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国家级特色专业,服务现代林业发展①

来源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qs12997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在解析现代林业的内涵及特点的基础上,针对现代林业对人才的需求,指出林学专业发展中要通过控制办学规模,适应行业发展,立足区域优势等途径,提高教学质量,形成办学特色,引领行业发展。为我国民生林业和生态林业发展服务,为美丽中国的建设培养创新型的综合人才。
  关键词:森林生态系统管理 地域性 社会性 办学规模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9(b)-0122-02
  林学专业以森林为经营管理为对象,为林业事业培养合格人才是其目标。在当今资源与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可持续发展成为人类社会共同追求的背景下,林学专业的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在《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和《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林学专业是优先支持人才培养的专业之一。黄山学院林学专业虽源于中等林业学校,但一直以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服务地方林业事业发展为办学宗旨,形成了优良的办学传统和鲜明的办学特色,在2010年被教育部确定为国家级特色专业,为林学学科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然而长期以来,在人们印象中林学专业所学的就是“挖坑栽树”,缺乏对林学专业的正确认识,更没有全面理解现代林业对人才的需求,受当前向往舒适大城市生活、追求高薪职业的社会氛围的影响,未来工作地点可能相对偏僻、薪资待遇偏低的林学专业缺乏对高考学子的吸引力,影响到考生报考林学专业的积极性。近年来,为提高林学专业的办学质量,培养林业行业所需的人才,有关高等学校在林学专业教学改革方面已经开展了很多研究,在专业方向设置[1]、课程体系建设[2]、实践教学改革[3]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取得了一系列的教研成果,为提高林学专业建设水平和教学质量起到重要的作用。但与一些新兴专业相比,林学专业的第一志愿报考率较低、学生入学后专业思想不稳是林学专业发展中必须面对的问题。为此,需要高等林业教育管理者,特别是林业高等教育的实施者在深刻认识现代林业的作用、正确把握现代林业的发展趋势基础上,能制定针对性措施,不断增加新技术和新理论的渗透,调整林学专业的课程体系,补充和完善教学内容,将林学专业办成地域性明显、社会影响力较大的特色鲜明的专业,唯有如此,才能吸引青年才俊,引领行业发展,服务地方经济,实现大学的传播知识、培养人才、科学研究和服務社会的四大功能[4]。
  1 现代林业的内涵
  森林是林业的基础,森林赋予了林业的概念,林业则增加了森林的社会属性,因此,林业的内涵随着森林概念的变化而发生变化。早期林业的社会属性仅仅体现在木材生产所形成的经济效益和带动就业等所产生的社会效益方面,因而其效益十分有限,也极其狭隘。随着科学发展和社会进步,人类从破坏原始森林所引发的自然灾害中意识到,林业并非简单的向森林索取,还应该进行保护,因此,人类对森林和林业的认识就从单一的经济属性上升到森林的生态属性和广义的社会属性,生态保护成为现代林业的重要作用。
  由于各国林业研究和发展水平不尽相同,目前对现代林业阶段的划分及准确含义也没有完全统一,如美国《韦伯斯特新世界大词典》(第2版)中指出:林业是为了实现木材生产、资源保护等目标的系统管理的、复杂的、动态的职业部门。而AustinSH在1995年则提出林业是森林生态系统的综合管理部门,是在保持生态系统完整性的基础上,调整生态系统的组织结构状态,使其多种效益不断地增长。这些概念虽存在不同,但可以肯定的是,与传统的林业相比,现代林业更加注重的是管理森林或森林生态系统,而不是简单的砍伐利用或栽培,更不是简单意义上的挖坑栽树。
  2 现代林业的特点及其对人才的需求
  与传统林业相比,现代林业具有如下两个显著特点:
  地域性特点,现代林业理论认为,作为自然产物的森林是在气候、地理等自然环境因子与动物、微生物等生物因子的综合作用下长期演化形成的复杂生态系统,因此,具有显著的地域性特征,这成为近自然林业经营理论的基础,它从客观上要求林业工作者在充分认识不同地区的环境组成要素特点的基础上,把握环境变化规律和进化趋势,采取针对性的经营管理措施去管理和调节森林生态系统,以形成树种组成具有明显的地域特征、适应能力强、综合功能高的森林生态系统。
  社会性特点: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林业的薄市场效应越来越明显,即现代林业的功能更加强调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尽管对全体社会成员来说,这些效益是生存所必须,但买者和卖者的数量都很少,不能充分体现成熟市场所具备的竞争性,因而市场调节机制失灵,导致林业在与其他行业的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其发展也就不能仅仅依赖于行业自身的努力,而需要全社会从人类生存与发展的角度来提供足够的政策和资金的支持,这就需要林业工作者能向全社会宣传林业,培养和引导人们树立保护自然和森林资源的意识,支持政府制定的各种林业优惠政策,同时也吸引足够的人才参与现代林业建设。现代林业的社会性特点还表现在其强调森林与其它生态系统和谐共生的属性,即传统林业往往强调的是对森林和林地的经营管理,忽视森林与周边的农田、村镇以及城市的关系。而现代林业认为森林资源仅仅是自然资源的一类,需要与河流、山脉、湖泊和海洋等自然资源有机组合,才能发挥其多种效益,实现可持续发展,为此需要在景观水平上维持森林的全部价值和功能,这一认识成为生态系统经营理论的基础,是现代林业经营管理的重要理论之一。
  3 我校林学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的几点建议
  针对现代林业对人才的需求及我校林学专业的发展基础,我们认为,要真正落实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发挥我校的区位优势,建成特色鲜明、优势明显、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国家级特色专业,应做到以下几点。
  3.1 合理控制办学规模,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林学专业是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型专业,对学生的动手能力要求高,实践教学是影响教学质量的关键环节。与工业化生产的相对集中不同,林业生产实践和林业研究都是在较为分散状态下进行,因此,在实践教学中所需的场地面积和配备的指导教师数量上要求都比较高,唯有如此才能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另一方面,林业行业发展是渐进式的,对人才需求数量有限,因此,地方院校的林学专业的办学规模应结合当地林业生产发展的需求,控制招生数量,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3.2 研究行业发展趋势,培养适应行业发展所需的綜合性人才
  林业高等教育的改革,要始终根据为林业行业服务的要求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进行调整,并且要有适度的超前性,去引导行业的发展而不是被动地紧跟行业的变化;而在林学专业的教学改革工作中,首先要认清当前的教学内容和培养目标与21世纪科技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之间有哪些差距,从而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培养符合实际需要的人才。如美国自19世纪60年代以来,由于工业的畸形发展,自然生态平衡遭到严重破坏,引发了诸多的社会公害,使人们意识到保护自然资源的重要性,因而全社会更加强调对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及科学管理。在这种情况下,美国高等林业教育也随之由传统的林业经营管理向更大范围内的自然资源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的方向发展,许多林业院校的学科范围及教学内容也发生了变化。如近年来,自然及人类诱发的全球气候变化已经严重影响到太平洋西北部地区的经济和生态系统,俄勒冈州立大学林学专业的研究项目也随之扩大到更广阔的领域,通过在大气、海洋和地球生态系统等领域所获得的研究成果为新的挑战提供了知识储备和应对策略。同时,通过为当地企业提供最优化战略和技术革新战略来促进地区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提高[5]。
  3.3 立足区域优势,服务地方经济发展
  现代林业的地域性特点,要求林学专业的建设应立足于专业所在地方的资源保护、开发、利用及区域生态安全建设,定位于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如美国俄勒冈州立大学的林学专业立足于俄勒冈州的林业建设和社会发展,提出了四个具体的目标:(1)描述整个俄勒冈州森林结构、功能和生长的变化,提供相应林业政策决策支持;(2)保持专业优势,为学生提供丰富的专业知识;(3)发展以俄勒冈州林业为基础的环境生产系统;(4)发展综合性研究项目,与其他大学、学院或学科加强合作,拓展解决森林课题的能力[5]。不应盲目瞄准一流、向老牌高校看齐,而是创出特色、办出活力[6]。黄山学院地处皖南山区,这里属于亚热带北缘,气候温暖湿润,加上地形变化,发育形成了类型多样的森林,包括常绿阔叶林、常绿落叶阔叶林、落叶阔叶林、针阔混交林及针叶林,森林覆盖率达到75%以上,是东亚地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关键地区之一,是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确定的世界108个生物多样性分布中心之一,也是中国最新确定的33个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之一,因此,对林学专业的办学条件来说,具有明显的资源优势。历史上,林学专业为地方林业建设作出了很大贡献,但多以人工林的培育技术为主,缺乏对当地森林生态系统的研究,没有掌握整个地区的森林结构、功能和生长的变化,因而在提供林业政策决策支持方面没有充分发挥作用。今后应开展皖南山地森林生态系统的研究,加强与地方林业管理部门的联系与合作,为当地现代林业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参考文献
  [1] 宋曰钦,曹万友.林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专业方向设置的探讨[J].中国林业教育,2003(2):15-17.
  [2] 施拥军,黄坚钦,汤孟平.林学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与探讨[J].高等农业教育,2008(9):60-62.
  [3] 林立群.基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林学专业实践教学改革[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0,23(6):64-65.
  [4] 裴世鑫,崔芬萍,詹煜,等.结合大学四大功能推进高校教学改革[J].高等教育研究(成都),2011,28(1):45-47.
  [5] 黄成林,高江勇,彭斌,等.美国高等林业教育发展研究及启示[J].中国林业教育,2006(3):67-72.
  [6] 孙健.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办学特色探析[J].惠州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7(4):85-88.
其他文献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快速发展,数字化技术得到快速发展且被大量推广使用,在这种形势下电视节目制作也逐渐朝着信息化、数字化方向发展,在制作和内容过程中不断丰富视觉元素,由
基于当前移动图书馆发展现状分析,依据六项评价原则,引入SERVQUAL质量评价模型,从移动图书馆服务的环境、服务的资源、服务的内容、服务的方式、用户感知等维度,对高校移动图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与进步,互联网技术被普遍地应用到各行各业。在互联网这样的大背景下,快速的信息传播速度,使得信息交流更加的便利,以媒体产业为代表,更是如火如荼地
媒介融合既是对传统新闻传播模式的改变,又是满足现代社会发展的根本。本文首先通过对媒介融合的分析,阐述其在电视新闻传播中的特点,最后探讨媒介融合下电视新闻传播新走向,
在'互联网+直播'产业格局下,各媒体的发展与新型媒体的融合已经成为了当今发展的主流方向。面对新媒体的融合与发展,视频内容的实时性就有了较高的需求,内容的实时生
随着信息科技的不断进步,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多样化。作为电视业最基层的县级电视台在这样一个具有时代挑战性的形势下,只有贴近本地实际,贴近身边百姓生活,贴近群众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