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绘画艺术教育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自我观念和生活态度,有助于学生培养健康的情绪体验和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美术教师应在了解学生心理结构的基础上,明确调整学生心理结构的方式,合理设置课程,持续施教,积极加强和推进绘画艺术教育活动。
关键词:绘画艺术教育;心理教育;健康心理;素质教育。
当代学生作为负载着家庭、社会等各方面较高期望值的一个特殊群体,承受着来自学业、就业的心理压力与挑战。成长中的学生由于其心理活动状态的不稳定、认知结构的不完备、生理成熟与心理成熟的不同步,以及对社会和家庭的不认同等因素,容易遭遇更多的焦虑和挫折,因此也更容易产生心理问题。暂时性的心理障碍若得不到及时排除,便会产生不良的反应,影响以后心理的健康发展,甚至会酿成日后难以挽救的心理疾患。
现代医学心理学家们通过研究表明,美术在对调适现代人心理焦虑和情绪失调等方面的治疗与保健作用十分显著。他们认为,美术及其教育活动是一个维护与增进身心健康的良方,是一种颇具疗效的非言语心理治疗。作为学校素质教育内容之一的绘画艺术教育,对青少年健康心理的培养具有独特的优势和不可替代的价值,加强绘画艺术教育对健康心理的培养大有助益。
一、绘画艺术教育在健康心理的培养上独具一格。
早在20世纪后期,我国对传统教育领域中普遍存在的应试教育进行了批判与反思。国家于2001年推行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随着全面素质教育的推进、落实,人们终于认定:艺术教育是全面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一种教育方式。艺术教育同自然科学教育,人文科学教育共同构成牵动社会发展的“三驾马车”。
柏拉图曾提出“艺术应为教育的基础”。就某一层面的素质教育而言,艺术教育远不及德育、智育、体育、劳动教育那样突出,确定、深刻。就全面的素质教育而言,它们又不及艺术教育那样广泛、整合、融通、富有韵致。塑造全面发展的人离不开其他素质教育,但是只有从艺术教育入手或将艺术教育渗透在整个教育过程中,才能实现全面的素质教育。绘画艺术教育与自然科学知识教育和人文社会科学知识不同点在于,它完全以人为本,
给人的心灵以本质的定性,以塑造全面发展的“完善的人”。
二、绘画艺术教育在培养健康心理方面的作用体现。
1、绘画艺术教育有助于树立正确的自我观念。
作为素质教育的绘画艺术教育并不把获得造型表现的技巧和知识作为首要的目的,但必要的,经常性的绘画作业和习作仍是教育内容之一,绘画作业过程是高度自主的,没有强制性,是高度个性化的,不设任何统一的条条框框。学生会在完成绘画作业的过程中认识自己。如A同学在画素描的过程中,先仔细观察对象,再开始画画,而且很讲究画面的整洁和用线的精准。总是不停地用橡皮擦拭“多余”的线条,进度很慢。从中可以看出A同学严谨,细心,但都略显过于小心,刻板。B同学作画前没有仔细观察对象,只是快速地用简单的线条对对象进行描绘,画面脏而凌乱。可见,B同学粗心、毛燥。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较长时间的练习和同学间的相互学习。A同学一定会渐渐少用橡皮,合理运用绘画技巧,加快绘画速度。B同学则会慢慢习惯于先观察后作画,而且能静下心来描画对象。
所以说,在给画作业过程中,学生必定能正确了解自己,认识自己,提高自己,并学会欣赏和接受他人,正确的自我观念也在这个心理磨练过程中渐渐树立起来。
2、绘画艺术教育有助于舒缓压力和培养健康的情绪体验。
在现实生活中,繁琐的工作,沉重的学习任务,许多不得不承受的压抑和烦恼使人疲惫、焦虑。我们疲惫的心灵需要缓解,焦虑的心情需要抚慰,欣赏赏心悦目的绘画作品能使情感可以在不影响实际生活的情况下释放出来,情绪将得以舒缓。明代画家文徵明曾说,他在欣赏郭河阳的《关山积雪卷》时,顿感“令人酒然而酷,燕市风尘;不觉洗尽”。
绘画艺术作品是画家心理现实的展示。所以,它有着丰富深刻的心理内容,在欣赏优秀的绘画艺术作品时,人们会融入作品,产生与作品相应的心理感受。《三个音乐师》是毕加索的作品,画家运用相互交叠的不同形状的几何切面,错落有致的色块对比,点和线有节奏的变化运用,如同音符在跳动,极富乐感,吹、拉、弹的三位乐师戴着假发和面具,显得神秘、朦胧、使人感到一种旋律在萌动。黑、白、红三种不同服装组成的色块在蓝紫色背景中,对比强烈,跳动,凭添了欢乐的气氛。欣赏此画,就像听到乐曲声,赏心悦目,自然内心充满轻松愉快的情绪。而在《哭泣的女人》中,毕加索用割裂的立体主义手法将女子的脸画得支离破碎,有一种撕心裂肺的痛苦,伤心欲绝,泣声不断,看此画,体会到苦难年月里人们的心境。观者自然随之伤感、焦虑。
在绘画艺术的欣赏过程中,人的各种情绪得以自然流露,没有任何压抑,多欣赏体现幸福喜悦的作品,如提香的《人间的爱与天上的爱》、拉斐尔的《西斯廷圣母》等,能让情绪保持轻松愉快。
3、绘画艺术教育有助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网恋作为网络文化的一种,在学生中体现得尤为淋漓尽致,可网恋减少了师生的直接交流,造成人际情感的淡漠。引起部分学生与社会分离,逃避现实世界,对现实人际交往产生厌恶,恐惧的心理,怀疑自己的能力。严重的造成人格分裂。
作为艺术教育活动之一的绘画教育活动主要指各种课外活动,如参观画展,参加绘画知识讲座,举办画展以及开展校园主题画廊等。这些丰富多彩的绘画艺术活动创造了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协作的机会,使情感得以有序而自由的交流,突破心理障碍,化解或淡化矛盾冲突,增加认同感,提高亲合力和凝象力,有助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4、绘画艺术教育有助于培养正确的生活态度和良好的适应能力。
欣赏生机蓬勃的作品,内心会受到一种欢快的鼓舞,热情乐观的生活态度将得到培养,如凡.高的《向日葵》这幅画以黄色为调,再以青色和绿色加以点缀,宛如一支旋律鲜明的夏之交响曲。单纯的色彩、奔放的笔触令观者似乎感受到生命在阳光中放射的活力。反复地欣赏同类作品,重复体验,就是低沉的心情也会渐渐开朗,对生活充满向往和热情。
进行绘画作业练习是一种心理磨练和培养良好适应能力的过程,这是绘画作业本身的特性所决定的。首先,绘画作业过程不带任何强制性。受教育完全可以自由发挥,在完成作业过程,认识自我,久而久之养成自尊、自信、自强以及创新等良好的自我心理,矫正盲目、依赖、自卑等不良心理。其次,绘画作业过程是艰苦细心的劳作过程。这期间必定会遇到许多困难,特别是素描作业,常有“越描越黑”,“前功尽弃”之类的挫折和困难,有助于帮助学生增强抗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矫正知难而退,畏缩而弃的脆弱心理。再次,学生通过自身的努力和奋斗,终于获得成功的喜悦。那些有自卑心理,认为自己不行的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成功地完成作业后,会从心灵深处得到鼓励——原来自己也行!从而养成勇于正视困难,解决困难,积极进取的良好适应能力。
三、如何通过绘画艺术教育进行健康心理的培养
1、分析学生的心理结构。
这项工作是通过绘画艺术教育进行健康心理培养的前提,每个学生的心理结构都有其完整性和稳定性,这不是短时期内形成的,是主体全部生活经验的整合与建构,要改善或调整学生的心理结构,首先要帮助学生进行准确,深刻的自我剖析,使之明白自己在心理结构上缺什么,需要改变什么,加强什么,在没有心理教师配合的情况下,美术教师可利用一些比较权威的调查表进行自陈式测验。如卡尔特16PH测试,或者通过鉴赏的方法大体推断学生心理结构的主导性状。因为,人们在进行艺术鉴赏时往往是按照自身心理结构的状况来选择审美对象的。刘勰将这种现象称为“会已则嗟讽”,他说:“慷慨者逆声而击节,酝藉者见密而高蹈,浮慧者观绮而跃心,爱奇者闻诡而惊听。”教师可根据测试结果了解班上学生整体和个别的心理结构,因材施教。
2、明确改善或调整学生心理结构的方式
在对学生的心理结构作出较为准确的分析后,教师可经过与学生的沟通来确定改善或调整学生心理结构的方式。大体来说,有四种方式可供选择。
(1)加强主体的心理结构。
加强主体的心理结构是一种顺想的教育方法,主体在鉴赏对象中看到自己,两者产生亲切感,产生稳定强化效应,使主体的心理结构保持连贯性和稳定性。一个情绪容易激动和兴奋的人,常沉浸在如鲁本斯的《劫夺阿留巴的女儿》之类动感剧烈,情绪激昂的作品体验中,无疑会强化原有的心理结构。
(2)弱化主体的心理结构。
弱化主体的心理结构就是对学生原有心理结构的削弱和淡化,比如记忆亢奋型的使之沉静下来,纤弱型的使之强健起来。弱化主体的心理结构是一种反其道而行之的教育方式。由于主体心理定势的排斥性,对于不适合自己心理结构的东西,往往不接纳甚至排斥和抵触。不过,在教师的指导下,组织好弱化主体心理结构的教育,对于改善和削弱心理结构中某些过于偏颇的因素还是有效的。比如一个过分好动,毛毛燥燥的人,能够常常坐下来画一些工细的画,如工笔画。欣赏一些宁静淡远的山水画,对于弱化其心理结构是有作用的。
(3)潜移默化改造主体的心理结构。
潜移默化改造主体的心理结构,这是一种利用独特新颖的信息,引起主体的兴趣,对主体的心理结构产生影响,使之原有的心理结构的稳定态势被打破,被改造和移化。与弱化主体的心理结构这一方式相比较,潜移默化改造主体心理结构的方式更容易为学生所接受。因为它不是完全逆向的,仅仅是有某种程度的不同,不会令主体产生排斥和抵制心理。因此,这种方式更符合艺术教育潜移默化的特性,比如,情绪亢奋的人如果能反复鉴赏和体验悠扬的作品,会使好激动、易兴奋的心理向自然流畅方面发展。
(4)综合调整主体的心理结构。
综合调整主体的心理结构,这是一种对学生原有心理结构进行丰富和重构的方式。这个方式适宜心理结构没什么严重缺陷,只须进一步丰富完善的主体,大部分学生属于这个范畴。当各种刺激主体更新发展的新颖信息,输入主体的心理结构时,有自觉意识的主体积极地从外来信息中吸纳新质因素,使自己的心理结构日益丰富完善。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交替欣赏与体验三种以上从形式张力到风格特征都不同的绘画作品,有助于心理结构的丰盈与重构。
3、选好施教媒介,设置科学合理的课程,持续施教。
施教媒介在绘画艺术教育中具有重要地位,其选择和运用直接关系到教育的效应。为学生提供有效的绘画目录这一工作看似容易做起来难,这要求教师具备多方面的修养和分析能力。针对不同的心理结构选择与其对应的典型性作品。
无论何种教育方式,都不可能通过欣赏一两幅作品或画一两张画就能产生效应,所以类似作品应选取一系列,在进行鉴赏时,按照作品典型性的程度排成序列,循序渐进,形成一种不断强化的势头。如对主体采用潜移默化致造心理结构的方式。针对情绪亢奋的人,可选用倪赞的淡远山水画,19世纪的巴比松画派卢梭、杜比尼的平凡风景,现实主义画派柯罗的风景画也具相应的教育作用,教师可根据作品的风格特点等内容进行排序。在施教活动中,与学生进行平等对话,互相激发,在感受的碰撞 ,情感的交流中自然而然地引之以兴,导之以航。使好激动、易兴奋的心理向自然流畅方面发展。并且教师在课程的实施中,应打破门类界限,实现多元交融,沟通美术各门类,即适当设置一些书法、摄影、工艺、雕塑等课业,并将这些课业有机融入绘画艺术教育中,最后要沟通艺术各门类,即有选择地将文字、音乐、影视等门类艺术的内容纳入绘画艺术教育中,比如欣赏中国画时,注重诗、书、画、印的交融,美国一位绘画艺术教育家让学生听音乐,画音乐,结果大大激发了学生的想像力和创造力。还有鉴赏中的情景激发,氛围设置等更是各种艺术门类的集成。总之,如果课程设置科学合理,能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获得多方面的教益,身心感觉愉快并得以健康发展。
反复欣赏,重复体验,这一点到关重要。因为一次性的欣赏和体验所造成的心理状态,虽然有可能在一段时间内作为“特殊的、暂时的综合征象”保留下来,但并不能把这种心理状态视为心理结构的改变,正如一个情绪压抑的人,欣赏了梵·高的《向日葵》等生机蓬勃的作品,内心会受到一种欢快的鼓舞,但却不能保证其低沉的心情完全消除。只有通过对同类作品的反复欣赏,重复检验,在较长时间内相同审美情绪的激活中受到持续的暗示和激发,潜移默化最终令留下不可磨灭的烙印,并影响其心理结构。
绘画艺术教育在健康心理的培养方面的作用告诉我们,只要教师在施教活动中发挥主导、调控和组织作用,合理设置课程,持续施教,积极加强和推进绘画艺术教育活动。绘画艺术教育必定能更好地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自我观念,良好的适应能力和人际关系。使他们拥有自信、乐观的健康心理,成为全面发展的新世纪人才。
参考文献:
[1]《中国美术教育》2008年第5期,《中国美术教育》编辑部出版;
[2]《中国中小学美术》2008年第4期,《中国中小学美术》编辑部出版;
[3]《心理援助应对校园心理危机》重庆出版集团出版;周红五著.2006年12月第1版.重庆出版社出版.
[4]《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故事全集》张保文、李健主编石油工业出版社出版,2007年1月第1版.
关键词:绘画艺术教育;心理教育;健康心理;素质教育。
当代学生作为负载着家庭、社会等各方面较高期望值的一个特殊群体,承受着来自学业、就业的心理压力与挑战。成长中的学生由于其心理活动状态的不稳定、认知结构的不完备、生理成熟与心理成熟的不同步,以及对社会和家庭的不认同等因素,容易遭遇更多的焦虑和挫折,因此也更容易产生心理问题。暂时性的心理障碍若得不到及时排除,便会产生不良的反应,影响以后心理的健康发展,甚至会酿成日后难以挽救的心理疾患。
现代医学心理学家们通过研究表明,美术在对调适现代人心理焦虑和情绪失调等方面的治疗与保健作用十分显著。他们认为,美术及其教育活动是一个维护与增进身心健康的良方,是一种颇具疗效的非言语心理治疗。作为学校素质教育内容之一的绘画艺术教育,对青少年健康心理的培养具有独特的优势和不可替代的价值,加强绘画艺术教育对健康心理的培养大有助益。
一、绘画艺术教育在健康心理的培养上独具一格。
早在20世纪后期,我国对传统教育领域中普遍存在的应试教育进行了批判与反思。国家于2001年推行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随着全面素质教育的推进、落实,人们终于认定:艺术教育是全面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一种教育方式。艺术教育同自然科学教育,人文科学教育共同构成牵动社会发展的“三驾马车”。
柏拉图曾提出“艺术应为教育的基础”。就某一层面的素质教育而言,艺术教育远不及德育、智育、体育、劳动教育那样突出,确定、深刻。就全面的素质教育而言,它们又不及艺术教育那样广泛、整合、融通、富有韵致。塑造全面发展的人离不开其他素质教育,但是只有从艺术教育入手或将艺术教育渗透在整个教育过程中,才能实现全面的素质教育。绘画艺术教育与自然科学知识教育和人文社会科学知识不同点在于,它完全以人为本,
给人的心灵以本质的定性,以塑造全面发展的“完善的人”。
二、绘画艺术教育在培养健康心理方面的作用体现。
1、绘画艺术教育有助于树立正确的自我观念。
作为素质教育的绘画艺术教育并不把获得造型表现的技巧和知识作为首要的目的,但必要的,经常性的绘画作业和习作仍是教育内容之一,绘画作业过程是高度自主的,没有强制性,是高度个性化的,不设任何统一的条条框框。学生会在完成绘画作业的过程中认识自己。如A同学在画素描的过程中,先仔细观察对象,再开始画画,而且很讲究画面的整洁和用线的精准。总是不停地用橡皮擦拭“多余”的线条,进度很慢。从中可以看出A同学严谨,细心,但都略显过于小心,刻板。B同学作画前没有仔细观察对象,只是快速地用简单的线条对对象进行描绘,画面脏而凌乱。可见,B同学粗心、毛燥。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较长时间的练习和同学间的相互学习。A同学一定会渐渐少用橡皮,合理运用绘画技巧,加快绘画速度。B同学则会慢慢习惯于先观察后作画,而且能静下心来描画对象。
所以说,在给画作业过程中,学生必定能正确了解自己,认识自己,提高自己,并学会欣赏和接受他人,正确的自我观念也在这个心理磨练过程中渐渐树立起来。
2、绘画艺术教育有助于舒缓压力和培养健康的情绪体验。
在现实生活中,繁琐的工作,沉重的学习任务,许多不得不承受的压抑和烦恼使人疲惫、焦虑。我们疲惫的心灵需要缓解,焦虑的心情需要抚慰,欣赏赏心悦目的绘画作品能使情感可以在不影响实际生活的情况下释放出来,情绪将得以舒缓。明代画家文徵明曾说,他在欣赏郭河阳的《关山积雪卷》时,顿感“令人酒然而酷,燕市风尘;不觉洗尽”。
绘画艺术作品是画家心理现实的展示。所以,它有着丰富深刻的心理内容,在欣赏优秀的绘画艺术作品时,人们会融入作品,产生与作品相应的心理感受。《三个音乐师》是毕加索的作品,画家运用相互交叠的不同形状的几何切面,错落有致的色块对比,点和线有节奏的变化运用,如同音符在跳动,极富乐感,吹、拉、弹的三位乐师戴着假发和面具,显得神秘、朦胧、使人感到一种旋律在萌动。黑、白、红三种不同服装组成的色块在蓝紫色背景中,对比强烈,跳动,凭添了欢乐的气氛。欣赏此画,就像听到乐曲声,赏心悦目,自然内心充满轻松愉快的情绪。而在《哭泣的女人》中,毕加索用割裂的立体主义手法将女子的脸画得支离破碎,有一种撕心裂肺的痛苦,伤心欲绝,泣声不断,看此画,体会到苦难年月里人们的心境。观者自然随之伤感、焦虑。
在绘画艺术的欣赏过程中,人的各种情绪得以自然流露,没有任何压抑,多欣赏体现幸福喜悦的作品,如提香的《人间的爱与天上的爱》、拉斐尔的《西斯廷圣母》等,能让情绪保持轻松愉快。
3、绘画艺术教育有助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网恋作为网络文化的一种,在学生中体现得尤为淋漓尽致,可网恋减少了师生的直接交流,造成人际情感的淡漠。引起部分学生与社会分离,逃避现实世界,对现实人际交往产生厌恶,恐惧的心理,怀疑自己的能力。严重的造成人格分裂。
作为艺术教育活动之一的绘画教育活动主要指各种课外活动,如参观画展,参加绘画知识讲座,举办画展以及开展校园主题画廊等。这些丰富多彩的绘画艺术活动创造了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协作的机会,使情感得以有序而自由的交流,突破心理障碍,化解或淡化矛盾冲突,增加认同感,提高亲合力和凝象力,有助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4、绘画艺术教育有助于培养正确的生活态度和良好的适应能力。
欣赏生机蓬勃的作品,内心会受到一种欢快的鼓舞,热情乐观的生活态度将得到培养,如凡.高的《向日葵》这幅画以黄色为调,再以青色和绿色加以点缀,宛如一支旋律鲜明的夏之交响曲。单纯的色彩、奔放的笔触令观者似乎感受到生命在阳光中放射的活力。反复地欣赏同类作品,重复体验,就是低沉的心情也会渐渐开朗,对生活充满向往和热情。
进行绘画作业练习是一种心理磨练和培养良好适应能力的过程,这是绘画作业本身的特性所决定的。首先,绘画作业过程不带任何强制性。受教育完全可以自由发挥,在完成作业过程,认识自我,久而久之养成自尊、自信、自强以及创新等良好的自我心理,矫正盲目、依赖、自卑等不良心理。其次,绘画作业过程是艰苦细心的劳作过程。这期间必定会遇到许多困难,特别是素描作业,常有“越描越黑”,“前功尽弃”之类的挫折和困难,有助于帮助学生增强抗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矫正知难而退,畏缩而弃的脆弱心理。再次,学生通过自身的努力和奋斗,终于获得成功的喜悦。那些有自卑心理,认为自己不行的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成功地完成作业后,会从心灵深处得到鼓励——原来自己也行!从而养成勇于正视困难,解决困难,积极进取的良好适应能力。
三、如何通过绘画艺术教育进行健康心理的培养
1、分析学生的心理结构。
这项工作是通过绘画艺术教育进行健康心理培养的前提,每个学生的心理结构都有其完整性和稳定性,这不是短时期内形成的,是主体全部生活经验的整合与建构,要改善或调整学生的心理结构,首先要帮助学生进行准确,深刻的自我剖析,使之明白自己在心理结构上缺什么,需要改变什么,加强什么,在没有心理教师配合的情况下,美术教师可利用一些比较权威的调查表进行自陈式测验。如卡尔特16PH测试,或者通过鉴赏的方法大体推断学生心理结构的主导性状。因为,人们在进行艺术鉴赏时往往是按照自身心理结构的状况来选择审美对象的。刘勰将这种现象称为“会已则嗟讽”,他说:“慷慨者逆声而击节,酝藉者见密而高蹈,浮慧者观绮而跃心,爱奇者闻诡而惊听。”教师可根据测试结果了解班上学生整体和个别的心理结构,因材施教。
2、明确改善或调整学生心理结构的方式
在对学生的心理结构作出较为准确的分析后,教师可经过与学生的沟通来确定改善或调整学生心理结构的方式。大体来说,有四种方式可供选择。
(1)加强主体的心理结构。
加强主体的心理结构是一种顺想的教育方法,主体在鉴赏对象中看到自己,两者产生亲切感,产生稳定强化效应,使主体的心理结构保持连贯性和稳定性。一个情绪容易激动和兴奋的人,常沉浸在如鲁本斯的《劫夺阿留巴的女儿》之类动感剧烈,情绪激昂的作品体验中,无疑会强化原有的心理结构。
(2)弱化主体的心理结构。
弱化主体的心理结构就是对学生原有心理结构的削弱和淡化,比如记忆亢奋型的使之沉静下来,纤弱型的使之强健起来。弱化主体的心理结构是一种反其道而行之的教育方式。由于主体心理定势的排斥性,对于不适合自己心理结构的东西,往往不接纳甚至排斥和抵触。不过,在教师的指导下,组织好弱化主体心理结构的教育,对于改善和削弱心理结构中某些过于偏颇的因素还是有效的。比如一个过分好动,毛毛燥燥的人,能够常常坐下来画一些工细的画,如工笔画。欣赏一些宁静淡远的山水画,对于弱化其心理结构是有作用的。
(3)潜移默化改造主体的心理结构。
潜移默化改造主体的心理结构,这是一种利用独特新颖的信息,引起主体的兴趣,对主体的心理结构产生影响,使之原有的心理结构的稳定态势被打破,被改造和移化。与弱化主体的心理结构这一方式相比较,潜移默化改造主体心理结构的方式更容易为学生所接受。因为它不是完全逆向的,仅仅是有某种程度的不同,不会令主体产生排斥和抵制心理。因此,这种方式更符合艺术教育潜移默化的特性,比如,情绪亢奋的人如果能反复鉴赏和体验悠扬的作品,会使好激动、易兴奋的心理向自然流畅方面发展。
(4)综合调整主体的心理结构。
综合调整主体的心理结构,这是一种对学生原有心理结构进行丰富和重构的方式。这个方式适宜心理结构没什么严重缺陷,只须进一步丰富完善的主体,大部分学生属于这个范畴。当各种刺激主体更新发展的新颖信息,输入主体的心理结构时,有自觉意识的主体积极地从外来信息中吸纳新质因素,使自己的心理结构日益丰富完善。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交替欣赏与体验三种以上从形式张力到风格特征都不同的绘画作品,有助于心理结构的丰盈与重构。
3、选好施教媒介,设置科学合理的课程,持续施教。
施教媒介在绘画艺术教育中具有重要地位,其选择和运用直接关系到教育的效应。为学生提供有效的绘画目录这一工作看似容易做起来难,这要求教师具备多方面的修养和分析能力。针对不同的心理结构选择与其对应的典型性作品。
无论何种教育方式,都不可能通过欣赏一两幅作品或画一两张画就能产生效应,所以类似作品应选取一系列,在进行鉴赏时,按照作品典型性的程度排成序列,循序渐进,形成一种不断强化的势头。如对主体采用潜移默化致造心理结构的方式。针对情绪亢奋的人,可选用倪赞的淡远山水画,19世纪的巴比松画派卢梭、杜比尼的平凡风景,现实主义画派柯罗的风景画也具相应的教育作用,教师可根据作品的风格特点等内容进行排序。在施教活动中,与学生进行平等对话,互相激发,在感受的碰撞 ,情感的交流中自然而然地引之以兴,导之以航。使好激动、易兴奋的心理向自然流畅方面发展。并且教师在课程的实施中,应打破门类界限,实现多元交融,沟通美术各门类,即适当设置一些书法、摄影、工艺、雕塑等课业,并将这些课业有机融入绘画艺术教育中,最后要沟通艺术各门类,即有选择地将文字、音乐、影视等门类艺术的内容纳入绘画艺术教育中,比如欣赏中国画时,注重诗、书、画、印的交融,美国一位绘画艺术教育家让学生听音乐,画音乐,结果大大激发了学生的想像力和创造力。还有鉴赏中的情景激发,氛围设置等更是各种艺术门类的集成。总之,如果课程设置科学合理,能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获得多方面的教益,身心感觉愉快并得以健康发展。
反复欣赏,重复体验,这一点到关重要。因为一次性的欣赏和体验所造成的心理状态,虽然有可能在一段时间内作为“特殊的、暂时的综合征象”保留下来,但并不能把这种心理状态视为心理结构的改变,正如一个情绪压抑的人,欣赏了梵·高的《向日葵》等生机蓬勃的作品,内心会受到一种欢快的鼓舞,但却不能保证其低沉的心情完全消除。只有通过对同类作品的反复欣赏,重复检验,在较长时间内相同审美情绪的激活中受到持续的暗示和激发,潜移默化最终令留下不可磨灭的烙印,并影响其心理结构。
绘画艺术教育在健康心理的培养方面的作用告诉我们,只要教师在施教活动中发挥主导、调控和组织作用,合理设置课程,持续施教,积极加强和推进绘画艺术教育活动。绘画艺术教育必定能更好地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自我观念,良好的适应能力和人际关系。使他们拥有自信、乐观的健康心理,成为全面发展的新世纪人才。
参考文献:
[1]《中国美术教育》2008年第5期,《中国美术教育》编辑部出版;
[2]《中国中小学美术》2008年第4期,《中国中小学美术》编辑部出版;
[3]《心理援助应对校园心理危机》重庆出版集团出版;周红五著.2006年12月第1版.重庆出版社出版.
[4]《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故事全集》张保文、李健主编石油工业出版社出版,2007年1月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