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学校课程重要组成部分,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中占有突出的地位。课程要求老师打破传统的课堂教学时空模式,尽可能地把学生带出课堂、带出校园,走进社区、走进社会、走进大自然,是一种全新的课程形态。本文结合石桥小学开展综合实践课程的实际情况,对学校特色课程如何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校制宜地开展进行剖析。
一、漫长寻途:学校特色在哪里
1、立足校本。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建立在各学校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对国家课程体系的补充和发展,是适合并服务于本校的课程,脱离校情就失去了生命力。学校要根据本校的师生特点、学校的传统和优势、当地社区条件,尤其要考虑到学校自身所确立的教育理念和育人目标,和已形成的校风和传统等来开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学生的直接经验来源于对生活环境的认识。基于这一点,石桥小学以综合课程的形式开发了校本课程,主题定为“乡情”,这里的“情”字有三种含义,一是情况、实情;二是情趣;三是情感。以“乡情”作为校本课程的主题,其目的就是要让学生了解家乡的山山水水、山情村趣,以此来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在学生幼小的心灵中烙下家乡的印记。
2、运用资源。石桥镇有着丰富的人文和社会资源,特别是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石桥山区农村经济彰显出了鲜明的特色,结合学生的兴趣,学校形成了以“乡情”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建立课程资源库,各村小把积累的活动案例、教师活动反思、学生的活动记录、活动感受、活动图片、活动视频等资料,以电子和文本两种形式,进行分门别类整理存档,并利用网络搭建共享平台,建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信息资源库。
3、服务师生。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以校为开发单位,学校可以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照顾到本校学生的兴趣和需要,考虑到学生的个别差异,根据学生的实际设立课程,这样的课程才会受学生欢迎,才能提高课程的实效性,满足学生多元发展的需要,促进学生个性的形成和发展。
教师是课程行为的主体,教师具有一定的课程开发能力,不仅有利于课程的有效实施,而且有利于其专业发展。在课程开发中要重视教师的独创性,给他们以更大的主动发挥的空间,让学校教育的具体执行者(教师)和受益者(学生)广泛参与课程决策,要让教师也感受到,学校在帮助学生多元发展的同时,自己也在发展。
4、形成特色。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促进了学校的发展、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促进了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市县检查报告中时常提起“学生在收集与处理信息方面明显高于其他乡镇”,这就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价值体现。因此学校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当作学校长足发展、提升品味的重要举措来抓实抓好,基于《乡情》,以中心校带村小开发课程资源,引领村小自主开发,形成校本特色,融入到中心校设置的课程框架中,形成一个个比较鲜明的校本资源特色。
5、丰富文化。学校的生命力在于具有丰富内涵的学校文化。学校追求文化立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建设成为促进学校文化建设的有效途径和重要手段,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建设的最终目的则是为了丰富学校文化。通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建设,使学校的“特长”逐渐变为学校的“特色”,进而逐渐演变为学校的文化。
二、摸石过河:焕发特色的生命活力
1、先开发后规范。学校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管理过程中,制定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与管理条例》,成立课程领导小组。这个条例体现规范性管理,但在实施中,学校是先“开发”后规范;在拓展课和探究课中去发现合适的课,再加以培养。这样做有利于调动教师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引导教师增强课程开发中的科研意识、课题意识和成果意识。
综合实践活动需要一定的场所来支撑。在实施过程中,学校要求各村小因地制宜,建设“小小实践基地”。中心校利用学校空地建设了“花之苑”、“种植园”、蔬菜园、养殖角;让学生对周边动植物开展系列研究并采集标本,建立起“小小生命科学院”。附属完小利用村里装潢材料厂、窑场、蔬菜种植基地、文明村建设、龟山茶园等建成各自的实践小基地。学校为“小小实践基地”正式挂牌,并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如:种植、养殖观察日记、种植、养殖技术大比拼、小记者采访比赛等等。
2、以项目方式来开发。对于学校重点开发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学校是以项目方式进行管理,成立课程开发小组。组长由课程的主审报人担任,学校根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的实际情况,给与课程开发小组一定的研究经费,明确工作指标,使课程逐步成熟。学校坚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研制、实施、评价一体化的原则,在注重课程实施的同时,通过对课程实施过程和效果的评价,反思课程方案的合理性和实施的科学性,提高课程设计的质量。
三、居安思危:学校特色的生命如何延续
反思一:校本教材采用图书馆式的管理。教材编印后交给图书馆建档保管,开课的学生自己去借,一个学期后交还学校。这样做,一是学校不重复投资,二是学生没有经济压力,三是教材不易损坏。在长期教学中,现有教材是否能长期适应学生的成长,是否需要定期更换教材成为新的研究重点?
反思之二: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师生没有从繁重基础学科的负担中解放出来,师生多元、和谐的发展是不能保证的。学校层面的课程实施存在着两种取向的课程实施模式,即忠实取向和创生取向。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确定的三级课程管理政策,提出国家、地方和学校共同建设课程的思路指导下,学校层面的课程实施不仅是一个执行的过程,更为重要的是一个创造和丰富的过程,因此,创生取向的课程实施模式必须得到重视。
【作者单位:赣榆县石桥镇中心小学 江苏】
一、漫长寻途:学校特色在哪里
1、立足校本。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建立在各学校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对国家课程体系的补充和发展,是适合并服务于本校的课程,脱离校情就失去了生命力。学校要根据本校的师生特点、学校的传统和优势、当地社区条件,尤其要考虑到学校自身所确立的教育理念和育人目标,和已形成的校风和传统等来开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学生的直接经验来源于对生活环境的认识。基于这一点,石桥小学以综合课程的形式开发了校本课程,主题定为“乡情”,这里的“情”字有三种含义,一是情况、实情;二是情趣;三是情感。以“乡情”作为校本课程的主题,其目的就是要让学生了解家乡的山山水水、山情村趣,以此来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在学生幼小的心灵中烙下家乡的印记。
2、运用资源。石桥镇有着丰富的人文和社会资源,特别是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石桥山区农村经济彰显出了鲜明的特色,结合学生的兴趣,学校形成了以“乡情”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建立课程资源库,各村小把积累的活动案例、教师活动反思、学生的活动记录、活动感受、活动图片、活动视频等资料,以电子和文本两种形式,进行分门别类整理存档,并利用网络搭建共享平台,建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信息资源库。
3、服务师生。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以校为开发单位,学校可以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照顾到本校学生的兴趣和需要,考虑到学生的个别差异,根据学生的实际设立课程,这样的课程才会受学生欢迎,才能提高课程的实效性,满足学生多元发展的需要,促进学生个性的形成和发展。
教师是课程行为的主体,教师具有一定的课程开发能力,不仅有利于课程的有效实施,而且有利于其专业发展。在课程开发中要重视教师的独创性,给他们以更大的主动发挥的空间,让学校教育的具体执行者(教师)和受益者(学生)广泛参与课程决策,要让教师也感受到,学校在帮助学生多元发展的同时,自己也在发展。
4、形成特色。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促进了学校的发展、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促进了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市县检查报告中时常提起“学生在收集与处理信息方面明显高于其他乡镇”,这就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价值体现。因此学校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当作学校长足发展、提升品味的重要举措来抓实抓好,基于《乡情》,以中心校带村小开发课程资源,引领村小自主开发,形成校本特色,融入到中心校设置的课程框架中,形成一个个比较鲜明的校本资源特色。
5、丰富文化。学校的生命力在于具有丰富内涵的学校文化。学校追求文化立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建设成为促进学校文化建设的有效途径和重要手段,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建设的最终目的则是为了丰富学校文化。通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建设,使学校的“特长”逐渐变为学校的“特色”,进而逐渐演变为学校的文化。
二、摸石过河:焕发特色的生命活力
1、先开发后规范。学校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管理过程中,制定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与管理条例》,成立课程领导小组。这个条例体现规范性管理,但在实施中,学校是先“开发”后规范;在拓展课和探究课中去发现合适的课,再加以培养。这样做有利于调动教师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引导教师增强课程开发中的科研意识、课题意识和成果意识。
综合实践活动需要一定的场所来支撑。在实施过程中,学校要求各村小因地制宜,建设“小小实践基地”。中心校利用学校空地建设了“花之苑”、“种植园”、蔬菜园、养殖角;让学生对周边动植物开展系列研究并采集标本,建立起“小小生命科学院”。附属完小利用村里装潢材料厂、窑场、蔬菜种植基地、文明村建设、龟山茶园等建成各自的实践小基地。学校为“小小实践基地”正式挂牌,并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如:种植、养殖观察日记、种植、养殖技术大比拼、小记者采访比赛等等。
2、以项目方式来开发。对于学校重点开发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学校是以项目方式进行管理,成立课程开发小组。组长由课程的主审报人担任,学校根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的实际情况,给与课程开发小组一定的研究经费,明确工作指标,使课程逐步成熟。学校坚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研制、实施、评价一体化的原则,在注重课程实施的同时,通过对课程实施过程和效果的评价,反思课程方案的合理性和实施的科学性,提高课程设计的质量。
三、居安思危:学校特色的生命如何延续
反思一:校本教材采用图书馆式的管理。教材编印后交给图书馆建档保管,开课的学生自己去借,一个学期后交还学校。这样做,一是学校不重复投资,二是学生没有经济压力,三是教材不易损坏。在长期教学中,现有教材是否能长期适应学生的成长,是否需要定期更换教材成为新的研究重点?
反思之二: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师生没有从繁重基础学科的负担中解放出来,师生多元、和谐的发展是不能保证的。学校层面的课程实施存在着两种取向的课程实施模式,即忠实取向和创生取向。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确定的三级课程管理政策,提出国家、地方和学校共同建设课程的思路指导下,学校层面的课程实施不仅是一个执行的过程,更为重要的是一个创造和丰富的过程,因此,创生取向的课程实施模式必须得到重视。
【作者单位:赣榆县石桥镇中心小学 江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