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时候,夕阳的余晖笼罩了耸立在金黄色江边的石头城,一队牵马的纳西妇女谈笑着走过,一切都还是宋元时期的老样子……
从丽江到宝山乡政府的路属于低等级公路,整条路完全在高山峡谷中穿行,路面狭窄,路况极差。从宝山乡政府再往前十几公里路就到了尽头,在这里可以看清宝山石头城村的地理位置。这是一个典型的江边河谷地带,山壑纵横,河谷幽深,由于独特的地理环境,这里的气候特点被称作“十里不同天”:山头冷凉,河谷干热。宝山石头城东临奔腾咆哮的金沙江,南扼陡绝如削的岩可渡,西依层峦叠嶂的牦牛岭,北踞峭拔险峻的太子关,四周山坡上重叠连绵的梯田,犹如一幅山水画展露在千山万壑之间 。
从公路尽头步行30分钟,穿过一个建在山坡上的村子,就可以看到希望小学。这所希望小学为云南建工集团出资兴建。小学设有6个年级6个教学班,共有70多个学生,石头城里的学龄儿童大多就近在这里上学。在小学旁边有一间小卖部,它解决了包括石头城村在内的附近几个村子人们的日常生活用品的需求。
穿过一个小村子,石头城就在眼前了,它构筑在一个巨大的蘑菇状巨石上,一面临江,三面绝壁,南北各有一城门,南方城门海拔1720米,面对公路,北方城门位置较低,紧临大片梯田,距金沙江约2000米左右。仅西南面有一天然石门与外界相通,出入的小路也是仅三尺左右的羊肠小道。
宝山石头城,纳西话叫拉布鲁盘瓦,意思为宝山白石寨。城中随处可见石屋、石墙、石篱笆、石门、石梯子、石路、石桌、石凳、石床、石灶、石水槽、石盆……房屋、炊灶、床榻、桌凳,甚至水缸、猪槽等都利用天然岩石稍加修凿而成,每一件石器都伴随着人们度过了漫长的岁月,这种“活着”的石文化奇观,实属罕见。 传说这里是纳西族土著的木氏家族发祥地。一个农民给我讲了个这样的神话∶“相传在这块风水宝地上不仅盛产粮米,也辈出不少人才。木天王十分惧怕再有能人猛士夺走他的江山,便派人日夜监视。一天晚上,一颗明星落到江对岸的阿主山上,木天王知道那里真的要出圣人了,急忙带上宝刀,领着兵马到宝山坐镇。一天,突然狂风大作,浓云翻卷,一条闪闪发光的龙从半空中飞向阿主山,一到江边就低头喝起水来。木天王妒火发作,乘龙不备,举起宝刀就砍,一刀便把龙脖子斩断。原来这条龙果真是阿主山圣人的前身。被害后的龙头变成了石头城,龙身变成了阿主山……”那位农民边说边指着江对岸的那座山。这则神话至今仍在族群中流传。纳西族的子民们始终相信这块风水宝地是上苍的安排。
与其它纳西族聚居地一样,这里的民居在房屋结构上和江南水乡般的丽江大研镇一脉相承,排排整整齐齐的瓦房错落有致成阶梯状分布。整个石头城东西宽200米,南北长600米,石城内瓦屋鳞次栉比,巷道纤陌,由西至东有三条明显路径穿村而过。纳西族民居原来多为随岩就势,凿石筑屋,现已多改为土坯或砖瓦结构的房屋。现存的有些房屋的墙体仍靠天然石壁作墙,房屋柱就原生岩石凿磉而立。原来的居民有的在天井里凿石为臼,有的在畜圈内凿石为槽,有在房舍内凿石为缸、为床。石头城已被列为云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政府为了开发旅游正在局部复制重建石头城原貌。
入城门后沿村子最东边的那条石板路走不远,就到了木尚文的家。他是全村最早开私人旅店的,至今仍是惟一的一家。他们全家8口人,有一个带两 层小楼的院子,养了八九头猪,正在喂猪的老奶奶仍穿着元朝时期纳西妇女的服装。著名学者约瑟夫·洛克曾对生活在宝山的纳西妇女做过这样的描述∶当地的纳西人仍旧不大受到外界的影响,妇女仍旧穿着地道的纳西服装,她们系一条家庭所织的,上面有蓝边和蓝色横条及很多皱褶的灰白麻布短裙,耳朵上戴着有大钥匙圈那样大的银耳环,很重的垂饰一直垂到肩膀上。
日暮时分,我们在木尚文家落了脚,这时正好赶上石头城的村民外出干活回来,他们牵着马和牛,回到石头城。由于他们开垦耕种的土地围绕在村子的周围一直延伸到金沙江边,所以生活在石头城的村民一大早就赶着牲畜从北面的城门出城,直到太阳即将下山的时候才回到村子里。这种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原始农耕文化已经延续了近千年。看来,选择巨石建立城堡,除了军事攻防的原因外,也有珍惜土地、合理利用土地的重要因素。我们看到,石头城周围的山坡,凡能开垦处全都被辟为了梯田。王福宝介绍说,宝山的梯田很有独创性,那就是别具一格的自流灌溉系统——不是上田满了流下田,而是在每块田的下面修有暗渠,形成一条由暗渠和水口形成的浇灌网络,堵住暗渠水口,水便会流灌整块田地,满水后打开暗渠水口,再堵上灌田水口,水由暗渠流下,便可以浇灌下层田块——不会产生夺肥的现象。
这里的天气闷热,属于典型的亚热带河谷气候,在长满荒草的旧城墙四周长满了原产于南北美洲的仙人掌,河谷中近乎绸缎般缓慢流动的金沙江更增添了这里的诡异气氛。我们在绿色的田埂上走着,看着农民们在田里劳作。我同一个在田边休息的农民聊天,他问我们从哪里来的,我说北京。他说∶“上个月也有人来这里拍电视,他们的飞机在天上转了很长时间!”他边说边用手向上比划着。我顺着他手指的方向望去,石头城从东面的这个角度看显得异常险峻,那蘑菇状的山体薄薄的像一块石板一样贴在后面浅蓝色的山影上,几间白色的民居像几块精致的积木。
我跟着几位收工的村民回到城里,顺着一条贯穿整个村子的输水管就可以找到木尚文家。这条水管是1976年铺就的,但全村的电是在2000年年底才通上的,听说电话要到今年六七月份才能通上。晚上我在小卖部里看到几十个人围在一起看一台电视。在这个村子里,有电视的毕竟是少数。
晚上,我们坐在木尚文家的院子里品尝他们家自已酿的酒。这些酒是用大麦酿成,装在白色的塑料桶里。几碗酒下肚,酷爱研究地方史的纳西汉子王福宝的话匣子又拉开了∶你知道元跨革囊的典故吗?1253年,成吉思汗的孙子蒙哥命令他的兄弟忽心烈(后来的元世祖)统帅十万大军从宁夏、甘肃,至四川盐源进入云南宁蒗、永宁,到达波涛汹涌的金沙江宝山渡口,乘革囊(就是羊皮筏)及木筏渡江,在渡江之前处营于金沙江东岸的平坦山腰上,现此地仍名处营。他们在水势平缓的地方划筏乘囊,现在那里名为续渡过。在西岸的山坡一直延伸到雪山门关(太子关)现仍名为革囊坡。”正说着,他把我拉到院子里去看革囊坡。革囊坡在夜色下显得深邃而神秘。他接着说∶“当时的纳西族首领麦宗迎降忽必烈,为宝山地区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后来元大军顺利地进攻了云南,包围和灭亡了南宋,统一了全国。”
那天晚上,我没有住在木家的屋里,我抱着睡袋,借着满天的星斗来到石头城最高处的那段残破的城墙上,点上灯,像元朝守城的士兵那样凝望着秦时明月汉时关。在这里,我遇到两个来乘凉的石头城青年。我们聊到石头城,聊到北京,聊到他们的生存状况和想法。他们说去过广东打工,我问为什么又回来了,他说外面其实没意思,在这里呆着也不错,还可以照顾老人。石头城的村民觉得北京非常遥远。我还一步一步告诉他们该怎样坐火车去,但他们仍觉得是个不可实现的梦。我想纳西人千百年来四处迁徙的传统在丽江地区终于消亡了,他们跑遍了大半中国,终于在这里发现了自已的世外桃源。如果说宝山石头城是纳西人迁徙走廊上的一个重要驿站,那纳西人至少在这个驿站里停留了两千年。
第二天是个街天,也就是赶集的日子。石头城里的村民要赶着马步行4个小时到乡政府去做买卖营生。我恐惧那条正在修整中的一般公路,恐惧一条平平整整的省级公路会带走这里的原汁原味。
半夜在城墙上被皎洁的月光照醒,么西河仍在奔流,忽然就哼起一首老歌来∶
古早的古早的古早以前,吾乡的人们就开始懂得向上仰望,吾乡的天空传说就是一片,无所谓的阴天和无所谓的蓝天。古早的古早的古早以前,自吾乡左侧延绵而近的山影,就是一大片泼墨画,紧紧地贴在吾乡人们的脸上。古早的古早的古早以前,世世代代的祖公,就在这片长不出荣华富贵长不出奇迹的土地上,挥撒咸咸的汗水,播下一粒粒种子,繁衍他们那无所谓而认命的子孙。
旅游 资讯
纳西族的前世今生
纳西人古称么西,实际上是羌族的一个支系,先居于今青海甘肃一带,后顺雅砻江而迁居四川盐源木里境内,又顺么西河(金沙江)南下。以狩猎和游牧为生,定居佬伯,就是今天的宝山乡一带。
此地在元朝时为云南行中书省丽江宣抚司宝山州。明清为丽江军民府所辖,而佬伯,据纳西语:佬是人口众多密集的地方,伯是人口繁多后逐步分居外迁的意思,而它的大意为么西人发源地的意思。
在唐朝以后,居于西北的吐蕃及其他一些野蛮民族为了扩大他们的地域,经常侵害佬伯的先民,掠夺佬伯人的财物,迫使佬伯人向么西河的两个方向顺江或溯江迁徙,有的部落顺江而下,在么西河两岸的河谷地带开始了自已的农耕生涯。现在居于宝山石头城的纳西人就是那时迁徙而来后定居在这里的。
在宋初,么西河上游(今中甸三坝一带)的么西人和吐蕃人经常纠纷。后来么西人打败了吐蕃人,扩大了么西人的地域,延伸至德钦、芒康、维西,或邻近剑川兰坪和么西河东岸的永昌(今永宁至永胜一带)等地。而居于西北方的吐蕃人继续延伸领域,一直扩张到河西岸的奉科。雪山门关(今太子关)为吐蕃与么西之界,在丽江城东260里的旧宝山州东北,险峻天成,元太子忽必烈,破雪山门关就是此处,后名为太子关。
从丽江到宝山乡政府的路属于低等级公路,整条路完全在高山峡谷中穿行,路面狭窄,路况极差。从宝山乡政府再往前十几公里路就到了尽头,在这里可以看清宝山石头城村的地理位置。这是一个典型的江边河谷地带,山壑纵横,河谷幽深,由于独特的地理环境,这里的气候特点被称作“十里不同天”:山头冷凉,河谷干热。宝山石头城东临奔腾咆哮的金沙江,南扼陡绝如削的岩可渡,西依层峦叠嶂的牦牛岭,北踞峭拔险峻的太子关,四周山坡上重叠连绵的梯田,犹如一幅山水画展露在千山万壑之间 。
从公路尽头步行30分钟,穿过一个建在山坡上的村子,就可以看到希望小学。这所希望小学为云南建工集团出资兴建。小学设有6个年级6个教学班,共有70多个学生,石头城里的学龄儿童大多就近在这里上学。在小学旁边有一间小卖部,它解决了包括石头城村在内的附近几个村子人们的日常生活用品的需求。
穿过一个小村子,石头城就在眼前了,它构筑在一个巨大的蘑菇状巨石上,一面临江,三面绝壁,南北各有一城门,南方城门海拔1720米,面对公路,北方城门位置较低,紧临大片梯田,距金沙江约2000米左右。仅西南面有一天然石门与外界相通,出入的小路也是仅三尺左右的羊肠小道。
宝山石头城,纳西话叫拉布鲁盘瓦,意思为宝山白石寨。城中随处可见石屋、石墙、石篱笆、石门、石梯子、石路、石桌、石凳、石床、石灶、石水槽、石盆……房屋、炊灶、床榻、桌凳,甚至水缸、猪槽等都利用天然岩石稍加修凿而成,每一件石器都伴随着人们度过了漫长的岁月,这种“活着”的石文化奇观,实属罕见。 传说这里是纳西族土著的木氏家族发祥地。一个农民给我讲了个这样的神话∶“相传在这块风水宝地上不仅盛产粮米,也辈出不少人才。木天王十分惧怕再有能人猛士夺走他的江山,便派人日夜监视。一天晚上,一颗明星落到江对岸的阿主山上,木天王知道那里真的要出圣人了,急忙带上宝刀,领着兵马到宝山坐镇。一天,突然狂风大作,浓云翻卷,一条闪闪发光的龙从半空中飞向阿主山,一到江边就低头喝起水来。木天王妒火发作,乘龙不备,举起宝刀就砍,一刀便把龙脖子斩断。原来这条龙果真是阿主山圣人的前身。被害后的龙头变成了石头城,龙身变成了阿主山……”那位农民边说边指着江对岸的那座山。这则神话至今仍在族群中流传。纳西族的子民们始终相信这块风水宝地是上苍的安排。
与其它纳西族聚居地一样,这里的民居在房屋结构上和江南水乡般的丽江大研镇一脉相承,排排整整齐齐的瓦房错落有致成阶梯状分布。整个石头城东西宽200米,南北长600米,石城内瓦屋鳞次栉比,巷道纤陌,由西至东有三条明显路径穿村而过。纳西族民居原来多为随岩就势,凿石筑屋,现已多改为土坯或砖瓦结构的房屋。现存的有些房屋的墙体仍靠天然石壁作墙,房屋柱就原生岩石凿磉而立。原来的居民有的在天井里凿石为臼,有的在畜圈内凿石为槽,有在房舍内凿石为缸、为床。石头城已被列为云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政府为了开发旅游正在局部复制重建石头城原貌。
入城门后沿村子最东边的那条石板路走不远,就到了木尚文的家。他是全村最早开私人旅店的,至今仍是惟一的一家。他们全家8口人,有一个带两 层小楼的院子,养了八九头猪,正在喂猪的老奶奶仍穿着元朝时期纳西妇女的服装。著名学者约瑟夫·洛克曾对生活在宝山的纳西妇女做过这样的描述∶当地的纳西人仍旧不大受到外界的影响,妇女仍旧穿着地道的纳西服装,她们系一条家庭所织的,上面有蓝边和蓝色横条及很多皱褶的灰白麻布短裙,耳朵上戴着有大钥匙圈那样大的银耳环,很重的垂饰一直垂到肩膀上。
日暮时分,我们在木尚文家落了脚,这时正好赶上石头城的村民外出干活回来,他们牵着马和牛,回到石头城。由于他们开垦耕种的土地围绕在村子的周围一直延伸到金沙江边,所以生活在石头城的村民一大早就赶着牲畜从北面的城门出城,直到太阳即将下山的时候才回到村子里。这种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原始农耕文化已经延续了近千年。看来,选择巨石建立城堡,除了军事攻防的原因外,也有珍惜土地、合理利用土地的重要因素。我们看到,石头城周围的山坡,凡能开垦处全都被辟为了梯田。王福宝介绍说,宝山的梯田很有独创性,那就是别具一格的自流灌溉系统——不是上田满了流下田,而是在每块田的下面修有暗渠,形成一条由暗渠和水口形成的浇灌网络,堵住暗渠水口,水便会流灌整块田地,满水后打开暗渠水口,再堵上灌田水口,水由暗渠流下,便可以浇灌下层田块——不会产生夺肥的现象。
这里的天气闷热,属于典型的亚热带河谷气候,在长满荒草的旧城墙四周长满了原产于南北美洲的仙人掌,河谷中近乎绸缎般缓慢流动的金沙江更增添了这里的诡异气氛。我们在绿色的田埂上走着,看着农民们在田里劳作。我同一个在田边休息的农民聊天,他问我们从哪里来的,我说北京。他说∶“上个月也有人来这里拍电视,他们的飞机在天上转了很长时间!”他边说边用手向上比划着。我顺着他手指的方向望去,石头城从东面的这个角度看显得异常险峻,那蘑菇状的山体薄薄的像一块石板一样贴在后面浅蓝色的山影上,几间白色的民居像几块精致的积木。
我跟着几位收工的村民回到城里,顺着一条贯穿整个村子的输水管就可以找到木尚文家。这条水管是1976年铺就的,但全村的电是在2000年年底才通上的,听说电话要到今年六七月份才能通上。晚上我在小卖部里看到几十个人围在一起看一台电视。在这个村子里,有电视的毕竟是少数。
晚上,我们坐在木尚文家的院子里品尝他们家自已酿的酒。这些酒是用大麦酿成,装在白色的塑料桶里。几碗酒下肚,酷爱研究地方史的纳西汉子王福宝的话匣子又拉开了∶你知道元跨革囊的典故吗?1253年,成吉思汗的孙子蒙哥命令他的兄弟忽心烈(后来的元世祖)统帅十万大军从宁夏、甘肃,至四川盐源进入云南宁蒗、永宁,到达波涛汹涌的金沙江宝山渡口,乘革囊(就是羊皮筏)及木筏渡江,在渡江之前处营于金沙江东岸的平坦山腰上,现此地仍名处营。他们在水势平缓的地方划筏乘囊,现在那里名为续渡过。在西岸的山坡一直延伸到雪山门关(太子关)现仍名为革囊坡。”正说着,他把我拉到院子里去看革囊坡。革囊坡在夜色下显得深邃而神秘。他接着说∶“当时的纳西族首领麦宗迎降忽必烈,为宝山地区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后来元大军顺利地进攻了云南,包围和灭亡了南宋,统一了全国。”
那天晚上,我没有住在木家的屋里,我抱着睡袋,借着满天的星斗来到石头城最高处的那段残破的城墙上,点上灯,像元朝守城的士兵那样凝望着秦时明月汉时关。在这里,我遇到两个来乘凉的石头城青年。我们聊到石头城,聊到北京,聊到他们的生存状况和想法。他们说去过广东打工,我问为什么又回来了,他说外面其实没意思,在这里呆着也不错,还可以照顾老人。石头城的村民觉得北京非常遥远。我还一步一步告诉他们该怎样坐火车去,但他们仍觉得是个不可实现的梦。我想纳西人千百年来四处迁徙的传统在丽江地区终于消亡了,他们跑遍了大半中国,终于在这里发现了自已的世外桃源。如果说宝山石头城是纳西人迁徙走廊上的一个重要驿站,那纳西人至少在这个驿站里停留了两千年。
第二天是个街天,也就是赶集的日子。石头城里的村民要赶着马步行4个小时到乡政府去做买卖营生。我恐惧那条正在修整中的一般公路,恐惧一条平平整整的省级公路会带走这里的原汁原味。
半夜在城墙上被皎洁的月光照醒,么西河仍在奔流,忽然就哼起一首老歌来∶
古早的古早的古早以前,吾乡的人们就开始懂得向上仰望,吾乡的天空传说就是一片,无所谓的阴天和无所谓的蓝天。古早的古早的古早以前,自吾乡左侧延绵而近的山影,就是一大片泼墨画,紧紧地贴在吾乡人们的脸上。古早的古早的古早以前,世世代代的祖公,就在这片长不出荣华富贵长不出奇迹的土地上,挥撒咸咸的汗水,播下一粒粒种子,繁衍他们那无所谓而认命的子孙。
旅游 资讯
纳西族的前世今生
纳西人古称么西,实际上是羌族的一个支系,先居于今青海甘肃一带,后顺雅砻江而迁居四川盐源木里境内,又顺么西河(金沙江)南下。以狩猎和游牧为生,定居佬伯,就是今天的宝山乡一带。
此地在元朝时为云南行中书省丽江宣抚司宝山州。明清为丽江军民府所辖,而佬伯,据纳西语:佬是人口众多密集的地方,伯是人口繁多后逐步分居外迁的意思,而它的大意为么西人发源地的意思。
在唐朝以后,居于西北的吐蕃及其他一些野蛮民族为了扩大他们的地域,经常侵害佬伯的先民,掠夺佬伯人的财物,迫使佬伯人向么西河的两个方向顺江或溯江迁徙,有的部落顺江而下,在么西河两岸的河谷地带开始了自已的农耕生涯。现在居于宝山石头城的纳西人就是那时迁徙而来后定居在这里的。
在宋初,么西河上游(今中甸三坝一带)的么西人和吐蕃人经常纠纷。后来么西人打败了吐蕃人,扩大了么西人的地域,延伸至德钦、芒康、维西,或邻近剑川兰坪和么西河东岸的永昌(今永宁至永胜一带)等地。而居于西北方的吐蕃人继续延伸领域,一直扩张到河西岸的奉科。雪山门关(今太子关)为吐蕃与么西之界,在丽江城东260里的旧宝山州东北,险峻天成,元太子忽必烈,破雪山门关就是此处,后名为太子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