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翻译能力是英语学习者综合英语素质的重要体现,是素质教育所要实现的重要目标之一。在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中,翻译是重要的改革对象。因此,针对大学翻译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化对比为基础的英语翻译。只有在文化语言的对比中才可以丰富语言教学内容,提高大学生的翻译能力与教师的翻译教学水平。
关键词: 大学英语教学 翻译教学 英汉比较
一、英汉翻译教学的背景与现状
虽然英汉互译在大学英语学习和教学中显得很重要,但是不少师生却忽视此项技能的训练,主观上低估其难度和重要性;客观上,由于时间、师资等条件的限制,翻译教学只能融于精读教学之中,系统性不强。目前的大学英语教学,在没有设置专门的翻译课的情况下,不可能像专业英语那样按某本翻译教材进行专门训练。因此,大学英语的翻译教学只能寓于精读教学之中,充分利用精读课文的典型段落和阅读材料中的英译汉练习,精讲精练,提高有效度。这样既能培养学生的英译汉能力,又能让他们感到没有增加负担。
在大学英语翻译实践中,学生对于英语翻译的技能的训练往往都是局限在教材内容的训练,由于在日常训练和学习过程中缺少专业的理论知识的指导,使得学生翻译出来的东西普遍存在:用词不当、语法不准确、句子支离破碎的现象出现。甚至有些英汉翻译的译文,连中国人也看不懂。这些问题的出现要求我们重视英语教学中的翻译教学。
二、教学的指导原则
1.针对性原则。
翻译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课程,既要讲理论又要讲实践。实践证明,脱离了实践,脱离了具体的例句分析,大讲翻译理论和技巧收效甚微。讲原则、方法和技巧要有针对性,将理论融于实践之中,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教师先让学生试着口译或笔译,再对学生的译文进行点评、分析、对比、归纳。对译文的妙笔予以赞赏,对错误和缺点进行分析、总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到翻译的不易;在比较中学会推敲、取舍;在分析过程中明白错误之源,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活跃思维。
2.系统性原则。
在精读课文中要求翻译的句子选自每课的阅读材料,似零星而不系统,但一般都能体现特定语篇的理解难点,要译得忠实、通顺、自然就必须运用某些方法和技巧。众多的方法和技巧可构成体系,教师备课时应避免孤立地对待每课的翻译练习,有总体观念,将每课翻译过程中所涉及的方法和技巧纳入一个总的框架,必须条理化、系统化。
三、具体的教学实践方法
1.英语的抽象性和汉语的具体性。
英语表达比较抽象,汉语表达比较具体。西方人习惯抽象思维,往往通过对事物感性认识的分析,达到对事物的理性认识,通过抽象看到事物的本质,因而语言表达比较抽象;中国人习惯形象思维,注重直观经验,以感觉、知觉、表象为依据,因而汉语用词倾向于具体,常常以实的形式表达虚的概念,以具体的形象表达抽象的内容,这就使英汉语序的表达形式有很大的不同。
2.英语重形合,汉语重意合。
英语、汉语分属印欧、汉藏两个不同的语系,因此两者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异,特别是在表达方式上,西方人偏向分析思维,在思维活动中,把对象分解为各个部分,逐个加以考察和研究,崇尚个体思维。表现在语言上,重形合,即凭借严谨的形式进行分析。中国人偏向综合思维,把事物的各个方面综合成统一的整体进行思维。在语言上,表现为重意合,即根据主观的直觉,从逻辑及上下文中悟出关系来。也就是说,英语注重运用各种有形的连接手段,实现语法形式的完整,句子组织严密,层次井然扣接。而汉语语言表现形式受意念引导,语言简练,各分句多靠内在逻辑关系贯穿,句子松散。王力先生说过:英国人写文章往往化零为整,而中国人则化整为零。这实际上对我们的英汉翻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由于汉语重意合,故汉语句子中连接词的使用远远少于英语句子。受汉语这一特点的影响,有些学生在翻译时往往会忘记使用连接词,译成支离破碎的英译句。
3.语篇层的转换。
如同单词的转换要放到句子层一样,句子的转换也要放到语篇层,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主旨,理清所选语句或段落与上下文之间的关系,因为语言里的所有部分和一切要素都是互相联系、互相制约的,不可孤立地对待,有了理解作为前提,转换才能达意、通顺。但是学生在翻译时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受原文结构的影响过大,一味地词字对译、硬译。
4.加强翻译能力的培养和训练。
当前,由于种种原因,学生英汉翻译方面能力的培养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学生在英语教学中,往往对某篇文章或文章中的段落或句子能懂其英语意思,阅读理解的准确率大多较高,但用母语准确译出其语用隐含意义就感到十分困难。翻译时,学生不是脱离原文,异想天开地发挥,便是拘泥于原文句子的结构和词序进行生硬的翻译。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除学校在平时教与学的过程中对英汉翻译的学习重视不够外,与学生对翻译技能的掌握不足这点也有关系。
四、结语
在教学中,教师应针对翻译材料的特点将各种翻译技巧融会实践之中,再将这些方法纳入既定的框架使之系统化。通过对英汉语对比能让学生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通过英汉语对比可以教会学生有意识地避免汉语干扰,写出地道、结构富于变化的英文句子。翻译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它需要坚实的语言功底和一定的翻译技巧,需要长期坚持不懈地进行理论知识的积累和技能训练。因此,翻译务必重新回到大学英语教学的课堂。特别是要将这门自成体系,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提高到足够的高度,使学生通过必要的翻译专业训练,进一步增强其驾驭语言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郑树泉.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
[2]许果,梅林.文化差异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N].重庆大学学报社科版,2002(6):121-123,VOL8.
[3]胡家峦.英国名诗详注[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3.
[4]宋葵.论外语教学中的文化导入.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
关键词: 大学英语教学 翻译教学 英汉比较
一、英汉翻译教学的背景与现状
虽然英汉互译在大学英语学习和教学中显得很重要,但是不少师生却忽视此项技能的训练,主观上低估其难度和重要性;客观上,由于时间、师资等条件的限制,翻译教学只能融于精读教学之中,系统性不强。目前的大学英语教学,在没有设置专门的翻译课的情况下,不可能像专业英语那样按某本翻译教材进行专门训练。因此,大学英语的翻译教学只能寓于精读教学之中,充分利用精读课文的典型段落和阅读材料中的英译汉练习,精讲精练,提高有效度。这样既能培养学生的英译汉能力,又能让他们感到没有增加负担。
在大学英语翻译实践中,学生对于英语翻译的技能的训练往往都是局限在教材内容的训练,由于在日常训练和学习过程中缺少专业的理论知识的指导,使得学生翻译出来的东西普遍存在:用词不当、语法不准确、句子支离破碎的现象出现。甚至有些英汉翻译的译文,连中国人也看不懂。这些问题的出现要求我们重视英语教学中的翻译教学。
二、教学的指导原则
1.针对性原则。
翻译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课程,既要讲理论又要讲实践。实践证明,脱离了实践,脱离了具体的例句分析,大讲翻译理论和技巧收效甚微。讲原则、方法和技巧要有针对性,将理论融于实践之中,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教师先让学生试着口译或笔译,再对学生的译文进行点评、分析、对比、归纳。对译文的妙笔予以赞赏,对错误和缺点进行分析、总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到翻译的不易;在比较中学会推敲、取舍;在分析过程中明白错误之源,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活跃思维。
2.系统性原则。
在精读课文中要求翻译的句子选自每课的阅读材料,似零星而不系统,但一般都能体现特定语篇的理解难点,要译得忠实、通顺、自然就必须运用某些方法和技巧。众多的方法和技巧可构成体系,教师备课时应避免孤立地对待每课的翻译练习,有总体观念,将每课翻译过程中所涉及的方法和技巧纳入一个总的框架,必须条理化、系统化。
三、具体的教学实践方法
1.英语的抽象性和汉语的具体性。
英语表达比较抽象,汉语表达比较具体。西方人习惯抽象思维,往往通过对事物感性认识的分析,达到对事物的理性认识,通过抽象看到事物的本质,因而语言表达比较抽象;中国人习惯形象思维,注重直观经验,以感觉、知觉、表象为依据,因而汉语用词倾向于具体,常常以实的形式表达虚的概念,以具体的形象表达抽象的内容,这就使英汉语序的表达形式有很大的不同。
2.英语重形合,汉语重意合。
英语、汉语分属印欧、汉藏两个不同的语系,因此两者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异,特别是在表达方式上,西方人偏向分析思维,在思维活动中,把对象分解为各个部分,逐个加以考察和研究,崇尚个体思维。表现在语言上,重形合,即凭借严谨的形式进行分析。中国人偏向综合思维,把事物的各个方面综合成统一的整体进行思维。在语言上,表现为重意合,即根据主观的直觉,从逻辑及上下文中悟出关系来。也就是说,英语注重运用各种有形的连接手段,实现语法形式的完整,句子组织严密,层次井然扣接。而汉语语言表现形式受意念引导,语言简练,各分句多靠内在逻辑关系贯穿,句子松散。王力先生说过:英国人写文章往往化零为整,而中国人则化整为零。这实际上对我们的英汉翻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由于汉语重意合,故汉语句子中连接词的使用远远少于英语句子。受汉语这一特点的影响,有些学生在翻译时往往会忘记使用连接词,译成支离破碎的英译句。
3.语篇层的转换。
如同单词的转换要放到句子层一样,句子的转换也要放到语篇层,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主旨,理清所选语句或段落与上下文之间的关系,因为语言里的所有部分和一切要素都是互相联系、互相制约的,不可孤立地对待,有了理解作为前提,转换才能达意、通顺。但是学生在翻译时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受原文结构的影响过大,一味地词字对译、硬译。
4.加强翻译能力的培养和训练。
当前,由于种种原因,学生英汉翻译方面能力的培养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学生在英语教学中,往往对某篇文章或文章中的段落或句子能懂其英语意思,阅读理解的准确率大多较高,但用母语准确译出其语用隐含意义就感到十分困难。翻译时,学生不是脱离原文,异想天开地发挥,便是拘泥于原文句子的结构和词序进行生硬的翻译。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除学校在平时教与学的过程中对英汉翻译的学习重视不够外,与学生对翻译技能的掌握不足这点也有关系。
四、结语
在教学中,教师应针对翻译材料的特点将各种翻译技巧融会实践之中,再将这些方法纳入既定的框架使之系统化。通过对英汉语对比能让学生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通过英汉语对比可以教会学生有意识地避免汉语干扰,写出地道、结构富于变化的英文句子。翻译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它需要坚实的语言功底和一定的翻译技巧,需要长期坚持不懈地进行理论知识的积累和技能训练。因此,翻译务必重新回到大学英语教学的课堂。特别是要将这门自成体系,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提高到足够的高度,使学生通过必要的翻译专业训练,进一步增强其驾驭语言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郑树泉.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
[2]许果,梅林.文化差异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N].重庆大学学报社科版,2002(6):121-123,VOL8.
[3]胡家峦.英国名诗详注[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3.
[4]宋葵.论外语教学中的文化导入.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