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德育是学校教育的首要任务,而班主任作为学校德育的具体实施者,是学校德育的最基本力量,必然要配合学校德育计划和政教处工作计划开展工作。一般学校都是以纪律、卫生、出操三项指标作为考核班主任工作的依据,但仅仅关注这三项指标的班主任工作是不完整的,这里所缺失的可能是班主任工作的灵魂和本质。
班主任工作应该而且必然包含非指标因素,然而略加留意,我们不难发现,班主任工作中各种非指标因素缺位的现象较为普遍地存在,努力克服并设法弥补这些因素的缺失,已经成为班主任班级管理工作中亟待解决的紧迫任务。
——无视学生的安全隐患。学生的安全隐患包括学生周边的安全隐患和学生本身的安全隐患。班主任对学生周边安全隐患的熟视无睹,在教室里能找到不少的例证:教室的电器插座松动、电线接头外露,偶尔一瞥之后就淡忘了。一位学生随带管制刀具进入校园并在课堂上把玩,班主任制止了这种行为,但只把它当成“小动作”而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当有一天这把刀子沾满了鲜血的时候,面对那血淋淋的场面,班主任肯定会陷入深深的内疚和自责。学生报告说教室的窗户玻璃破损了,班主任因为批评学生而没及时处理。不久后,一名学生被突然滑落的玻璃刺伤。面对这本来可以避免的“意外”伤害,班主任当然难以心安理得。
同样班主任对学生本身隐患的无视也经常发生:晨检时,一名学生有轻微头疼发烧,班主任在简单的询问后便相信学生所说的“没事”或者由于联系不到家长而随他了事,因为贻误了最佳的救治时间,学生留下了终生难愈的后遗症,班主任自然将承受无法挥去的心理煎熬。多次了解到某些学生有骑车带人、双放手、闯红灯过马路等严重安全隐患行为,班主任却因为怕麻烦,只简单地在班上强调一下而未能针对性地教育这些学生提高安全意识或者家校联系共同帮助他们纠正这些行为。等真正发生意外,面对学生受伤、家长责问时,班主任难道仅仅只是气愤?特别是有些班主任对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了解严重不足,很多学生存在一定的心理健康问题,几次见诸于报端的学生猝死、跳楼、离家出走等事件无不折射出学生心理健康隐患。所以班主任平时要细心留意学生的反常行为。
学校安全事故频发,暴露出教师安全意识的淡薄。强化校园安全,教室不应继续成为安全教育和管理的“盲区”。
——小视学生的生活起居。教室里,下面的这些情景或许对不少班主任来说已经司空见惯:一些学生不吃早餐甚至因为食堂饭菜不可口而不吃中餐,偷偷地在教室里吃零食、方便面充饥,被班主任以其为小节而大度地“宽容”后,渐渐地产生了对零食的依赖;一些学生自修课时喜欢趴在课桌上抖动双腿,班主任以其不妨碍其他学生而未加阻止,端正的坐姿便离他(她)渐行渐远;一些学生随意在课桌上乱涂乱刻,班主任以其年幼无知而不加干预,于是光滑平整的桌面变得凹凸不平;体育课或室外活动时,一些学生践踏花草,跨越绿化隔离带,班主任以其生性好动而听之任之,随即,连片的草坪上出现了本不存在的通道……班主任一时的心软,可能招致学生难以改变的生活陋习和不良嗜好。
学生的行为举止在教室里不经意间的表露,应该成为培养其健全人格和良好生活方式的契机,班主任不应该错失了这样的良机。
——轻视学生的学习习惯。班主任同样也是任课教师,有些班主任往往只管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原本紧密相连的学校教学整体,被人为地分割,“各自为政”的现象时有发生:因为班主任不是教语文学科,课堂上学生板演时出现的错字别字,教师往往会疏忽,对学生作业中的字迹不清、模糊潦草也很少“多管闲事”。认真工整的书写习惯由此“夭折”;因为班主任不是保健教师,学生阅读时书本碰着眼睛的不正确姿势,班主任很少加以督促纠正,科学用眼、卫生用眼的习惯自然成为一句空话。还有比如解题前先审题的学习习惯不重视;学习必须同时注重独立思考、刻苦钻研的良好品质的意识淡化,作业抄袭、考试舞弊等不良习惯的滋长蔓延等。
习惯成自然,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于学生的终生发展意义深远。不同学科的各自特点,不应成为培养学生有益的学习习惯和品质的阻碍。班主任要统筹指导。
——忽视学生的环境氛围。有的班主任常会以自己的好恶评判学生,总是把目光紧盯着自己喜欢的部分学生,缺乏对所有学生一视同仁的胸襟,导致学生的普遍不满;有的班主任自我克制能力不强,感情外露,常把工作、生活中的不快带入课堂,怒形于色的表情使学生心生畏惧,教室里气氛沉闷抑郁,难以唤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有的班主任钟情于教学的轻松活泼,对于上下课时师生间的相互问候等常规性的程序不以为然,兴之所至使学生无以适从,所追求的轻松终成泡影;有些班主任对“空巢”家庭、外地民工子女的家庭状况了解不够,这些孩子的成绩往往退步下降……
环境不仅能够改造人,而且能够造就人。教室环境及其家庭氛围都是班主任应该关注的因素。
——漠视对学生的人文关怀。班主任不相信学生的能力,学生就有被轻视的感觉,“你还小”这句话对初中学生来说是令人反感的。凡事都以自己是绝对正确的面孔出现,指责、埋怨、命令成为常用手段,导致学生的心灵之门紧闭。有的班主任一找学生谈话就长篇大论,让学生长时间地站立,使学生惶恐不安:有的班主任动辄把家长叫到学校来,然后当着学生的面对家长指责或者冷嘲热讽,使作为子女的学生面红耳赤,处境尴尬,降低了家长的威信,起不到应有的教育作用;有的班主任对学习困难、成绩不好的学生放任不管,任其在课堂上呼呼大睡,面向每一个孩子的教学原则名存实亡;有的班主任不能放下架子,与学生很少交流,不懂学生的心里究竟在想什么,师生间难以沟通,无法知道学生到底喜欢什么样的教育,老师因此就丧失了教好学生的时机,更不用说走进学生的心里,做学生的朋友了。以教师为中心,发现不了学生的诸多优点,而是一味地提高要求,提一些不切合实际的要求。殊不知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批评多于表扬,指责多于赏识,学生体验到的是失败,体验不到学习的乐趣,交流的愉悦。人文关怀严重丧失!
班级是学校德育的基本实施场所。亲密平等的师生关系的建立,需要班主任平时的精心培育。面对活泼可爱的孩子,我们没有理由麻木不仁。
综上所述,即使是将学校指标工作做得再好,期初计划、期末总结、三项指标等等,班主任工作一旦缺失了非指标的因素,哪怕是貌似微不足道的细节,其德育功能的发挥和完美的程度就会大打折扣。有时甚至会因小失大,前功尽弃。正所谓“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避免班主任工作中非指标因素的缺失,关键是班主任必须真正树立关爱每一个孩子,关注孩子的全面进步的教育观,真正把班主任工作当作切实履行教书育人职责的舞台。学校也应该有所作为:重视对班主任进行先进的教育思想、德育理念的培训和引领,使班主任明确班主任工作的本质要求和基本内涵,产生克服既往工作弊端的内驱力,这无疑是最为有效的途径。加强对班主任工作的定时考核和跟踪分析,制定教育事故处置的相关规定,建立过失追究的相应制度,使班主任感受到改变现有工作缺陷的外在驱动力,对他们构建崭新的班主任工作模式产生有力的推动。借助于学生问卷、科任教师互评、领导抽查、相关部门考核等形式,使班主任产生不改变就会落后的紧迫感,亦是有益的促进。
班主任工作应该而且必然包含非指标因素,然而略加留意,我们不难发现,班主任工作中各种非指标因素缺位的现象较为普遍地存在,努力克服并设法弥补这些因素的缺失,已经成为班主任班级管理工作中亟待解决的紧迫任务。
——无视学生的安全隐患。学生的安全隐患包括学生周边的安全隐患和学生本身的安全隐患。班主任对学生周边安全隐患的熟视无睹,在教室里能找到不少的例证:教室的电器插座松动、电线接头外露,偶尔一瞥之后就淡忘了。一位学生随带管制刀具进入校园并在课堂上把玩,班主任制止了这种行为,但只把它当成“小动作”而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当有一天这把刀子沾满了鲜血的时候,面对那血淋淋的场面,班主任肯定会陷入深深的内疚和自责。学生报告说教室的窗户玻璃破损了,班主任因为批评学生而没及时处理。不久后,一名学生被突然滑落的玻璃刺伤。面对这本来可以避免的“意外”伤害,班主任当然难以心安理得。
同样班主任对学生本身隐患的无视也经常发生:晨检时,一名学生有轻微头疼发烧,班主任在简单的询问后便相信学生所说的“没事”或者由于联系不到家长而随他了事,因为贻误了最佳的救治时间,学生留下了终生难愈的后遗症,班主任自然将承受无法挥去的心理煎熬。多次了解到某些学生有骑车带人、双放手、闯红灯过马路等严重安全隐患行为,班主任却因为怕麻烦,只简单地在班上强调一下而未能针对性地教育这些学生提高安全意识或者家校联系共同帮助他们纠正这些行为。等真正发生意外,面对学生受伤、家长责问时,班主任难道仅仅只是气愤?特别是有些班主任对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了解严重不足,很多学生存在一定的心理健康问题,几次见诸于报端的学生猝死、跳楼、离家出走等事件无不折射出学生心理健康隐患。所以班主任平时要细心留意学生的反常行为。
学校安全事故频发,暴露出教师安全意识的淡薄。强化校园安全,教室不应继续成为安全教育和管理的“盲区”。
——小视学生的生活起居。教室里,下面的这些情景或许对不少班主任来说已经司空见惯:一些学生不吃早餐甚至因为食堂饭菜不可口而不吃中餐,偷偷地在教室里吃零食、方便面充饥,被班主任以其为小节而大度地“宽容”后,渐渐地产生了对零食的依赖;一些学生自修课时喜欢趴在课桌上抖动双腿,班主任以其不妨碍其他学生而未加阻止,端正的坐姿便离他(她)渐行渐远;一些学生随意在课桌上乱涂乱刻,班主任以其年幼无知而不加干预,于是光滑平整的桌面变得凹凸不平;体育课或室外活动时,一些学生践踏花草,跨越绿化隔离带,班主任以其生性好动而听之任之,随即,连片的草坪上出现了本不存在的通道……班主任一时的心软,可能招致学生难以改变的生活陋习和不良嗜好。
学生的行为举止在教室里不经意间的表露,应该成为培养其健全人格和良好生活方式的契机,班主任不应该错失了这样的良机。
——轻视学生的学习习惯。班主任同样也是任课教师,有些班主任往往只管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原本紧密相连的学校教学整体,被人为地分割,“各自为政”的现象时有发生:因为班主任不是教语文学科,课堂上学生板演时出现的错字别字,教师往往会疏忽,对学生作业中的字迹不清、模糊潦草也很少“多管闲事”。认真工整的书写习惯由此“夭折”;因为班主任不是保健教师,学生阅读时书本碰着眼睛的不正确姿势,班主任很少加以督促纠正,科学用眼、卫生用眼的习惯自然成为一句空话。还有比如解题前先审题的学习习惯不重视;学习必须同时注重独立思考、刻苦钻研的良好品质的意识淡化,作业抄袭、考试舞弊等不良习惯的滋长蔓延等。
习惯成自然,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于学生的终生发展意义深远。不同学科的各自特点,不应成为培养学生有益的学习习惯和品质的阻碍。班主任要统筹指导。
——忽视学生的环境氛围。有的班主任常会以自己的好恶评判学生,总是把目光紧盯着自己喜欢的部分学生,缺乏对所有学生一视同仁的胸襟,导致学生的普遍不满;有的班主任自我克制能力不强,感情外露,常把工作、生活中的不快带入课堂,怒形于色的表情使学生心生畏惧,教室里气氛沉闷抑郁,难以唤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有的班主任钟情于教学的轻松活泼,对于上下课时师生间的相互问候等常规性的程序不以为然,兴之所至使学生无以适从,所追求的轻松终成泡影;有些班主任对“空巢”家庭、外地民工子女的家庭状况了解不够,这些孩子的成绩往往退步下降……
环境不仅能够改造人,而且能够造就人。教室环境及其家庭氛围都是班主任应该关注的因素。
——漠视对学生的人文关怀。班主任不相信学生的能力,学生就有被轻视的感觉,“你还小”这句话对初中学生来说是令人反感的。凡事都以自己是绝对正确的面孔出现,指责、埋怨、命令成为常用手段,导致学生的心灵之门紧闭。有的班主任一找学生谈话就长篇大论,让学生长时间地站立,使学生惶恐不安:有的班主任动辄把家长叫到学校来,然后当着学生的面对家长指责或者冷嘲热讽,使作为子女的学生面红耳赤,处境尴尬,降低了家长的威信,起不到应有的教育作用;有的班主任对学习困难、成绩不好的学生放任不管,任其在课堂上呼呼大睡,面向每一个孩子的教学原则名存实亡;有的班主任不能放下架子,与学生很少交流,不懂学生的心里究竟在想什么,师生间难以沟通,无法知道学生到底喜欢什么样的教育,老师因此就丧失了教好学生的时机,更不用说走进学生的心里,做学生的朋友了。以教师为中心,发现不了学生的诸多优点,而是一味地提高要求,提一些不切合实际的要求。殊不知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批评多于表扬,指责多于赏识,学生体验到的是失败,体验不到学习的乐趣,交流的愉悦。人文关怀严重丧失!
班级是学校德育的基本实施场所。亲密平等的师生关系的建立,需要班主任平时的精心培育。面对活泼可爱的孩子,我们没有理由麻木不仁。
综上所述,即使是将学校指标工作做得再好,期初计划、期末总结、三项指标等等,班主任工作一旦缺失了非指标的因素,哪怕是貌似微不足道的细节,其德育功能的发挥和完美的程度就会大打折扣。有时甚至会因小失大,前功尽弃。正所谓“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避免班主任工作中非指标因素的缺失,关键是班主任必须真正树立关爱每一个孩子,关注孩子的全面进步的教育观,真正把班主任工作当作切实履行教书育人职责的舞台。学校也应该有所作为:重视对班主任进行先进的教育思想、德育理念的培训和引领,使班主任明确班主任工作的本质要求和基本内涵,产生克服既往工作弊端的内驱力,这无疑是最为有效的途径。加强对班主任工作的定时考核和跟踪分析,制定教育事故处置的相关规定,建立过失追究的相应制度,使班主任感受到改变现有工作缺陷的外在驱动力,对他们构建崭新的班主任工作模式产生有力的推动。借助于学生问卷、科任教师互评、领导抽查、相关部门考核等形式,使班主任产生不改变就会落后的紧迫感,亦是有益的促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