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他们是一群正在创业路上的思想家。每个月,你都能在这里看到他们最关注的话题,以及他们充满智慧的最IN的语言。
正在创业
俞敏洪(新东方集团董事长)
这两天真累,15日坐火车到徐州,给1500位家长进行家庭教育讲座,晚上和当地朋友喝酒到1点酩酊大醉。第二天给徐州新东方全体员工讲话,中午从徐州火车到郑州。再从郑州飞往西安,参加新东方中学教育管理会。值得纪念的是11月16日是新东方的生日,16年前新东方拿到执照正式诞生。
(11月18日01:48)
新东方已经创业16年了?真是不容易!《创业家》在这里祝老俞和他的新东方财源广进,蒸蒸日上(俗了点,但实诚)!
侯小强(盛大文学CEO)
既然百度心安理得地赚着我们靠千字两分钱赚的1500万而不承担反盗版职责,既然盗版站上打着百度广告联盟,既然百度贴吧总是很及时地将正版内容拿过去而不尽管理义务,既然百度没有底线地操纵排行榜,既然百度对我们律师函不做明确回复,那么对百度,除了起诉,还能干吗?百度,你心安吗?
身为同行,对于版权问题我们感同身受。从音乐到文字,百度的表现实在让人失望!
张欣(SOHO中国CEO)
我们公司招聘投资者关系经理(Investors ReIations Manager),一名在香港办公,一名在北京办公。有投资银行工作经验,中英文流利者,请与我们人事部经理联系:[email protected]
创业者的需求我们一定全力支持!有意者赶快去张总那报到吧。
宁财神(《武林外传》编剧)
胖子王小山接手榕树下,一是祝贺,二是期待,三是警告,这次好好干。别闹,别又半年就撤。这个网站已经被资本家们折腾得差不多了,经不住再一次的折腾。
一棵饱经风霜的老榕树,怀念那些曾经逝去的美好时光……
史玉柱(上海征途网络公司CEO)
今天在珠海为巨人网络南方研发总部基地奠基,很多朋友来捧场,现场很热闹。12年前的这个月,我身负几亿债务,也没有典礼,是悄悄离开珠海的。当时坐仅剩的一辆奔驰离开,车到江苏,连买汽油的钱都没了。这次回珠海,政府提了个口号叫“巨人归来”,我想奠基之后口号可以改成“巨人做大”。
向生命不息、创业不止的老史致敬!
最IN语
老榕(原8848创始人,现创立6688网站)
我的个人建议是:
1、不要创业。创业很贵,尤其前三年。
2、不要随便跳槽。猎头介绍的公司工资高一倍,可也许它只能发半年。
3、不要买多余的固定资产,比如第二套房子。现金才是最重要的资产,因为可以流动。
4、把节约当成时尚,巴菲特买衣服也会砍价的。
(12月12日 19:20)
tianmin:
1、是否创业,取决于拥有资源的合适度。
2、流动资产与固定资产也该有一个合理的比例。也非不可购买二套房。要知道,现金相对于固定资产来说,抵抗通货膨胀的能力更差。
3、节约确实是啥时候都迫切需要的美德与习惯。
(12月13日 10:44)
美女CEO卢霆:
少创业少换工作、节约我同意,留现金不是太好的做法,还是借银行的钱置办房产什么的能升值,缺钱了还能抵给银行贷款。
(12月13日 20:54)
张勇2010:
建议把第一“不要创业”改为“不要草率创业”,“不要创业”说得有些绝对了;第二支持,第三不支持,现金无法实现保值增值,还是三分法或者四分法更好点;第四赞同。
(12月12日 19:35)
张勇2010:
呵呵,创业失败的概率肯定在95%以上,用尸横遍野来说一点都不夸张。
(12月12日 19:40)
许峻:
是在说金融危机时个人的职业,投资,理财?不过,不同意第一点,创业是人生选择问题,没有要不要的问题。而且,万事开头难,头三年总是苦些,我们刚开始工作的头三年,多半也辛苦。
(12月12日 19:41)
袁岳(零点研究咨询集团董事长)
中国的创业者有三个特点:
一是为生活所迫的创业者与自主选择的机会创业者几乎一样多;
二是中国创业者中不甘团队所限,宁愿自立创业者更多,因此小而多是中国创业者的重要特点;
三是与美国人大致接近四十时才创业比。中国的创业者群体非常年轻。
(11月30日 09:32)
汪亚民:
中国创业者创业成功率也不高。所以我认为。创业要问一下自己,创业你准备好了吗?Are you ready
(11月30日 09:34)
WENBIN:
中国的创业者小而多,是不是跟中国人喜欢单干的性格有关?
(11月30日 09:38)
纯玩:
美国的IT业创业者是很多的,国内差距非常明显,而且新技术的创新很多,所以美国一直在保持行业的前沿。
(11月30日 10:07)
江南烟雨梦:
希望能在低端产业创新方面和高科技应用方面有黑马出现。
(11月30日 10:36)
《创业家》:
我们也在寻找,欢迎大家给我们提供信息。
(11月30日 14:54)
周杉:
要不要创业?先问自己两个问题。首先,你选择的市场够不够大?其次,你的商业模式是否够清晰?为什么很多人找不到钱?就在于你的商业模式模糊,服务哪个人群都说不清楚。好的商业模式两分钟就可以说明白。
(11月30日 15:52)
古永锵(优酷网创始人)
一个朋友刚写了一本关于创业的书,自序里的话值得在考虑创业的人思考:这世界上有很多事情都是说不准的,开始的目标和最终的结果并不一定相关。比如:好友忽悠我写博客,谁会想到,结果居然成了一本书。创业不也是这样的吗?想得更好也不一定管用,得动手,得行动。勇敢走出第一步,才可能会有第二步。
(12月14日 23:32)
东子:
创业最大的体会就是:立即行动,马上!立即行动,马上!立即行动。马上!立即行动,马上!立即行动,马上!
(12月14日 23:35)
旅瑞女生:
有道理,先干起来再说。如果总是计划、调研,等头发白了还在原地踏步。
(12月14日 23:38)
谭海燕youku:
我对创业的理解是:时刻准备着+机遇。(12月14日 23:41)
西溪左岸:
赞一个,共勉!hahahahahaha
(12月14日 23:41)
相对自由派:
太对了,想好就要行动,且绝不放弃。 (12月14日 23:41)
请教万能的创业者
新的一年开始了,《创业家》在此向各位拜个晚年。恭喜发财,智慧拿来!
2010,世界末日前的倒数第二年。我们相信胸怀梦想的创业者一定不会因为末日的临近放弃创业的梦想。好,你想看到什么样的故事,什么样的心灵战场,告诉《创业家》,我们将一一记录在案。等到发现它已经变成了文字,请你主动向我们索取礼品,我们暂定为“点题奖”。相信我们,这一定是一份让你意外的神秘礼物!此外,还有两个问题需要耗费各位创想者珍贵的脑细胞。
第一个问题:
电子杂志的形式以什么样呈现为好?是传统杂志的电子版,还是一种全新的形式?
第二个问题:
2010年,你最希望在《创业家》上看到谁的故事?希望我们采访到谁?古今中外都可以,但“古”的咱可只能梦中采访。
期待你的回复,e-mail:[email protected],此广告长期有效!
意见堂
你们是否应该更重视读者互动、报网结合?记得很早以前也有一本杂志叫《创业家》。主要面向传统中小投资者的杂志。而现在《创业家》杂志的定位更偏向于高科技创业。更高端些,此文仅代表个人立场给杂志提提小意见。
创业的范围太广了,各行各业都有创业,众口难调。个人感觉《创业家》的定位是在中高端上。针对那些中后期创业者。但是内容上还是没有完全贴近创业,或许大部分都是财经记者出身,文章都有点偏财经的味道,并且还有财经类文章,如那篇《日本和服炒手》,我想只有投资者看了才会有感觉;
大部分创业类杂志或者创业相关报道,喜欢跟风。《创业家》的黑马频道着实不错,抓住某个方向深入分析感觉会更好。看创业杂志不应该只是看一些热门创业者的创业故事,更多的是希望从中获得一些创业灵感;
创业过程中,除了方向定位及投融资很重要之外,还有人才和企业内部管理也很重要,是否可以有这样一个栏目侧重于不同创业阶段的企业如何进行企业管理的实战分享;
在你们之前的那个《创业家》有个栏目记忆比较深刻,类似创业辅导的内容。比如10万元该如何创业等实战型内容,你们是否也可以考虑弄个专题,比如100万启动资金如何创业等等;
参读者互动、报网结合,几乎所有的平面媒体都在提倡这一点,《创业家》作为新兴的杂志是否应该更加重视?《瑞丽》的女人论坛火爆得一塌糊涂,创业类的网站也应该比较好聚集人气。杂志里的名家点评创业确实不错,希望可以增加些篇幅。
读者:gallonwang
一本婴儿杂志,期待共同成长
昨天,买了一本杂志《创业家》,牛文文创办的,大概浏览了一下,觉得也仅仅是一本初级的读物,信息琐碎。还是一个婴儿,需要成长。我也一样。加油!
用创业的精神办《创业家》,创新是第一要素。创业企业的成功量度,不在它原本已有资源的展示,而在于其创造的新成就部分。我的经验是,一本新杂志在创办三个月至半年内,就会显示它的新成就。显示它强大的可成长性。
读者:应明宝
自说自话
感谢新浪“微博”,以下留言均来自于此
胡宇萌(本刊记者)
一友,某名校国学硕士。耗资百万开了家云南菜馆。媒体报道后,网友评:学白上了,教育的悲哀。实则不然。此友从筹备之初就开始搞流程标准化、企业文化、战略清晰、组织管控严密、信息化完备。由此可期,高端人才流入餐饮业或许会改变整个行业的规则和格局。未来出现餐饮巨无霸上市公司也不是没有可能。
(12月12日 13:15)
梦无痕:
当海归杀入草根行业……
(12月12日 17:07)
土坡上的李:
什么叫学白上了?草根行业绝不是劳动密集行业的代名词。
(12月12日 17:40)
云横秦岭:
前年回老家探亲,姑夫说村里来了几个农科大学生养猪,一年多了,不知道他们现在怎么样了。
(12月12日 18:04)
Nikyad:
当国家取利于民。
(12月13日 18:52)
申音(本刊执行主编)
某牛人的看法:互联网上的创业是无政府主义的圈地。只要不犯法想怎么干都行;移动互联网上的创业是在别人的后花园里偷菜。偷菜很难偷出大企业,看看SP们的下场就知道了。尤其是最近这次,简直就是警察打人。
(12月11日 18:45)
“围脖”经典语录:
做什么生意都得看人家脸色的,尤其是在中国。
(12月11日 19:04)
N维统一信息管理:
在供应链(产业-渠道一市场一客户)中下游徘徊,在很多行业领域是战略意识及行动的无奈、短见和乏力所致。互联网的供应链环境是虚拟自组织的,即不定型和可以反复重构的,因此它是最适合人发挥变革领导力和创新影响力的环境。
(12月11日 20:08)
Bryanxu:
我怎么就沦落成了偷菜的了?今年九月份才开始的创业啊。恨只恨WAP网关的名字起错了,网关现在就是关网用的。强烈祈求所有手机都装上Wi—Fi!
(12月11日 21:45)
Mullhe:
完全认同,我一直认为移动互联网并没有给后进者多大的机会。
(12月12日 21:00)
张凯锋(本刊记者)
木桶理论说木桶中水的容量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板,雷士吴长江说,当竞争不激烈时,不要花时间去管短板。先集中精力把桶做大,因为桶大了整合资源的能力才强,当竞争变激烈,要尽快修补漏洞、缝隙、短板。漏洞在制度之中,缝隙在流程之中,短板就是各个部门老大,这个一般补不了,要赶快换。
(11月26日 04:14)
网络摇钱树:
这就是小公司发展成大公司要经历的过程。
(11月26日 05:56)
KusTa:
额……想起数年前千橡要上市,来谈收购,那劲头它是什么都要往下吃的,结果呢?它现在毁了多少人?
(11月26日 08:44)
周一(本刊副主编)
创业原本按照常规是要走向失败的,这是每个创业者之前要预见的结果,这里借用李超人的一句话:我往往会用90%的时间来考虑失败,我会不停研究每个项目在不同情况下要面对的问题。
(11月26日 18:26)
舍得网马健:
很有同感!进步就是在一点一滴的思变中体现的,执行力很重要!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其实也是一种能力!但这样的能力对于创业者来说就显得尤为重要!
(11月26日 18:27)
信托小兵:
作为一小兵,我同样要多考虑失败。
(11月26日 18:36)
初熟之果:
这大概是因为李超人面临的机会诱惑太多,一般创业者哪里对失败想得那么多。(11月26日 18:57)
我们犯了个错
由于我刊工作疏漏,2009年第12期《普能&汇能:储能双雄?》文中将普能科技CEO俞振华的照片错印为北京三得普华有限公司总裁王志永。在此,我刊郑重更正并向俞振华和王志永先生致以诚挚的歉意。
《创业家》12月刊封面专题《创始人物种研究》作者为Hay合益咨询集团东北亚区总裁陈玮。误写为陈炜,在此诚挚致歉。
《创业家》编辑部
发行部会是《创业家》最有服务意识的部门
我是一个《创业家》的读者,对于你们的发行提出几个问题。欢迎杂志社回复。
三年八折(额外送400元阅读卡),我选择的快递方式,不知道快递费谁出?
《财经》杂志订一年就八折,三年六折,不知道是优惠还是杂志内容缩水?
最好订阅客服有个QQ、MSN啥的,尽管有400电话,习惯上网的人还是愿意选择网聊。有时候咨询电话属于个人行为,办公室打电话不是很方便。
订阅、付款后的回复应该有个制度,比如每天几点集中回复。
用户订阅需要注册,可是确认和支付后的电子邮件回告也要有个制度,否则用户不主动咨询的话无法获知自己的订单是否已经得到确认,同时,有时候注册信息可能需要修改一下,比如地址变更,相对来说打电话通知不是很方便了。
你们的读者:老才
老才是我们的忠实读者了,问题独到总是直指要害,赞一个。
创业家的优惠一直希望从务实角度出发,前不久在微博上征求了大家意见,今后会以打折以及赠阅畅销书籍为主。目前,快递费由本刊承担。
网上订阅客服已有,但网站一直改版没对外公布,现在说一下,QQ:1095139694,MSN:[email protected],邮件也是这个。
对订户的跟踪回复在不断完善,利用系统自动回复、邮件、短信平台等方式,基本上现在会在读者订单确认、付款确认、配送等环节加以提醒确认。欢迎更多的读者“不留情面”地批评《创业家》,这是我们成长的动力。
发行部孔祥彬
正在创业
俞敏洪(新东方集团董事长)
这两天真累,15日坐火车到徐州,给1500位家长进行家庭教育讲座,晚上和当地朋友喝酒到1点酩酊大醉。第二天给徐州新东方全体员工讲话,中午从徐州火车到郑州。再从郑州飞往西安,参加新东方中学教育管理会。值得纪念的是11月16日是新东方的生日,16年前新东方拿到执照正式诞生。
(11月18日01:48)
新东方已经创业16年了?真是不容易!《创业家》在这里祝老俞和他的新东方财源广进,蒸蒸日上(俗了点,但实诚)!
侯小强(盛大文学CEO)
既然百度心安理得地赚着我们靠千字两分钱赚的1500万而不承担反盗版职责,既然盗版站上打着百度广告联盟,既然百度贴吧总是很及时地将正版内容拿过去而不尽管理义务,既然百度没有底线地操纵排行榜,既然百度对我们律师函不做明确回复,那么对百度,除了起诉,还能干吗?百度,你心安吗?
身为同行,对于版权问题我们感同身受。从音乐到文字,百度的表现实在让人失望!
张欣(SOHO中国CEO)
我们公司招聘投资者关系经理(Investors ReIations Manager),一名在香港办公,一名在北京办公。有投资银行工作经验,中英文流利者,请与我们人事部经理联系:[email protected]
创业者的需求我们一定全力支持!有意者赶快去张总那报到吧。
宁财神(《武林外传》编剧)
胖子王小山接手榕树下,一是祝贺,二是期待,三是警告,这次好好干。别闹,别又半年就撤。这个网站已经被资本家们折腾得差不多了,经不住再一次的折腾。
一棵饱经风霜的老榕树,怀念那些曾经逝去的美好时光……
史玉柱(上海征途网络公司CEO)
今天在珠海为巨人网络南方研发总部基地奠基,很多朋友来捧场,现场很热闹。12年前的这个月,我身负几亿债务,也没有典礼,是悄悄离开珠海的。当时坐仅剩的一辆奔驰离开,车到江苏,连买汽油的钱都没了。这次回珠海,政府提了个口号叫“巨人归来”,我想奠基之后口号可以改成“巨人做大”。
向生命不息、创业不止的老史致敬!
最IN语
老榕(原8848创始人,现创立6688网站)
我的个人建议是:
1、不要创业。创业很贵,尤其前三年。
2、不要随便跳槽。猎头介绍的公司工资高一倍,可也许它只能发半年。
3、不要买多余的固定资产,比如第二套房子。现金才是最重要的资产,因为可以流动。
4、把节约当成时尚,巴菲特买衣服也会砍价的。
(12月12日 19:20)
tianmin:
1、是否创业,取决于拥有资源的合适度。
2、流动资产与固定资产也该有一个合理的比例。也非不可购买二套房。要知道,现金相对于固定资产来说,抵抗通货膨胀的能力更差。
3、节约确实是啥时候都迫切需要的美德与习惯。
(12月13日 10:44)
美女CEO卢霆:
少创业少换工作、节约我同意,留现金不是太好的做法,还是借银行的钱置办房产什么的能升值,缺钱了还能抵给银行贷款。
(12月13日 20:54)
张勇2010:
建议把第一“不要创业”改为“不要草率创业”,“不要创业”说得有些绝对了;第二支持,第三不支持,现金无法实现保值增值,还是三分法或者四分法更好点;第四赞同。
(12月12日 19:35)
张勇2010:
呵呵,创业失败的概率肯定在95%以上,用尸横遍野来说一点都不夸张。
(12月12日 19:40)
许峻:
是在说金融危机时个人的职业,投资,理财?不过,不同意第一点,创业是人生选择问题,没有要不要的问题。而且,万事开头难,头三年总是苦些,我们刚开始工作的头三年,多半也辛苦。
(12月12日 19:41)
袁岳(零点研究咨询集团董事长)
中国的创业者有三个特点:
一是为生活所迫的创业者与自主选择的机会创业者几乎一样多;
二是中国创业者中不甘团队所限,宁愿自立创业者更多,因此小而多是中国创业者的重要特点;
三是与美国人大致接近四十时才创业比。中国的创业者群体非常年轻。
(11月30日 09:32)
汪亚民:
中国创业者创业成功率也不高。所以我认为。创业要问一下自己,创业你准备好了吗?Are you ready
(11月30日 09:34)
WENBIN:
中国的创业者小而多,是不是跟中国人喜欢单干的性格有关?
(11月30日 09:38)
纯玩:
美国的IT业创业者是很多的,国内差距非常明显,而且新技术的创新很多,所以美国一直在保持行业的前沿。
(11月30日 10:07)
江南烟雨梦:
希望能在低端产业创新方面和高科技应用方面有黑马出现。
(11月30日 10:36)
《创业家》:
我们也在寻找,欢迎大家给我们提供信息。
(11月30日 14:54)
周杉:
要不要创业?先问自己两个问题。首先,你选择的市场够不够大?其次,你的商业模式是否够清晰?为什么很多人找不到钱?就在于你的商业模式模糊,服务哪个人群都说不清楚。好的商业模式两分钟就可以说明白。
(11月30日 15:52)
古永锵(优酷网创始人)
一个朋友刚写了一本关于创业的书,自序里的话值得在考虑创业的人思考:这世界上有很多事情都是说不准的,开始的目标和最终的结果并不一定相关。比如:好友忽悠我写博客,谁会想到,结果居然成了一本书。创业不也是这样的吗?想得更好也不一定管用,得动手,得行动。勇敢走出第一步,才可能会有第二步。
(12月14日 23:32)
东子:
创业最大的体会就是:立即行动,马上!立即行动,马上!立即行动。马上!立即行动,马上!立即行动,马上!
(12月14日 23:35)
旅瑞女生:
有道理,先干起来再说。如果总是计划、调研,等头发白了还在原地踏步。
(12月14日 23:38)
谭海燕youku:
我对创业的理解是:时刻准备着+机遇。(12月14日 23:41)
西溪左岸:
赞一个,共勉!hahahahahaha
(12月14日 23:41)
相对自由派:
太对了,想好就要行动,且绝不放弃。 (12月14日 23:41)
请教万能的创业者
新的一年开始了,《创业家》在此向各位拜个晚年。恭喜发财,智慧拿来!
2010,世界末日前的倒数第二年。我们相信胸怀梦想的创业者一定不会因为末日的临近放弃创业的梦想。好,你想看到什么样的故事,什么样的心灵战场,告诉《创业家》,我们将一一记录在案。等到发现它已经变成了文字,请你主动向我们索取礼品,我们暂定为“点题奖”。相信我们,这一定是一份让你意外的神秘礼物!此外,还有两个问题需要耗费各位创想者珍贵的脑细胞。
第一个问题:
电子杂志的形式以什么样呈现为好?是传统杂志的电子版,还是一种全新的形式?
第二个问题:
2010年,你最希望在《创业家》上看到谁的故事?希望我们采访到谁?古今中外都可以,但“古”的咱可只能梦中采访。
期待你的回复,e-mail:[email protected],此广告长期有效!
意见堂
你们是否应该更重视读者互动、报网结合?记得很早以前也有一本杂志叫《创业家》。主要面向传统中小投资者的杂志。而现在《创业家》杂志的定位更偏向于高科技创业。更高端些,此文仅代表个人立场给杂志提提小意见。
创业的范围太广了,各行各业都有创业,众口难调。个人感觉《创业家》的定位是在中高端上。针对那些中后期创业者。但是内容上还是没有完全贴近创业,或许大部分都是财经记者出身,文章都有点偏财经的味道,并且还有财经类文章,如那篇《日本和服炒手》,我想只有投资者看了才会有感觉;
大部分创业类杂志或者创业相关报道,喜欢跟风。《创业家》的黑马频道着实不错,抓住某个方向深入分析感觉会更好。看创业杂志不应该只是看一些热门创业者的创业故事,更多的是希望从中获得一些创业灵感;
创业过程中,除了方向定位及投融资很重要之外,还有人才和企业内部管理也很重要,是否可以有这样一个栏目侧重于不同创业阶段的企业如何进行企业管理的实战分享;
在你们之前的那个《创业家》有个栏目记忆比较深刻,类似创业辅导的内容。比如10万元该如何创业等实战型内容,你们是否也可以考虑弄个专题,比如100万启动资金如何创业等等;
参读者互动、报网结合,几乎所有的平面媒体都在提倡这一点,《创业家》作为新兴的杂志是否应该更加重视?《瑞丽》的女人论坛火爆得一塌糊涂,创业类的网站也应该比较好聚集人气。杂志里的名家点评创业确实不错,希望可以增加些篇幅。
读者:gallonwang
一本婴儿杂志,期待共同成长
昨天,买了一本杂志《创业家》,牛文文创办的,大概浏览了一下,觉得也仅仅是一本初级的读物,信息琐碎。还是一个婴儿,需要成长。我也一样。加油!
用创业的精神办《创业家》,创新是第一要素。创业企业的成功量度,不在它原本已有资源的展示,而在于其创造的新成就部分。我的经验是,一本新杂志在创办三个月至半年内,就会显示它的新成就。显示它强大的可成长性。
读者:应明宝
自说自话
感谢新浪“微博”,以下留言均来自于此
胡宇萌(本刊记者)
一友,某名校国学硕士。耗资百万开了家云南菜馆。媒体报道后,网友评:学白上了,教育的悲哀。实则不然。此友从筹备之初就开始搞流程标准化、企业文化、战略清晰、组织管控严密、信息化完备。由此可期,高端人才流入餐饮业或许会改变整个行业的规则和格局。未来出现餐饮巨无霸上市公司也不是没有可能。
(12月12日 13:15)
梦无痕:
当海归杀入草根行业……
(12月12日 17:07)
土坡上的李:
什么叫学白上了?草根行业绝不是劳动密集行业的代名词。
(12月12日 17:40)
云横秦岭:
前年回老家探亲,姑夫说村里来了几个农科大学生养猪,一年多了,不知道他们现在怎么样了。
(12月12日 18:04)
Nikyad:
当国家取利于民。
(12月13日 18:52)
申音(本刊执行主编)
某牛人的看法:互联网上的创业是无政府主义的圈地。只要不犯法想怎么干都行;移动互联网上的创业是在别人的后花园里偷菜。偷菜很难偷出大企业,看看SP们的下场就知道了。尤其是最近这次,简直就是警察打人。
(12月11日 18:45)
“围脖”经典语录:
做什么生意都得看人家脸色的,尤其是在中国。
(12月11日 19:04)
N维统一信息管理:
在供应链(产业-渠道一市场一客户)中下游徘徊,在很多行业领域是战略意识及行动的无奈、短见和乏力所致。互联网的供应链环境是虚拟自组织的,即不定型和可以反复重构的,因此它是最适合人发挥变革领导力和创新影响力的环境。
(12月11日 20:08)
Bryanxu:
我怎么就沦落成了偷菜的了?今年九月份才开始的创业啊。恨只恨WAP网关的名字起错了,网关现在就是关网用的。强烈祈求所有手机都装上Wi—Fi!
(12月11日 21:45)
Mullhe:
完全认同,我一直认为移动互联网并没有给后进者多大的机会。
(12月12日 21:00)
张凯锋(本刊记者)
木桶理论说木桶中水的容量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板,雷士吴长江说,当竞争不激烈时,不要花时间去管短板。先集中精力把桶做大,因为桶大了整合资源的能力才强,当竞争变激烈,要尽快修补漏洞、缝隙、短板。漏洞在制度之中,缝隙在流程之中,短板就是各个部门老大,这个一般补不了,要赶快换。
(11月26日 04:14)
网络摇钱树:
这就是小公司发展成大公司要经历的过程。
(11月26日 05:56)
KusTa:
额……想起数年前千橡要上市,来谈收购,那劲头它是什么都要往下吃的,结果呢?它现在毁了多少人?
(11月26日 08:44)
周一(本刊副主编)
创业原本按照常规是要走向失败的,这是每个创业者之前要预见的结果,这里借用李超人的一句话:我往往会用90%的时间来考虑失败,我会不停研究每个项目在不同情况下要面对的问题。
(11月26日 18:26)
舍得网马健:
很有同感!进步就是在一点一滴的思变中体现的,执行力很重要!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其实也是一种能力!但这样的能力对于创业者来说就显得尤为重要!
(11月26日 18:27)
信托小兵:
作为一小兵,我同样要多考虑失败。
(11月26日 18:36)
初熟之果:
这大概是因为李超人面临的机会诱惑太多,一般创业者哪里对失败想得那么多。(11月26日 18:57)
我们犯了个错
由于我刊工作疏漏,2009年第12期《普能&汇能:储能双雄?》文中将普能科技CEO俞振华的照片错印为北京三得普华有限公司总裁王志永。在此,我刊郑重更正并向俞振华和王志永先生致以诚挚的歉意。
《创业家》12月刊封面专题《创始人物种研究》作者为Hay合益咨询集团东北亚区总裁陈玮。误写为陈炜,在此诚挚致歉。
《创业家》编辑部
发行部会是《创业家》最有服务意识的部门
我是一个《创业家》的读者,对于你们的发行提出几个问题。欢迎杂志社回复。
三年八折(额外送400元阅读卡),我选择的快递方式,不知道快递费谁出?
《财经》杂志订一年就八折,三年六折,不知道是优惠还是杂志内容缩水?
最好订阅客服有个QQ、MSN啥的,尽管有400电话,习惯上网的人还是愿意选择网聊。有时候咨询电话属于个人行为,办公室打电话不是很方便。
订阅、付款后的回复应该有个制度,比如每天几点集中回复。
用户订阅需要注册,可是确认和支付后的电子邮件回告也要有个制度,否则用户不主动咨询的话无法获知自己的订单是否已经得到确认,同时,有时候注册信息可能需要修改一下,比如地址变更,相对来说打电话通知不是很方便了。
你们的读者:老才
老才是我们的忠实读者了,问题独到总是直指要害,赞一个。
创业家的优惠一直希望从务实角度出发,前不久在微博上征求了大家意见,今后会以打折以及赠阅畅销书籍为主。目前,快递费由本刊承担。
网上订阅客服已有,但网站一直改版没对外公布,现在说一下,QQ:1095139694,MSN:[email protected],邮件也是这个。
对订户的跟踪回复在不断完善,利用系统自动回复、邮件、短信平台等方式,基本上现在会在读者订单确认、付款确认、配送等环节加以提醒确认。欢迎更多的读者“不留情面”地批评《创业家》,这是我们成长的动力。
发行部孔祥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