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852.1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3)10-000-01
摘 要 本文通过专家访谈法、文献资料法,对太极拳运动与乒乓球运动进行对比,试从理论方面剖析太极拳运动与乒乓球运动的关联性,阐述通过借鉴太极拳的练习方法科学地促进乒乓球训练,提高乒乓球训练的效率与质量。
关键词 太极拳 乒乓球 关联性 借鉴 作用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大众更加注重身心健康发展,作为中华民族精髓的太极拳深受大众喜爱,得到了很好的推广与应用,太极拳正在走出国门,成为一项世界时尚运动。乒乓球运动作为我国的“国球”,实力一直立于世界之首。从高水平专业运动员口中常听到关于某些动作和感受的太极韵味。
一、太极拳运动与乒乓球运动的关联性
(一)力量来源。张三丰在《太极拳论》中写到:“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李亦畲在《五字诀》中写到:“劲起于脚根,立于腰间,形于手指,发于脊背。”“化劲的关键在于腰,腰围主宰,一切动作靠腰起承转合、变换。”“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向前后退,乃能得机得势。有不得机得势处,身便散乱,其病必于腰腿求之”、“腰如车轴”、“命意源头在腰际”可以看出,太极拳的力起于足下,由腿而腰而脊而臂顺畅地传导,形于手指,作用于对方。
乒乓球的站位要求“两脚平行站立,略比肩宽,两膝微屈并内旋,前脚掌内侧着地,重心置于两脚之间……含胸收腹……”。打乒乓球时,绝不是靠抡圆胳膊“发死力”,力量要从脚传到腰,用腰带动上臂、前臂和手腕。
由此可以看出太极拳与乒乓球的力量来源和传递方式是相同的。
(二)松静结合。太极拳要求放松,使各关节灵活,从而互相巧妙的配合。武禹襄在《十三式行功心解》中写到“发劲需沉着松静”。乒乓球在正反手攻球、拉球时引拍的过程要求肌肉放松,不能太僵太死,这是保证有节奏的连续击球的关键。放松是发劲的前提,只有放松才能更好的发力。
(三)重心移动。太极拳讲究“轻沉兼备”、“虚实分明”。这是行拳走架保持自身平衡的基本需要,也是太极拳高深莫测的技击法的基本要素。王宗岳曾提出“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在乒乓球中左右重心的移动非常重要,可以说步法是乒乓球队员的生命。只有通过重心移动才能发挥力量的最大化。
(四)围绕轴心。在太极拳身法的运动中,除个别姿势外,都要“中正不偏,无过不及”,即保持腰脊与地面垂直,防止腰故意摆动,利于旋转。在乒乓球运动中的两个主要动作,正手攻球和反手攻球时,挥臂运动围绕头与腰垂直的中心线旋转。腰轴和臂轴的多轴转动系统同步、同向、同时围绕轴心协调转动。
(五)与圆相关。太极拳在空间中形似划圆、抱球,如左右搂膝拗步、左右野马分鬃;乒乓球在空间运动中画弧、打小球(控制和打出球的各种旋转)。
(六)细微感觉。太极拳的细微感觉为摸劲、“听”劲,即用皮肤触觉感知对方劲路变化的方法,是太极推手以柔克刚和“四两拨千斤”的关键,是一种对付对手攻击的对策反应,是感觉和反应的结合。乒乓球的细微感觉为球感,即对乒乓球运动有好的时间和空间的判断能力,身体运动协调有力,反应迅速灵敏。
此外,太极拳和乒乓球都讲求技巧性,灵活性,协调性。两项运动都属于较文雅的运动,文化哲理、理念、境界都很高。
二、太极拳运动对乒乓球训练的积极作用
太极拳与乒乓球,一个是传统运动,一个是现代运动,看似风马牛不相及,但作为传承了几百年的太极拳,我们可以从其经典中找到对乒乓球发展的很多积极作用。
(一)提高下肢力量,增强下肢的稳定性。太极拳讲“百练不如一站”,乒乓球也很重视步法练习,步法是制胜的关键。所以通过太极拳进行站桩练习,进一步体会气能否入地,气入地力才能入地,力入地越深,根才能扎地越深,下肢才会更稳定。
(二)练习动力桩,体会力由脚起,传入腰,进而带动四肢,加强整个身体的灵活性和柔韧性。
(三)通过练习太极拳保持身体的平衡。长期进行乒乓球运动会造成持球拍手的一侧与另一侧的肌肉发展不平衡,严重者会造成脊柱损伤。通过太极拳的练习,有利于左右肌肉的平衡发展。
(四)通过练习太极拳来养心、定性、聚齐、敛神。著名太极拳家吴图南先生在《国术概论》中说:“若心不能安,性即扰之。气不能聚,神必乱之。心性不交,则全身之四肢百体莫能一气。”通过心安、气聚、凝神,在乒乓球运动中才能更好的发挥水平,如果在打球时,气不下沉,而上浮,打出的球发飘,没有力量和质量。
通过对比太极拳运动与乒乓球运动,我们对博大精深的太极拳理有了更深的认识,希望能够引起我们对乒乓球训练的更多思考。
参考文献:
[1] 张义敬,张宏.太极拳理传真[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9.1.
[2] 刘建和.乒乓球教学与训练[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8.9.
[3] 安在峰.太极推手秘传[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4.1.
[4] 高等学校新世纪体育教材编写委员会组编.新世纪体育·乒乓球[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7.
[5] 朱利尧,姚宇.高手—张志俊解密太极拳[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10.8.
[6] 丁道新.试论太极拳与乒乓球运动的联系[J].读与写杂志.2008.11(5).
[7] 黄树梅.试论太极拳对人文精神培养的价值[J].武术科学.2005.12.
[8] 于志钧.太极拳理论之源——《易经》通俗解[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10.12.
摘 要 本文通过专家访谈法、文献资料法,对太极拳运动与乒乓球运动进行对比,试从理论方面剖析太极拳运动与乒乓球运动的关联性,阐述通过借鉴太极拳的练习方法科学地促进乒乓球训练,提高乒乓球训练的效率与质量。
关键词 太极拳 乒乓球 关联性 借鉴 作用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大众更加注重身心健康发展,作为中华民族精髓的太极拳深受大众喜爱,得到了很好的推广与应用,太极拳正在走出国门,成为一项世界时尚运动。乒乓球运动作为我国的“国球”,实力一直立于世界之首。从高水平专业运动员口中常听到关于某些动作和感受的太极韵味。
一、太极拳运动与乒乓球运动的关联性
(一)力量来源。张三丰在《太极拳论》中写到:“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李亦畲在《五字诀》中写到:“劲起于脚根,立于腰间,形于手指,发于脊背。”“化劲的关键在于腰,腰围主宰,一切动作靠腰起承转合、变换。”“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向前后退,乃能得机得势。有不得机得势处,身便散乱,其病必于腰腿求之”、“腰如车轴”、“命意源头在腰际”可以看出,太极拳的力起于足下,由腿而腰而脊而臂顺畅地传导,形于手指,作用于对方。
乒乓球的站位要求“两脚平行站立,略比肩宽,两膝微屈并内旋,前脚掌内侧着地,重心置于两脚之间……含胸收腹……”。打乒乓球时,绝不是靠抡圆胳膊“发死力”,力量要从脚传到腰,用腰带动上臂、前臂和手腕。
由此可以看出太极拳与乒乓球的力量来源和传递方式是相同的。
(二)松静结合。太极拳要求放松,使各关节灵活,从而互相巧妙的配合。武禹襄在《十三式行功心解》中写到“发劲需沉着松静”。乒乓球在正反手攻球、拉球时引拍的过程要求肌肉放松,不能太僵太死,这是保证有节奏的连续击球的关键。放松是发劲的前提,只有放松才能更好的发力。
(三)重心移动。太极拳讲究“轻沉兼备”、“虚实分明”。这是行拳走架保持自身平衡的基本需要,也是太极拳高深莫测的技击法的基本要素。王宗岳曾提出“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在乒乓球中左右重心的移动非常重要,可以说步法是乒乓球队员的生命。只有通过重心移动才能发挥力量的最大化。
(四)围绕轴心。在太极拳身法的运动中,除个别姿势外,都要“中正不偏,无过不及”,即保持腰脊与地面垂直,防止腰故意摆动,利于旋转。在乒乓球运动中的两个主要动作,正手攻球和反手攻球时,挥臂运动围绕头与腰垂直的中心线旋转。腰轴和臂轴的多轴转动系统同步、同向、同时围绕轴心协调转动。
(五)与圆相关。太极拳在空间中形似划圆、抱球,如左右搂膝拗步、左右野马分鬃;乒乓球在空间运动中画弧、打小球(控制和打出球的各种旋转)。
(六)细微感觉。太极拳的细微感觉为摸劲、“听”劲,即用皮肤触觉感知对方劲路变化的方法,是太极推手以柔克刚和“四两拨千斤”的关键,是一种对付对手攻击的对策反应,是感觉和反应的结合。乒乓球的细微感觉为球感,即对乒乓球运动有好的时间和空间的判断能力,身体运动协调有力,反应迅速灵敏。
此外,太极拳和乒乓球都讲求技巧性,灵活性,协调性。两项运动都属于较文雅的运动,文化哲理、理念、境界都很高。
二、太极拳运动对乒乓球训练的积极作用
太极拳与乒乓球,一个是传统运动,一个是现代运动,看似风马牛不相及,但作为传承了几百年的太极拳,我们可以从其经典中找到对乒乓球发展的很多积极作用。
(一)提高下肢力量,增强下肢的稳定性。太极拳讲“百练不如一站”,乒乓球也很重视步法练习,步法是制胜的关键。所以通过太极拳进行站桩练习,进一步体会气能否入地,气入地力才能入地,力入地越深,根才能扎地越深,下肢才会更稳定。
(二)练习动力桩,体会力由脚起,传入腰,进而带动四肢,加强整个身体的灵活性和柔韧性。
(三)通过练习太极拳保持身体的平衡。长期进行乒乓球运动会造成持球拍手的一侧与另一侧的肌肉发展不平衡,严重者会造成脊柱损伤。通过太极拳的练习,有利于左右肌肉的平衡发展。
(四)通过练习太极拳来养心、定性、聚齐、敛神。著名太极拳家吴图南先生在《国术概论》中说:“若心不能安,性即扰之。气不能聚,神必乱之。心性不交,则全身之四肢百体莫能一气。”通过心安、气聚、凝神,在乒乓球运动中才能更好的发挥水平,如果在打球时,气不下沉,而上浮,打出的球发飘,没有力量和质量。
通过对比太极拳运动与乒乓球运动,我们对博大精深的太极拳理有了更深的认识,希望能够引起我们对乒乓球训练的更多思考。
参考文献:
[1] 张义敬,张宏.太极拳理传真[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9.1.
[2] 刘建和.乒乓球教学与训练[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8.9.
[3] 安在峰.太极推手秘传[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4.1.
[4] 高等学校新世纪体育教材编写委员会组编.新世纪体育·乒乓球[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7.
[5] 朱利尧,姚宇.高手—张志俊解密太极拳[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10.8.
[6] 丁道新.试论太极拳与乒乓球运动的联系[J].读与写杂志.2008.11(5).
[7] 黄树梅.试论太极拳对人文精神培养的价值[J].武术科学.2005.12.
[8] 于志钧.太极拳理论之源——《易经》通俗解[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