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蓬勃发展的当今世界,世界高等教育正发生着深刻的变化,这种变化主要表现在速度规模,资金筹措、结构形成等方面。世界高等教育发展趋势是高等教育化、信息化、终身化、国际化、市场化。要办好当代大学启示,高等学校必须走开放办学,走国际化的路子;必须加强学科建设,建设有特色的学术中心,必须加强与社会、与企业联系,为社会作出贡献。
关键词:当代 高等教育 发展趋势 启示
Contemporary world higher education development present situation,tendency and enlightenment
Xu Qingyun
Abstract:In the economical globalization and the knowledge economy vigorous development the world,the world higher education is having the deep transformation now,this kind of change mainly displays in the speed scale,the fund raises,the structure forms and so on the aspects.The world higher education trend of development is the higher education,the informationization,the lifelong,the internationalization,the marketability.Must handle the contemporary university enlightenment,the college must get out of the way puts the school,walks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pathway;Must strengthen the discipline construction,constructs has the characteristic academic center,must strengthen and the society,with the enterprise relation,makes the contribution for the society.
Keywords:Contemporary Higher education Trend of development Enlightenment
【中圖分类号】G64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09)04-0009-04
在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蓬勃发展的当今世界,作为培养社会所需各类人才的高等学校正处于急剧而又伟大的变革之中,各国的科技教育正逐步趋向融合,世界高等教育已呈现出普及化、民主化、大众化和信息化、终身化、国际化、市场化的发展趋势。
1.世界高等教育的发展现状
近年来,世界高等教育在多个方面都有重要发展,虽然各地区及各国的情况有所不同,但仍然出现了全球范围内高等教育所共有的变化。
1.1 高等教育速度、规模增长速度。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统计,近40年来,全球高等教育发展迅速。1960年高等教育机构在校大学生人数为1300万人,1970年增至2800万人;1980年达到4600万人,比1970年增加了64%;1990年为6500万人,是1980年的1.41倍;2000年猛增到7900万人,2025年达到1亿人。[1]其中,东亚和太平洋地区增长最快,年平均增长率为8.1%,其次是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地区,为7.2%,南亚和西亚地区为6.8%,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为51%,中欧和东欧地区为5.0%,北美和西欧地区低于1.9%。高校学生数占“适龄人口”的比例,北美和西欧地区从1991年的52%上升到2004年的70%,同期,中欧和东欧从33%上升到54%,拉丁美洲从17%上升到28%,东亚和太平洋地区从7%上升到23%。1995~2004年,OECD国家中波兰、匈牙利、捷克和希腊的高校学生数增长了一倍多,智利、斯洛伐克、墨西哥和韩国增长了50%~100%,仅有西班牙的高等教育绝对学生数是负增长。[2]
另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最新统计资料,把高等教育机构在校生超过百万人的国家称为“超大型体系”。虽然2002~2003年度全世界高等教育巨型国家仅比1995年增加了2个,但是中国大陆、印度、印度尼西亚、伊朗、巴西、墨西哥、阿根廷、波兰、乌克兰等发展中国家的高等教育规模却有了突飞猛进的增长,其中波兰2001~2002年度比1995年增长了1.5倍,中国大陆、巴西、印度增长了0.8倍,墨西哥和伊朗增长了0.5倍。[3]在2002~2003年度被列入统计的207个国家或地区中,已有95个国家或地区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或超过15%。
世界银行的专家分析认为,促使高等教育发展的原因包括:二战后政治和社会的民主化;公立高等教育部门的发展;白领阶层持续增长的需求;新兴工业经济的发展对高技能和受过高等教育劳动者的需求;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被广泛接受以及“构成新型福利国家、可持续发展和法制化民主社会重要因素之一的教育自身的吸引力”等。[4]
1.2 高等教育资金筹措方式多元化。在传统观念中,高等教育是一种“公益事业”(publicgood),政府应承担其费用。但随着世界高等教育规模迅速扩展,高等教育资金短缺是近年来各国高等教育普遍面对的问题。无论在发达国家,还是在发展中国家,高等教育的学生人数迅猛增加,高等教育的费用变得越来越昂贵,而国家的实际财政拨款却无法以相应的幅度增加,从而导致全球性高等教育经费相对短缺和高等教育公共开支的明显倒退。[5]为应对为应对与高等教育大众化相伴而生的高等教育财政危机,许多国家纷纷采取加大政府投入、吸纳社会资金,推进教育成本分担等举措来为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资金保障。
1.2.1 加大政府投入。从20世纪80年代至今,世界范围内的政府公共教育经费增加了近一倍,发达国家和一些新兴工业化国家的教育投入已占国民生产总值的5%以上。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统计数字,到2006年美国的教育经费大约是2.5万亿美元,居世界第一。[6]以拉美和加勒比地区为倒,在截至2002~2003年度的5年中,无论是教育公共经常开支占政府总开支的百分比,还是高等教育公共经常开支占教育公共经常总开支的百分比,巴西、秘鲁、巴拿马、玻利维亚、巴巴多斯、乌拉圭等国高等教育公共经济开支占教育公共经常总开支的百分比一直保持20%以上。[7]
1.2.2 吸纳社会资金。在一些国家,高等院校通过针对一定的政策目标组织实施项目,如引入创新课程、改进管理实践、增强与周边社会的合作得到相当数量的公共资金。以项目为基础的定向拔款往往通过竞争或对项目书个别评估的方式进行;分配给高等院校的重大资金项目更体现出以产出效果为导向。在许多国家,给高等学校公共资金的拨款方案与学生毕业率相联系,科研基金也往往更多地通过竞争程度而不是一揽子的定向拨款给某个具体项目。[8]
1.2.3 收取学费。近年来,不少国家通过收费和增加学费以增加学校的财政来源,还有的通过科研商业化和机构设施与人员使用的商业化,进一步调动起私人资源。1995~2004年,OECD有16个国家(除了捷克、爱尔兰、日本和西班牙之外)的家庭和个人用于高等教育支出的比例有所增加。其中增长幅度较大的国家分别是:澳大利亚(从35%上升到53%)、意大利(从17%上升到31%)、墨西哥(从23%上升到31%)、葡萄牙(从4%上升到14%)、斯洛伐克(从5%上升到19%)、英国(从20%上升到30%)和智利(从75%上升到85%)。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学生及其家庭在为高等教育支付更多的费用。[9]据有关资料,美国高校采取多元化的经费投资体制,一般从以下途径获得直接或间接的办学经费;免税政策、联邦政府拨款、州政府拨款、地主政府拨款、捐款、学费收入、大学基金收益、各类基金会资助、吸收留学生或海外办学、提供社会服务和产学结合、校内附属事业等。[10]
1.3 高等教育结构与形式的多样化。近10余年来,世界高等教育出现了多样化的变化趋势,高等教育的多样化已成为世界许多国家的共同选择。综合大学或国立大学的作用日渐突出,私立大学或民办大学已成为高等教育发展不可忽视的力量,网络大学作为一支快速发展的新生力量日益显示出勃勃生机。许多国家和高等院校本身都已经或者正在对高等院校的结构、形式,以及教学、培训和学习方法进行深刻的改革;一是非传统大学的发展和教育课程的多样化。如许多国家建立了新型的传统大学的替代性机构,促进了非传统大学的发展。二是私立教育机构的发展。由于高等教育需求的快速增长而公共资源有限,使得私立高等教育在许多国家蓬勃发展。三是新型的学习和传授方式更加多元化。远程教育、网上学习等更加灵活的学习方式的发展,促进了更大范围的学生入学,也满足了日益增长的多样化的学习需求。这样做的直接结果之一是几乎世界各地区的高等教育都趋向多样化。虽然有些学校,尤其是珍视悠久传统的大学对这一变革有一定程度的抵触,但从总体上说,世界高等教育已在较短时期内发生了意义深远的改革,实现了一定程度的结构与形式的多样化。
此外,大多数国家学生群体的社会经济背景、种族和前期教育的构成发生了变化。当前,高等教育机构吸纳了大量非传统的学生,“这些不是直接从中学毕业的学生,其性别、社会经济状况和种族背景可能既非来自主流社会群体,也可能不在全日制、以课堂为基础的模式中学习。”这种多样化反映了对高等教育日益增长及随之而来的大发展的社会需求。
导致高等教育这一变革的原因既有内部的,也有外部的,以下诸因素在促进高等教育多样化方面起了特别重要的作用。首先,社会对高等教育的需求大大增加,因而高等教育必须满足越来越多样化的对象的需要,特别是满足全民终身教育的需要。其次,劳务市场的需求在不断变化,这就要求高等教育机构根据经济全球化和地區化的趋势,在新的专业技术与管理领域和新的环境中提供培训。再次,新的信息与传播技术迅速发展,及其在高等教育各种职能与需要中的应用得到不断提高。最后,由于公共高等教育经费锐减,从而迫使高等院校设计效益更高的各种不同的课程与教学手段。
2.当代世界高等教育发展主要趋势
2.1 高等教育普及化。20世纪70年代美国教育学家马丁·特罗(Matin Trow)从西方国家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史实出发,根据大学适龄人口(18~22岁)的入学率,将高等教育发展分为三个阶段,即:精英阶段,其入学率低于15%;大众化或大众阶段;入学率为15%~50%;普及或普及化阶段,入学率为50%以上。
马丁·特罗的这一理论,是在总结发达国家教育大众化进程的规律时提出的,其中,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15%~50%,已成为一个世界公认的“高等大众化”的数量指标,但是,数量指标远不是大众化、普及化这些概念的全部内涵。马丁·特罗指出,量的增进必须要引起质的变化。所谓质的变化,包含了教育观念的改变、功能的扩大、模式的多样化、学术方向、课程设置、教学方式与方法、入学条件、管理方式以及高等教育与社会关系等一系列的变化。
众所周知,当代世界任何一个国家的现代化建设,经济是中心,科技是动力,教育是基础。一个国家国力的强弱,整个社会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进步,很大程度取决于高等教育所培养的人才的数量和质量,同时,国民经济发展了,社会生活水平提高了,人民接受高等教育的需求也日益增长。这一点,西方发达国家在战后的发展史实已得到了充分的证明。其高等教育发展之路,已经从精英阶段进入到大众化阶段,有些甚至已发展到普及化阶段。从全世界来看,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普及化,成为20世纪60年代以来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大趋势,发达国家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就已进入大众化阶段,现在已经进入或正在进入普及化阶段。如美国的高等教育普及率论约占同龄人口总数的55%,在欧洲、日本乃至韩国,大学生数占同龄人的35%~50%。许多发展中国家,也已进入大众化阶段,其平均水平也达到14.1%。同经济、科技密切相关的高等教育,在21世纪已经到来的知识经济时代,它的地位与作用将显得更为重要。高等教育普及化,这是世界教育发展的潮流,是大势所趋、势不可挡。
2.2 高等教育的信息化。20世纪90年代,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世界进入信息化时代。以国际互联网为标志的信息革命席卷全世界,深刻地改变着人类社会的生产、生活和思维方式。现代信息技术彻底改变了知识的创造、收集、储存、传播的方式。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的发展对教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使教育的观念、内容、方法、结构发生着革命性的变化。许多国家从90年代初期就开始重视教育的信息化。美国于1993年就提出, 要把教育广泛构架在因特网上,使信息高速公路通向每一所学校、教室和图书馆,使美国每一个8岁儿童都能够独立阅读网上信息,12岁能借助网络学习。英国、法国、芬兰、日本、韩国、新加坡都纷纷制定规划,加快发展教育信息化。我国1999年国务院在批转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把“实施现代化远程教育工程”、形成开放式教育网络、构建终身学习体系作为重要内容。几年来,信息技术已经在全国高等学校普及。
多媒体与网络技术为高等教育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通过远程教育可以把优质教育资源传播到世界每一个角落,最大限度地实现全球教育资源共享。
2.3 等教育的终身化。终身教育的概念始于20世纪20年代,流行于60年代。终身教育主张教育贯穿于人的一生中各个阶段,教育包括正规教育和非正规教育、正式教育和非正式教育。终身教育认为,教育已不再是某些杰出人才的特权或某一种特定年龄的规定活动,教育正在向包括整个社会和个人终身的方向发展。[11]
终身教育改变了人们对教育的认识。终身教育思想对高等教育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高等教育不再是少数人享受的一次性教育,高等教育应该纳入到终身教育体系,为需要学习的人提供继续学习、不断学习的机会。正如《学会生存》中所讲到的:“最初,终身教育只不过是应用于一种较旧的教育实践即成人教育(并不是指夜校)的一个新术语。后来,逐步地把这种教育思想应用于职业教育,随后又涉及到整个教育活动范围内发展个性的各方面,即智力的、情绪的、美感的、社会的和政治的修养。最后,到现在,终身教育这个概念,从个人和社会的观点来看,已经包括各个教育过程了。”[12]
高等教育已经成为终身教育体系中一个重要环节。高等教育不再是只为特定年龄段(18~25岁)的人提供学历教育,高等教育为所有年龄的人服务,提供各种培训计划,提供正规的非正规的各种课程。
2.4 等教育的國际化。高等教育国际化是教育全球化的主要表现形式。高等学校本质上是一种国际机构。现代高等学校都源自于欧洲中世纪的大学。虽然各国高等学校都各具特色,但基本形态没有根本性的变化。20世纪80年代以来,高等教育国际化已经成为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势。信息技术的发展又进一步促进了高等教育的国际化。
高等教育国际化的主要特征是开放性。对高等教育国际化有种种理解,但主要是通过人员的国际交往、信息交流、国际技术援助和合作,吸收、借鉴世界各国高等教育办学理念和办学模式,从而达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推动本国高等教育现代化进程,实现人类相互理解和尊重的目的。
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内容十分丰富,从目前的状况看,高等教育国际化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的内容:
2.4.1 留学教育的快速发展。留学教育今天已经是世界各国高等教育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这与现代社会国家间的联系更加密切有关。美国在20世纪中期以后成为世界留学教育的中心,1952年在美国学习的外国学生为33,647人,1969年为121,362人,1976年增加到216,000人。1988年为360,000人,1990~1991学年达到407,529人,占美国在校学生总数的2.9%,占同年世界留学生总数(1,127,387人)的35%。留学生数在其他国家如加拿大、澳大利亚、英国也有较大幅度的增长。
2.4.2 课程的国际化。现在更多的人认识到,在国际交往越来越频繁的今天,有必要增进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了解,各级教育都应该使学生获得世界性的知识。课程的国际化不仅应当开设更多的关于其他国家和国际问题的课程,而且所有的课程都应该消除民族和文化偏见,体现一种较为公正的国际观点。
2.4.3 教师的国际交流。这种交流可以由政府牵头和资助,也可以由民间资助,或者实施不同国家学校间的交流计划,以及围绕专门项目(如科研课题)进行有关国家学者之间的交流。
2.4.4 国际合作研究。当前,研究同一学科的科学工作者之间的合作已经超越了国界,特别是在发达国家更是如此。人们认为,国际合作研究为各国的研究和文化带来了极大的好处。
2.4.5 国际互联网(Internet)的建立。通过Internet,信息交流变得十分容易,世界各地的高等教育机构和各种人员可以方便地进行联系,国际教育资源的传播增加了一个全新、功能强大的渠道。
2.5 高等教育的市场化。传统的教育观念把教育视为纯消费性公益事业。只讲投入、不讲产出;重精神教化,轻能力养成;重社会效益,轻经济效益。这一传统观念到了20世纪60年代被彻底动摇。以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的人力资本理论为核心的新的教育观开始成为教育价值观的主导。按照人力资本理论的观点,人们用在教育、卫生、医疗等方面的费用,被视为人力资本的投资,其中,教育投资被视为最主要的部分。于是,教育再也不是纯消费性的公益事业,而是一种产业投资方式。西方公共选择理论认为,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税收就是政府提供的公共物品所支付的代价。因此,这种理论把政府提供公共物品与个人和企业纳税之间的关系,看作类似于市场上的自愿交易关系,认为个人和企业正是根据自己从公共物品中得到的利益来决定自己的纳税份额。这就是说,国家提供公共物品,实际上不过是另一种形式的等价交换而已。这就使得教育这种公共物品在一定的条件下经过转化,是可以进入市场,可以通过市场来运作的。正是在这些理论的指导思想下,西方发达国家改变了传统的教育观和教育投资方式,用产业化投资方式投资教育,用市场经济来运作高等教育。
从西方发达国家半个多世纪以来教育发展的现状看,高等教育走进市场,教育这种公共产品是通过政府和社会力量共同提倡的,政府和社会力量之间并无本质的不同。西方国家高等教育在从精英阶段向大众化阶段、普及化阶段迈进的过程中,正是因为引入了市场竞争机制,所以取得了相当的成功,这已是一个有目共睹的事实。其高等教育市场化的行为具体表现为:①大学行为的对象不再具有普遍性,而是转向具体化,即它必须忠实于具体的顾客的利益,而不再信守“知识无疆界”的原则,大学的行为受市场普遍遵守的“契约”原则的制约。②大学已加入办学竞争的行列,它们与教师的关系基本上趋向于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与学生的关系是一种买方与消费者的关系,它们的工资价格和学费价格以及它们提供的服务质量决定他们在市场上的影响力。大学与它们的雇员们以及它们的消费者们之间越来越失去传统的伦理的约束,转而采取市场性的选择与被选择关系。③大学的管理完全趋向于公司化,大学校长的角色象企业的经理,大学的主要出资方象企业的董事会。大学校长必须关注大学的运行效益,必须去关注大学资产的增值,而大学的出资人要求校长能够对他们的决策行为负责。④大学越来越注重自己的形象设计,注重自己与社区的和谐关系,大学把自己的社会形象纳入一个无形资产范畴,看重自己对社区的依赖关系,而不再把自己看成是独立的。⑤大学把自己拥有的资产,拥有的昂贵设备,拥有的社会捐助额,以及为教授提供的工资标准作为自己实力的证明,这些与企业行为几乎没有太大的差别。
西方国家高等教育市场化运作的成功,说明在高等教育领域引入市场化竞争机制是完全可行的,也是十分必要的。它为世界高等教育的未来,提供了一条切实可行的发展道路。在知识经济时代,世界高等教育大众化或普及化时代到来,高等教育市场化已成为一个时代的话题。
3.几点启示
根据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主要趋势,我认为要办好当代一所大学,最重要的真谛应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3.1 高等学校必须开放办学,走国际化的路子。当今科学技术加速发展的时代和全球化的世界,高等教育如同经济建设一样,只有开放,只有向社会开放,向世界开放,才能获得生存和发展。只有开放才能吸纳世界最优秀的人才和学术成果。比如我国的香港科技大学成立至今只有19年,但在2006就被英国《秦晤士报》排名在世界百名强校之列,靠的就是开放,国际化的办学理论,它在世界范围内招新人才,吸引学术精英,核心学科很快就健全起来了。我国内地高校应该把投入更多地转入到软件建设上来,即教师上来,选派青年教师出国、出席国际会议、开阔眼界,接触前沿学科,开展国际间的学校交往、信息交流,使学校永远处在学术发展的前沿阵地。
3.2 高等学校必须加强学科建设,建设有特色的学术中心。许多学者都提出,大学不是大楼之谓也,是大师之谓也。大学的基本使命是创造知识、培养人才。大学必须要有一个学术核心,才能吸引人才,同时发挥它的学术能量。创造知识也好,培养人才也好,与企业联系也好,靠的是什么?靠的就是学校的学术优势。因此,加强学科建设,建设有特色的学术中心就是学校发展的根本。伯顿·克拉克把“激活的学术心脏地带”作为建立创业型大学的重要条件,充分说明了它的重要性。
高等学校有层次的不同,条件的差异,因此学科建设不能趋同,要强调特色。各校需要根据学校的定位、特点和条件建设具有自己特色的学科。
学科建设重在软件,重在人才的培养、队伍的建设。要下大力气培养学科带头人。无数事实证明,有了学科带头人,学科发展就欣欣向荣,一旦失去学科带头人,这个学科就会逐渐萎缩。因此,在培养学科带头人的同时,还要重视团队的建设,要建设一支可持续发展的学术梯队,使学科永远成为学术心脏地带。
3.3 高校必须加强与社会、与企业联系,为社会作出贡献。传统大学是研究學术,追求真理的地方,往往不愿意与社会有更多的联系。但是时代变化了,高等学校如果不与社会和企业联系就难以生存和发展。这是因为:第一,现在的高等学校与传统的大学性质不同,功能不同。传统的大学只是培养少数社会精英,包括政府、宗教界的高级管理人才和科研人才。现代大学主要培养大批服务于社会各部门的掌握科学技术和一定专业的人才,他们是直接为社会企事业单位服务的。高等学校如果不与社会企事业联系,如何能够培养出他们所需要的人才。第二,当今时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生产的发展是科学研究的最大动力。高等学校只有与企业联系,深入生产领域,才能把握科学技术发展的方向,找到学科发展的前沿,从而提高学校的科研水平和教育质量。第三,高等学校的发展需要有大量的经费投入,而且成本越来越高,它不象其他行业,可以降低成本,因此高等学校总是处于经费紧张的状态。要缓解这种紧张状态,需要与企业合作,从科研合作、技术转让、咨询服务等项目中可以获取学校发展所需要的资金。这在上面介绍的国外发展高等教育的经验中已经证实。第四,为社会发展作出直接的贡献。大学的使命之一是为社会服务,高等学校与社会、与企业联系,为它们提供咨询、提供知识、提供人才,这是直接的服务。因此,无论从高等学校的职能一来说,还是从学校的自身发展来说都必须加强学校与社会、与企业的联系。
参考文献
[1][6] 侯风英.试论国际高等教育发展的新
趋势及我国面临的挑战[J].辽宁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43
[2][8] 周满生.国际高等教育发展的启示趋
向[J].教育研究,2007(11):30~33
[3][4] 王留栓.近10年来世界高等较教育大
众化与普及化[J].世界教育信息,2006(1):27~30
[5] 聂晓光:当代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主要趋势[J].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03(6):112
[7] 王留栓: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数据看今日拉美国家高等教育[J].拉丁美洲研究2005(6):53
[9]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从统计数字看世界高等教育[J].教育参政资料,2000(1):49
[10] 张慧洁:高等教育全球化中政府作用的变化[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4(12):14
[11]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华东师范大学比较教育研究所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180
关键词:当代 高等教育 发展趋势 启示
Contemporary world higher education development present situation,tendency and enlightenment
Xu Qingyun
Abstract:In the economical globalization and the knowledge economy vigorous development the world,the world higher education is having the deep transformation now,this kind of change mainly displays in the speed scale,the fund raises,the structure forms and so on the aspects.The world higher education trend of development is the higher education,the informationization,the lifelong,the internationalization,the marketability.Must handle the contemporary university enlightenment,the college must get out of the way puts the school,walks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pathway;Must strengthen the discipline construction,constructs has the characteristic academic center,must strengthen and the society,with the enterprise relation,makes the contribution for the society.
Keywords:Contemporary Higher education Trend of development Enlightenment
【中圖分类号】G64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09)04-0009-04
在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蓬勃发展的当今世界,作为培养社会所需各类人才的高等学校正处于急剧而又伟大的变革之中,各国的科技教育正逐步趋向融合,世界高等教育已呈现出普及化、民主化、大众化和信息化、终身化、国际化、市场化的发展趋势。
1.世界高等教育的发展现状
近年来,世界高等教育在多个方面都有重要发展,虽然各地区及各国的情况有所不同,但仍然出现了全球范围内高等教育所共有的变化。
1.1 高等教育速度、规模增长速度。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统计,近40年来,全球高等教育发展迅速。1960年高等教育机构在校大学生人数为1300万人,1970年增至2800万人;1980年达到4600万人,比1970年增加了64%;1990年为6500万人,是1980年的1.41倍;2000年猛增到7900万人,2025年达到1亿人。[1]其中,东亚和太平洋地区增长最快,年平均增长率为8.1%,其次是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地区,为7.2%,南亚和西亚地区为6.8%,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为51%,中欧和东欧地区为5.0%,北美和西欧地区低于1.9%。高校学生数占“适龄人口”的比例,北美和西欧地区从1991年的52%上升到2004年的70%,同期,中欧和东欧从33%上升到54%,拉丁美洲从17%上升到28%,东亚和太平洋地区从7%上升到23%。1995~2004年,OECD国家中波兰、匈牙利、捷克和希腊的高校学生数增长了一倍多,智利、斯洛伐克、墨西哥和韩国增长了50%~100%,仅有西班牙的高等教育绝对学生数是负增长。[2]
另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最新统计资料,把高等教育机构在校生超过百万人的国家称为“超大型体系”。虽然2002~2003年度全世界高等教育巨型国家仅比1995年增加了2个,但是中国大陆、印度、印度尼西亚、伊朗、巴西、墨西哥、阿根廷、波兰、乌克兰等发展中国家的高等教育规模却有了突飞猛进的增长,其中波兰2001~2002年度比1995年增长了1.5倍,中国大陆、巴西、印度增长了0.8倍,墨西哥和伊朗增长了0.5倍。[3]在2002~2003年度被列入统计的207个国家或地区中,已有95个国家或地区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或超过15%。
世界银行的专家分析认为,促使高等教育发展的原因包括:二战后政治和社会的民主化;公立高等教育部门的发展;白领阶层持续增长的需求;新兴工业经济的发展对高技能和受过高等教育劳动者的需求;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被广泛接受以及“构成新型福利国家、可持续发展和法制化民主社会重要因素之一的教育自身的吸引力”等。[4]
1.2 高等教育资金筹措方式多元化。在传统观念中,高等教育是一种“公益事业”(publicgood),政府应承担其费用。但随着世界高等教育规模迅速扩展,高等教育资金短缺是近年来各国高等教育普遍面对的问题。无论在发达国家,还是在发展中国家,高等教育的学生人数迅猛增加,高等教育的费用变得越来越昂贵,而国家的实际财政拨款却无法以相应的幅度增加,从而导致全球性高等教育经费相对短缺和高等教育公共开支的明显倒退。[5]为应对为应对与高等教育大众化相伴而生的高等教育财政危机,许多国家纷纷采取加大政府投入、吸纳社会资金,推进教育成本分担等举措来为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资金保障。
1.2.1 加大政府投入。从20世纪80年代至今,世界范围内的政府公共教育经费增加了近一倍,发达国家和一些新兴工业化国家的教育投入已占国民生产总值的5%以上。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统计数字,到2006年美国的教育经费大约是2.5万亿美元,居世界第一。[6]以拉美和加勒比地区为倒,在截至2002~2003年度的5年中,无论是教育公共经常开支占政府总开支的百分比,还是高等教育公共经常开支占教育公共经常总开支的百分比,巴西、秘鲁、巴拿马、玻利维亚、巴巴多斯、乌拉圭等国高等教育公共经济开支占教育公共经常总开支的百分比一直保持20%以上。[7]
1.2.2 吸纳社会资金。在一些国家,高等院校通过针对一定的政策目标组织实施项目,如引入创新课程、改进管理实践、增强与周边社会的合作得到相当数量的公共资金。以项目为基础的定向拔款往往通过竞争或对项目书个别评估的方式进行;分配给高等院校的重大资金项目更体现出以产出效果为导向。在许多国家,给高等学校公共资金的拨款方案与学生毕业率相联系,科研基金也往往更多地通过竞争程度而不是一揽子的定向拨款给某个具体项目。[8]
1.2.3 收取学费。近年来,不少国家通过收费和增加学费以增加学校的财政来源,还有的通过科研商业化和机构设施与人员使用的商业化,进一步调动起私人资源。1995~2004年,OECD有16个国家(除了捷克、爱尔兰、日本和西班牙之外)的家庭和个人用于高等教育支出的比例有所增加。其中增长幅度较大的国家分别是:澳大利亚(从35%上升到53%)、意大利(从17%上升到31%)、墨西哥(从23%上升到31%)、葡萄牙(从4%上升到14%)、斯洛伐克(从5%上升到19%)、英国(从20%上升到30%)和智利(从75%上升到85%)。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学生及其家庭在为高等教育支付更多的费用。[9]据有关资料,美国高校采取多元化的经费投资体制,一般从以下途径获得直接或间接的办学经费;免税政策、联邦政府拨款、州政府拨款、地主政府拨款、捐款、学费收入、大学基金收益、各类基金会资助、吸收留学生或海外办学、提供社会服务和产学结合、校内附属事业等。[10]
1.3 高等教育结构与形式的多样化。近10余年来,世界高等教育出现了多样化的变化趋势,高等教育的多样化已成为世界许多国家的共同选择。综合大学或国立大学的作用日渐突出,私立大学或民办大学已成为高等教育发展不可忽视的力量,网络大学作为一支快速发展的新生力量日益显示出勃勃生机。许多国家和高等院校本身都已经或者正在对高等院校的结构、形式,以及教学、培训和学习方法进行深刻的改革;一是非传统大学的发展和教育课程的多样化。如许多国家建立了新型的传统大学的替代性机构,促进了非传统大学的发展。二是私立教育机构的发展。由于高等教育需求的快速增长而公共资源有限,使得私立高等教育在许多国家蓬勃发展。三是新型的学习和传授方式更加多元化。远程教育、网上学习等更加灵活的学习方式的发展,促进了更大范围的学生入学,也满足了日益增长的多样化的学习需求。这样做的直接结果之一是几乎世界各地区的高等教育都趋向多样化。虽然有些学校,尤其是珍视悠久传统的大学对这一变革有一定程度的抵触,但从总体上说,世界高等教育已在较短时期内发生了意义深远的改革,实现了一定程度的结构与形式的多样化。
此外,大多数国家学生群体的社会经济背景、种族和前期教育的构成发生了变化。当前,高等教育机构吸纳了大量非传统的学生,“这些不是直接从中学毕业的学生,其性别、社会经济状况和种族背景可能既非来自主流社会群体,也可能不在全日制、以课堂为基础的模式中学习。”这种多样化反映了对高等教育日益增长及随之而来的大发展的社会需求。
导致高等教育这一变革的原因既有内部的,也有外部的,以下诸因素在促进高等教育多样化方面起了特别重要的作用。首先,社会对高等教育的需求大大增加,因而高等教育必须满足越来越多样化的对象的需要,特别是满足全民终身教育的需要。其次,劳务市场的需求在不断变化,这就要求高等教育机构根据经济全球化和地區化的趋势,在新的专业技术与管理领域和新的环境中提供培训。再次,新的信息与传播技术迅速发展,及其在高等教育各种职能与需要中的应用得到不断提高。最后,由于公共高等教育经费锐减,从而迫使高等院校设计效益更高的各种不同的课程与教学手段。
2.当代世界高等教育发展主要趋势
2.1 高等教育普及化。20世纪70年代美国教育学家马丁·特罗(Matin Trow)从西方国家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史实出发,根据大学适龄人口(18~22岁)的入学率,将高等教育发展分为三个阶段,即:精英阶段,其入学率低于15%;大众化或大众阶段;入学率为15%~50%;普及或普及化阶段,入学率为50%以上。
马丁·特罗的这一理论,是在总结发达国家教育大众化进程的规律时提出的,其中,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15%~50%,已成为一个世界公认的“高等大众化”的数量指标,但是,数量指标远不是大众化、普及化这些概念的全部内涵。马丁·特罗指出,量的增进必须要引起质的变化。所谓质的变化,包含了教育观念的改变、功能的扩大、模式的多样化、学术方向、课程设置、教学方式与方法、入学条件、管理方式以及高等教育与社会关系等一系列的变化。
众所周知,当代世界任何一个国家的现代化建设,经济是中心,科技是动力,教育是基础。一个国家国力的强弱,整个社会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进步,很大程度取决于高等教育所培养的人才的数量和质量,同时,国民经济发展了,社会生活水平提高了,人民接受高等教育的需求也日益增长。这一点,西方发达国家在战后的发展史实已得到了充分的证明。其高等教育发展之路,已经从精英阶段进入到大众化阶段,有些甚至已发展到普及化阶段。从全世界来看,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普及化,成为20世纪60年代以来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大趋势,发达国家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就已进入大众化阶段,现在已经进入或正在进入普及化阶段。如美国的高等教育普及率论约占同龄人口总数的55%,在欧洲、日本乃至韩国,大学生数占同龄人的35%~50%。许多发展中国家,也已进入大众化阶段,其平均水平也达到14.1%。同经济、科技密切相关的高等教育,在21世纪已经到来的知识经济时代,它的地位与作用将显得更为重要。高等教育普及化,这是世界教育发展的潮流,是大势所趋、势不可挡。
2.2 高等教育的信息化。20世纪90年代,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世界进入信息化时代。以国际互联网为标志的信息革命席卷全世界,深刻地改变着人类社会的生产、生活和思维方式。现代信息技术彻底改变了知识的创造、收集、储存、传播的方式。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的发展对教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使教育的观念、内容、方法、结构发生着革命性的变化。许多国家从90年代初期就开始重视教育的信息化。美国于1993年就提出, 要把教育广泛构架在因特网上,使信息高速公路通向每一所学校、教室和图书馆,使美国每一个8岁儿童都能够独立阅读网上信息,12岁能借助网络学习。英国、法国、芬兰、日本、韩国、新加坡都纷纷制定规划,加快发展教育信息化。我国1999年国务院在批转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把“实施现代化远程教育工程”、形成开放式教育网络、构建终身学习体系作为重要内容。几年来,信息技术已经在全国高等学校普及。
多媒体与网络技术为高等教育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通过远程教育可以把优质教育资源传播到世界每一个角落,最大限度地实现全球教育资源共享。
2.3 等教育的终身化。终身教育的概念始于20世纪20年代,流行于60年代。终身教育主张教育贯穿于人的一生中各个阶段,教育包括正规教育和非正规教育、正式教育和非正式教育。终身教育认为,教育已不再是某些杰出人才的特权或某一种特定年龄的规定活动,教育正在向包括整个社会和个人终身的方向发展。[11]
终身教育改变了人们对教育的认识。终身教育思想对高等教育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高等教育不再是少数人享受的一次性教育,高等教育应该纳入到终身教育体系,为需要学习的人提供继续学习、不断学习的机会。正如《学会生存》中所讲到的:“最初,终身教育只不过是应用于一种较旧的教育实践即成人教育(并不是指夜校)的一个新术语。后来,逐步地把这种教育思想应用于职业教育,随后又涉及到整个教育活动范围内发展个性的各方面,即智力的、情绪的、美感的、社会的和政治的修养。最后,到现在,终身教育这个概念,从个人和社会的观点来看,已经包括各个教育过程了。”[12]
高等教育已经成为终身教育体系中一个重要环节。高等教育不再是只为特定年龄段(18~25岁)的人提供学历教育,高等教育为所有年龄的人服务,提供各种培训计划,提供正规的非正规的各种课程。
2.4 等教育的國际化。高等教育国际化是教育全球化的主要表现形式。高等学校本质上是一种国际机构。现代高等学校都源自于欧洲中世纪的大学。虽然各国高等学校都各具特色,但基本形态没有根本性的变化。20世纪80年代以来,高等教育国际化已经成为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势。信息技术的发展又进一步促进了高等教育的国际化。
高等教育国际化的主要特征是开放性。对高等教育国际化有种种理解,但主要是通过人员的国际交往、信息交流、国际技术援助和合作,吸收、借鉴世界各国高等教育办学理念和办学模式,从而达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推动本国高等教育现代化进程,实现人类相互理解和尊重的目的。
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内容十分丰富,从目前的状况看,高等教育国际化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的内容:
2.4.1 留学教育的快速发展。留学教育今天已经是世界各国高等教育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这与现代社会国家间的联系更加密切有关。美国在20世纪中期以后成为世界留学教育的中心,1952年在美国学习的外国学生为33,647人,1969年为121,362人,1976年增加到216,000人。1988年为360,000人,1990~1991学年达到407,529人,占美国在校学生总数的2.9%,占同年世界留学生总数(1,127,387人)的35%。留学生数在其他国家如加拿大、澳大利亚、英国也有较大幅度的增长。
2.4.2 课程的国际化。现在更多的人认识到,在国际交往越来越频繁的今天,有必要增进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了解,各级教育都应该使学生获得世界性的知识。课程的国际化不仅应当开设更多的关于其他国家和国际问题的课程,而且所有的课程都应该消除民族和文化偏见,体现一种较为公正的国际观点。
2.4.3 教师的国际交流。这种交流可以由政府牵头和资助,也可以由民间资助,或者实施不同国家学校间的交流计划,以及围绕专门项目(如科研课题)进行有关国家学者之间的交流。
2.4.4 国际合作研究。当前,研究同一学科的科学工作者之间的合作已经超越了国界,特别是在发达国家更是如此。人们认为,国际合作研究为各国的研究和文化带来了极大的好处。
2.4.5 国际互联网(Internet)的建立。通过Internet,信息交流变得十分容易,世界各地的高等教育机构和各种人员可以方便地进行联系,国际教育资源的传播增加了一个全新、功能强大的渠道。
2.5 高等教育的市场化。传统的教育观念把教育视为纯消费性公益事业。只讲投入、不讲产出;重精神教化,轻能力养成;重社会效益,轻经济效益。这一传统观念到了20世纪60年代被彻底动摇。以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的人力资本理论为核心的新的教育观开始成为教育价值观的主导。按照人力资本理论的观点,人们用在教育、卫生、医疗等方面的费用,被视为人力资本的投资,其中,教育投资被视为最主要的部分。于是,教育再也不是纯消费性的公益事业,而是一种产业投资方式。西方公共选择理论认为,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税收就是政府提供的公共物品所支付的代价。因此,这种理论把政府提供公共物品与个人和企业纳税之间的关系,看作类似于市场上的自愿交易关系,认为个人和企业正是根据自己从公共物品中得到的利益来决定自己的纳税份额。这就是说,国家提供公共物品,实际上不过是另一种形式的等价交换而已。这就使得教育这种公共物品在一定的条件下经过转化,是可以进入市场,可以通过市场来运作的。正是在这些理论的指导思想下,西方发达国家改变了传统的教育观和教育投资方式,用产业化投资方式投资教育,用市场经济来运作高等教育。
从西方发达国家半个多世纪以来教育发展的现状看,高等教育走进市场,教育这种公共产品是通过政府和社会力量共同提倡的,政府和社会力量之间并无本质的不同。西方国家高等教育在从精英阶段向大众化阶段、普及化阶段迈进的过程中,正是因为引入了市场竞争机制,所以取得了相当的成功,这已是一个有目共睹的事实。其高等教育市场化的行为具体表现为:①大学行为的对象不再具有普遍性,而是转向具体化,即它必须忠实于具体的顾客的利益,而不再信守“知识无疆界”的原则,大学的行为受市场普遍遵守的“契约”原则的制约。②大学已加入办学竞争的行列,它们与教师的关系基本上趋向于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与学生的关系是一种买方与消费者的关系,它们的工资价格和学费价格以及它们提供的服务质量决定他们在市场上的影响力。大学与它们的雇员们以及它们的消费者们之间越来越失去传统的伦理的约束,转而采取市场性的选择与被选择关系。③大学的管理完全趋向于公司化,大学校长的角色象企业的经理,大学的主要出资方象企业的董事会。大学校长必须关注大学的运行效益,必须去关注大学资产的增值,而大学的出资人要求校长能够对他们的决策行为负责。④大学越来越注重自己的形象设计,注重自己与社区的和谐关系,大学把自己的社会形象纳入一个无形资产范畴,看重自己对社区的依赖关系,而不再把自己看成是独立的。⑤大学把自己拥有的资产,拥有的昂贵设备,拥有的社会捐助额,以及为教授提供的工资标准作为自己实力的证明,这些与企业行为几乎没有太大的差别。
西方国家高等教育市场化运作的成功,说明在高等教育领域引入市场化竞争机制是完全可行的,也是十分必要的。它为世界高等教育的未来,提供了一条切实可行的发展道路。在知识经济时代,世界高等教育大众化或普及化时代到来,高等教育市场化已成为一个时代的话题。
3.几点启示
根据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主要趋势,我认为要办好当代一所大学,最重要的真谛应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3.1 高等学校必须开放办学,走国际化的路子。当今科学技术加速发展的时代和全球化的世界,高等教育如同经济建设一样,只有开放,只有向社会开放,向世界开放,才能获得生存和发展。只有开放才能吸纳世界最优秀的人才和学术成果。比如我国的香港科技大学成立至今只有19年,但在2006就被英国《秦晤士报》排名在世界百名强校之列,靠的就是开放,国际化的办学理论,它在世界范围内招新人才,吸引学术精英,核心学科很快就健全起来了。我国内地高校应该把投入更多地转入到软件建设上来,即教师上来,选派青年教师出国、出席国际会议、开阔眼界,接触前沿学科,开展国际间的学校交往、信息交流,使学校永远处在学术发展的前沿阵地。
3.2 高等学校必须加强学科建设,建设有特色的学术中心。许多学者都提出,大学不是大楼之谓也,是大师之谓也。大学的基本使命是创造知识、培养人才。大学必须要有一个学术核心,才能吸引人才,同时发挥它的学术能量。创造知识也好,培养人才也好,与企业联系也好,靠的是什么?靠的就是学校的学术优势。因此,加强学科建设,建设有特色的学术中心就是学校发展的根本。伯顿·克拉克把“激活的学术心脏地带”作为建立创业型大学的重要条件,充分说明了它的重要性。
高等学校有层次的不同,条件的差异,因此学科建设不能趋同,要强调特色。各校需要根据学校的定位、特点和条件建设具有自己特色的学科。
学科建设重在软件,重在人才的培养、队伍的建设。要下大力气培养学科带头人。无数事实证明,有了学科带头人,学科发展就欣欣向荣,一旦失去学科带头人,这个学科就会逐渐萎缩。因此,在培养学科带头人的同时,还要重视团队的建设,要建设一支可持续发展的学术梯队,使学科永远成为学术心脏地带。
3.3 高校必须加强与社会、与企业联系,为社会作出贡献。传统大学是研究學术,追求真理的地方,往往不愿意与社会有更多的联系。但是时代变化了,高等学校如果不与社会和企业联系就难以生存和发展。这是因为:第一,现在的高等学校与传统的大学性质不同,功能不同。传统的大学只是培养少数社会精英,包括政府、宗教界的高级管理人才和科研人才。现代大学主要培养大批服务于社会各部门的掌握科学技术和一定专业的人才,他们是直接为社会企事业单位服务的。高等学校如果不与社会企事业联系,如何能够培养出他们所需要的人才。第二,当今时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生产的发展是科学研究的最大动力。高等学校只有与企业联系,深入生产领域,才能把握科学技术发展的方向,找到学科发展的前沿,从而提高学校的科研水平和教育质量。第三,高等学校的发展需要有大量的经费投入,而且成本越来越高,它不象其他行业,可以降低成本,因此高等学校总是处于经费紧张的状态。要缓解这种紧张状态,需要与企业合作,从科研合作、技术转让、咨询服务等项目中可以获取学校发展所需要的资金。这在上面介绍的国外发展高等教育的经验中已经证实。第四,为社会发展作出直接的贡献。大学的使命之一是为社会服务,高等学校与社会、与企业联系,为它们提供咨询、提供知识、提供人才,这是直接的服务。因此,无论从高等学校的职能一来说,还是从学校的自身发展来说都必须加强学校与社会、与企业的联系。
参考文献
[1][6] 侯风英.试论国际高等教育发展的新
趋势及我国面临的挑战[J].辽宁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43
[2][8] 周满生.国际高等教育发展的启示趋
向[J].教育研究,2007(11):30~33
[3][4] 王留栓.近10年来世界高等较教育大
众化与普及化[J].世界教育信息,2006(1):27~30
[5] 聂晓光:当代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主要趋势[J].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03(6):112
[7] 王留栓: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数据看今日拉美国家高等教育[J].拉丁美洲研究2005(6):53
[9]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从统计数字看世界高等教育[J].教育参政资料,2000(1):49
[10] 张慧洁:高等教育全球化中政府作用的变化[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4(12):14
[11]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华东师范大学比较教育研究所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1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