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化学中的问题解决教学是指以学生自我产生或者教师抛出的化学问题为研究重点,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参与性,在实际问题探究中解决问题,构建知识体系,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过程。在问题解决教学中,学生作为解决问题的真正主体,品尝和体验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乐趣,必然有利于化学的学习;在困惑中思考,在疑问中探究,有益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一、创设情境,让学生想要提出问题
很多课堂中都是教师提出问题,由学生回答,最后教师做出评判。在科学研究中,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能提出问题说明学生已经做了初步思考,发现自身知识体系不能解决所面对的困境。如何让学生发现问题并自主提出问题呢?教师应创设一些真实的化学问题情境,这些情境可以是学生实际生活中的化学现象,也可以是一段相关的视频资料,可以是实验操作过程中的某一实验现象,甚至也可以是某次实验失败的结果。在情境中,学生感到困惑,有需要解决的冲动,才会自主提出问题。让学生创造性地提出问题是问题解决的精髓所在。
例如,在《铁的化合物》的教学中,用FeSO4溶液和NaOH溶液制备Fe(OH)2沉淀时并没有得到白色的Fe(OH)2,得到的却是红褐色沉淀。而按照复分解反应原理就应该产生Fe(OH)2,学生觉得非常困惑。教师引导学生观察铁元素的化合价,学生猜测可能在实验过程中混入了氧化剂,空气中的氧气是一种重要的氧化剂,可能将Fe(OH)2氧化了。教师继续引导学生讨论:①怎样减慢Fe(OH)2的氧化速度,获得Fe(OH)2?②在实验操作方面需要注意什么?③在药品准备中需要有哪些处理?学生相互对问题进行讨论、补充,师生择优选定具体实验方案,共同完成Fe(OH)2的制备实验,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思维能力得到了提高。
二、营造氛围,让学生敢于提出问题
教师的绝对权威性以及长期的一言堂,导致很多学生不敢提出问题。民主、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是学生主动提问的前提,学习自由、学术自由、人格独立是产生问题的基础。学生提出有价值的或者有创意的问题时,教师应该充分予以表扬和鼓励;对于不太符合教学需要的或者比较离奇的问题也不要置之不理,应予以尊重;对提不出问题的学生应予以安慰。教师不该保持高高在上的姿态,要与学生融洽相处,这样的氛围不仅能够激发学生敢于主动提问,而且能引发思考和相互讨论,为进一步发现和提出更有价值的问题创设条件。
例如,在《苯酚》教学中,在苯酚溶液中滴入溴水,刚开始并没有看到白色沉淀,后来才出现白色沉淀。学生讨论“异常”现象后提出,因为溴水的浓度太低,产生的三溴苯酚比较少,根据相似相溶原理,一开始生成的少量三溴苯酚白色沉淀会溶解在过量的苯酚之中。如何解决呢?有的学生说增大溴水的浓度就可以,也有学生采用逆向思维,取几滴苯酚溶液直接滴入较多的溴水中也可以获得较好的结果。
三、传授技巧,让学生善于提出问题
课堂上,教师需要传授给学生寻找问题的技巧,引导学生不要用固定的思维模式去解决问题,更不要轻易地将方法和结论抛给学生,要让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发现,用自己的头脑去分析,从而获得结论。教师在课堂上要循循善诱,指导学生去寻找质疑问难的方法与途径,启发学生重组、改造自己已有的经验和知识体系,不断发现自身存在的尚未能够解决的新问题,从而达到“授人以渔”的目的。
例如,在学习《盐类的水解》时,教师选择典型物质测试其中的pH值,让学生发现有的盐呈酸性,有的盐呈碱性,还有一些呈中性。学生觉得困惑,需要探究其中原理。选择醋酸钠溶液进行分析,学生根据前面所学的电离知识研究溶液中存在哪些离子,如何产生这些离子,醋酸钠溶液呈碱性,说明什么。学生逐步提出自己的观点,将已有知识向实验事实逐步靠拢,寻找其中原因。
四、循循善诱,促学生勇于解决问题
对于比较复杂的综合性问题,学生难免会有畏难情绪,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引领者,必须循循善诱,善于运用各种教学手段来启迪学生获取问题解决的最佳路径。教师将复杂的问题进行拆分,设置一些阶梯,让学生能够努力一把迈上台阶。学生将阶梯性问题与自身记忆中储存的知识有机地联系起来,利用思维的发散性和收敛性来产生一些解决问题的初步设想和方案。在问题得到解决并形成初步结论后,教师要及时跟进,让学生对初步结论进行验证或者通过实验进行检验,由此产生新的问题情境和新的问题,使“问题解决”能够连续地进行下去,实现知识问题的连贯性。如果通过实践检验,其问题解决的过程不正确或不是完全正确,那么还需要重新进入问题解决的步骤,直至全部解决问题。解决问题后的评价由学生自己进行,让学生学会审视和评价自己的工作。
总之,培養和发展学生的问题意识,知识和能力基础以及和谐、民主的氛围固然重要,更重要的是要依靠教师科学的教学方法、高超的教学技巧去教会学生提问的方法,使学生肯于动脑、善于提问、勇于解决问题。
(责任编辑 罗 艳)
一、创设情境,让学生想要提出问题
很多课堂中都是教师提出问题,由学生回答,最后教师做出评判。在科学研究中,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能提出问题说明学生已经做了初步思考,发现自身知识体系不能解决所面对的困境。如何让学生发现问题并自主提出问题呢?教师应创设一些真实的化学问题情境,这些情境可以是学生实际生活中的化学现象,也可以是一段相关的视频资料,可以是实验操作过程中的某一实验现象,甚至也可以是某次实验失败的结果。在情境中,学生感到困惑,有需要解决的冲动,才会自主提出问题。让学生创造性地提出问题是问题解决的精髓所在。
例如,在《铁的化合物》的教学中,用FeSO4溶液和NaOH溶液制备Fe(OH)2沉淀时并没有得到白色的Fe(OH)2,得到的却是红褐色沉淀。而按照复分解反应原理就应该产生Fe(OH)2,学生觉得非常困惑。教师引导学生观察铁元素的化合价,学生猜测可能在实验过程中混入了氧化剂,空气中的氧气是一种重要的氧化剂,可能将Fe(OH)2氧化了。教师继续引导学生讨论:①怎样减慢Fe(OH)2的氧化速度,获得Fe(OH)2?②在实验操作方面需要注意什么?③在药品准备中需要有哪些处理?学生相互对问题进行讨论、补充,师生择优选定具体实验方案,共同完成Fe(OH)2的制备实验,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思维能力得到了提高。
二、营造氛围,让学生敢于提出问题
教师的绝对权威性以及长期的一言堂,导致很多学生不敢提出问题。民主、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是学生主动提问的前提,学习自由、学术自由、人格独立是产生问题的基础。学生提出有价值的或者有创意的问题时,教师应该充分予以表扬和鼓励;对于不太符合教学需要的或者比较离奇的问题也不要置之不理,应予以尊重;对提不出问题的学生应予以安慰。教师不该保持高高在上的姿态,要与学生融洽相处,这样的氛围不仅能够激发学生敢于主动提问,而且能引发思考和相互讨论,为进一步发现和提出更有价值的问题创设条件。
例如,在《苯酚》教学中,在苯酚溶液中滴入溴水,刚开始并没有看到白色沉淀,后来才出现白色沉淀。学生讨论“异常”现象后提出,因为溴水的浓度太低,产生的三溴苯酚比较少,根据相似相溶原理,一开始生成的少量三溴苯酚白色沉淀会溶解在过量的苯酚之中。如何解决呢?有的学生说增大溴水的浓度就可以,也有学生采用逆向思维,取几滴苯酚溶液直接滴入较多的溴水中也可以获得较好的结果。
三、传授技巧,让学生善于提出问题
课堂上,教师需要传授给学生寻找问题的技巧,引导学生不要用固定的思维模式去解决问题,更不要轻易地将方法和结论抛给学生,要让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发现,用自己的头脑去分析,从而获得结论。教师在课堂上要循循善诱,指导学生去寻找质疑问难的方法与途径,启发学生重组、改造自己已有的经验和知识体系,不断发现自身存在的尚未能够解决的新问题,从而达到“授人以渔”的目的。
例如,在学习《盐类的水解》时,教师选择典型物质测试其中的pH值,让学生发现有的盐呈酸性,有的盐呈碱性,还有一些呈中性。学生觉得困惑,需要探究其中原理。选择醋酸钠溶液进行分析,学生根据前面所学的电离知识研究溶液中存在哪些离子,如何产生这些离子,醋酸钠溶液呈碱性,说明什么。学生逐步提出自己的观点,将已有知识向实验事实逐步靠拢,寻找其中原因。
四、循循善诱,促学生勇于解决问题
对于比较复杂的综合性问题,学生难免会有畏难情绪,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引领者,必须循循善诱,善于运用各种教学手段来启迪学生获取问题解决的最佳路径。教师将复杂的问题进行拆分,设置一些阶梯,让学生能够努力一把迈上台阶。学生将阶梯性问题与自身记忆中储存的知识有机地联系起来,利用思维的发散性和收敛性来产生一些解决问题的初步设想和方案。在问题得到解决并形成初步结论后,教师要及时跟进,让学生对初步结论进行验证或者通过实验进行检验,由此产生新的问题情境和新的问题,使“问题解决”能够连续地进行下去,实现知识问题的连贯性。如果通过实践检验,其问题解决的过程不正确或不是完全正确,那么还需要重新进入问题解决的步骤,直至全部解决问题。解决问题后的评价由学生自己进行,让学生学会审视和评价自己的工作。
总之,培養和发展学生的问题意识,知识和能力基础以及和谐、民主的氛围固然重要,更重要的是要依靠教师科学的教学方法、高超的教学技巧去教会学生提问的方法,使学生肯于动脑、善于提问、勇于解决问题。
(责任编辑 罗 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