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教育在人类历史上有几千年的历史,在这期间教育技术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很多古老的教育技术仍然在使用,结合着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过程中起到了很好的效果。教育技术的发展也揭示了人类文明的现代化进程,对于今后的教育有着深远影响。
【关键词】教育技术发展教学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03-0029-01
作为教师深切感受着教学技术所带来的教学方式,教学效果的改变,教学技术的发展代表着人类文明的进展,也给予了人类文明的继承和保存一个良好的环境。分析教育技术学的发展历程,可以帮助我们重温人类文明历史,帮助我们结合过去和现在的教学技术应用到现代教学中去,挖掘更多的教学技术去进行教学,使得教学变得更加的丰富,为人类教育增添光彩。
根据塞特乐的说法,人类文明诞生时,教学技术就开始了。最开始的人类教育只是口、手传授,用语言进行传授知识,用手来进行演示,很多知识是关于生存和需要,当然其中也包含了一些集体主义,管理方法等。之后人类开始进行在石头,岩壁等进行刻画,进行教育,有了保存性,让人类文明以文字和画面的形式得以延续。而后的人类开始有了竹简、书籍。开始类似于课堂式的讲解,背诵,还有巡回讲学使得教学技术变得有规律化。之后又有理论联系实际的询问式教学技术,让教学变得更加有实用性。随着考试制度的诞生,教学技术又进入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对所学有了一定的考核标准,来衡量教学技术。教学技术领域也扩大了,德智体美劳各个方面都开始涉及。教学技术除了讲解外,有了一些讨论的性质,谈古论今,教授方法也有一些故事引入,形象比喻,但是总体还是一种古板的教学技术模式。之后有了游学性质的教学技术,可以通过所见所闻进行教学,教学技术变得灵活了一些。从17世纪开始逐渐形成的,以班级教学为认识形式、以书本、粉笔、黑板、图片、模型及口语为媒体的直观技术是较为简单和原始的教育技术,这种技术延伸了很多年,虽然古板,但是也造就了很多优秀人类文明,其中的图片和模型使得教学技术变得有趣;发展阶段(19世纪末-20世纪60年代)——媒体技术兴起与教育心理学理论。在国外有些人将“教育技术”称为“教育中的技术”,在这一阶段以视觉教育和听觉教育为主要特征,给予教学技术现代性,使得教学技术变得新奇,容易让人接受,比如录音机的运用,使得一些教学有所改观。形成阶段(20世纪60年代)——系统技术与教育技术学。60年代初,视听教学领域又出现了新的趋势,它同时受到两个方面的影响,一是传播理论,二是早期的系统理论。香农(shannon)创立的信息论引入教育、教学领域,产生了视听传播学。视听传播学主要涉及学习过程的讯息的设计和使用。传播学的产生,把人们的注意力从“物”引向从信源(教师或视听材料)到受者(学习者)的信息传播过程上来。在传播学渐渐向视听教学渗入的同时,系统论也开始对教育产生作用和影响,特别是语言类的学习,这是一项促进的教学技术。此外,教育是个复杂的系统,它是由教育目的、教育內容、教育媒体、教育方法、教育设施以及教师、学生、管理人员等构成的有机整体。要使教育系统整体发挥到最好,不仅需要各组成部分充分发挥各自的作用,更取决于系统中各要素的最优配合和协调一致。因此逐渐由媒体应用转向了系统设计,由媒体技术进入系统技术阶段。在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兴起的时期,传播学、行为科学、系统设计渗透于教育之中,“教育技术”作为一个独立的科学概念和专门术语逐渐形成。60年代初,Education Technology(教育技术)一词首先在美国一些书刊、杂志中出现,并很快在国际上传播开来。
现代科学的教学技术,有了蓝墨云,实现了线上线下学习,考核一体。习训云,指导学生进行实习等,还有慕课,微课,翻转课堂,还有实地考查教学,实操教学,使得学习方式也变得多样化起来,教学技术丰富多样并且实用性强。课堂上可以有多媒体,用制作的课件、图片、视频进行教学,亦或进行传统的教学,游戏,讲解,练习,指导,分组讨论等等,传统和现代交叉的教学技术,使得教学变得多样,丰富,提升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在现代课堂中,你可以看到传统的黑板、粉笔、教科书、教具模型,有老师的板书,细心讲解。同时也可以看到多媒体中的课件,图片、视频等,也可以看到一些实训机器工具。也会发现学生和老师拿着手机进行针对性学习,也可以看到课堂中正在进行的游戏或者讨论环节。还可以发现学生们对着电脑进行学习,或者几个一组在实训机器周围,由老师进行着指导的学,还有课后对着手机中通过微课、慕课的后续学习,通过蓝墨云实现课后的复习和作业。也有传统的手写作业。或者是对着电脑进行搜集材料来准备下次课的练习。
教学技术一直在发展,改变了以往的教学模式,但是其中也延续和继承了以往的一些教学技术。一些类似身教胜于言教的教学技术到今天还是很有其效果。
参考文献
著作
[1]鲁洁,冯建军.教育转型:理论、机制与建构[M].教育科学出版社,2013(11).
[2]冯建军.中国教育哲学研究:回顾与展望[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8).
【关键词】教育技术发展教学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03-0029-01
作为教师深切感受着教学技术所带来的教学方式,教学效果的改变,教学技术的发展代表着人类文明的进展,也给予了人类文明的继承和保存一个良好的环境。分析教育技术学的发展历程,可以帮助我们重温人类文明历史,帮助我们结合过去和现在的教学技术应用到现代教学中去,挖掘更多的教学技术去进行教学,使得教学变得更加的丰富,为人类教育增添光彩。
根据塞特乐的说法,人类文明诞生时,教学技术就开始了。最开始的人类教育只是口、手传授,用语言进行传授知识,用手来进行演示,很多知识是关于生存和需要,当然其中也包含了一些集体主义,管理方法等。之后人类开始进行在石头,岩壁等进行刻画,进行教育,有了保存性,让人类文明以文字和画面的形式得以延续。而后的人类开始有了竹简、书籍。开始类似于课堂式的讲解,背诵,还有巡回讲学使得教学技术变得有规律化。之后又有理论联系实际的询问式教学技术,让教学变得更加有实用性。随着考试制度的诞生,教学技术又进入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对所学有了一定的考核标准,来衡量教学技术。教学技术领域也扩大了,德智体美劳各个方面都开始涉及。教学技术除了讲解外,有了一些讨论的性质,谈古论今,教授方法也有一些故事引入,形象比喻,但是总体还是一种古板的教学技术模式。之后有了游学性质的教学技术,可以通过所见所闻进行教学,教学技术变得灵活了一些。从17世纪开始逐渐形成的,以班级教学为认识形式、以书本、粉笔、黑板、图片、模型及口语为媒体的直观技术是较为简单和原始的教育技术,这种技术延伸了很多年,虽然古板,但是也造就了很多优秀人类文明,其中的图片和模型使得教学技术变得有趣;发展阶段(19世纪末-20世纪60年代)——媒体技术兴起与教育心理学理论。在国外有些人将“教育技术”称为“教育中的技术”,在这一阶段以视觉教育和听觉教育为主要特征,给予教学技术现代性,使得教学技术变得新奇,容易让人接受,比如录音机的运用,使得一些教学有所改观。形成阶段(20世纪60年代)——系统技术与教育技术学。60年代初,视听教学领域又出现了新的趋势,它同时受到两个方面的影响,一是传播理论,二是早期的系统理论。香农(shannon)创立的信息论引入教育、教学领域,产生了视听传播学。视听传播学主要涉及学习过程的讯息的设计和使用。传播学的产生,把人们的注意力从“物”引向从信源(教师或视听材料)到受者(学习者)的信息传播过程上来。在传播学渐渐向视听教学渗入的同时,系统论也开始对教育产生作用和影响,特别是语言类的学习,这是一项促进的教学技术。此外,教育是个复杂的系统,它是由教育目的、教育內容、教育媒体、教育方法、教育设施以及教师、学生、管理人员等构成的有机整体。要使教育系统整体发挥到最好,不仅需要各组成部分充分发挥各自的作用,更取决于系统中各要素的最优配合和协调一致。因此逐渐由媒体应用转向了系统设计,由媒体技术进入系统技术阶段。在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兴起的时期,传播学、行为科学、系统设计渗透于教育之中,“教育技术”作为一个独立的科学概念和专门术语逐渐形成。60年代初,Education Technology(教育技术)一词首先在美国一些书刊、杂志中出现,并很快在国际上传播开来。
现代科学的教学技术,有了蓝墨云,实现了线上线下学习,考核一体。习训云,指导学生进行实习等,还有慕课,微课,翻转课堂,还有实地考查教学,实操教学,使得学习方式也变得多样化起来,教学技术丰富多样并且实用性强。课堂上可以有多媒体,用制作的课件、图片、视频进行教学,亦或进行传统的教学,游戏,讲解,练习,指导,分组讨论等等,传统和现代交叉的教学技术,使得教学变得多样,丰富,提升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在现代课堂中,你可以看到传统的黑板、粉笔、教科书、教具模型,有老师的板书,细心讲解。同时也可以看到多媒体中的课件,图片、视频等,也可以看到一些实训机器工具。也会发现学生和老师拿着手机进行针对性学习,也可以看到课堂中正在进行的游戏或者讨论环节。还可以发现学生们对着电脑进行学习,或者几个一组在实训机器周围,由老师进行着指导的学,还有课后对着手机中通过微课、慕课的后续学习,通过蓝墨云实现课后的复习和作业。也有传统的手写作业。或者是对着电脑进行搜集材料来准备下次课的练习。
教学技术一直在发展,改变了以往的教学模式,但是其中也延续和继承了以往的一些教学技术。一些类似身教胜于言教的教学技术到今天还是很有其效果。
参考文献
著作
[1]鲁洁,冯建军.教育转型:理论、机制与建构[M].教育科学出版社,2013(11).
[2]冯建军.中国教育哲学研究:回顾与展望[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