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习时报》的读者,以县委书记以上的领导干部为主,科级干部也有人订,厅局级干部大部分都有,省部级以上几乎人手一份。“中南海每期要360多份,还有领导专门向我们要”
这是一张庄重的报纸,也是一张新锐又“尖锐”的报纸。
2012年9月10日的《学习时报》,就展现出这样的面貌。
报纸头版,全文刊登了习近平《在中央党校2012年秋季学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第二版是极具现实针对性的文章— — —《法国对行政权的监督》。
在所有报纸中,《学习时报》因为中央党校校办报刊的特别背景,更因为它对党和国家政策理论的深刻解读,受到国内外的特殊关注。
尽管创刊至今不过13年,但《学习时报》却是一张有传统的报纸。在历史上,以《理论动态》为代表的中央党校校办报刊就曾经扮演重要角色,而今,《学习时报》将这一角色继承并发扬。
掀起真理标准大讨论
无论在中央党校历史上还是中国当代史上,提到对改革开放的推动,《理论动态》都有一席之地。
在改革开放历史上,《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因直指“两个凡是”、开启了真理标准大讨论而彪炳史册。
多数人初识此文,源于1978年5月11日的《光明日报》。当日,《光明日报》以“特约评论员”的署名将全文刊于头版。当日,新华社转发了这篇文章。12日,《人民日报》和《解放军报》同时转载。
实际上,在《光明日报》刊发此文前一天,5月10日,此文首发于《理论动态》第60期。但因为《理论动态》是内部刊物,多数人并不知情。
发表这篇文章时,《理论动态》已创办了将近10个月。1977年6月4日,当时主持中央党校工作的胡耀邦结束了近3个月旨在“拨乱反正”的整风会议。当天上午会议结束后,胡耀邦开了一个小会,说:“要办一个《理论动态》,把一些重大问题搞清楚。”
7月15日,《理论动态》创刊。
理论动态组当时的成员之一沈宝祥告诉《瞭望东方周刊》:“那时胡耀邦就是主编,要写什么文章都是他定的。我们几个人思想还算比较解放的,但还是跟不上他。开始时,我们连文章怎么写都不大会,为了修改文章,胡耀邦一天要找我们好几次,他还给一些同志写提纲。当时约稿也很难,没人敢写。”
考虑到这份刊物的主要读者是高级党政领导干部,每天要看的文件非常多,因此,《理论动态》每期只有1篇文章,5天1期。
第一期,《理论动态》刊出的文章是《“继续革命”问题的探讨》,犹如抛出了一颗重磅炸弹。1977年8月举行的“十一大”,并未否定“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理论动态》此时提出这一话题,无疑冒了很大风险。
“第一期刚开始只印了300份,后来许多领导干部知道后不断打电话来要,就加印了300份。”沈宝祥说。
胡耀邦及理论动态组以其政治勇气和理论敏感,将《理论动态》的影响力迅速提升。“后来每期都增加印数,很快到了2000份。”
其间,这份理论刊物也曾遭遇激烈反对。1977年12月25日,《理论动态》以《无产阶级革命导师反对对自己的不科学评价》为题,编发了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和毛泽东的几条语录。
“中央党校的同事很熟悉,说话没有顾忌。这期文章出来后,有人把我叫到他办公室,拿着报纸对着我问,你们要干什么?矛头针对谁?我跟胡耀邦说了,他说,你问他们要干什么?”沈宝祥说。
面对混沌未开的社会思潮,《理论动态》对于改革的理论和舆论准备进行了相当一段时间的摸索。到《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诞生,拐点降临。
“开始要一个问题一个问题解决,后来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沈宝祥说,“当时总有人说,这样不对,毛主席不是这么说的。那就产生了一个问题,随着拨乱反正的推进,需要一个是与非、对与错的标准。”
由胡耀邦最后审定、《理论动态》首发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起到的正是这个作用。而由此引发的真理标准大讨论,也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准备了思想条件,而这次全会掀开了中国新的一页。
反“左”是重点
1977年12月,也就是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发表前大约半年,胡耀邦离开中央党校,调任中共中央组织部部长。
离开党校前,他专门召集理论动态组的工作人员到办公室,叮嘱大家“要当思想战线的前卫战士”。此后,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他还一直关心和影响着他一手催生的《理论动态》。
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之后,完成了重大历史使命的《理论动态》需要重新起航。
1979年5月3日,胡耀邦同理论动态组谈话时说:《理论动态》如何更好地前进?这要从分析形势起。三中全会前,理论思想界的任务主要是拨乱反正,破的多,这是对的,现在这个任务还没有完成,还要搞。今年主要任务是什么?四个字:“扬帆远征”。重点转移,夺取“四化”建设的胜利。帆扬起来,还有拨乱反正的任务,但侧重点是研究新问题,解决新问题。思想界、理论界、新闻出版界要在扬帆远征中走在前面。
这年,“人权”问题开始成为舆论焦点。从3月起,《北京日报》、《文汇报》、《红旗》杂志等报刊相继发表关于人权的文章。《人民日报》的《情况反映》第1220期(1979年5月12日)以《对人权应作分析》为题,反映了理论界人士的不同意见。
1979年5月15日,胡耀邦阅看《情况反映》后给理论动态组写了如下批语:“吴江同志:请你们写一篇。这个问题确实没有讲清楚,而这是资产阶级向我们进攻的一个口号。”时任中央党校副教育长吴江将这个任务交给了沈宝祥。
由于以前对这个问题没有深入研究,沈宝祥不得不马上“补课”。“我先学习了马列著作中有关人权的论述,又到外交部找联合国关于人权的文件和一些历史文件,还看了洛克的《政府论》、卢梭的《人类文明的起源》、孟德斯鸠的《法的精神》这些书。”
1979年6月25日,《理论动态》第141期发表了沈宝祥的《略谈人权问题》一文。 “这是第一篇比较缜密地讲人权的文章。这篇文章对人权不是采取简单否定的态度,对现实生活中人们提出的人权要求,给予相当程度的肯定。现在来看,这篇文章讲得不彻底,但在当时也不可能彻底。”沈宝祥说。
“后来在中央党校编写基本教材的时候,尊重和保障人权作为一个标题,写进了邓小平理论的教材里。”
1981年6月的十一届六中全会上,胡耀邦当选中共中央总书记。9月29日,他召集理论动态组到中南海勤政殿开了最后一次会。
他说,理论必须联系实际,要密切注意思想动向,抓住当前人们关心的一些实际问题,加以思想的、理论的阐述,作出回答。“尤其是要注意长期以来因受极‘左’思潮影响而形成的一些错误的、模糊的而又急需拨乱反正的问题,更要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高度正本清源。”“反‘左’是此后《理论动态》关注的重点。”沈宝祥说。
1989年春夏之交的北京政治风波之后,《理论动态》又面临新问题。“怎么办?”沈宝祥说,“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写文章介绍邓小平思想,着重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以学资政
1992年,中央党校批准沈宝祥从《理论动态》主编的位子上退休。
7年后,他再次走上了中央党校报刊的工作岗位— — — 1999年,《学习时报》创办,沈宝祥担任筹备小组副组长。同时担任副组长的还有现中央党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研部主任周为民,组长是现中央党校副校长徐伟新。
《学习时报》是继《理论动态》之后,中央党校校办报刊中著名的品牌之一。
周为民告诉《瞭望东方周刊》:“从改革开放、主动参与全球化的大趋势来看,我们有很多重要的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需要研究,这样的背景下,我们要着眼于面向新世纪的改革和现代化进程来推进思想理论建设和理论创新。”
《学习时报》的创办应此而生。以“求真创新、以学资政”为主旨,《学习时报》“需要为各级领导干部提供思想上的学识上的文化上的支持”。
“当时担任中央党校副校长的龚育之很注重一点,希望通过这份报纸来促成党内干部读书的风气。我们讲理论联系实际,依托于读书着眼于问题,首先要有理论,因此读书是一件非常要紧的事情,是关系中国发展大局的重大战略问题。龚育之说过,希望《学习时报》在党内的作用像上世纪80年代《读书》杂志在知识分子中的作用。”周为民说。
这份出身特别的报纸,其分量之重从此可见一斑:报名是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题写,时任中央党校校长胡锦涛撰写了《重视学习,善于学习》的发刊词。
《学习时报》常务副总编钟国兴告诉本刊记者:“胡锦涛同志非常关心《学习时报》。除了发刊词,2001年元旦,他专门为《学习时报》写了新世纪献词。2002年元旦,他再次专门写了文章。除了这些专门给《学习时报》写的文章之外,从1999年到2002年,胡锦涛把文章和讲话独家拿给《学习时报》发的有9篇。”
在这张全党全国唯一专门讲学习的报纸上,中央甚至直接点题,以此引导广大党政干部对重大问题的思考。
2000年6月19日,《学习时报》头版以整版篇幅发表文章《落日的辉煌— — — 17、18世纪全球变局中的“康乾盛世”》。
“这是贯彻江泽民总书记的要求,由郑必坚校长直接组织撰写的。”周为民说。
这篇文章分析了“康乾盛世”之后中国骤然跌落的历史原因。文章刊发后,《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报刊予以转载,文章亦成为各级各地干部的学习资料。
据《学习时报》现任社长兼总编辑肖勤福介绍,一些退休的党和国家领导人将重要文章的首发主动交给《学习时报》。
原中纪委书记吴官正曾经在《学习时报》发文,并特别叮嘱,不要占第一版,发后面就行了。文章后来发在第三版。
肖勤福告诉本刊记者:“《学习时报》生命力之所以强大,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重视。这既是党内的论坛,也是党向社会发声的平台。”
导弹要落地,理论要管用
从创办之日起,《学习时报》经历过多次扩版和栏目调整。
最开始四个版面是国内大局、国际大局、思想理论、文化历史。“实际上是按照中央党校的教学布局来设置的。”钟国兴说。
经过13年的发展,现在《学习时报》的版面已经变化巨大。版面扩充为16版,市场经济、民主法治、社会综合、科学技术、文化教育、中外历史、军事国防、读书治学等版面先后面世。
在版面流变中,报纸“始终关注重大的社会问题”。“我们的导弹要落地,要打空对地导弹,要管用,要落地要开花,对解决实际问题有帮助。”肖勤福说。
版面和栏目所作的调整,也是这份报纸的务实态度的一个体现。
钟国兴说:“国际版原来关注的都是国外热点问题,现在不只关注热点,还要介绍国外的发展经验。比如哈尔滨桥断了,我们马上要看日本、韩国、美国怎么是反思桥梁事故的。”
《学习时报》非常重视案例。在孟连事件和乌坎事件之后,报纸都推出了相关文章。
“历史发展是以一些事件为转折点的,不要以为好多问题挺严重,某些事件就会促成观念乃至社会的转型。如果没有一些事件警醒,就不会有系统总结。各地发生一些群体性事件,我们就研究这些事件的原因,特别是地方政府党委,怎么反思,怎么创新体制机制,拿出系统的解决办法。”钟国兴说。
肖勤福介绍说:“倡导学习者,自身要先学习。党的重大会议后,我们都组织学习研究。报社至今已经坚持4年组织编辑记者到全国各地调研考察,选择有典型性的地点,要经过社里同意把关,跟热点难点焦点结合。”“我们开玩笑说,《学习时报》的记者简称学者。只有自己能够研究问题,才能得其要领。”
值得一提的是,在党校学习的众多党政干部也是《学习时报》重要的思想来源。“报纸每期都会有学员的成果。学员中不少人既有理论素养又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他们分析问题很有特色。”肖勤福说。
为了利用好学员资源,报社鼓励编辑记者参加学员的活动。同时,报社加强与班主任的联系,以此促进与学员的沟通。 “学员的文章注重言以致用。他们的调研文章往往都带有对策性研究,读者愿意看。”肖勤福说。
周为民说:“《学习时报》成为领导干部和知识分子的桥梁,这是我们力图争取的。这两拨人由于职业性质不同,相互之间缺乏理解。位置不同看问题角度不同,不断深化这两部分人的理解是非常重要的,不然往往会形成隔膜,我看你有腐败危险你看我有自由化倾向。了解的话就会发现,在大方向上大家其实都是一致的。”
做大家闺秀
创办之初,中央党校校委明确,《学习时报》是一份提供思想和观点的报纸,不做新闻。
“和当时梁启超办的报纸一样,《学习时报》有论说而无新闻。这可以说不是巧合。当中国社会处在一个大变革时期,在思想理念上、对问题的认识上,存在非常多需要回答的问题。这时候,一份提供思想观点的报纸就能够起作用。梁启超所处的时代是变革时期,中国改革开放也是个深刻的变革时期。”周为民说。
思想性是《学习时报》的一个重要标签,这成为它区别于一般报纸、也区别于一般党报的关键。
钟国兴说:“党报不能成为简单的宣传工具。首先自己要研究问题,要有思想。《学习时报》重视探索研究,要求评论要有内涵,要有比较深入的研究。”
“胡乔木说过,宣传有优劣之分,雅俗之分。改革开放以来,党提出了很多具有重大进步意义的思想论断,但如果仅仅是简单重复中央的论断,重复来重复去,就往往会把深刻的进步意义甚至是革命性的进步意义说成了空话套话。”周为民说。
另一方面,《学习时报》注重学养,以此区别于一般的议论。
“转型时期,社会的自主性开放性在提升,思想活跃,会有很多看法议论。《学习时报》不回避任何尖锐、敏感问题,关键在于要以严谨郑重的态度来观察和认识这些问题,不能空口说白话,貌似很开放很敢说话,其实是无助于推进问题的解决。”周为民说。
“现在很多时候,民众议题引导了媒体议题。但我们还是坚持自己的办报方针,很重要的一条,我们还是党报,要站在建设性的角度,尤其要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肖勤福说。
2010年5月12日,在中央党校2010年春季学期第二批入学学员开学典礼上,国家副主席、中央党校校长习近平发表讲话,要求“努力克服不良文风,积极倡导优良文风”。
《学习时报》对文风问题一贯重视。
肖勤福说:“我们要求组短文,编短文,主题必须鲜明,要有观点。领导干部时间有限,所以要给他们‘压缩饼干’。要去掉‘穿衣戴帽’,言之有物。”
“打个比喻,我们追求的格调是要做大家闺秀,不是小家碧玉,也不是风尘女子,龚育之还加了一句,也不是马列主义老太太。”周为民说。
不东歪西倒
尽管要在经营上自负盈亏,但《学习时报》并不以追求发行量为目标。“作为这样的定位,报纸的作用和影响,并不取决于一般的发行量。”周为民说。
不仅在国内,在国外,《学习时报》也被视为有特殊的政治价值。
“国外对我们的关注度越来越高,转载也越来越多。我们碰到海外研究机构来订阅,还有缺几期让我们补上的。尤其是国外智库,比较重视《学习时报》。”肖勤福说。
“曾经有美国国务院的官员说过,他们主要关注两份中国报纸,一份是《学习时报》,另外一份是安全系统的刊物。”周为民说。
没用几年,《学习时报》已经在立言方面取得了特别的优势。
最为著名的例子是中共中央编译局副局长俞可平的《民主是个好东西》一文。2006年10月,这篇文章首发在《北京日报》。2007年,十七大召开的那年1月,《学习时报》将此文全文转载,关注度之高,超出国界。
“我签过4000多个版,没被上级主管部门批评过一次。”钟国兴说,与此同时,“社会上都认为《学习时报》思想非常解放。”
仅从《学习时报》发表过的一些文章的标题来看,就可知这张报纸不回避尖锐问题不是空谈:《今天干部为什么只能上不能下》、《正确对待党在历史上犯过的错误》、《后备和新提拔干部应率先公示财产》、《个人挂像越多的国家政权越危险》、《对高官进行监督十分必要》、《英明绝伦的领袖替代不了民主宪政》等。
“我们不贴标签,不无限上纲,关键是讲怎么解决问题。今天左右争论不少,我们选择多谈问题。只要中国共产党把问题解决好,‘左’‘右’都影响不了。”钟国兴认为这是《学习时报》能够同时获得多方面认可的关键。
周为民则有另一番看法:“《学习时报》要做的事情就是坚定维护、捍卫、推动改革开放。很多媒体只是提供信息和议论的场所,但学习时报自有立场。多年来,《学习时报》有一个很清晰的基调和方向,不因为任何干扰,不因为今天刮这个风明天刮那个风而东歪西倒,这就是郑必坚说的有主心骨。”
如今,网络突进,传统媒体受到不小的冲击,而《学习时报》在言论上几乎实现“无缝对接”。《学习时报》的文章在网上颇受欢迎,而报纸也频频发表关于网络的文章,如《网络时代绕不开知情权》、《做好网络监督这个时代课题》。
“自从胡耀邦在党校创办《理论动态》,开启真理标准大讨论开始,党校的确形成了这样的传统:改革开放过程中一直是走在解放思想的前列。而党校的特点,也就形成了《学习时报》的性格。”周为民说。
这是一张庄重的报纸,也是一张新锐又“尖锐”的报纸。
2012年9月10日的《学习时报》,就展现出这样的面貌。
报纸头版,全文刊登了习近平《在中央党校2012年秋季学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第二版是极具现实针对性的文章— — —《法国对行政权的监督》。
在所有报纸中,《学习时报》因为中央党校校办报刊的特别背景,更因为它对党和国家政策理论的深刻解读,受到国内外的特殊关注。
尽管创刊至今不过13年,但《学习时报》却是一张有传统的报纸。在历史上,以《理论动态》为代表的中央党校校办报刊就曾经扮演重要角色,而今,《学习时报》将这一角色继承并发扬。
掀起真理标准大讨论
无论在中央党校历史上还是中国当代史上,提到对改革开放的推动,《理论动态》都有一席之地。
在改革开放历史上,《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因直指“两个凡是”、开启了真理标准大讨论而彪炳史册。
多数人初识此文,源于1978年5月11日的《光明日报》。当日,《光明日报》以“特约评论员”的署名将全文刊于头版。当日,新华社转发了这篇文章。12日,《人民日报》和《解放军报》同时转载。
实际上,在《光明日报》刊发此文前一天,5月10日,此文首发于《理论动态》第60期。但因为《理论动态》是内部刊物,多数人并不知情。
发表这篇文章时,《理论动态》已创办了将近10个月。1977年6月4日,当时主持中央党校工作的胡耀邦结束了近3个月旨在“拨乱反正”的整风会议。当天上午会议结束后,胡耀邦开了一个小会,说:“要办一个《理论动态》,把一些重大问题搞清楚。”
7月15日,《理论动态》创刊。
理论动态组当时的成员之一沈宝祥告诉《瞭望东方周刊》:“那时胡耀邦就是主编,要写什么文章都是他定的。我们几个人思想还算比较解放的,但还是跟不上他。开始时,我们连文章怎么写都不大会,为了修改文章,胡耀邦一天要找我们好几次,他还给一些同志写提纲。当时约稿也很难,没人敢写。”
考虑到这份刊物的主要读者是高级党政领导干部,每天要看的文件非常多,因此,《理论动态》每期只有1篇文章,5天1期。
第一期,《理论动态》刊出的文章是《“继续革命”问题的探讨》,犹如抛出了一颗重磅炸弹。1977年8月举行的“十一大”,并未否定“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理论动态》此时提出这一话题,无疑冒了很大风险。
“第一期刚开始只印了300份,后来许多领导干部知道后不断打电话来要,就加印了300份。”沈宝祥说。
胡耀邦及理论动态组以其政治勇气和理论敏感,将《理论动态》的影响力迅速提升。“后来每期都增加印数,很快到了2000份。”
其间,这份理论刊物也曾遭遇激烈反对。1977年12月25日,《理论动态》以《无产阶级革命导师反对对自己的不科学评价》为题,编发了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和毛泽东的几条语录。
“中央党校的同事很熟悉,说话没有顾忌。这期文章出来后,有人把我叫到他办公室,拿着报纸对着我问,你们要干什么?矛头针对谁?我跟胡耀邦说了,他说,你问他们要干什么?”沈宝祥说。
面对混沌未开的社会思潮,《理论动态》对于改革的理论和舆论准备进行了相当一段时间的摸索。到《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诞生,拐点降临。
“开始要一个问题一个问题解决,后来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沈宝祥说,“当时总有人说,这样不对,毛主席不是这么说的。那就产生了一个问题,随着拨乱反正的推进,需要一个是与非、对与错的标准。”
由胡耀邦最后审定、《理论动态》首发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起到的正是这个作用。而由此引发的真理标准大讨论,也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准备了思想条件,而这次全会掀开了中国新的一页。
反“左”是重点
1977年12月,也就是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发表前大约半年,胡耀邦离开中央党校,调任中共中央组织部部长。
离开党校前,他专门召集理论动态组的工作人员到办公室,叮嘱大家“要当思想战线的前卫战士”。此后,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他还一直关心和影响着他一手催生的《理论动态》。
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之后,完成了重大历史使命的《理论动态》需要重新起航。
1979年5月3日,胡耀邦同理论动态组谈话时说:《理论动态》如何更好地前进?这要从分析形势起。三中全会前,理论思想界的任务主要是拨乱反正,破的多,这是对的,现在这个任务还没有完成,还要搞。今年主要任务是什么?四个字:“扬帆远征”。重点转移,夺取“四化”建设的胜利。帆扬起来,还有拨乱反正的任务,但侧重点是研究新问题,解决新问题。思想界、理论界、新闻出版界要在扬帆远征中走在前面。
这年,“人权”问题开始成为舆论焦点。从3月起,《北京日报》、《文汇报》、《红旗》杂志等报刊相继发表关于人权的文章。《人民日报》的《情况反映》第1220期(1979年5月12日)以《对人权应作分析》为题,反映了理论界人士的不同意见。
1979年5月15日,胡耀邦阅看《情况反映》后给理论动态组写了如下批语:“吴江同志:请你们写一篇。这个问题确实没有讲清楚,而这是资产阶级向我们进攻的一个口号。”时任中央党校副教育长吴江将这个任务交给了沈宝祥。
由于以前对这个问题没有深入研究,沈宝祥不得不马上“补课”。“我先学习了马列著作中有关人权的论述,又到外交部找联合国关于人权的文件和一些历史文件,还看了洛克的《政府论》、卢梭的《人类文明的起源》、孟德斯鸠的《法的精神》这些书。”
1979年6月25日,《理论动态》第141期发表了沈宝祥的《略谈人权问题》一文。 “这是第一篇比较缜密地讲人权的文章。这篇文章对人权不是采取简单否定的态度,对现实生活中人们提出的人权要求,给予相当程度的肯定。现在来看,这篇文章讲得不彻底,但在当时也不可能彻底。”沈宝祥说。
“后来在中央党校编写基本教材的时候,尊重和保障人权作为一个标题,写进了邓小平理论的教材里。”
1981年6月的十一届六中全会上,胡耀邦当选中共中央总书记。9月29日,他召集理论动态组到中南海勤政殿开了最后一次会。
他说,理论必须联系实际,要密切注意思想动向,抓住当前人们关心的一些实际问题,加以思想的、理论的阐述,作出回答。“尤其是要注意长期以来因受极‘左’思潮影响而形成的一些错误的、模糊的而又急需拨乱反正的问题,更要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高度正本清源。”“反‘左’是此后《理论动态》关注的重点。”沈宝祥说。
1989年春夏之交的北京政治风波之后,《理论动态》又面临新问题。“怎么办?”沈宝祥说,“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写文章介绍邓小平思想,着重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以学资政
1992年,中央党校批准沈宝祥从《理论动态》主编的位子上退休。
7年后,他再次走上了中央党校报刊的工作岗位— — — 1999年,《学习时报》创办,沈宝祥担任筹备小组副组长。同时担任副组长的还有现中央党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研部主任周为民,组长是现中央党校副校长徐伟新。
《学习时报》是继《理论动态》之后,中央党校校办报刊中著名的品牌之一。
周为民告诉《瞭望东方周刊》:“从改革开放、主动参与全球化的大趋势来看,我们有很多重要的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需要研究,这样的背景下,我们要着眼于面向新世纪的改革和现代化进程来推进思想理论建设和理论创新。”
《学习时报》的创办应此而生。以“求真创新、以学资政”为主旨,《学习时报》“需要为各级领导干部提供思想上的学识上的文化上的支持”。
“当时担任中央党校副校长的龚育之很注重一点,希望通过这份报纸来促成党内干部读书的风气。我们讲理论联系实际,依托于读书着眼于问题,首先要有理论,因此读书是一件非常要紧的事情,是关系中国发展大局的重大战略问题。龚育之说过,希望《学习时报》在党内的作用像上世纪80年代《读书》杂志在知识分子中的作用。”周为民说。
这份出身特别的报纸,其分量之重从此可见一斑:报名是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题写,时任中央党校校长胡锦涛撰写了《重视学习,善于学习》的发刊词。
《学习时报》常务副总编钟国兴告诉本刊记者:“胡锦涛同志非常关心《学习时报》。除了发刊词,2001年元旦,他专门为《学习时报》写了新世纪献词。2002年元旦,他再次专门写了文章。除了这些专门给《学习时报》写的文章之外,从1999年到2002年,胡锦涛把文章和讲话独家拿给《学习时报》发的有9篇。”
在这张全党全国唯一专门讲学习的报纸上,中央甚至直接点题,以此引导广大党政干部对重大问题的思考。
2000年6月19日,《学习时报》头版以整版篇幅发表文章《落日的辉煌— — — 17、18世纪全球变局中的“康乾盛世”》。
“这是贯彻江泽民总书记的要求,由郑必坚校长直接组织撰写的。”周为民说。
这篇文章分析了“康乾盛世”之后中国骤然跌落的历史原因。文章刊发后,《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报刊予以转载,文章亦成为各级各地干部的学习资料。
据《学习时报》现任社长兼总编辑肖勤福介绍,一些退休的党和国家领导人将重要文章的首发主动交给《学习时报》。
原中纪委书记吴官正曾经在《学习时报》发文,并特别叮嘱,不要占第一版,发后面就行了。文章后来发在第三版。
肖勤福告诉本刊记者:“《学习时报》生命力之所以强大,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重视。这既是党内的论坛,也是党向社会发声的平台。”
导弹要落地,理论要管用
从创办之日起,《学习时报》经历过多次扩版和栏目调整。
最开始四个版面是国内大局、国际大局、思想理论、文化历史。“实际上是按照中央党校的教学布局来设置的。”钟国兴说。
经过13年的发展,现在《学习时报》的版面已经变化巨大。版面扩充为16版,市场经济、民主法治、社会综合、科学技术、文化教育、中外历史、军事国防、读书治学等版面先后面世。
在版面流变中,报纸“始终关注重大的社会问题”。“我们的导弹要落地,要打空对地导弹,要管用,要落地要开花,对解决实际问题有帮助。”肖勤福说。
版面和栏目所作的调整,也是这份报纸的务实态度的一个体现。
钟国兴说:“国际版原来关注的都是国外热点问题,现在不只关注热点,还要介绍国外的发展经验。比如哈尔滨桥断了,我们马上要看日本、韩国、美国怎么是反思桥梁事故的。”
《学习时报》非常重视案例。在孟连事件和乌坎事件之后,报纸都推出了相关文章。
“历史发展是以一些事件为转折点的,不要以为好多问题挺严重,某些事件就会促成观念乃至社会的转型。如果没有一些事件警醒,就不会有系统总结。各地发生一些群体性事件,我们就研究这些事件的原因,特别是地方政府党委,怎么反思,怎么创新体制机制,拿出系统的解决办法。”钟国兴说。
肖勤福介绍说:“倡导学习者,自身要先学习。党的重大会议后,我们都组织学习研究。报社至今已经坚持4年组织编辑记者到全国各地调研考察,选择有典型性的地点,要经过社里同意把关,跟热点难点焦点结合。”“我们开玩笑说,《学习时报》的记者简称学者。只有自己能够研究问题,才能得其要领。”
值得一提的是,在党校学习的众多党政干部也是《学习时报》重要的思想来源。“报纸每期都会有学员的成果。学员中不少人既有理论素养又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他们分析问题很有特色。”肖勤福说。
为了利用好学员资源,报社鼓励编辑记者参加学员的活动。同时,报社加强与班主任的联系,以此促进与学员的沟通。 “学员的文章注重言以致用。他们的调研文章往往都带有对策性研究,读者愿意看。”肖勤福说。
周为民说:“《学习时报》成为领导干部和知识分子的桥梁,这是我们力图争取的。这两拨人由于职业性质不同,相互之间缺乏理解。位置不同看问题角度不同,不断深化这两部分人的理解是非常重要的,不然往往会形成隔膜,我看你有腐败危险你看我有自由化倾向。了解的话就会发现,在大方向上大家其实都是一致的。”
做大家闺秀
创办之初,中央党校校委明确,《学习时报》是一份提供思想和观点的报纸,不做新闻。
“和当时梁启超办的报纸一样,《学习时报》有论说而无新闻。这可以说不是巧合。当中国社会处在一个大变革时期,在思想理念上、对问题的认识上,存在非常多需要回答的问题。这时候,一份提供思想观点的报纸就能够起作用。梁启超所处的时代是变革时期,中国改革开放也是个深刻的变革时期。”周为民说。
思想性是《学习时报》的一个重要标签,这成为它区别于一般报纸、也区别于一般党报的关键。
钟国兴说:“党报不能成为简单的宣传工具。首先自己要研究问题,要有思想。《学习时报》重视探索研究,要求评论要有内涵,要有比较深入的研究。”
“胡乔木说过,宣传有优劣之分,雅俗之分。改革开放以来,党提出了很多具有重大进步意义的思想论断,但如果仅仅是简单重复中央的论断,重复来重复去,就往往会把深刻的进步意义甚至是革命性的进步意义说成了空话套话。”周为民说。
另一方面,《学习时报》注重学养,以此区别于一般的议论。
“转型时期,社会的自主性开放性在提升,思想活跃,会有很多看法议论。《学习时报》不回避任何尖锐、敏感问题,关键在于要以严谨郑重的态度来观察和认识这些问题,不能空口说白话,貌似很开放很敢说话,其实是无助于推进问题的解决。”周为民说。
“现在很多时候,民众议题引导了媒体议题。但我们还是坚持自己的办报方针,很重要的一条,我们还是党报,要站在建设性的角度,尤其要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肖勤福说。
2010年5月12日,在中央党校2010年春季学期第二批入学学员开学典礼上,国家副主席、中央党校校长习近平发表讲话,要求“努力克服不良文风,积极倡导优良文风”。
《学习时报》对文风问题一贯重视。
肖勤福说:“我们要求组短文,编短文,主题必须鲜明,要有观点。领导干部时间有限,所以要给他们‘压缩饼干’。要去掉‘穿衣戴帽’,言之有物。”
“打个比喻,我们追求的格调是要做大家闺秀,不是小家碧玉,也不是风尘女子,龚育之还加了一句,也不是马列主义老太太。”周为民说。
不东歪西倒
尽管要在经营上自负盈亏,但《学习时报》并不以追求发行量为目标。“作为这样的定位,报纸的作用和影响,并不取决于一般的发行量。”周为民说。
不仅在国内,在国外,《学习时报》也被视为有特殊的政治价值。
“国外对我们的关注度越来越高,转载也越来越多。我们碰到海外研究机构来订阅,还有缺几期让我们补上的。尤其是国外智库,比较重视《学习时报》。”肖勤福说。
“曾经有美国国务院的官员说过,他们主要关注两份中国报纸,一份是《学习时报》,另外一份是安全系统的刊物。”周为民说。
没用几年,《学习时报》已经在立言方面取得了特别的优势。
最为著名的例子是中共中央编译局副局长俞可平的《民主是个好东西》一文。2006年10月,这篇文章首发在《北京日报》。2007年,十七大召开的那年1月,《学习时报》将此文全文转载,关注度之高,超出国界。
“我签过4000多个版,没被上级主管部门批评过一次。”钟国兴说,与此同时,“社会上都认为《学习时报》思想非常解放。”
仅从《学习时报》发表过的一些文章的标题来看,就可知这张报纸不回避尖锐问题不是空谈:《今天干部为什么只能上不能下》、《正确对待党在历史上犯过的错误》、《后备和新提拔干部应率先公示财产》、《个人挂像越多的国家政权越危险》、《对高官进行监督十分必要》、《英明绝伦的领袖替代不了民主宪政》等。
“我们不贴标签,不无限上纲,关键是讲怎么解决问题。今天左右争论不少,我们选择多谈问题。只要中国共产党把问题解决好,‘左’‘右’都影响不了。”钟国兴认为这是《学习时报》能够同时获得多方面认可的关键。
周为民则有另一番看法:“《学习时报》要做的事情就是坚定维护、捍卫、推动改革开放。很多媒体只是提供信息和议论的场所,但学习时报自有立场。多年来,《学习时报》有一个很清晰的基调和方向,不因为任何干扰,不因为今天刮这个风明天刮那个风而东歪西倒,这就是郑必坚说的有主心骨。”
如今,网络突进,传统媒体受到不小的冲击,而《学习时报》在言论上几乎实现“无缝对接”。《学习时报》的文章在网上颇受欢迎,而报纸也频频发表关于网络的文章,如《网络时代绕不开知情权》、《做好网络监督这个时代课题》。
“自从胡耀邦在党校创办《理论动态》,开启真理标准大讨论开始,党校的确形成了这样的传统:改革开放过程中一直是走在解放思想的前列。而党校的特点,也就形成了《学习时报》的性格。”周为民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