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历史背景:在美国,“60年代”。是历史学家,新闻记者使用的名词,“60年代”被描述为不负责任的过剩和“华丽”的时代之一。“反文化”是“60年代”的核心,指摇滚乐、吸毒、性反常、堕胎、裸奔等迷恋怪癖和追求荒诞的嬉皮文化。产生对“政治正确”(political correctness)、多元文化(muti-culture)及其对主流文化的挑战。“反文化”的主体是美国“婴儿潮”一代(the babyboom generation),指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1946年-1964年间。出生在此人口高峰期的婴儿。在“婴儿潮”头10年出生的人,“60年代”抗议运动发生时他们大多就读于高中或大学,是发动和参与反文化运动的主力。
我们(美国人)的生活像是回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刚结束的迷惘时期。近20个月以来失业率徘徊在9%左右,且情况在继续恶化,美国民众对经济恢复的信心已大打折扣。最近的调查显示,调查范围内仅有1/7的人认为“孩子们的将来会比父母生活得更好”。在复杂的经济环境下,人们对目前经济的反应是真实的。有学者认为这是21世纪的“60年代”,社会秩序面临巨大考验。
“60年代”这一观念的提出,由于今昔差异大,让人觉得无从谈起。20世纪60年代时经济环境不错,经济增长曾保持106个月之久。据查证1969年的失业率为3.5%,对求职者来说是十分理想的就业环境。波士顿大学的政治学者阿兰·沃尔夫(Alan Wolfe)在1967年获得了哲学博士学位,他回忆到:“当时并不是我找的工作,是工作找到了我。”当时的情况是,工作机会几乎能够提供所有求职者的需要。“60年代”有一个相当坚实的经济基础,这与生活负担沉重的今日相差甚远。
现阶段经济直接作用于更广泛的政治事务和大众心理。人们经历了“次贷危机”,对未来充满了不确定,期待感不强,对经济部门和机构、对政治领导者,都产生了深深的疑惑。到处尖锐的质问声音反应了人们的担忧,他们害怕国家被带人灾难性的困境。
尽管经济基础大不相同,但是生活在经济持续发展的60年代的人们也产生了类似现在的意见分歧、无助和紧张感。莱斯大学的历史学家艾伦·马图索(Allen Matusow)对美国社会出现过的“分裂”状态进行过整理,他认为“60年代”的社会分裂状态与1861年美国内战爆发前的混乱相似,而现阶段又与“60年代”的社会分裂状态相似,平缓社会矛盾已迫在眉睫。
目前美国人口中2/3的人出生于20世纪60年代或是更晚,对于60年代发生的事情并不熟悉。60年代具有十分鲜明的时代性,嬉皮士、毒品、反战都是当时的关键词,当时的舆论充满尖酸辛辣的讽刺。矛盾冲突带来的并不都是坏处,60年代初开始的保护人权运动在二战结束后获得巨大胜利,1964年通过的《民权法案》(CivilRights Act)禁止了就业和公共场所的人种歧视。
人们的不满情绪能够上升为运动与政府的执政能力强弱密切相关。从政治角度划分美国历史所指的“60年代”时间是自1963年11月总统约翰·F·肯尼迪(President John F.Kennedy)开始,至1974年8月总统理查德·尼克松(RichardNixon)辞职结束,政坛的“60年代”动荡不堪。
没人会料想总统肯尼迪遇袭身亡后,暗杀事件会继续发生,1968年马丁·路德·金(MartinLuther King Jr.)和罗伯特·肯尼迪(RobertKennedy)前后遭受袭击;没人会料想城市暴乱开始于洛杉矶瓦茨街(Watts)并成为日后频繁发生的社会隐患;没人会料想学生发动的反对越南战争抗议能够上升为主要政治活动;没人会料想总统林登·约翰逊(Lyndon Johnson)因越战压力退出连任竞选,继任者尼克松又遭弹劾;没人会料想通货膨胀的速度越来越快。
“60年代”议会出现一边倒状况。民主党议员人数明显多于共和党,成为政府执政的严重分歧因素。法律和社会秩序遭受严重考验,1963年~1973年间凶杀案发生率翻了两番,案发率由4.6上升至9.4(10万人口为单位计算),并带有严重的种族歧视情绪。社会上,不仅公众意见分裂,家庭中各自成员也持有不同想法。未受过任何来自经济大萧条、第二次世界大战“洗礼”的孩子,以另一种散漫政治观点和放荡的生活方式反作用于他们的父母。事实上,当时美国积极活动的分子只是占少数,1969年的调查结果里72%的大学学生从未参加反战活动。但是活动积极分子成为分裂社会的导向因素,他们最大化调动了社会情绪,大多数青年明确表现出拒绝平庸的中产阶级式的生活方式和抨击政客打着爱国的幌子误导大众的行为。
“60年代”的回忆是混乱的,与今日比较起来尽管经济状况不一样,但是出现的社会分裂情绪、政治暗杀事件、政府管理失能、青年责任感、危机感不足……这些问题十分相似。但是历史告诉我们哪怕是微弱的乐观态度,随着时间、机遇和领导能力的成熟,美国有能力摆脱困境自我恢复。
我们(美国人)的生活像是回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刚结束的迷惘时期。近20个月以来失业率徘徊在9%左右,且情况在继续恶化,美国民众对经济恢复的信心已大打折扣。最近的调查显示,调查范围内仅有1/7的人认为“孩子们的将来会比父母生活得更好”。在复杂的经济环境下,人们对目前经济的反应是真实的。有学者认为这是21世纪的“60年代”,社会秩序面临巨大考验。
“60年代”这一观念的提出,由于今昔差异大,让人觉得无从谈起。20世纪60年代时经济环境不错,经济增长曾保持106个月之久。据查证1969年的失业率为3.5%,对求职者来说是十分理想的就业环境。波士顿大学的政治学者阿兰·沃尔夫(Alan Wolfe)在1967年获得了哲学博士学位,他回忆到:“当时并不是我找的工作,是工作找到了我。”当时的情况是,工作机会几乎能够提供所有求职者的需要。“60年代”有一个相当坚实的经济基础,这与生活负担沉重的今日相差甚远。
现阶段经济直接作用于更广泛的政治事务和大众心理。人们经历了“次贷危机”,对未来充满了不确定,期待感不强,对经济部门和机构、对政治领导者,都产生了深深的疑惑。到处尖锐的质问声音反应了人们的担忧,他们害怕国家被带人灾难性的困境。
尽管经济基础大不相同,但是生活在经济持续发展的60年代的人们也产生了类似现在的意见分歧、无助和紧张感。莱斯大学的历史学家艾伦·马图索(Allen Matusow)对美国社会出现过的“分裂”状态进行过整理,他认为“60年代”的社会分裂状态与1861年美国内战爆发前的混乱相似,而现阶段又与“60年代”的社会分裂状态相似,平缓社会矛盾已迫在眉睫。
目前美国人口中2/3的人出生于20世纪60年代或是更晚,对于60年代发生的事情并不熟悉。60年代具有十分鲜明的时代性,嬉皮士、毒品、反战都是当时的关键词,当时的舆论充满尖酸辛辣的讽刺。矛盾冲突带来的并不都是坏处,60年代初开始的保护人权运动在二战结束后获得巨大胜利,1964年通过的《民权法案》(CivilRights Act)禁止了就业和公共场所的人种歧视。
人们的不满情绪能够上升为运动与政府的执政能力强弱密切相关。从政治角度划分美国历史所指的“60年代”时间是自1963年11月总统约翰·F·肯尼迪(President John F.Kennedy)开始,至1974年8月总统理查德·尼克松(RichardNixon)辞职结束,政坛的“60年代”动荡不堪。
没人会料想总统肯尼迪遇袭身亡后,暗杀事件会继续发生,1968年马丁·路德·金(MartinLuther King Jr.)和罗伯特·肯尼迪(RobertKennedy)前后遭受袭击;没人会料想城市暴乱开始于洛杉矶瓦茨街(Watts)并成为日后频繁发生的社会隐患;没人会料想学生发动的反对越南战争抗议能够上升为主要政治活动;没人会料想总统林登·约翰逊(Lyndon Johnson)因越战压力退出连任竞选,继任者尼克松又遭弹劾;没人会料想通货膨胀的速度越来越快。
“60年代”议会出现一边倒状况。民主党议员人数明显多于共和党,成为政府执政的严重分歧因素。法律和社会秩序遭受严重考验,1963年~1973年间凶杀案发生率翻了两番,案发率由4.6上升至9.4(10万人口为单位计算),并带有严重的种族歧视情绪。社会上,不仅公众意见分裂,家庭中各自成员也持有不同想法。未受过任何来自经济大萧条、第二次世界大战“洗礼”的孩子,以另一种散漫政治观点和放荡的生活方式反作用于他们的父母。事实上,当时美国积极活动的分子只是占少数,1969年的调查结果里72%的大学学生从未参加反战活动。但是活动积极分子成为分裂社会的导向因素,他们最大化调动了社会情绪,大多数青年明确表现出拒绝平庸的中产阶级式的生活方式和抨击政客打着爱国的幌子误导大众的行为。
“60年代”的回忆是混乱的,与今日比较起来尽管经济状况不一样,但是出现的社会分裂情绪、政治暗杀事件、政府管理失能、青年责任感、危机感不足……这些问题十分相似。但是历史告诉我们哪怕是微弱的乐观态度,随着时间、机遇和领导能力的成熟,美国有能力摆脱困境自我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