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美元霸权看美国低储蓄的消费模式

来源 :金融教学与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51386779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美国次贷危机的爆发与当前“美元本位制”的国际货币体系和美国的消费模式有密切的关系。美元霸权下的美元供给机制,一方面使美国成为最大的国际债务国,另一方面也催生了美国超前消费的消费模式以及相应的国际经济增长格局,而建立在美元霸权基础之上的国际金融格局又支撑着美国超前消费的消费需求,并且推动了全球市场经济的膨胀。次贷危机的爆发使美元本位隐含的矛盾和问题日益凸显,世界经济发展也充斥着不稳定因素。
  关键词:美元霸权;美元供给机制;美国消费模式
  中图分类号:F01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544(2009)06-0035-03
  
  一、研究背景
  
  自从美国次贷危机爆发至今。人们一直在讨论危机爆发的深层原因。前世界银行负责经济发展的高级副行长兼首席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美国人约瑟夫·斯蒂格利茨(2007)在法国《回声报》上发表文章指出,美国当前的次级抵押贷款市场危机与过去所实行的低利率政策有关。林毅夫(2008)认为,金融危机之所以发展到目前阶段,与美国政府没有很好处理2001年互联网泡沫破灭有关。Sfiglitz(2007)认为,提供虚假信息的动机和利益的冲突、承担过量风险、欺诈性行为是这次次贷危机爆发的三大原因。刘英奎(2008)认为,银行和金融机构的违规操作为危机埋下了祸根。为了满足证券化的市场需求,银行及一些贷款机构不断放松对次贷的闭合条件,造成了证券化的基础资产的未来现金流风险飙升。但更多的学者通过对美国经济运行相关数据的分析(李石凯,2007),认为造成美国次贷危机的根本性原因在于长期以来美国不断下降的储蓄率。持有类似观点的还有李若谷、冯春平(2008),认为这是美国内外部经济失调的结果。进一步讲,次贷危机从根本上说是次贷市场过度发展后的自我修正。巴曙松、李胜利(2008)认为,全球性的经济金融结构失衡才是此次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美国的消费理念与这场影响深远的金融危机脱不了关系,美国依靠美元的特殊地位,向外过度举债发展,向内过度贷款消费,这种寅吃卯粮的消费模式和赤字政策最终给美国及全世界酿成苦果。2009年3月13日中国人民银行刚刚公布的《2008年国际金融市场报告》在分析本次国际金融危机的根源时表示,美国低储蓄高消费的经济模式不合理;美国这种以低储蓄高消费为主的债务型经济运行模式,是引发危机的经济根源。但是仔细分析,却发现,美国债务型经济运行模式形成的根源是美元的国际货币地位,即美元霸权。
  在对“美元本位制”的国际货币体系重新审视、反思的同时,笔者也发现,美国高消费低储蓄的消费模式也与美元霸权有着密切的联系。在反思次贷危机的大背景下来研究美元霸权与美国高消费低储蓄的消费模式的内在联系显得很有意义,因此本文将从美元霸权人手来分析美国的高消费低储蓄的消费模式。
  
  二、美元霸权的形成
  
  美元霸权地位的建立经历了相当长的历史过程,美国经历了独立战争后100多年的发展,到20世纪初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工业国,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债务国。自此以后,美国经历了由债务国到债权国再到债务国的转变,同时经历了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一顺一逆到一逆一顺的变化,引起这些变化的正是美元国际地位以及国际货币体系的变更。
  (一)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初步确立了美元的霸权地位
  目前美元本位的国际货币体系是在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后逐渐建立起来的。但是美元的霸权地位却在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前就已基本确立。1945年,44个国家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州的布雷顿森林签署了《布雷顿森林协定》,建立起效仿战前金本位制的国际货币体系。新的体系仍以金本位为基础,以美元作为最主要的国际储备货币,美元直接与黄金挂钩,各国货币则与美元挂钩,并可按35美元一盎司的官方价格向美国兑换黄金。布雷顿森林体系的这种制度安排赋予了美元作为黄金等价物的地位。进一步而言,由于各国货币不能直接兑换黄金、必须通过美元为中介而与黄金间接地挂钩,这就使得美元成了国际货币体系中的中心货币。不仅如此,由于在国际贸易与跨国投资中越来越频繁地使用美元结算与周转,世界各国的国际储备资产也迅速地从黄金转变为美元。正是因为国际储备体系的这种变化,美元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霸权地位也就逐步得以确立。
  (二)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瓦解加强了美元的霸权地位
  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后,黄金因受其产量的制约,不可能再次作为国际贸易与资本流动的支付手段。美元则不同,由于在之前的近30年里,美元一直是国际货币体系的中心货币,各国实际上已对美元作为主要支付手段产生了强烈的路径依赖,而世界上其他国家的货币也缺乏挑战美元霸权地位的实力,所以在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以后,美元不仅摆脱了黄金的束缚,还取代黄金成为世界的本位货币。从此以后,美元不再以黄金代表者的身份出现在人们的视野里,而是直接成了世界财富的代表。世界许多国家都采用钉住美元的汇率政策,外汇储备也多以美元资产为主,此时的不同只是由“金本位”转变为以美国国家信用作担保,美元的背后没有了黄金或实物资产的支撑,美元的发行摆脱了黄金储量的制约。在这个过程中,美元失去的是“黄金枷锁”,得到的是难以估量的霸权利益。
  
  三、美元霸权导致高消费低储蓄
  
  通过布雷顿森林体系,美元霸权的地位确定并得到加强。美国发达的金融体系,形成了美国独特的经济金融增长模式。
  (一)美国经济金融增长的循环模式
  美国经济金融增长的循环模式的开端是资产价格的上涨。资产价格上涨会产生两个效应:财富效应和金融机构资产负债表的改善,使得美元的创造、信贷便利性增强,储蓄率下降,消费率提高。消费的提高拉动了美国的经济增长,金融机构资产负债表进一步改善,同时资产价格进一步上涨。如此往复,构成美国经济金融增长的内循环。由于美元霸权以及美国在全球的经济地位,美国的经济增长会带动全球的经济增长,带来美元需求的增加,随着美元现金回流到美国,或买美国的国债,或买美国的股票,这又会产生财富效应,并且回流的资金又构成了美元创造的新的组成部分,这就是美国经济金融增长的外循环(见图1)。
  


  从图1可以看出,美国经济金融增长的内循环与外循环是紧密联系、相互影响的。下面主要从美元霸权的角度分析美国经济金融增长的外循环,即美元霸权下的美元供给机制。
  (二)美元霸权下的美元供给机制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及新兴经济体的快速发展,美国通过不断发行美元来满足世界经济增长对国际储备的需求。一方面使美国对外负债不断累积,使美国成为最大的国际债务国,另一方面也催生了美国超前消费的消费模式以及相应的国际经济增长格局。这就像是一个硬币的两面,建立在美元霸权基础上的国际金融格局,支撑着美国超前消费的消费需求,并由此创造了许多国家的经济奇迹,推动了全球市场 经济的膨胀。
  具体来讲,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之后,美元的国际地位不降反升,这主要表现为美元成为国际主要储备货币、主要结算货币和主要外汇交易货币。美元不仅摆脱了黄金的束缚,而且取代了黄金占据世界货币的地位,并且在与黄金脱钩后,美国可以不再受货币纪律的约束,可以通过扩大美元发行来谋私。不幸的是,过量发行的美元必将造成全球流动性泛滥,从而导致全球经济的泡沫化。
  从美国的角度来看,它可以通过一系列的扩张财政政策(减税)和扩张货币政策(降息)来刺激本国的居民消费和企业投资,借以达到提高企业竞争力,增强居民福利和促进经济增长之目的,由此产生的巨额财政赤字和贸易逆差则通过增加货币发行来加以平衡。而从世界其他国家的角度来看,美国超额发行的美元以贸易顺差的形式流入贸易伙伴国,当顺差处在一个可接受的范围内,顺差美元的流入对东道国的经济增长是存在正向推动作用的,但是,随着美元发行量的不断增加,全世界的美元供给越来越多,当东道主无力冲销流入的外汇储备时,那么过多的外汇流入就会对东道国的经济产生两个效应:其一是美元的回流效应,即作为外汇储备的美元通过购买美国国债等渠道从贸易顺差国向美国回流的效应,这等于贸易顺差国对美国进行再融资,从而会刺激更多的美元供给;其二是报酬递减效应,即随着贸易顺差和储备增加,东道国资本的边际报酬将趋于下降。有这样两个效应,美国便可以在长时间内利用扩张性的宏观经济政策谋私,而让全世界为其分担这些政策实施的成本。而正是这种美元供给机制,使得世界经济的不平衡成为了必然。中国等发展中国家是高储蓄低消费,美国等发达国家是高消费低储蓄。美国等富国靠穷国的钱来过日子,同时在借钱中带动了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进而带动了美元的需求,进而维持了美元的这种供给机制。
  总之,美元本位制的内在缺陷为美国的负债经济模式和海外扩张的经济策略提供了天然基础。一方面,随着美国本土制造业为降低成本不断向境外市场转移,美国必须更多地依靠进口国外商品来满足消费,通过国际贸易结算向世界不断输出美元,形成了美国经常项目的持续逆差和资源输出国的经常项目盈余;另一方面,其他国家出于对美元的需求,大量投资美国债券或其他以美元计价的资产来保值增值。美元随之又回流进了美国国库。由此便形成了著名的美国债务经济循环圈:美国根本无需通过改善贸易结构来解决经常项目逆差,只要美元霸权地位不变,美国就可以通过单方面印钞或发债的方式来弥补赤字,而美元的通货膨胀和贬值也随之输送到了世界各个角落,让全球财富为美国的过度消费买单。此外,为了吸引其他国家将资本盈余投入到美国市场中为其高负债融资,美国通过保持强势美元地位、提高资产回报率等政策大肆吸引海外资本购买美元资产。随着各国的美元储备或净储蓄源源不断地流入美国市场,美国资本项目盈余正好平衡了经常项目赤字,不断流入的美元又为美国经济增长和对外投资提供了动力。加剧了美国国内高消费低储蓄的失衡局面,让美国走上了依靠举债推动经济繁荣的不归路。
  (三)美元供给机制下形成的高消费低储蓄
  通过与新兴经济体之间进行的美元供给循环,美国获得了以消费带动的经济繁荣,同时也积累了巨额债务,但是在美元霸权的保证下,这些债务在很大程度上被美国逃避。这意味着美国消费的增加和对债权国财富的转移。美国债务经济形成从国民经济账户看,源于总投资大于总储蓄;从表现来看,显示为长期巨额的经常项目逆差。
  1971年是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美元与黄金脱钩的一年,也是美国开始由贸易顺差国向贸易逆差国转变的一年。在此之后,除了少数年份为微弱顺差外,其余年份美国均保持逆差状态。尤其是从1992年到2008年,美国经常项目余额持续呈逆差状态,并快速增长(见表1)。
  


  


  贸易逆差反映的是美国国内消费过度和储蓄不足的现实。美国联邦政府在从1990年到2006年共17个财政年度中13个年度为财政赤字,同时,美国居民的个人储蓄率也呈现不断下降的趋势(见表2)。
  从目前的国际经济结构和美元霸权的现实来看,美国经常项目逆差的状态在短期内不会有太大的改变,甚至在今后几年还有可能继续扩大。
  
  四、结论
  
  美元本位是对美元霸权地位的一种描述,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崩溃虽然使美元在世界经济中失去了等同黄金的特殊地位,但是由于美国经济的扩张,美国在世界经济中的霸主地位愈加突出,美元在国际交易中用作报价、支付、清算工具的作用,美元在外汇交易中作为干预货币、调节国际失衡手段的作用,以及美元作为确定货币平价标准的作用都有所增强,美元在国际货币金融体系中的地位不断上升,以“美元本位”为主要特征的国际货币体系逐渐形成。但是这一体系的维系是以外围国对作为“中心国”的美国信任为基础的。在美国美元霸权的保证下和美国过度消费的带动下,全球范围内形成了分工化的储蓄和消费格局。在这种格局中,美元的发行越扩大,流通越广泛,被持有越多,其霸权地位越得到自我强化,同时全世界其他国家也越难以脱离这样的体系。当今世界经济失衡的根本原因就是美元霸权下的不合理的国际货币体系。在这种巨大的利益诱惑下,美国注定要以不断扩大债务的形式寄生于整个世界。然而,当它在不断吸收其他国家提供的种种资源时,也把自己推向了越来越深的经济失衡状态。目前,国际经济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次贷危机爆发使美元的信用受到质疑,美元本位隐含的矛盾和问题日益凸显,美元本位正在逐渐迷失,这种迷失不仅体现在对东亚经济体的影响,也体现在美国自身经济面临的窘境。
  对东亚经济体来说,出口拉动型的经济模式一方面使东亚经济体对美国的依赖不断增强,当美国经济衰退或削减贸易赤字时,其出口就会减少,国内经济会随之出现生产过剩,引发经济衰退;另一方面,持续的贸易顺差使东亚各国积累了大量外汇储备,而这些储备大部分是以美元资产形式存在的,可能会面临本币升值、美元贬值造成的储备损失风险。
  对美国来说,美元的国际货币地位使美国成为世界上惟一能够以本币大举债务的国家,这样,形成了美国国内高消费低储蓄的格局,美国经济对国外储蓄和债务产生巨大依赖。一旦国家信用下降,国外投资断流,美国的经济体系就会面临崩溃,当美元过剩达到一定程度时,人们就会对美国经济失去信心,进而抛售美元资产,从而动摇美元的中心货币地位,引发美国经济霸权地位的衰落。
  美元本位的内在缺陷使世界经济发展过程中充斥着不稳定因素,事实上美元本位下美国放纵的经济政策正是美国次贷危机产生并对世界经济产生严重影响的真正源头。在危机中美元本位制具有的缺陷已为人所共查,全球货币体系重构已经成为共识,在未来可见的日子里,人民币、欧元、日元等货币将会不断崛起,世界货币体系有望在危机之后的废墟上重建。
其他文献
摘要:以2007年我国沪深两市的677家制造业上市公司为样本的研究发现,在目前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阶段,股权集中型的制造业公司比股权制衡和股权分散型的公司更有利于公司绩效的提高,但这种集中不是“一股独大”式的绝对集中,而是一种既有主导力量,又有其他力量加以监督和制约的股权结构。  关键词:股权结构;公司绩效;相关性  中图分类号:F83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544(200
期刊
摘要:中西方大学在金融学课程设置方面存在着巨大的差异。目前我国企业界迫切需要精通投资学与财务学的CFO人才。这对金融学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金融学专业课程的设置应该能够为培养掌握投资理论和实务、财务管理及分析、税收筹划、公司治理等专业知识的现代化、国际化人才搭建一个坚实的平台。通过借鉴西方大学金融学课程结构安排,大力增加公司财务学方面课程比重,增加实践环节课时数量,努力培养出大批既掌握金融市场
期刊
摘要:我国自2005年7月21日起开始实行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基于此次汇率体制改革分析了汇率变动对不同阶段A股、B股及H股的长期动态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汇率体制改革前后给股市带来的影响是不同的,其中对A股、B股市场的影响在改革前后没有明显变化,都表现为弱有效性;对H股市场的影响在改革后则呈现出增强的趋势,表现为强有效性。  关键词:人民币汇率变动;股市;影响;长期动态关系;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
期刊
摘要:针对我国证券市场屡屡出现证券公司等参与主体违反市场法规的行为,运用博弈悖论对监管机构与券商之间以及不同券商之间的博弈行为进行分析。从博弈悖论的视角指出我国证券公司监管的改革取向:政府部门或上级监管机构必须加强对下级监管机构的监管;必须在监管思路上推陈出新;必须放松证券市场佣金价格规制;必须充分发挥证券公司行业协会的自律管理功能。  关键词:证券公司;监管;改革取向;博弈悖论  中图分类号:F
期刊
摘 要:调查表明,在农村有半数以上的农户有贷款需求,但在实际借款的农户中仅有20%多得到过正规金融机构的贷款,其余近80%是完全通过民间金融渠道获得的。农民的贷款需求意愿和规模与家庭收入水平,家庭收入类型,经营的土地规模,户主的文化程度、年龄和身份等因素有关。    关键词:农户贷款;需求意愿;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F830.5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6-3544(2009)04-002
期刊
摘 要:传统的供求均衡决定论主要考虑了量与价之间的数量关系,而忽略了影响刺激—反应机制的其他因素。但以博弈论为主要分析工具的经济主体行为决定论则着重分析了交易成本、信息不完全以及不确定性等影响经济主体行为的其他非数量因素。供求均衡决定论是经济主体行为决定论的特殊形式,微观经济学基本范式的这种转变,是经济学分析问题视角的一种回归与升级。    关键词:供求均衡决定论;经济主体行为决定论;转变;博弈论
期刊
摘 要:从公共产品的意义上看,与专业教育相比,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公共产品特征更突出,其供给既存在市场失灵又存在政府失灵。思想政治理论课供给失灵的根源在于私人有效需求不足与社会公共需求旺盛的矛盾。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明显改善的目标,必须进行供给制度创新,将学生诱致性供给和教师强制性供给两种供给方式有机结合起来,实现教学效用最大化。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公共产品;供求关系  中图分
期刊
摘要: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国际社会再次进入了汇率制度混乱和货币市场动荡不安的时代,货币危机多次爆发。学者们围绕货币危机发生的内在机制逐渐形成和发展了三代货币危机理论,但这些理论对当前因国际资本流动逆转所引起的货币危机缺乏解释力。国际资本的流入和杠杆系数都应有一个合理范围,若超此范围,固定汇率制的国家可能发生严重的通货膨胀;一旦外资大规模撤离,就可能发生货币危机。  关键词:货币危机;资本流动模型
期刊
BOT是一种由业主特许投资人建设、经营,并在特许经营期满后将建设项目无偿移交给业主的项目融资模式,又称为特许经营权融资模式。我国一些高校为解决建设资金短缺问题并适应后勤社会化改革的需要, 对后勤设施建设采用了BOT融资模式。实践表明,高校后勤建设引入BOT模式对解决高校建设资金短缺、 推进高校后勤服务社会化改革有重要作用,也完全符合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方向。    一、高校后勤引入BOT模式的优势
期刊
摘要:作为国际项目融资的行业基准,赤道原则集中体现了商业金融机构致力于可持续发展的愿望,并成为项目融资产业通行的行业惯例。但从法学视角分析,该原则的适用范围、适用对象、适用标准及执行系统等方面存在的灵活性和含糊不清的规定等内在缺陷和脆弱性,导致该原则在实践中执行困难。这需要对赤道原则进行修订和完善,同时采用赤道原则的金融机构应切实履行自我承诺,使其真正成为金融可持续发展的助推器。  关键词:赤道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