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以选举为核心的西方传统代表理论,实际是将被代表群体拟制为单一人格进行论述。但在多元动态的现代社会中,基于"拟制"的形式主义代表观念因为使被代表群体过度抽象而成为压制和排斥的根源,多样化的代表方式由此兴起。近年来西方代表理论出现了从"拟制"到"系统"的视角转换,更加关注各类代表方式交织而成的"代表系统"对政治真实的多样呈现。在此基础上,一些学者进一步提出了代表的"民主系统"概念,阐释"代表系统"对于保障被代表者主体地位、提升民主真实性的意义,试图为系统视角对传统民主代表理论的超越提供
【基金项目】
: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国政治伦理思想通史”(项目号:16ZDA104);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中国传统政治思想现代转型的价值重构研究”(项目号:14AZZ005)的阶段性成果。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选举为核心的西方传统代表理论,实际是将被代表群体拟制为单一人格进行论述。但在多元动态的现代社会中,基于"拟制"的形式主义代表观念因为使被代表群体过度抽象而成为压制和排斥的根源,多样化的代表方式由此兴起。近年来西方代表理论出现了从"拟制"到"系统"的视角转换,更加关注各类代表方式交织而成的"代表系统"对政治真实的多样呈现。在此基础上,一些学者进一步提出了代表的"民主系统"概念,阐释"代表系统"对于保障被代表者主体地位、提升民主真实性的意义,试图为系统视角对传统民主代表理论的超越提供支持。
其他文献
哈特和奈格里力图重新从政治人类学的层面来理解爱,把爱看作不断生产共同性和奇异性的过程。爱在指向共同性的建构时必须以反抗为前提,并在与力的结合中将爱引向不断反抗同一性和各种腐化形式的斗争,从而不断地塑造主体的自主性,使爱的政治通向反抗的生命政治。哈特和奈格里的'爱的政治'将爱看作是穷人走出困苦反抗生命政治生产的力量,但'爱的政治'在政治组织形式和政治策略方面仍陷入困境,无法找到有效的反抗财富共和国的道路。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存在三种基本路径:经典文本解读、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以及从"走近马克思"到"走出马克思"。在解读经典文本的过程中存在"过度诠释"、误读的倾向;在借鉴西方马克思主义推进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存在对"批判的批判"进行"辩护"和盲目追随的嫌疑;在探索"走近马克思"到"走出马克思"的实践中,不免陷入由"回到马克思"而"停留于马克思"的窠臼。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迫切需要对现有研究路径进行反思与匡正:将文本书写逻辑前置于文本解读逻辑,以文本承载的马克
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社会基本实现了伦理"制度秩序"和"心灵(心理)秩序"的建构,而如何建构伦理"精神秩序"成为当前的迫切任务。观照"伦理现实"以协调伦理与道德的矛盾、眷注"现实的人"以化解人之目的与工具的悖论、建造"真实集体"以消弭现代性群己矛盾,这是马克思主义伦理精神的价值期许。当前,建构中国马克思主义伦理精神要解决的理论问题是如何实现问题意识、思维方式和理论主题的"伦理转换",要解决的现实难题是如何对待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面临的道德问题挑战。为此,建构面向未来的中国马克
"辩证法必须在诠释学中被恢复",这是伽达默尔的基本信念。伽达默尔的哲学诠释学中内在地蕴含着一种"对话辩证法"(亦称"问答辩证法")。与其作为实践哲学的哲学诠释学相一致,伽达默尔的"对话辩证法"并非一种理论哲学意义上的辩证法,而是一种实践哲学模式下的辩证法。其对话辩证法的直接思想起源可以追溯到苏格拉底式的"对话"、柏拉图的"善"、亚里士多德的"实践智慧"以及黑格尔的"历史辩证法"。伽达默尔对话辩证法的基本结构乃是一种文本阅读式的(理解者内在反思性的)、跨时空的历时性问答,如何
生态问题的日益政治化,传统政治的绿色转向,正成为世界政治发展的一种趋势。生态政治的哲学基础是要为"自然"在公共生活领域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建基。生态哲学强调,生态问题凸显了协调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重要性,而生态文明建设不单纯是技术或经济问题,更是包含政策主张与价值选择的政治问题。人类社会需要在根本处变革人与自然的关系,变革的原因在生态,变革的内容在经济与社会,而实现变革的决策和过程则在政治。生态问题的最终解决,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路径,都依赖于政治思维方式的变革。
当今时代文化发展呈现出从物质主义向后物质主义转变的重要趋势。与物质主义社会相比,由于后物质主义更加凸显人的发展,更加强调文化驱动,文化建设从对经济发展的被动适应转变为主动引领,由此形成后物质主义时代的文化逻辑。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历史性转化,美好生活需要的提出标志着后物质主义社会在我国已现端倪,因此我国文化发展迫切需要建构后物质主义文化逻辑的中国叙事。
无论在生活中还是在哲学上,怀疑都是一种重要的意识活动。就西方哲学史而言,无论是在古代、近代还是现当代,怀疑对哲学的变化发展都发挥着关键性作用。从词源学上看,"怀-疑"乃是一种"心-怀"之"疑",是意识自我因"不可穿透性"或"幽暗不明性"而引起的存在绽放。从现象上看,怀疑可分为一阶怀疑和二阶怀疑。哲学怀疑属于二阶怀疑,其对象是具有可疑性的判断。判断的可疑性根源于判断的超越性。从现象上看,判断的超越性可分为五种类型,即本体论超越、认识论超越、主体间性超越、经验超越和逻辑超越。这些超越又可归
随着人地关系变化与农村社会变迁,有必要重新认识农地功能。通过对农地保障与农地福利的概念识别,结合农户生活所需和现实情境,可将农地福利保障功能细分为生存保障功能、集体互惠功能、财产享益功能和情感寄托功能。不同类型的农户对于农地功能诉求存在差异性。尽管老一代农户对农地依然有着较强的情感寄托诉求,但随着农业劳动力的非农转移与择业空间的扩大,农地的生存保障功能不断弱化,福利功能尤其是财产功能逐步显现并增强。农地保障功能转换为福利功能依赖于农地经营权的让渡,可通过引导不同类型农户有序参与到农地流转市场、完善农村社会
文化自信是世界各国面临的共同问题,也是中国亟须解决的时代课题。坚定的文化自信来源于对自我文化变迁历史的整体认知,来源于对多维度文化内涵的理性审视。从历史路径和理论逻辑入手,阐述文化自信的内核实质上是科学性与人民性、历史性与时代性、民族性与世界性的有机统一。这有助于我们整体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必然性和规律性,对当前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访谈从21世纪美学和艺术理论研究的最新发展趋势入手,塔龙-于贡教授指出"美的艺术"研究的三大领域:艺术史、艺术哲学和艺术批评,由此出现了三种研究方法论:历史研究、知识论研究和比较研究。如果将中西比较也纳入其内,中国艺术与西方艺术的比较研究业已成为一个极具生产性的知识领域。自60年代"法国理论"一直主导着西方哲学和美学,随着一代思想家的离去,取代"法国理论"的"意大利思潮"应运而生。而传统的欧陆理性主义和英美经验主义的对峙日渐模糊,相互吸纳和相互影响重塑了西方美学的版图。所以跨学科研究也是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