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语文教学中对“语言文字”再怎么强调都是无可厚非的,但是“语言文字”是不是语文学习的唯一呢?不是的。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为目标的语言文字运用才是语文学习的全部。但纵观现在的语文课堂教学,长期以来,语文教学的主要重点都放在了培养学生阅读分析能力、对课文的感悟理解、对文本思想性的升华教育上,忽视语言的积累和运用。
理解对学习固然重要,但理解并不代表会用。小学生学习并掌握语言的大致过程就是:语言理解——语言积累——语言的表达,理解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第一次飞跃,但是会运用是学习过程中的第二次飞跃,理解和运用也不是截然分开的,会运用这种语言能够加深学生的理解,使理解不停留在表层,而是一种深层次的理解。因此,强化语文教师对语文课程本位的本质认识,探索致力于“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培养”的语文高效课堂新模式,从而改变目前“学生口语表达难,写作文难,教师教语文难”的语文教学现状,是落实新课程的重要途径。所以,我认为,探索小学语文教学中语言文字运用,进行高效教学的研究”势在必行,对探索新课程背景下的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会起到促进和推动的作用。然而很多专家学者对探索小学语文中语言文字运用高效教学模式的研究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下面我就结合我在教学过程中的一些切实感受,谈一下我自己的一些浅薄的看法。
我们常说:词不离句,句不离篇。事实上,词语的教学只有放在句内,甚至整篇文章中才能发挥它的应有作用,一旦离开具体的语境,理解起来有时显得苍白无力了。如,一位教师在执教《慈母情深》一文第26自然段时,问学生“龟裂”是什么意思?一位同学回答“皮肤因寒冷干燥而开裂”。老师的点评是:很好,對不理解的词能通过查工具书弄懂它,很棒。随后就进入下面内容的学习了。很显然,这样的教学如风吹过,很难在学生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不说,更谈不上有效运用。再如,在教学《鹿和狼的故事》一文中,一位教师虽然关注了松杉葱郁、生机勃勃、一命呜呼、自由自在、苟延残喘、罪魁祸首等词,且让学生在查工具书的基础上,再通过联系上下文的方式让学生深入理解其意,个别词语,如松杉葱郁、生机勃勃等还采取了让学生想象说话,但遗憾的是这些词语所描绘的内在关系没有提示出来,从而削弱了词语的整体表达效果,有些可惜了。
实际教学中,怎样进行词语教学才能更有效地落实“语言文字运用”呢?我觉得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授课教师的眼光及教学时方法的选用。如果我们教师在解读文本时能够多深入一点,如《草船借箭》一文关注“神机妙算”一词由意到文,再适时拓展到《三国演义》整本书中诸葛亮的表现;《晏子使楚》一文双方笑的情形对比研读,自己先咀嚼一番;《惊弓之鸟》一文中“直往上飞”和“直掉下来”中两个“直”的意思是否相同?对表现更羸这个人物有何作用?等内容先在文中走上几个来回。如此一来,课堂是不是更有根基?
我们教师在进行语言文字运用教学过程中也很容易走人一些常见误区和产生某些惯性教学。比如教学中对词语理解生吞活剥。“结合上下文理解”“结合学生生活经验理解”是引导学生理解词语的重要方法。有的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词语时,基本脱离文本,忽视语境,不知不觉陷入了“望文生义”的偏狭境地,原本鲜活灵动的语词被师生生吞活剥得味同嚼蜡、索然无味。还一个比较突出的特点就是词语运用教学形式单一。经常看到这样的尴尬局面,课堂上选取两个词让学生造句,结果举手的学生一个也没有,这时教师只能用“点将”法,指令优秀学生勉强说了两个句子,其他学生做观众。词语的运用教学为什么会出现“冷场”?课后研讨时,我们找出了学生表达出现集体缄默的原因:教师的词语运用教学训练形式太单一。只有有机创设表达情境,有效激活表达欲望,词语才能化做具体的形象贮存于学生的记忆仓库,进而进入个人语言表达系统。
从2012年全国小语会第九届学术年会的主题“怎样认识与把握语言文字的运用”,到此次主题“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目标的语言文字运用”的交锋可以看出,我们对这一话题的讨论更加深入了,也更具体了,对语文教学实践也更具指导意义。大家还有问题、有困惑是正常的,对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讨论没有终结,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还需要持续探讨下去。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来探讨、研究,总结经验,获得启示。每一次的讨论,不求大,不求空,只求实。目的是使广大的儿童能够感觉到,语文课是有意思的课,是下课的铃声响了,却忘记了下课,舍不得下课的语文课。让我们的学生在语言文字运用方面更加精准、有力,透过对文字表达运用全面提升学生语文的核心素养。
理解对学习固然重要,但理解并不代表会用。小学生学习并掌握语言的大致过程就是:语言理解——语言积累——语言的表达,理解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第一次飞跃,但是会运用是学习过程中的第二次飞跃,理解和运用也不是截然分开的,会运用这种语言能够加深学生的理解,使理解不停留在表层,而是一种深层次的理解。因此,强化语文教师对语文课程本位的本质认识,探索致力于“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培养”的语文高效课堂新模式,从而改变目前“学生口语表达难,写作文难,教师教语文难”的语文教学现状,是落实新课程的重要途径。所以,我认为,探索小学语文教学中语言文字运用,进行高效教学的研究”势在必行,对探索新课程背景下的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会起到促进和推动的作用。然而很多专家学者对探索小学语文中语言文字运用高效教学模式的研究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下面我就结合我在教学过程中的一些切实感受,谈一下我自己的一些浅薄的看法。
我们常说:词不离句,句不离篇。事实上,词语的教学只有放在句内,甚至整篇文章中才能发挥它的应有作用,一旦离开具体的语境,理解起来有时显得苍白无力了。如,一位教师在执教《慈母情深》一文第26自然段时,问学生“龟裂”是什么意思?一位同学回答“皮肤因寒冷干燥而开裂”。老师的点评是:很好,對不理解的词能通过查工具书弄懂它,很棒。随后就进入下面内容的学习了。很显然,这样的教学如风吹过,很难在学生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不说,更谈不上有效运用。再如,在教学《鹿和狼的故事》一文中,一位教师虽然关注了松杉葱郁、生机勃勃、一命呜呼、自由自在、苟延残喘、罪魁祸首等词,且让学生在查工具书的基础上,再通过联系上下文的方式让学生深入理解其意,个别词语,如松杉葱郁、生机勃勃等还采取了让学生想象说话,但遗憾的是这些词语所描绘的内在关系没有提示出来,从而削弱了词语的整体表达效果,有些可惜了。
实际教学中,怎样进行词语教学才能更有效地落实“语言文字运用”呢?我觉得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授课教师的眼光及教学时方法的选用。如果我们教师在解读文本时能够多深入一点,如《草船借箭》一文关注“神机妙算”一词由意到文,再适时拓展到《三国演义》整本书中诸葛亮的表现;《晏子使楚》一文双方笑的情形对比研读,自己先咀嚼一番;《惊弓之鸟》一文中“直往上飞”和“直掉下来”中两个“直”的意思是否相同?对表现更羸这个人物有何作用?等内容先在文中走上几个来回。如此一来,课堂是不是更有根基?
我们教师在进行语言文字运用教学过程中也很容易走人一些常见误区和产生某些惯性教学。比如教学中对词语理解生吞活剥。“结合上下文理解”“结合学生生活经验理解”是引导学生理解词语的重要方法。有的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词语时,基本脱离文本,忽视语境,不知不觉陷入了“望文生义”的偏狭境地,原本鲜活灵动的语词被师生生吞活剥得味同嚼蜡、索然无味。还一个比较突出的特点就是词语运用教学形式单一。经常看到这样的尴尬局面,课堂上选取两个词让学生造句,结果举手的学生一个也没有,这时教师只能用“点将”法,指令优秀学生勉强说了两个句子,其他学生做观众。词语的运用教学为什么会出现“冷场”?课后研讨时,我们找出了学生表达出现集体缄默的原因:教师的词语运用教学训练形式太单一。只有有机创设表达情境,有效激活表达欲望,词语才能化做具体的形象贮存于学生的记忆仓库,进而进入个人语言表达系统。
从2012年全国小语会第九届学术年会的主题“怎样认识与把握语言文字的运用”,到此次主题“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目标的语言文字运用”的交锋可以看出,我们对这一话题的讨论更加深入了,也更具体了,对语文教学实践也更具指导意义。大家还有问题、有困惑是正常的,对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讨论没有终结,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还需要持续探讨下去。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来探讨、研究,总结经验,获得启示。每一次的讨论,不求大,不求空,只求实。目的是使广大的儿童能够感觉到,语文课是有意思的课,是下课的铃声响了,却忘记了下课,舍不得下课的语文课。让我们的学生在语言文字运用方面更加精准、有力,透过对文字表达运用全面提升学生语文的核心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