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转型、转型,喊得天响,却只听楼梯响,不见人下来。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简单地说是浮躁、是急功近利的GDP在作怪;复杂地说应该归咎于制度的缺失,归咎于规划的战略高度和科学程度不够。
几年前就发现一个社会现象:那就是我们的社会很浮躁。本以为这个现象会被逐渐纠正,谁知恰恰相反,随着时间的推移不但没有得到纠正,反而浮躁的面越来越宽泛了,在各行各业里都有泛滥。人们疯狂地热衷于结果的直达,忘却了过程的扎实和艰辛。
虽然各行各业浮躁之风深浅不一,但是这种现象带来了表里不一的后遗症,却让人心碎。
浮躁之风后果的直接表现大致是这样的:表面上看一边是极其过度地“歌舞升平”,但却毫无意义;一边则是醉眼朦胧的泥态,不着边际。用一个不是很恰当的比方来比喻,那就是像人被灌醉酒一样,时时刻刻都显得被动,同时在不断地迷失着自己。
被动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因为被动,所以很多事情总是被置于链条的末端,当机遇或者时代需要的时候,不是疲如应付,就是处处吃亏,或者不断缴纳高昂的学费。
在眼下,我们不拿钓鱼岛、黄岩岛的领土问题说事,也不拿房地产的调控问题说东道西。就说说我们的制造业吧!
“Made in China”式的中国制造是一个老话题,高速增长的出口,让世界认识了熟悉的Made in China,让世界认识了中国的“世界工厂”。但是我们的悲哀,是大家并不熟知的,也是我们最为痛心的短板,没有核心技术,没有主动定价的权力。
据英国《金融时报》报道,有位记者在参观三一重工的工厂时,首先看到的是梅塞德斯和沃尔沃载重汽车底盘。接着,看到了道依茨(Deutz)柴油机、博世力士乐(Bosch Rexroth)液压机和西门子的控制器。三一重工明确表示,他们只使用世界级的供应商。没错,经济全球化的概念在加入世贸组织之后深入人心,接轨世界级的供应商不是坏事,那在三一重工的工厂里,我们自己的核心技术在哪里?
“三一重工”只不过是我们制造业的一个代表,在我们国家像这样的制造业企业不计其数。试想不在制造业企业的上游,却处于制造产业低端,利润分配份额最小的“中国制造”有必要那么牛吗?
有人说:“中国没有制造业”,这有些绝对,可是中国人沉迷制造业的虚名二十年,却是值得关注的。有人说所谓的“中国制造”只是我们一厢情愿的一个梦。他们的理由很简单:大部分中国制造承接的是产业链中利润最低的一部分,经典的例子就是苹果代工。一台苹果iPhone利润58.5%,中国大陆仅有1.8%。2011年第四财季中国为苹果公司贡献了45亿美元收入,同比增长270%,在苹果总收入中的占比达到16%。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很多,中国的汽车业更是重灾区,合资企业70%的利润让外商拿走了。
在产业链中,附加值更多体现在两端,设计和销售,处于中间环节的制造附加值最低。
虽然,不能因为低端、廉价、没有核心技术就完全否定中国制造,不过可以确定的是,我们不能仅仅需要这样的“中国制造”。
这样的现象还表现在其他行业,据调查,目前的航运、造船、钢铁、光伏、煤炭等领域,存在严重的产能过剩。于是,各行当就被动应付,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按下葫芦浮起瓢,无休无止疲惫不堪。
转型、转型,喊得天响,却只听楼梯响,不见人下来。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简单地说是浮躁、是急功近利的GDP在作怪;复杂地说应该归咎于制度的缺失,归咎于规划的战略高度和科学程度不够。
愤怒和破坏来得容易,在如今这个社会,更难得的是善意和建设性。要想抛弃“中国制造”的悲哀,就得建立自己世界级的民族品牌。这个时候,执政者和企业都必须要纠正以往的思维并充分反思。到了跟山寨彻底说拜拜的时候了,到了严格立法保护创新的时候了,到了抄袭知识产权必须要付出巨大代价的时候了。
在一个浮躁的社会里,能真切地喊一声“理性”,是多么珍贵,是多么稀缺。在批判漫无边际的GDP崇拜中,慢下来等一等心灵的回归,等一等制度的改进,等一等文化制高点的建立,也许会换一种心态,换一种新的路径。
几年前就发现一个社会现象:那就是我们的社会很浮躁。本以为这个现象会被逐渐纠正,谁知恰恰相反,随着时间的推移不但没有得到纠正,反而浮躁的面越来越宽泛了,在各行各业里都有泛滥。人们疯狂地热衷于结果的直达,忘却了过程的扎实和艰辛。
虽然各行各业浮躁之风深浅不一,但是这种现象带来了表里不一的后遗症,却让人心碎。
浮躁之风后果的直接表现大致是这样的:表面上看一边是极其过度地“歌舞升平”,但却毫无意义;一边则是醉眼朦胧的泥态,不着边际。用一个不是很恰当的比方来比喻,那就是像人被灌醉酒一样,时时刻刻都显得被动,同时在不断地迷失着自己。
被动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因为被动,所以很多事情总是被置于链条的末端,当机遇或者时代需要的时候,不是疲如应付,就是处处吃亏,或者不断缴纳高昂的学费。
在眼下,我们不拿钓鱼岛、黄岩岛的领土问题说事,也不拿房地产的调控问题说东道西。就说说我们的制造业吧!
“Made in China”式的中国制造是一个老话题,高速增长的出口,让世界认识了熟悉的Made in China,让世界认识了中国的“世界工厂”。但是我们的悲哀,是大家并不熟知的,也是我们最为痛心的短板,没有核心技术,没有主动定价的权力。
据英国《金融时报》报道,有位记者在参观三一重工的工厂时,首先看到的是梅塞德斯和沃尔沃载重汽车底盘。接着,看到了道依茨(Deutz)柴油机、博世力士乐(Bosch Rexroth)液压机和西门子的控制器。三一重工明确表示,他们只使用世界级的供应商。没错,经济全球化的概念在加入世贸组织之后深入人心,接轨世界级的供应商不是坏事,那在三一重工的工厂里,我们自己的核心技术在哪里?
“三一重工”只不过是我们制造业的一个代表,在我们国家像这样的制造业企业不计其数。试想不在制造业企业的上游,却处于制造产业低端,利润分配份额最小的“中国制造”有必要那么牛吗?
有人说:“中国没有制造业”,这有些绝对,可是中国人沉迷制造业的虚名二十年,却是值得关注的。有人说所谓的“中国制造”只是我们一厢情愿的一个梦。他们的理由很简单:大部分中国制造承接的是产业链中利润最低的一部分,经典的例子就是苹果代工。一台苹果iPhone利润58.5%,中国大陆仅有1.8%。2011年第四财季中国为苹果公司贡献了45亿美元收入,同比增长270%,在苹果总收入中的占比达到16%。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很多,中国的汽车业更是重灾区,合资企业70%的利润让外商拿走了。
在产业链中,附加值更多体现在两端,设计和销售,处于中间环节的制造附加值最低。
虽然,不能因为低端、廉价、没有核心技术就完全否定中国制造,不过可以确定的是,我们不能仅仅需要这样的“中国制造”。
这样的现象还表现在其他行业,据调查,目前的航运、造船、钢铁、光伏、煤炭等领域,存在严重的产能过剩。于是,各行当就被动应付,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按下葫芦浮起瓢,无休无止疲惫不堪。
转型、转型,喊得天响,却只听楼梯响,不见人下来。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简单地说是浮躁、是急功近利的GDP在作怪;复杂地说应该归咎于制度的缺失,归咎于规划的战略高度和科学程度不够。
愤怒和破坏来得容易,在如今这个社会,更难得的是善意和建设性。要想抛弃“中国制造”的悲哀,就得建立自己世界级的民族品牌。这个时候,执政者和企业都必须要纠正以往的思维并充分反思。到了跟山寨彻底说拜拜的时候了,到了严格立法保护创新的时候了,到了抄袭知识产权必须要付出巨大代价的时候了。
在一个浮躁的社会里,能真切地喊一声“理性”,是多么珍贵,是多么稀缺。在批判漫无边际的GDP崇拜中,慢下来等一等心灵的回归,等一等制度的改进,等一等文化制高点的建立,也许会换一种心态,换一种新的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