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英语在国际交流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英语学习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而作为一门语言的学习必须要从最直接的人与人之间的开口交流开始。而中国是非英语国家,英语学习目前缺少语言环境,学生的言语机会往往存在于课堂上,因此,充分利用课堂的有限时间让学生交流势在必行。然而传统的教学方法中的对话,往往是由少数的人说,而大多数人则是旁听者,是被动的参与者,即使每堂课每个人都有一次说话的机会,但属于个人的开口言语的时间是极少的。因此如何有效地组织教学,让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下主动学习则显得很重要。
合作互动学习是以合作互动学习小组为基本形式的教学活动,它系统利用教学动态因素之间的合作互动来促进学习,共同达成教学目标。因此,教师可以尝试把互动式教学运用在教学中,把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中心,视学生为学习的主体,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继而通过教师的启发、引导,培养和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鼓励学生熟练地掌握和运用各种媒体,从中获得更多信息,手脑并用,认真思考,使得课堂教学在学生反复查询,不断地筛选过程中得以延伸和补充,形成教与学,师与生之间的“互动”共振式的教学模式。具体做法如下。
1 合作互动学习小组的划分
1.1 小组的划分
小组活动可以根据不同的情况、不同的内容或不同阶段,采取不同的分组类型。类型不同,小组的成员也会不断进行调整,这样使全班同学都会有成为自己合作伙伴的机会,使小组的合作内涵更广,使学生随时愿意与同学合作。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几种分组的方法:(1)均衡型:将整个班级成员分成若干个水平相当的小组。这样的分组,有利于在活动中进行小组之间的竞争,使学生感到这种比赛是公平的,而小组的胜负在于每个成员的努力,能调动每个组每个学生的积极性。如在教学“plus andmmus”的内容,可以安排一个“A good teacher”的小组活动,规定每组每个学生都有一次做“教师”的经历,而其他学生则积极发言,并最后评出哪组最快时间内最好地完成任务。由于小组水平相当,因此每组学生都能积极参与争取获得优胜。(2)自主型:就是让学生自由搭配,往往学生在自由编组时会根据自己的学习习惯,学习水平去找合作的伙伴,由学生自己找同伴会使他们更加主动,更加积极。同时教师也可以让学生自己安排小组活动内容,满足他们的想象,发挥其创造能力。这样能使言语的内容更加生动丰富,更加真实。如可以以“Topic”的形式让学生自由地与合作者进行角色对话。
1.2 小组活动形式多样
小组活动必须有目标的体现,成果的展示,使学生能够有完成任务的成功感。小组活动的反馈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法:(1)即时性:刚开始活动任务时间不宜过长,而应在课堂上完成,并立竿见影,让学生尝到“摘苹果,吃苹果”的快乐,从而对活动充满亲切和期盼,能更积极主动地参与以后的活动。如,从方格中找出所学单词。(2)短期性:当学生已有了一定的小组活动能力和合作能力后,教师可以安排一个长期任务,让学生在几天内完成。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课外的小组合作学习的兴趣和能力,使他们逐渐能在教师的指导外进行自主地活动和学习。例如,在教学有关圣诞节的内容时,可先让学生课下搜集相关内容,最后通过汇报来总结相关知识。既通过活动扩展了知识,又培养学生运用英语获取信息和交换信息的习惯。(3)长期性:这一目标的确定可以在一个月或一个学期内完成,这时学生已具有相当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能够完全脱离教师的指导,进行一些有创造性的活动。如学了几个形容词后缀后,让学生分组搜集其他的形容词后缀,动词后缀及名词后缀。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他们就多了个“心眼”,会关心身边相关的英语,及时获取自己所需要的内容。当组内成员汇集资料过程也是学生互相学习的过程,扩大了学生的信息获得的途径。
2 合作互动学习的全体性
在合作互动学习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多种形式面向全体学生,既要让尖子生更尖,也决不放弃任何一个学困生。尽管老师采用了多种形式、多种方式组织教学,班级中也难免有个别学生因为智力、习惯、家庭等原因使他们成为学困生。在这种情况下,可以采用谈心、学生之间“一帮一”活动等形式,引导这些学生跟上教学进程。学生的学习兴趣不能持久,难免课上有人打瞌睡,开小差。在课上既顾全大局,但又不能不照顾注意力不集中的学生。所以,教师不妨发这样的指令:row by row、Row one/two/three…Line one/ two/ three…Number one/ two /three—— GroupA/B/C—— 即使学生甲溜号,一听到desk mate指令,同桌乙马上会拉起他的手,或提醒他注意,随时准备两人齐答问题。课上还要注意纪律、学生精神状态的随时总结,分组竞赛、游戏教学时,做到课堂气氛活而有序、热烈而紧张。
3 合作互动学习的趣味性
3.1 固化和加强科技活动在创新学分制中的首要地位
固化和加强科研活动在创新学分制中的首要地位,高校应普遍设立本科生科研基金项目,加大对学生创新活动的经费投入,并在创新学分制的科技活动类别设置硬性的指标规定,例如,学生所修创新学分中,通过科技活动所获得学分不得低于创新学分总数的40%。从而使学生积极的投入到科研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创新意识,将所学理论在科学实践中得以应用。
3.2 深化学生对于创新学分制的理解,切实保证实施效果
学校应普遍开设创新教育课程,面向学生将创新学分制的内容进行必要的宣传,使学生了解学校的相关规定,了解获得创新学分的途径和方式,从而营造出良好的创新环境,充分调动学生创新兴趣,激发学生的科学研究潜力。
3.3 建立科学的创新学分考核评审体系及质量保证体系
学分的评审是一个非常严肃的过程,要想使创新学分的记载严肃而规范,就必须有专门的组织、人员和健全的考核评审体系,并成立创新学分的专门评审机构,要想确保创新学分制的实施效果,就必须建立一整套行之有效的质量保证体系,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学分评价的科学性、权威性。
创新学分制的考核评审体系需对创新学分的范围及内容、评定的标准、创新学分的用途、创新学分的认定程序、认定对象及有效时间这几个方面进行明确界定。创新学分的专门评审机构应为常设机构,该机构主要职能:一是随着科技,形势等各种因素的变化而制定和改进相应的创新学分评定标准的指标;二是按照质量保证体系对创新学分的实施过程进行监控和审核,并对实施效果进行评估;三是对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否获得提升进行鉴别和认定。
参考文献
[1] 刘洁.解析高校创新:现状、功能、问题及设想[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