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话语蕴藉视角浅看唐诗宋词意境的审美特质

来源 :大观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ankyx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H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25X(2012)10—0023—01
  摘要:唐诗宋词,作为我国古代文坛重要的一环,其审美特质历来为后人研究称赞。作品言有尽而意无穷,"意境"美学特征充分展现了诗词文学的艺术美。本文将从话语蕴藉视角,即含混与含蓄形态,以历时性和时代性为线,配之以古诗词的文化内涵,探索其审美特质。
  关键词:话语蕴藉 唐诗宋词 含混 含蓄
  一、从话语蕴藉的含混形态看唐代诗歌的意境美
  我们知道,话语蕴藉是指文学活动的蕴蓄深厚而又余味深长的语言与意义状况。这里的意义状况,放在诗词里便可成为“意境”。 意境是客观(生活、景物)与主观(思想、感情)相熔铸的产物,是情与景、意与境的统一,而意(情)和境(景)的关系,就是心与物的关系。
  从美学风格来讲,“唐诗多以丰神情韵擅长”。盛唐诗歌,是对有血有肉的人间现实的肯定和感受、憧憬和执着。蕴意深厚,充满着一种丰满的、具有青春活力的热情和想象,它所隐射的是强烈的为国立功的荣誉感和英雄主义,看似单一,却“一”中生“多”。这正是含混形态的特征表现。
  含混形态是指看似单义而确定的话语蕴藉多重不确定意义,令读者回味无穷。展现盛唐之音的热情豪放,顶峰莫不过李白,无论从内容或形式,从意境或表象,都如此。因为从那些含蓄蕴藉里,我们看到的意境不只是一般的青春、边塞、江山、美景,而是笑傲王侯、蔑视世俗、不满现实,指斥人生、饮酒赋诗、纵情欢乐、摆脱束缚、获得自由。“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赤壁争雄如梦里,且须歌舞宽离忧”……还有那“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杂取种种,即使有享乐、颓丧、忧郁、悲伤的意境情调,也仍然闪烁着青春、自由和欢乐的意境特质。
  从美学风格来说,中唐不同于盛唐,没有李白的天马行空灵动飘逸,也缺乏杜甫的沉郁顿挫慷慨激昂,中唐诗歌一开始便染上了一层薄薄的哀愁、伤感和抑郁。韦应物的“世事茫茫难自料,春愁暗暗独成眠”,柳宗元的“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荔枝墙”,以及白居易的《长恨歌》、《琵琶行》等,都在含蓄形态的表达上围绕其主旨,情真意切,生动撩人。
  “盛唐句如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中唐句如风兼残雪起,河带断水流;晚唐句如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皆形容景物,妙绝千古,而盛、中、晚界限斩然。”以少喻多、小中喻大的含蓄景物给我们呈现的不单是一种属于情感的景象,更是一种时代反应,一种文本意象,一种作者与读者间心理的交换。盛唐以其对事功的向往而有广阔的眼界和博大的气势,中唐是退缩和萧瑟,晚唐则以其对日常生活的兴致而向词过度,而这正是社会时代的变异发展所致。
  不同时期的审美趣味和艺术主题,在其话语蕴藉的含混形态上所表现的意境相互有别,那些不同的官能感受和情感色彩,所折射在人物心理上的外在表现,其程度也是因而有异的,我们还需要放逐不同的时代背景和社会氛围下加以更为细致的比较挖掘,例如某个精确角度的普遍而又未被完全开发的话题,方能看清其本质,挖掘其深意,知古博今。
  二、从话语蕴藉的含蓄形态看宋词的意境美
  在宋词里面,中晚唐以来的时代心理终于找到了与它最为合适的归宿。词这种特殊的诗体产生于初盛唐,起步时“念西风独自凉”,到晚唐五代已取得较高成就,直至宋代,方“长剑佩腰,纵横中原”。“风不定,人初静,明日落红应满径,“去年春恨却来时,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花落子规啼,绿窗残梦迷”……这种种与“诗境”截然不同的“词境”,少中喻多,小中喻大的审美特点,便是话语蕴藉的典型形态之二,含蓄。
  含蓄作为文学话语蕴藉的典范形态之一,往往是把无限的意味隐含或蕴蓄在有限的话语中,使读者从有限中体味无限的修辞形态。而我们说的宋词的“词境”,也就是通过长短不齐的句型,更为具体,更为细致,更为集中地刻画抒写出某种心情意绪。“含蓄者意不浅露,语不穷尽,句中有余味,篇中有余意”,三杯两盏淡酒”后“满地黄花堆积”,“梧桐兼细雨”在黄昏“点点滴滴”,这是一种表面欲说还休实际已倾泻无遗的凄凉与沉彻牵寄着的“意”。词就是这样,多数精品需要患难珍存,而这珍存过程里,那种含蓄的意境美——委婉低沉、深情缅邈、低回往复的“意”已尽显难以言说的美。譬如那周词中的典雅凝重,那姜词的清空深密,苏词的豪放飘逸,辛词的慷慨沉郁都把“意”绘写得淋漓精致,臻美沉吟。
  与从中唐经晚唐到北宋的这种艺术发展相吻合,在美学理论上,突出来的就是对艺术风格、韵味的追求。所以,传统后期的美学代表作,如司空图《诗品》和严羽《沧浪诗话》则进了一步,它更讲究艺术作品必须达到某种审美风貌和意境。“思与境谐”、“象外之象”、“味在酸咸之外”,都是要求宋词去捕捉、传达和创造出那种种可意会而不可言传,难以形容却动人心魄的情感、意趣、心绪和韵味。苏轼便是作为这一审美趋向和时代思潮的典型代表。“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传达的便是这种带有禅意玄想的人生偶然感喟。“一蓑烟雨任平生”、“何妨吟啸且徐行”……这种美学理想和审美意味,对从元画、元曲,到明中叶以来的浪漫主义思潮,起了重要的先驱作用。
  肃杀的霜雪、千古的风沙陡然把历史峰回路转。当朝代跨入封建鼎盛甚至极端的明清,历史还是撩开了那层世俗化的面纱。在整个中国古代文学中,无论是抒情文学还是叙事文学,作家总是把目光对准人间而非天国,他们关注的是现实世界中的悲欢离合而不是属于彼岸的地狱天堂。正是这种着眼和专注,成就了宋词这种艺术作品含蓄内敛、深沉委婉的意境美。
  意境审美情态中包含的精湛的艺术技巧、话语语言的无限的表现力(语言、色彩、线条等),既描绘的事物外在,也赋予作者个人情感,加以抒发和表达,使人感到“言有尽而意无穷”,“意在言外,使人思而得上”。作为基于社会、时代的典型文学形式,其话语蕴藉的意境美,包括含混、含蓄特性的诗词表达,对元画、元曲、书法、音乐、舞蹈以及明中叶以来的浪漫主义文学、通俗文学等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乃至今日,其意境审美特质仍是无尽的。
  参考文献:
  [1]李泽厚.美的历程[M].
  [2]王国维.人间词话[M].宋元戏曲考[M].
  [3]陆机.文赋[M].
  [4]司空图.二十四诗品[M].
  [5]严羽.沧浪诗话·诗辩[M].
其他文献
“稳”在何处,“好”在何方?$$ 尽管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速比去年同期回落0.4个百分点,但符合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后增速换挡的客观实际,也符合典型经济体的一般规律$
学位
大学生作为现代化社会中高素质、高知识的一个庞大群体,其创业状况也是全社会关注的热点。近年来,大学生自主创业逐渐显露出较为独到的竞争优势,创造了更多的社会岗位,有效缓
本文介绍了初中英语听说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同时提出了解决的对策。
Ku波段微波接收组件主要是接收微波频段16~17GHz的信号,并进行解调。本组件主要包括低噪声组件、振荡器、镜像抑制混频器、中放AGC、解调和视频放大。振荡器可提供4种不同的频
在远离北极圈废弃机场跑道的边缘,已经部署完成了A19K地震台站。离该台站最近的人口中心是其东北方向127英里处的Utqiagvik(以前称作Barrow),同时也是美国最北的城市。A19K台站是阿拉斯加地震监测网280个台站中的最后一个,该监测网部署完成后将持续记录当地、区域和全球的地震活动,并实时传输数据(传送至位于圣地亚哥的阵列网络设施)。这些地震台站是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资助的地球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