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化学是典型的实验科学,化学教师对它爱恨交加。爱的是它能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加强学习效果;恨的是化学实验大多较麻烦,要花不少时间和精力,且实验常会用到腐蚀性药品,甚至产生有毒气体,危害师生健康。
如高中必修1中“黑面包实验”,蔗糖遇浓硫酸变黑最终膨胀成一大杯物质,这一过程中产生了具有强烈刺激性气味的气体二氧化硫。虽然实验现象明显,但随之而来的污染让不少同学皱眉、咳嗽,避之不及。
基于种种原因,不少一线老师开始尝试各种自制教具。自制教具不仅补充了许多教材中没有的实验,弥补了一些农村学校教学仪器尚不能很好地满足教学需要的不足,且增强了实验效果和教学效果,培养了教师和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激发兴趣,活跃课堂
九年级的学生刚开始学化学,应抓住机会培养他们的兴趣。如我自制了一套二氧化碳的制取和性质实验装置,让他们看到“清水变牛奶、牛奶又变清水”,干的石蕊试纸不变色、湿的会变红等奇妙变化。种种现象让学生既兴奋又困惑,我及时讲解相关知识,不仅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也提高了他们的兴趣。
增强效果,提高质量
自制教具易取材,饮料瓶、易拉罐、吸管、小药瓶、泡沫塑料、铜丝等都可以成为自制教具的原材料。例如,可让学生用泥巴做成的小球和小木棍制作化学结构模型,对比理解甲烷、乙烯等的结构。
使用生活材料制作的教具,用它们产生化学现象,探索化学变化,学生会倍感亲切。自制教具的制作简单,容易实现人人动手实验,学生一旦成为学习的“主人”,便不再觉得化学理论是空中楼阁,对化学的神秘感破除了,学好化学的信心也就树立起来,课堂上不再拘谨、胆怯。
启迪思维,激励创新
自制教具可较好地填补现有教具的空白,易于突破教材中的重点,实验效果更好。例如:教材中的粉尘爆炸实验一般难以成功,气体不纯的爆炸实验效果不太明显,且容易让学生产生恐惧心理。于是不少教师用空的塑料瓶等自制教具,不仅操作方便,而且成功率高,效果非常好。
自制教具还能突破教学难点,提高教学质量。例如,高中化学必修1学习二氧化硫的性质一节,教材中只提供了漂白性实验。只有理论介绍而无直观的实验感想,学生理解和记忆的效果都不太好。我用牛奶片的空塑料面板等设计了微型实验,节约药品和时间,且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科学对待,勤俭节约
中学生年龄小,好观察,爱动手,而自制教具所用材料大多源于生活,因而老师演示后学生就会产生自己动手做的欲望。这时教师应适时激发引导,使学生产生“如何才能做得更好”的创造动机,引导学生从化学的角度重新认识周围环境中的事物和现象。
例如高中化学教材中有氨气极易溶于水这一喷泉实验,实验完成后老师提出问题,能否用单孔橡皮塞完成实验?有学生提出可用注射器往烧瓶中注水,我让他们课后自制该喷泉实验装置,下次课上演示给大家看。
又如初中化学分子运动——氨分子的扩散实验中,用大烧杯罩住两只分别装有酚酞试液和浓氨水的小烧杯。学生实验时发现,氨水挥发出来的刺激性气味很大,且氨水的用量也较大。于是有学生对这个实验进行了改进:用小烧杯代替大烧杯、用干奶片的空塑料面板代替小烧杯,分别在干奶片的空塑料面板内滴入酚酞试液和浓氨水,将实验微型化,既节省药品又不会产生较大刺激性气味,且实验现象明显。
教师在自制教具过程中,不但要亲自寻找合适的工具、材料,还要考虑解决一些与之相关的问题,培养学生判断、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
化学实验教具是帮助学生接受化学知识的辅助工具,因此,它的制作必须符合化学原理,且必须遵循一定的科学理论。这就要求学生在自制教具的过程中把化学知识很好地应用于实践,然后总结经验,检验自制教具的合理性、科学性及不足。通过反复反馈,既用理论解决了实际问题,又用实践证明了理论的正确,培养了对待知识的科学态度。
同时,还应引导学生变“废”为“宝”,利用生活中的一些废弃物制作教具,既节约成本又能培养学生养成勤俭节约的优良品质。
如高中必修1中“黑面包实验”,蔗糖遇浓硫酸变黑最终膨胀成一大杯物质,这一过程中产生了具有强烈刺激性气味的气体二氧化硫。虽然实验现象明显,但随之而来的污染让不少同学皱眉、咳嗽,避之不及。
基于种种原因,不少一线老师开始尝试各种自制教具。自制教具不仅补充了许多教材中没有的实验,弥补了一些农村学校教学仪器尚不能很好地满足教学需要的不足,且增强了实验效果和教学效果,培养了教师和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激发兴趣,活跃课堂
九年级的学生刚开始学化学,应抓住机会培养他们的兴趣。如我自制了一套二氧化碳的制取和性质实验装置,让他们看到“清水变牛奶、牛奶又变清水”,干的石蕊试纸不变色、湿的会变红等奇妙变化。种种现象让学生既兴奋又困惑,我及时讲解相关知识,不仅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也提高了他们的兴趣。
增强效果,提高质量
自制教具易取材,饮料瓶、易拉罐、吸管、小药瓶、泡沫塑料、铜丝等都可以成为自制教具的原材料。例如,可让学生用泥巴做成的小球和小木棍制作化学结构模型,对比理解甲烷、乙烯等的结构。
使用生活材料制作的教具,用它们产生化学现象,探索化学变化,学生会倍感亲切。自制教具的制作简单,容易实现人人动手实验,学生一旦成为学习的“主人”,便不再觉得化学理论是空中楼阁,对化学的神秘感破除了,学好化学的信心也就树立起来,课堂上不再拘谨、胆怯。
启迪思维,激励创新
自制教具可较好地填补现有教具的空白,易于突破教材中的重点,实验效果更好。例如:教材中的粉尘爆炸实验一般难以成功,气体不纯的爆炸实验效果不太明显,且容易让学生产生恐惧心理。于是不少教师用空的塑料瓶等自制教具,不仅操作方便,而且成功率高,效果非常好。
自制教具还能突破教学难点,提高教学质量。例如,高中化学必修1学习二氧化硫的性质一节,教材中只提供了漂白性实验。只有理论介绍而无直观的实验感想,学生理解和记忆的效果都不太好。我用牛奶片的空塑料面板等设计了微型实验,节约药品和时间,且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科学对待,勤俭节约
中学生年龄小,好观察,爱动手,而自制教具所用材料大多源于生活,因而老师演示后学生就会产生自己动手做的欲望。这时教师应适时激发引导,使学生产生“如何才能做得更好”的创造动机,引导学生从化学的角度重新认识周围环境中的事物和现象。
例如高中化学教材中有氨气极易溶于水这一喷泉实验,实验完成后老师提出问题,能否用单孔橡皮塞完成实验?有学生提出可用注射器往烧瓶中注水,我让他们课后自制该喷泉实验装置,下次课上演示给大家看。
又如初中化学分子运动——氨分子的扩散实验中,用大烧杯罩住两只分别装有酚酞试液和浓氨水的小烧杯。学生实验时发现,氨水挥发出来的刺激性气味很大,且氨水的用量也较大。于是有学生对这个实验进行了改进:用小烧杯代替大烧杯、用干奶片的空塑料面板代替小烧杯,分别在干奶片的空塑料面板内滴入酚酞试液和浓氨水,将实验微型化,既节省药品又不会产生较大刺激性气味,且实验现象明显。
教师在自制教具过程中,不但要亲自寻找合适的工具、材料,还要考虑解决一些与之相关的问题,培养学生判断、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
化学实验教具是帮助学生接受化学知识的辅助工具,因此,它的制作必须符合化学原理,且必须遵循一定的科学理论。这就要求学生在自制教具的过程中把化学知识很好地应用于实践,然后总结经验,检验自制教具的合理性、科学性及不足。通过反复反馈,既用理论解决了实际问题,又用实践证明了理论的正确,培养了对待知识的科学态度。
同时,还应引导学生变“废”为“宝”,利用生活中的一些废弃物制作教具,既节约成本又能培养学生养成勤俭节约的优良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