的12倍,相变潜热从纯石蜡的190.8 J/g减小至152.1 J/g,相变温度略微降低,总体处于62℃,上下波动约0.43℃.综合考虑导热性能和蓄热密度,选择导热系数为3.059 W/(m·K)、潜热为159.8 J/g的8%(质量分数)复合PCM作为蓄热材料.
Due to the similarity in composition and crystal structure of some TiAlSi ternary intermetallics,it is quite difficult to accurately confirm their physic characteristics,and thus,to tailor microstructure to improve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metal materials
金属有机骨架材料(MOFs)及其衍生物因其灵活多变的化学组成和多孔结构等独特优点而成为锂-氧气(Li-O2)电池正极的候选催化剂.本文通过对近期相关文献的分析,综述了MOFs基催化剂的设计和合成策略,重点介绍了MOFs热解衍生碳基材料、MOFs衍生单原子催化剂以及原始MOFs材料在Li-O2电池中的应用,分析了MOFs及其衍生物对ORR/OER的催化机理.综合分析表明,构建具有高密度催化活性位点、结构稳定、孔隙率高、导电性良好的MOFs材料及其衍生物是今后开发高效Li-O2电池正极催化剂的发展方向.
锂离子二次电池(LIBs)是当今新能源领域的主流储能器件.磷酸铁锂(LiFePO4)凭借高能量密度、低成本、稳定的充放电平台、环境友好、安全性高等优势,成为应用最为广泛的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之一.如何提高其输出功率以及低温下的能量密度和使用寿命,是磷酸铁锂正极材料面临的主要挑战.本文通过对近期相关文献的探讨,归纳总结了近年来针对磷酸铁锂正极材料的主流改性策略.详细分析了元素掺杂提高材料电化学性能的内在机理,梳理了不同包覆剂对磷酸铁锂的保护机制,这两种手段可有效提高磷酸铁锂正极材料的电子电导率和离子扩散速率,
综述了色谱质谱技术在锂离子电池领域的研究进展.锂离子电池基于其绿色、性能优良等优点已广泛应用在电动汽车、储能、手机等方面.作为电动汽车的核心零部件之一,锂电池的性能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电动汽车的技术水平,锂离子电池的电性能、安全性能、稳定性等直接影响了电动汽车的运行状态.为进一步提高锂离子电池的性能,充放电过程中的产物生成分析和机理分析是关键,而产物的准确检测是保障分析结果准确性的关键因素之一.本文从三个方面介绍了色谱和质谱技术在锂电池的应用,包括:①利用TOF-SIMS和LC-IT-TOF-MS进行固体电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