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93年,“红色资本家”荣毅仁出任国家副主席,与2004年的“私产入宪”遥相呼应,显示着民族理想的多元糅合。“弄潮儿”一词,也迅速成为对层出不穷的改革家和企业家最体面的称呼。但从步鑫生到禹作敏,从牟其中到胡志标,各领风骚三五年,谁个不曾红极一时。在老百姓用电饭锅取代米汤滤饭、用空调取代火炭、用卫生纸取代草纸的岁月里,这些人物如走马灯转,象征着我们摸着石头过河的代价。
我们富裕,我们繁华。我们网络了,我们国际了。这个时代太在乎它得到的东西,却想不起来正在消失的一切。
露天电影院:很多年前,中国百姓最美好的光景,是伴随着露天电影度过的——孩子们带着自家小板凳,开演前几小时就去抢地盘,有时候人太多,一部分人不得不去看银幕的反面。1990年代中期,一些大城市还有少量露天电影院。进入21世纪,人们大多选择在家里看影碟。
小人书:小人书学名连环画。解放后,小人书的题材多半是土地改革、爱国增产、抗美援朝等。1980年代小人书进入鼎盛期。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不少外国名著和中国名著小人书也在市场热销。1990年代,小人书渐渐在书店里消失。今天,这个集体记忆的标本已成为民间逐年升温的紧俏收藏品。
公共澡堂:女作家大老黄这样描绘她对公共澡堂的感受:我极为讨厌那个地方。除了人多拥挤透不过气外,更重要的是,面对这么多的裸体女人,我感到无所适从。在公共澡堂里,我感到所有的丑恶都聚集在了一起。现在,不用担心这个问题了,谁家浴室里没有个莲蓬头啊。
四合院/老胡同:四合院是中国历史最悠久,分布最广泛的汉族民居典型,以正房、东西厢房围绕中间庭院形成平面布局,院落宽绰疏朗,四面房屋各自独立,又有游廊连接彼此,具有很强的私密性。1990年代后期开始,拜经济发展之赐,北京许多年代久远的四合院夷为平地。
蜂窝煤/煤炉:有了液化气、煤气之后,这两个物件在城市中基本看不到了,不过,在北方农村,它们仍然是重要的日常用品。随着油价高涨,一些城市的低保户也开始重新使用蜂窝煤。
知青:1968年,毛主席号召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快,全国掀起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的热潮。
1979年,国务院颁布了关于知青问题的“六条”精神,随后,大量知青通过各种途径返城。
螺丝钉:螺丝钉精神源自雷锋日记,“我要做一颗革命的螺丝钉!”这个一度最光鲜的字眼,象征着无私奉献、忠贞坚守、默默无闻等最美好的品质。这样的精神曾经是整整一代人的理想。1990年代以后,雷锋的名字出现的频率越来越少。
“文革”色彩姓名:“卫东”、“万红”、“胜利”、“抗美”、“国庆”、“超英”,“文革”中,中国人取名字大多带有政治色彩。今天的家长,谁也不会给孩子取这样的名字。
红旗牌轿车:1958年8月,中央为建国10周年庆典向一汽下达了制造国产高级轿车的任务。工人们以借来的1955型克莱斯勒高级轿车为蓝本,手工制作了一辆高级轿车。
1959年10月1日,10辆崭新红旗轿车在首都国庆庆典上亮相,引得国外媒体争相报道。
1980年代,“红旗”因耗油量大、成本高、产量低而停产。1990年代,一汽与国外公司合作重新开发红旗系列轿车,但在外形上摆脱不掉老款奥迪的影子,技术上也都是依靠国外。
食品供应证/粮票/布票/油票:计划经济时代,物品奇缺,求大于供,只能采取凭证分配的办法。那时,中国人每家都有户口,有了户口本,才有粮食关系,有了粮食关系才发粮本,有了粮本才能买米,或者取粮票,有了粮票才能在街上买吃的——光有钱是不行的。“大跃进”时期,除粮油票、布票之外,又添上了香烟票、糖票、火柴票、日用品票、副食品票、绒线票和其他一些花样百出的票证。改革开放后,随着市场经济的兴起和商品供应的充足,这些票证全都成为历史遗物。
工分:工分起源于新中国成立后农村建立的农业生产互助组,在农业生产合作社和农村人民公社中普遍采用。这种方法主要有底分死记、底分活评、定额记工、联系产量计算劳动报酬等。由于操作上流于形式,致使平均主义和大锅钣普遍存在,按劳分配原则无法体现,干多干少,干好干坏,工分都一样。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农村里评工记分的方法逐渐废止。
招工指标:十几二十年前,这是一个重要词汇。当时想找一份工作,不管国营还是集体,必须有招工指标。招工指标非常少,即便花钱也难以弄到。那时,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就业机制还未形成,没有“正式”工作就等于没有了饭碗。
现在,已听不到哪儿还有招工指标,倒是“炒鱿鱼”和“跳槽”成了新的口头禅。
万元户:改革开放初期,极少数农民通过各种努力勤劳致富,家庭年收入超过万元,万元户因此得名。当时,万元户不仅在农村,在城市也是高收入群体。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06年,全国人均月收入为1041.73元。在很多大城市,月入万元尚不能算作中产阶级。
大锅饭:大锅饭是指原国有企业中,各工种、单位不按市场方式经营,待遇不与利益挂钩,大家无论盈亏,统统吃国家的,好像在国家‘大锅’里吃饭一样。大锅饭是平均主义在经济领域的表现,是长期阻碍我国经济发展和效率增长的痼疾。经济体制改革以前,个人吃集体的大锅饭,企业吃国家的大锅饭,地方吃中央的大锅饭等问题,十分严重。
农转非:计划经济时代的户籍制度。农,指农业;非,指非农业生产,确切的意思是国库粮。人事系统农转非工作是帮助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在贫困边远地区、艰苦岗位工作的职工和乡镇企业中的管理人员解决户口困难,目的是支持、鼓励各类人才到艰苦岗位工作。当年,农转非“吃商品粮”,是让人羡慕的事。随着户籍制度的改革,这一切都失去了意义,某些地方,甚至有人念叨当农民的好处,愿意“非转农”。
福利分房:单位所建房屋以福利形式分配给职工居住的一种待遇。1998年,《关于进一步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加快住房建设的通知》文件出台,决定自当年起停止住房实物分配,建立住房分配货币化、住房供给商品化、社会化的住房新体制。
毕业分配:新中国建立后,对大学生毕业分配十分重视——1951年10月1日,当时的政务院决定“高等学校毕业生的工作由政府分配”。“文革”后,百废待兴,恢复高考后的头几届大学生,个个是香饽饽,这一时期依然沿袭“文革”期间中断了的统一分配制度,个人无需为工作操心,却也没有自主权,“一个萝卜一个坑”。
1987年,首次出现大学毕业生分配后被退回的“寒潮”,分配制度的不合理性凸显。两年后,国务院批转了国家教委“关于改革大学生毕业分配制度的报告”。2007年4月,随着西藏取消大学生毕业分配,延续了50多年的毕业分配制度,已成往事。
书信:“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信札的年代早已过去。现代通讯方式在拉近人们距离的同时,也破坏了人们彼此之间细腻的情感交流。小伙子们再也不会在大学的收发室里苦等姑娘来信:一枚倒贴的邮票代表着“我爱你”,侧贴则是“我想念你”,斜着贴代表怨恨……这些流行一时的邮票暗语注定了要像古老的旗语那样失传。
电报:随着固话、手机、MSN、QQ、Email等现代交流工具的普及,电报逐步退出历史舞台。当然,每年央视春晚念贺电依然是保留节目,不过,这些贺电一点也不符合电报的最大特征——简短。
表哥姐弟妹:上世纪70年代末计划生育实施后的第一批独生子女已经开始进入婚育高峰期。对于这些独生子女的下一代来说,“表哥姐弟妹”的称呼已变成只能在小说、电影、电视中才能看到的前朝往事了。同这些称呼一齐消失的,还有青梅竹马的玩伴和面对困难时来自家族的帮助,他们有可能会是中国最孤独的一代人。早有社会学家指出,计划生育在实现人口控制的同时,也造成了人伦情感方面的缺失。
永久牌自行车: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自行车是高档代步工具。那时,农村娶媳妇往往用“永久牌”接新娘子。随着私家车、公交车、轨道交通等出行方式的多样化,“永久牌”自行车淡出人们视线。
算盘:阿拉伯数字出现前,算盘是世界上广为使用的计算工具。东汉末年,徐岳在《数术记遗》中记载,他的老师刘洪访问隐士天目先生时,天目先生解释了14种计算方法,其中一种就是珠算。
电子计算器的出现,让用了几千年的算盘退休了。
喇叭裤:喇嘛裤在1980年代突破灰色中山装的海洋,进入内地,心理叛逆的青年极爱穿上它,招摇于闹市街头。如此过分的打扮受到许多人反对,甚至被上升到政治高度——“追求资产阶级生活方式”、“流里流气”、“不三不四”,全社会如临大敌。风靡了一阵子,到1990年代,喇嘛裤就成了过时玩意儿。
呼啦圈:在上世纪80年代末,一项新的健身运动席卷了全中国——呼啦圈。瘦瘦一根塑料管围成一个圈,一群人摇的时候,能听见壮观的“呼啦声”。当时,几乎所有的晚会上都有呼啦圈表演,单人转、组队转、一人身上套多个转。1990年亚运会,呼啦圈更是火得没边没际。1994年春节晚会,创造了旋转98个呼拉圈吉尼斯世界纪录的上海13岁少女欧阳贝妮登台亮相,引起轰动。
呼啦圈消失了很久,这两年又悄悄回到我们身边,这次打出了减肥瘦身的旗号。
四大件:1970年代,结婚的“四大件”是手表、自行车、半导体收音机和缝纫机。1980年代的“四大件”是:黑白电视、电冰箱、洗衣机和录音机。现在要结婚,房子这一个大件就足以让小青年们喘不过气来了。
录像带:录像带是磁带的一种,主要用来录制、播放影音作品。在1980年代,“看录像”(主要是武打、言情)是城乡青年最流行的娱乐方式。近年来,因数位式储存技术如VCD和更新的DVD的发展,录像带和录像机退出大众市场。
BP 机/寻呼小姐:“有事就拷我。”“可是你拷品真的很差,呼了你那么多遍你都不复机。”再过10年将这样的对白拿给后来人听,他们会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许多名词快速产生,又快速淘汰,这是语言学家面临的问题;小家电企业面临的问题是,许多红极一时的厂子在BP机退出历史舞台后纷纷转产或倒闭;而大批曾经薪水丰厚、嗓音甜美的寻呼小姐成了“下岗女工”。
大哥大:摩托罗拉3200,因其曾经作为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香港警匪片中江湖大佬的标配,赢得了“大哥大”的美称。1987年我国首个900MHz模拟移动电话网在广东开通,“大哥大”因其昂贵价格和不菲的使用费,一度成为身份的象征。除了信号模式,大哥大跟手机最大的不同是,其体型也是重量级的,黑暗笨重,厚如砖头。1996年,GSM网开通,手机日益平民化。2001年6月,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完全关闭模拟移动电话网。大哥大退场。
综艺大观:在只能看CCTV的时代,《综艺大观》作为惟一的综艺节目,短时间红遍大江南北,成为百姓快乐的重要源泉。
就像它的标志人物倪萍被打上“古董”标签一样,《综艺大观》也已走完了13年的漫漫旅程。2003年,《综艺大观》走了,更多好玩好看的东西出现了。
甲A:1994年,对于中国男子足球来说,是一个永远值得怀念的年份。职业联赛诞生,甲A联赛问世。“成都保卫战”、“工体不败”……给中国球迷留下了最美好的一段回忆,那时,人们真的相信甲A是能拯救中国足球的。
但在中国足协领导下,什么人间奇迹都是可以创造出来的:黑幕、假球、黑哨、瞒上欺下、赌球、洗钱……
2004,时任中国足协专职副主席阎世铎宣布中国足球超级联赛开锣。此后的发展,不提也罢。
1994年,大连万达夺得甲A冠军;2003年,上海申花捧杯;2008年,这两家队伍都早已换了东家。
奉节古城:2002年11月4日上午10时53分,重庆奉节古城实施了长江三峡库区规模最大的一次爆破,分两次完成,历时6秒,爆破面积20万平方米,被誉为“中国第一爆”。奉节古城永远消失。它的同伴还有:兵书宝剑峡、龙门峡、倒吊和尚、水帘洞、七道门洞、巴堰峡、关刀峡、大溪文化、屈原祠、白鹤梁、张飞庙……
收容遣送制:有助于理解“收容遣送制”的关键词还有:盲流、昌平沙场、暂住证、遣送原籍……
从“收容”变“救助”,湖北青年孙志刚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一个自由公民,在自己的国家因为没有携带证件而被活活打死。在媒体和学界关注下,国务院出台了新的《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旧制度开始松动,但是暴露出的城乡二元结构对立、公民自由迁徙权、违宪审查机制等问题,还需要更长时间的努力。
耕地:新中国成立后,我国耕地面积一直在急剧减少,迄今为止,累计减少的耕地面积大约相当于一个法国,两个英国,三个半日本。1951年到1986年的36年间,全国累计减少耕地6.11亿亩,扣除开荒造田3.77亿亩,净减耕地2.34亿亩。全国已有9个省、直辖市人均耕地不足1亩,666个县人均耕地低于联合国粮农组织规定的0.05公顷警戒线。另一方面,全国人口却以每年1000多万人的速度增长。保护有限耕地资源,已是迫在眉睫的大事。
(责任编辑 倚 天)
我们富裕,我们繁华。我们网络了,我们国际了。这个时代太在乎它得到的东西,却想不起来正在消失的一切。
露天电影院:很多年前,中国百姓最美好的光景,是伴随着露天电影度过的——孩子们带着自家小板凳,开演前几小时就去抢地盘,有时候人太多,一部分人不得不去看银幕的反面。1990年代中期,一些大城市还有少量露天电影院。进入21世纪,人们大多选择在家里看影碟。
小人书:小人书学名连环画。解放后,小人书的题材多半是土地改革、爱国增产、抗美援朝等。1980年代小人书进入鼎盛期。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不少外国名著和中国名著小人书也在市场热销。1990年代,小人书渐渐在书店里消失。今天,这个集体记忆的标本已成为民间逐年升温的紧俏收藏品。
公共澡堂:女作家大老黄这样描绘她对公共澡堂的感受:我极为讨厌那个地方。除了人多拥挤透不过气外,更重要的是,面对这么多的裸体女人,我感到无所适从。在公共澡堂里,我感到所有的丑恶都聚集在了一起。现在,不用担心这个问题了,谁家浴室里没有个莲蓬头啊。
四合院/老胡同:四合院是中国历史最悠久,分布最广泛的汉族民居典型,以正房、东西厢房围绕中间庭院形成平面布局,院落宽绰疏朗,四面房屋各自独立,又有游廊连接彼此,具有很强的私密性。1990年代后期开始,拜经济发展之赐,北京许多年代久远的四合院夷为平地。
蜂窝煤/煤炉:有了液化气、煤气之后,这两个物件在城市中基本看不到了,不过,在北方农村,它们仍然是重要的日常用品。随着油价高涨,一些城市的低保户也开始重新使用蜂窝煤。
知青:1968年,毛主席号召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快,全国掀起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的热潮。
1979年,国务院颁布了关于知青问题的“六条”精神,随后,大量知青通过各种途径返城。
螺丝钉:螺丝钉精神源自雷锋日记,“我要做一颗革命的螺丝钉!”这个一度最光鲜的字眼,象征着无私奉献、忠贞坚守、默默无闻等最美好的品质。这样的精神曾经是整整一代人的理想。1990年代以后,雷锋的名字出现的频率越来越少。
“文革”色彩姓名:“卫东”、“万红”、“胜利”、“抗美”、“国庆”、“超英”,“文革”中,中国人取名字大多带有政治色彩。今天的家长,谁也不会给孩子取这样的名字。
红旗牌轿车:1958年8月,中央为建国10周年庆典向一汽下达了制造国产高级轿车的任务。工人们以借来的1955型克莱斯勒高级轿车为蓝本,手工制作了一辆高级轿车。
1959年10月1日,10辆崭新红旗轿车在首都国庆庆典上亮相,引得国外媒体争相报道。
1980年代,“红旗”因耗油量大、成本高、产量低而停产。1990年代,一汽与国外公司合作重新开发红旗系列轿车,但在外形上摆脱不掉老款奥迪的影子,技术上也都是依靠国外。
食品供应证/粮票/布票/油票:计划经济时代,物品奇缺,求大于供,只能采取凭证分配的办法。那时,中国人每家都有户口,有了户口本,才有粮食关系,有了粮食关系才发粮本,有了粮本才能买米,或者取粮票,有了粮票才能在街上买吃的——光有钱是不行的。“大跃进”时期,除粮油票、布票之外,又添上了香烟票、糖票、火柴票、日用品票、副食品票、绒线票和其他一些花样百出的票证。改革开放后,随着市场经济的兴起和商品供应的充足,这些票证全都成为历史遗物。
工分:工分起源于新中国成立后农村建立的农业生产互助组,在农业生产合作社和农村人民公社中普遍采用。这种方法主要有底分死记、底分活评、定额记工、联系产量计算劳动报酬等。由于操作上流于形式,致使平均主义和大锅钣普遍存在,按劳分配原则无法体现,干多干少,干好干坏,工分都一样。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农村里评工记分的方法逐渐废止。
招工指标:十几二十年前,这是一个重要词汇。当时想找一份工作,不管国营还是集体,必须有招工指标。招工指标非常少,即便花钱也难以弄到。那时,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就业机制还未形成,没有“正式”工作就等于没有了饭碗。
现在,已听不到哪儿还有招工指标,倒是“炒鱿鱼”和“跳槽”成了新的口头禅。
万元户:改革开放初期,极少数农民通过各种努力勤劳致富,家庭年收入超过万元,万元户因此得名。当时,万元户不仅在农村,在城市也是高收入群体。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06年,全国人均月收入为1041.73元。在很多大城市,月入万元尚不能算作中产阶级。
大锅饭:大锅饭是指原国有企业中,各工种、单位不按市场方式经营,待遇不与利益挂钩,大家无论盈亏,统统吃国家的,好像在国家‘大锅’里吃饭一样。大锅饭是平均主义在经济领域的表现,是长期阻碍我国经济发展和效率增长的痼疾。经济体制改革以前,个人吃集体的大锅饭,企业吃国家的大锅饭,地方吃中央的大锅饭等问题,十分严重。
农转非:计划经济时代的户籍制度。农,指农业;非,指非农业生产,确切的意思是国库粮。人事系统农转非工作是帮助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在贫困边远地区、艰苦岗位工作的职工和乡镇企业中的管理人员解决户口困难,目的是支持、鼓励各类人才到艰苦岗位工作。当年,农转非“吃商品粮”,是让人羡慕的事。随着户籍制度的改革,这一切都失去了意义,某些地方,甚至有人念叨当农民的好处,愿意“非转农”。
福利分房:单位所建房屋以福利形式分配给职工居住的一种待遇。1998年,《关于进一步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加快住房建设的通知》文件出台,决定自当年起停止住房实物分配,建立住房分配货币化、住房供给商品化、社会化的住房新体制。
毕业分配:新中国建立后,对大学生毕业分配十分重视——1951年10月1日,当时的政务院决定“高等学校毕业生的工作由政府分配”。“文革”后,百废待兴,恢复高考后的头几届大学生,个个是香饽饽,这一时期依然沿袭“文革”期间中断了的统一分配制度,个人无需为工作操心,却也没有自主权,“一个萝卜一个坑”。
1987年,首次出现大学毕业生分配后被退回的“寒潮”,分配制度的不合理性凸显。两年后,国务院批转了国家教委“关于改革大学生毕业分配制度的报告”。2007年4月,随着西藏取消大学生毕业分配,延续了50多年的毕业分配制度,已成往事。
书信:“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信札的年代早已过去。现代通讯方式在拉近人们距离的同时,也破坏了人们彼此之间细腻的情感交流。小伙子们再也不会在大学的收发室里苦等姑娘来信:一枚倒贴的邮票代表着“我爱你”,侧贴则是“我想念你”,斜着贴代表怨恨……这些流行一时的邮票暗语注定了要像古老的旗语那样失传。
电报:随着固话、手机、MSN、QQ、Email等现代交流工具的普及,电报逐步退出历史舞台。当然,每年央视春晚念贺电依然是保留节目,不过,这些贺电一点也不符合电报的最大特征——简短。
表哥姐弟妹:上世纪70年代末计划生育实施后的第一批独生子女已经开始进入婚育高峰期。对于这些独生子女的下一代来说,“表哥姐弟妹”的称呼已变成只能在小说、电影、电视中才能看到的前朝往事了。同这些称呼一齐消失的,还有青梅竹马的玩伴和面对困难时来自家族的帮助,他们有可能会是中国最孤独的一代人。早有社会学家指出,计划生育在实现人口控制的同时,也造成了人伦情感方面的缺失。
永久牌自行车: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自行车是高档代步工具。那时,农村娶媳妇往往用“永久牌”接新娘子。随着私家车、公交车、轨道交通等出行方式的多样化,“永久牌”自行车淡出人们视线。
算盘:阿拉伯数字出现前,算盘是世界上广为使用的计算工具。东汉末年,徐岳在《数术记遗》中记载,他的老师刘洪访问隐士天目先生时,天目先生解释了14种计算方法,其中一种就是珠算。
电子计算器的出现,让用了几千年的算盘退休了。
喇叭裤:喇嘛裤在1980年代突破灰色中山装的海洋,进入内地,心理叛逆的青年极爱穿上它,招摇于闹市街头。如此过分的打扮受到许多人反对,甚至被上升到政治高度——“追求资产阶级生活方式”、“流里流气”、“不三不四”,全社会如临大敌。风靡了一阵子,到1990年代,喇嘛裤就成了过时玩意儿。
呼啦圈:在上世纪80年代末,一项新的健身运动席卷了全中国——呼啦圈。瘦瘦一根塑料管围成一个圈,一群人摇的时候,能听见壮观的“呼啦声”。当时,几乎所有的晚会上都有呼啦圈表演,单人转、组队转、一人身上套多个转。1990年亚运会,呼啦圈更是火得没边没际。1994年春节晚会,创造了旋转98个呼拉圈吉尼斯世界纪录的上海13岁少女欧阳贝妮登台亮相,引起轰动。
呼啦圈消失了很久,这两年又悄悄回到我们身边,这次打出了减肥瘦身的旗号。
四大件:1970年代,结婚的“四大件”是手表、自行车、半导体收音机和缝纫机。1980年代的“四大件”是:黑白电视、电冰箱、洗衣机和录音机。现在要结婚,房子这一个大件就足以让小青年们喘不过气来了。
录像带:录像带是磁带的一种,主要用来录制、播放影音作品。在1980年代,“看录像”(主要是武打、言情)是城乡青年最流行的娱乐方式。近年来,因数位式储存技术如VCD和更新的DVD的发展,录像带和录像机退出大众市场。
BP 机/寻呼小姐:“有事就拷我。”“可是你拷品真的很差,呼了你那么多遍你都不复机。”再过10年将这样的对白拿给后来人听,他们会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许多名词快速产生,又快速淘汰,这是语言学家面临的问题;小家电企业面临的问题是,许多红极一时的厂子在BP机退出历史舞台后纷纷转产或倒闭;而大批曾经薪水丰厚、嗓音甜美的寻呼小姐成了“下岗女工”。
大哥大:摩托罗拉3200,因其曾经作为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香港警匪片中江湖大佬的标配,赢得了“大哥大”的美称。1987年我国首个900MHz模拟移动电话网在广东开通,“大哥大”因其昂贵价格和不菲的使用费,一度成为身份的象征。除了信号模式,大哥大跟手机最大的不同是,其体型也是重量级的,黑暗笨重,厚如砖头。1996年,GSM网开通,手机日益平民化。2001年6月,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完全关闭模拟移动电话网。大哥大退场。
综艺大观:在只能看CCTV的时代,《综艺大观》作为惟一的综艺节目,短时间红遍大江南北,成为百姓快乐的重要源泉。
就像它的标志人物倪萍被打上“古董”标签一样,《综艺大观》也已走完了13年的漫漫旅程。2003年,《综艺大观》走了,更多好玩好看的东西出现了。
甲A:1994年,对于中国男子足球来说,是一个永远值得怀念的年份。职业联赛诞生,甲A联赛问世。“成都保卫战”、“工体不败”……给中国球迷留下了最美好的一段回忆,那时,人们真的相信甲A是能拯救中国足球的。
但在中国足协领导下,什么人间奇迹都是可以创造出来的:黑幕、假球、黑哨、瞒上欺下、赌球、洗钱……
2004,时任中国足协专职副主席阎世铎宣布中国足球超级联赛开锣。此后的发展,不提也罢。
1994年,大连万达夺得甲A冠军;2003年,上海申花捧杯;2008年,这两家队伍都早已换了东家。
奉节古城:2002年11月4日上午10时53分,重庆奉节古城实施了长江三峡库区规模最大的一次爆破,分两次完成,历时6秒,爆破面积20万平方米,被誉为“中国第一爆”。奉节古城永远消失。它的同伴还有:兵书宝剑峡、龙门峡、倒吊和尚、水帘洞、七道门洞、巴堰峡、关刀峡、大溪文化、屈原祠、白鹤梁、张飞庙……
收容遣送制:有助于理解“收容遣送制”的关键词还有:盲流、昌平沙场、暂住证、遣送原籍……
从“收容”变“救助”,湖北青年孙志刚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一个自由公民,在自己的国家因为没有携带证件而被活活打死。在媒体和学界关注下,国务院出台了新的《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旧制度开始松动,但是暴露出的城乡二元结构对立、公民自由迁徙权、违宪审查机制等问题,还需要更长时间的努力。
耕地:新中国成立后,我国耕地面积一直在急剧减少,迄今为止,累计减少的耕地面积大约相当于一个法国,两个英国,三个半日本。1951年到1986年的36年间,全国累计减少耕地6.11亿亩,扣除开荒造田3.77亿亩,净减耕地2.34亿亩。全国已有9个省、直辖市人均耕地不足1亩,666个县人均耕地低于联合国粮农组织规定的0.05公顷警戒线。另一方面,全国人口却以每年1000多万人的速度增长。保护有限耕地资源,已是迫在眉睫的大事。
(责任编辑 倚 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