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上车,走吧》在叙事中舍弃了惯用的成功人生模式,在城市与乡村之间的疏离感中塑造了“都市外乡人”,表现了他们的困惑与迷惘。
【关键词】上车,走吧;都市外乡人;城市;乡村
《上车,走吧》是2000年电影频道出品的一部电视电影,曾获2001年中国电视电影金鸡奖。导演是管虎,主演是高虎、黄渤、陈宁、孙逸飞等,这些在今天已经被人熟知的各路明星在当时还没有那么大的名气,他们本真、质朴的表演使得这部电影风格显得格外平实感人,重温这部电影不仅可以带给我们某种“真实的”感动,电影中对“都市外乡人”的塑造还可以引起观者持续的深思。
电影中讲述的故事并不复杂,正如对电影的简介中所说的那样,《上车,走吧》讲述的是“一个曾经像是发生在我身上,或是曾发生在你身上,也可能是发生在过去亦可能是正在发生的故事”。两个山东农村小伙,刘承强和高明怀着无比激动和兴奋的心情来到北京接替南下打工的表哥的生意——开小巴车。在小巴车老板刘建刚的帮助下,他们顺利地成为北京302沿线私人小巴公交中的司乘人员,开朗、有主见的刘承强负责开车,木讷、拘谨的高明负责售票。由于他们与同处一条运营线的“大头”和“大英子”是竞争对手,又因为他们初来乍到、不熟门路,因此,他们不但生意冷清,还常常遭到“大头”和“大英子”的排挤。在他们一度萌生退意的关键时刻,一名乘客无心的提醒给了他们坚持下去的勇气——通过用家乡话报站名,坐他们小巴车的乘客愈来愈多,两人还因此被记者采访,上了电视。在这期间,高明和在刘建刚饭店打工的四川女孩“小辫子”产生了感情,刘承强也和经常坐他们小巴车的白领丽娟成了相熟的朋友。但是,他们生意的红火遭到了“大头”和“大英子”无比的嫉恨,在一次由“大头”和“大英子”背后使坏造成的交通事故中,刘承强和高明的小巴车被彻底毁坏,很多乘客也受伤被送去医院。尽管幕后肇事者被绳之以法,但他们在北京的生计再次成了问题,与此同时,当上酒吧坐台小姐的小辫子傍了大款,与高明分了手;刘承强的心意也遭到丽娟的委婉拒绝。万念俱灰之下,高明离开北京回了老家,刘承强则留电影开始时,在刘承强略带沧桑感的叙述口吻中,画面表现了刘承强和高明两人无比激动与兴奋地离开家乡的情景,“当时我们还不知道前面是什么在等着我们,但我们毕竟离开了生活二十多年的这个太过熟悉的地方,我们将要去到自小就梦想中的城市——北京,那种离开时的兴奋,到现在仍然记得……”在观众的惯性心理作用下,这个开端似乎预示着两人将要在北京上演一段拼搏、奋斗终获某种成功的故事,但是,随着电影内容的逐步呈现,观众的这种观影心理开始屡屡受挫。初到北京,人生地不熟的两人受人排挤本在意料之中,但他们从始至终从事的也仅是开小巴车这一件工作。尽管开小巴车也曾让他们风光一时,但仅仅通过用家乡话报站名就客源不断,甚至因此被记者采访、上电视就显得过于简单了,与更真实可信的被人挤兑排挤相比,这种暂时的成功看起来是那么虚无缥缈。而在车毁人伤、两人各自情感破裂的遭遇后,高明无奈地回了老家。刘承强选择独自留在北京后,正当我们希望看到他通过努力在北京站住脚的情节时,电影却意外地终止于刘承强做送水工的一个片段以及他将来“一次又一次应聘新的工作”的前景期待中。正像刘承强送高明离开北京的前一天晚上喝醉酒后最自豪的是他们开小巴车时的短暂成功,刘承强送完水站在天桥上想得最多的也是他们开小巴车时高喊“上车,走喽”的畅快。两个人满怀期待地离开故土、外出闯荡,最后的结局却是一个身心俱疲、重新回到家乡,另一个即使坚持下来也不过是重复着一个又一个出卖体力的工作,在他们的经历中,两人兜兜转转却从未彻底远离原点,因此,当电影结尾处再次出现开头那段画面时,我们从刘承强的追忆性话语中体味到的不仅是沧桑感,更是一种无奈感,“当时我们不知道前面是什么在等着我们”,但是现在刘承强知道了,观众也知道了,等着他们的是从梦想跌落现实与无法彻底改变的人生境遇。在许多电视电影作品中不乏这样的故事情节:出身草根的底层人物通过努力奋斗最终获得了金钱、地位等方面的成功。它们对成功叙事模式的因袭在某种程度上遮蔽了不那么美好的社会现实,其积极的作用是给无数出身卑微的人群创造了希望,尽管这种希望有时是虚妄的。但是,《上车,走吧》在还原现实真相的道路上迈出了一大步,它抛弃了虚假的成功叙事模式,以镜像轮回的形态讲述了两个小人物的故事,却将现实中残酷与无奈的一面呈现给了观众,因此,显得特别质朴与真实。
当刘承强和高明初到北京时,尽管北京的“大”让他们有些彷徨无措,但对城市的向往与未知生活的希冀还是让他们感到特别兴奋。“大头”得知他们要来开小巴车后对他们的奚落与嘲笑,车上临时售票员向他们的多收费以及临时住所中为生活奔忙的其他外来人员的轻视,这些让他们感到有些陌生,但他们并没有气馁,而是想着要在北京大干一场。随后,“大头”和“大英子”的排挤导致他们生意冷清,由于拘谨、木讷的高明学不好北京话,也不敢大声揽客,为此,刘承强与高明之间发生了争吵,城市与乡村的区别第一次以语言的形式呈现在他们面前。尽管这次争吵反而在一名乘客的提醒下给他们的生意带来了成功,但它不过是一种暂时的表象而已。当他们高喊着山东方言一路招呼客人上车时,他们脸上洋溢的是无比灿烂的笑容与幸福;当他们被记者采访时,尽管他们略带忸怩但仍难掩兴奋之情;当刘承强对丽娟说喜欢夜晚开车围着北京城兜风时,他体会到的是一种主人意识;当高明与小辫子偎依着坐在商场前的长椅上谈情说爱时,他们与普通的城市情侣似乎也没有什么分别;当刘承强带丽娟郊外游玩,两人嬉戏打闹时,他们之间似乎也变得那样亲密。但是很快,他们就从这场梦一般的经历中清醒了过来:小辫子去了夜总会工作,高明带着饼干去看望她却被她一阵数落,在傍了大款后,小辫子与高明正式提出分手并以“我们俩太不一样了”直言相告;刘承强向丽娟表白,但是丽娟却委婉地拒绝了他;在遭遇车毁人伤后,两人彻底失去了工作。于是,在自以为是的短暂的融入城市甚至驾驭城市的一段风光后,两个人开始意识到自己与城市的距离:面对丽娟的拒绝,刘承强立刻说“我知道我从哪里来”,并安慰同样失意的高明“咱们永远不可能成为城里人”“即使你挣再多钱,穿再好的衣服,你也不是那层人,我们注定是这一层人,真正的城里人,好像离我们永远那么遥远;在送别高明的前一天晚上,尽管酒吧歌手唱着:“我们都是和自己赛跑的人,为了更好的明天拼命努力,追求一种意义非凡的胜利。”但高明面对的却是“怎么着,放弃北京了”的选择,在他对老家的描述中,他将过上一种与城市完全不同的生活方式,尽管没有那么多波澜,但安逸稳定;当刘承强与高明喝醉后在街上溜达时,他们不再赞叹“北京大妹儿”,在“北京是属于我们的,北京是属于我们的人民的”,“北京不是你的,不是我的”,“不是咱的车站”的颠三倒四的话语中,他们开始逐步失去一度以为拥有的归属感。在影片最后,高明回到了家乡,通过刘承强的叙述,我们得知他正在等待孩子的出生。我们无由猜测他是否爱他的妻子与现在的生活,但是通过他与小辫子相恋过程中两次失声的哭泣,我们似乎可以感知到此刻如他平淡生活一样波澜不惊的内心。尽管高明不同于《人生》中的高加林,但他们的人生轨迹却呈现出惊人的相似,都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农村与城市之间的疏离感。而在刘承强身上,我们似乎更可以从他“都市外乡人”的身份上感知这一点:影片结尾处,刘承强给丽娟就职的公司送水,丽娟认出了他的身影并前去追赶,但正如她优雅的城市人身份那样,她也只是优雅地表现了她的急切,而不是不顾一切地追上去;当刘承强站在天桥上观望来来往往的人群时,丽娟出现在她公司的楼顶看着刘承强,但他们之间不是卞之琳“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的优美意境,而是城市人与外乡人之间永远无法消除的距离感,是城市与农村之间永远无法弥合的突兀对立。
【关键词】上车,走吧;都市外乡人;城市;乡村
《上车,走吧》是2000年电影频道出品的一部电视电影,曾获2001年中国电视电影金鸡奖。导演是管虎,主演是高虎、黄渤、陈宁、孙逸飞等,这些在今天已经被人熟知的各路明星在当时还没有那么大的名气,他们本真、质朴的表演使得这部电影风格显得格外平实感人,重温这部电影不仅可以带给我们某种“真实的”感动,电影中对“都市外乡人”的塑造还可以引起观者持续的深思。
电影中讲述的故事并不复杂,正如对电影的简介中所说的那样,《上车,走吧》讲述的是“一个曾经像是发生在我身上,或是曾发生在你身上,也可能是发生在过去亦可能是正在发生的故事”。两个山东农村小伙,刘承强和高明怀着无比激动和兴奋的心情来到北京接替南下打工的表哥的生意——开小巴车。在小巴车老板刘建刚的帮助下,他们顺利地成为北京302沿线私人小巴公交中的司乘人员,开朗、有主见的刘承强负责开车,木讷、拘谨的高明负责售票。由于他们与同处一条运营线的“大头”和“大英子”是竞争对手,又因为他们初来乍到、不熟门路,因此,他们不但生意冷清,还常常遭到“大头”和“大英子”的排挤。在他们一度萌生退意的关键时刻,一名乘客无心的提醒给了他们坚持下去的勇气——通过用家乡话报站名,坐他们小巴车的乘客愈来愈多,两人还因此被记者采访,上了电视。在这期间,高明和在刘建刚饭店打工的四川女孩“小辫子”产生了感情,刘承强也和经常坐他们小巴车的白领丽娟成了相熟的朋友。但是,他们生意的红火遭到了“大头”和“大英子”无比的嫉恨,在一次由“大头”和“大英子”背后使坏造成的交通事故中,刘承强和高明的小巴车被彻底毁坏,很多乘客也受伤被送去医院。尽管幕后肇事者被绳之以法,但他们在北京的生计再次成了问题,与此同时,当上酒吧坐台小姐的小辫子傍了大款,与高明分了手;刘承强的心意也遭到丽娟的委婉拒绝。万念俱灰之下,高明离开北京回了老家,刘承强则留电影开始时,在刘承强略带沧桑感的叙述口吻中,画面表现了刘承强和高明两人无比激动与兴奋地离开家乡的情景,“当时我们还不知道前面是什么在等着我们,但我们毕竟离开了生活二十多年的这个太过熟悉的地方,我们将要去到自小就梦想中的城市——北京,那种离开时的兴奋,到现在仍然记得……”在观众的惯性心理作用下,这个开端似乎预示着两人将要在北京上演一段拼搏、奋斗终获某种成功的故事,但是,随着电影内容的逐步呈现,观众的这种观影心理开始屡屡受挫。初到北京,人生地不熟的两人受人排挤本在意料之中,但他们从始至终从事的也仅是开小巴车这一件工作。尽管开小巴车也曾让他们风光一时,但仅仅通过用家乡话报站名就客源不断,甚至因此被记者采访、上电视就显得过于简单了,与更真实可信的被人挤兑排挤相比,这种暂时的成功看起来是那么虚无缥缈。而在车毁人伤、两人各自情感破裂的遭遇后,高明无奈地回了老家。刘承强选择独自留在北京后,正当我们希望看到他通过努力在北京站住脚的情节时,电影却意外地终止于刘承强做送水工的一个片段以及他将来“一次又一次应聘新的工作”的前景期待中。正像刘承强送高明离开北京的前一天晚上喝醉酒后最自豪的是他们开小巴车时的短暂成功,刘承强送完水站在天桥上想得最多的也是他们开小巴车时高喊“上车,走喽”的畅快。两个人满怀期待地离开故土、外出闯荡,最后的结局却是一个身心俱疲、重新回到家乡,另一个即使坚持下来也不过是重复着一个又一个出卖体力的工作,在他们的经历中,两人兜兜转转却从未彻底远离原点,因此,当电影结尾处再次出现开头那段画面时,我们从刘承强的追忆性话语中体味到的不仅是沧桑感,更是一种无奈感,“当时我们不知道前面是什么在等着我们”,但是现在刘承强知道了,观众也知道了,等着他们的是从梦想跌落现实与无法彻底改变的人生境遇。在许多电视电影作品中不乏这样的故事情节:出身草根的底层人物通过努力奋斗最终获得了金钱、地位等方面的成功。它们对成功叙事模式的因袭在某种程度上遮蔽了不那么美好的社会现实,其积极的作用是给无数出身卑微的人群创造了希望,尽管这种希望有时是虚妄的。但是,《上车,走吧》在还原现实真相的道路上迈出了一大步,它抛弃了虚假的成功叙事模式,以镜像轮回的形态讲述了两个小人物的故事,却将现实中残酷与无奈的一面呈现给了观众,因此,显得特别质朴与真实。
当刘承强和高明初到北京时,尽管北京的“大”让他们有些彷徨无措,但对城市的向往与未知生活的希冀还是让他们感到特别兴奋。“大头”得知他们要来开小巴车后对他们的奚落与嘲笑,车上临时售票员向他们的多收费以及临时住所中为生活奔忙的其他外来人员的轻视,这些让他们感到有些陌生,但他们并没有气馁,而是想着要在北京大干一场。随后,“大头”和“大英子”的排挤导致他们生意冷清,由于拘谨、木讷的高明学不好北京话,也不敢大声揽客,为此,刘承强与高明之间发生了争吵,城市与乡村的区别第一次以语言的形式呈现在他们面前。尽管这次争吵反而在一名乘客的提醒下给他们的生意带来了成功,但它不过是一种暂时的表象而已。当他们高喊着山东方言一路招呼客人上车时,他们脸上洋溢的是无比灿烂的笑容与幸福;当他们被记者采访时,尽管他们略带忸怩但仍难掩兴奋之情;当刘承强对丽娟说喜欢夜晚开车围着北京城兜风时,他体会到的是一种主人意识;当高明与小辫子偎依着坐在商场前的长椅上谈情说爱时,他们与普通的城市情侣似乎也没有什么分别;当刘承强带丽娟郊外游玩,两人嬉戏打闹时,他们之间似乎也变得那样亲密。但是很快,他们就从这场梦一般的经历中清醒了过来:小辫子去了夜总会工作,高明带着饼干去看望她却被她一阵数落,在傍了大款后,小辫子与高明正式提出分手并以“我们俩太不一样了”直言相告;刘承强向丽娟表白,但是丽娟却委婉地拒绝了他;在遭遇车毁人伤后,两人彻底失去了工作。于是,在自以为是的短暂的融入城市甚至驾驭城市的一段风光后,两个人开始意识到自己与城市的距离:面对丽娟的拒绝,刘承强立刻说“我知道我从哪里来”,并安慰同样失意的高明“咱们永远不可能成为城里人”“即使你挣再多钱,穿再好的衣服,你也不是那层人,我们注定是这一层人,真正的城里人,好像离我们永远那么遥远;在送别高明的前一天晚上,尽管酒吧歌手唱着:“我们都是和自己赛跑的人,为了更好的明天拼命努力,追求一种意义非凡的胜利。”但高明面对的却是“怎么着,放弃北京了”的选择,在他对老家的描述中,他将过上一种与城市完全不同的生活方式,尽管没有那么多波澜,但安逸稳定;当刘承强与高明喝醉后在街上溜达时,他们不再赞叹“北京大妹儿”,在“北京是属于我们的,北京是属于我们的人民的”,“北京不是你的,不是我的”,“不是咱的车站”的颠三倒四的话语中,他们开始逐步失去一度以为拥有的归属感。在影片最后,高明回到了家乡,通过刘承强的叙述,我们得知他正在等待孩子的出生。我们无由猜测他是否爱他的妻子与现在的生活,但是通过他与小辫子相恋过程中两次失声的哭泣,我们似乎可以感知到此刻如他平淡生活一样波澜不惊的内心。尽管高明不同于《人生》中的高加林,但他们的人生轨迹却呈现出惊人的相似,都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农村与城市之间的疏离感。而在刘承强身上,我们似乎更可以从他“都市外乡人”的身份上感知这一点:影片结尾处,刘承强给丽娟就职的公司送水,丽娟认出了他的身影并前去追赶,但正如她优雅的城市人身份那样,她也只是优雅地表现了她的急切,而不是不顾一切地追上去;当刘承强站在天桥上观望来来往往的人群时,丽娟出现在她公司的楼顶看着刘承强,但他们之间不是卞之琳“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的优美意境,而是城市人与外乡人之间永远无法消除的距离感,是城市与农村之间永远无法弥合的突兀对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