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今年开始,儿童权利的话题提得越来越频繁,也越来越受社会的关注。儿童节,更有不少专家、学者,甚至是普通人撰文为孩子呼吁。一位专家认为,相比于物质的礼物,给予孩子获得尊严的权利对于孩子来说是最好的礼物。我很赞同这位专家的意见,也很早就看到了学生在尊严权利上的不受尊重,但我不觉得给予孩子获得尊严的权利是很容易做到的,因为这种权利与中国社会本身的家庭教育体系乃至于社会教育体系都是相矛盾的。
在古老的中国教育体系下,孩子本身就不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更像是父母的私人财产,而且很多父母本身就是这么想的。在这种情况下,你要父母给予孩子获得尊严的权利,本身就是比较困难的,属于“说起来容易,做起来比较难”的事情。如果想真正做到这一点,必须改变父母才可以,而改变当下在功利和生活重压下迷失的父母是极其困难的。
对于孩子,不管是谁,都无法去否认中国父母对于孩子是非常爱护的,甚至大多数家庭已经达到了溺爱的程度,他们认为自己的每一个行为或者想法,都是为了孩子考虑,用他们的话说,“一切都是为了孩子的未来”。
所以,相较于要求父母们“摸着石头过河”去思考如何给予孩子尊严,不如更现实地告诉父母们孩子最迫切需要获得的“给予”是哪些,毕竟这些权利的给予能够相对容易地改变孩子。
那么,究竟哪些是孩子最迫切需要获得的“给予”呢?
自由的权利,哪怕是以约束为前提的自由
对于孩子来说,自由是他们最迫切需要获得的权利。因为从他们懂事开始,甚至是还没有懂事开始,他们的人生轨迹就不在他们的掌控中,他们更像是一个被线扯着的木偶,没有休息的权利,没有玩乐的权利,没有自主阅读的权利,更没有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东西的权利,甚至连发呆的时间也没有。或许有人要说,你说的不是事实,我的孩子是要什么有什么,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不可否认,有些的孩子看起来是自由的,但笔者所提到的自由不是放任,正常的约束还是要有,比如哪些是不应该干的还是要告知孩子。也有人说,“我也想给孩子自由,但考试、前途不给孩子自由的权利。”笔者认为沉迷于题海,到处盲目提升孩子所谓能力的做法,恐怕不能给孩子带来太好的成绩。
因此,给予孩子自由的权利,是必要的,甚至是优先的,让孩子自由地支配自己的业余时间,看书,玩乐,甚至发呆都可以。如果真的担心孩子的未来,也完全可以在尊重孩子自由意愿的前提下,和孩子一起制定他未来的方向和发展轨迹。
契约的精神,必须让孩子明白和遵守规则
改革开放以来,功利和浮躁磨光了不少人的契约精神。而这种契约精神的缺失也被不少父母传递给了孩子。
在家里,不难看见很多孩子总是习惯于用哭闹来获得自己想要的东西,而很多父母为了不给生活增加麻烦,往往用屈服来满足孩子的条件。看起来,孩子不哭闹了,父母轻松了,但孩子的契约也在这种“无赖哭闹”中丢失了。没有契约精神的孩子长大了,会发现他的“无赖哭闹”不再屡试不爽,最终不断碰壁,坚强的还能“改邪归正”,脆弱的只能“自杀成仁”。
所以,在家庭中,我们应该和孩子约法三章,订立规则,并在规则中解决所有事情,培养孩子的契约精神。
劳动的平台,让孩子不再“衣来伸手,饭来张口”
很多家长认为孩子的责任就是学习,其他一切都是父母的责任。在这样的指导思想下,很多孩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甚至很多孩子到了六七岁还不会穿衣、洗脸。
笔者曾经在自己班里做了一个调查,发现有90%的孩子在家从来不劳动,以致于我们今年让孩子回去为父母做一次家务,很多父母感慨孩子长大了,他们很欣慰。家长的欣慰,却道出了心酸。难道,做一次家务就是长大了的表现?
如果我们认真地去研究那些会做家务的孩子,我们不难发现他们即便是成绩平平,但在品质上总有许多让人佩服和赞扬的优点。具体地说,会劳动的孩子,他们在事情的安排和考虑上总要比不劳动的孩子更胜一筹。所以,我们家长要纠正自己认为劳动耽误孩子学习的错误观点,古人云:“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
我们需要的是“懒爸爸、懒妈妈”,而不是“懒孩子”,给孩子一个劳动的平台,让他们在自己的摸索中获取劳动的能力,对于他们的未来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怀疑的态度,保留孩子喜欢提问的习惯
我经常听很多父母提起孩子老是喜欢问这问那,让他们很是头疼。记得一次世界范围内的调查提及中国孩子更喜欢追求所谓的标准答案,而不喜欢去思考和提问。有专家说,中国孩子是最没有想象力和怀疑精神的,更不具备提问的能力。也有专家将这一切归结于学校教育的失败。我不否认学校教育有扼杀孩子的怀疑精神,但这种扼杀并不完全来源于学校教育,更早的时候家庭教育就在做这样一件事情。
应该说这种扼杀,就来自于父母们对于孩子“问这问那”的厌恶,正是这种厌恶和嫌麻烦,逼迫着不少父母开始用“转移话题”“不予理睬”甚至是冷暴力来扼杀孩子的怀疑精神。有一位朋友曾坦言,刚开始面对孩子的提问觉得很有意思,但时间长了再加上无法回答,就开始想办法扼杀了。其实你我不会不要紧,我们完全可以把问题还给孩子,教给他寻找答案的方法。
想象的权利,支持孩子哪怕是最无聊的创意
我们之前提到中国孩子缺乏想象的能力,很多专家又把这种扼杀归结于学校,其实我是不承认的,因为最先扼杀孩子想象力的还是父母。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曾说,最好的父母远胜过于最好的教师。
不难发现,我们中国人往往喜欢用具体的标准来评价孩子的行为,例如,在画画的时候,最常见的字眼就是“像不像”,其实“像不像”又能代表什么呢,今天像就代表以后也像?几百年前的人,又有谁想到几百年后的电视机是个长方体,说不定几十年后的电视机就变成了不规则形体呢?一切科学,来源于想象,而最具有想象力的其实是孩子。所以,作为父母要保护孩子的想象力。 所以不妨用“画得真好”来代替“像不像”,因为孩子不管画得“像不像”,他们更需要的是你的鼓励与支持。
困难的磨砺,让孩子自己获取解决问题的能力
有不少家长总是习惯于问我:孩子不会做,我该怎么教?我们很多家长习惯于一旦孩子遇到困难,就迫不及待地跳出来要么告诉孩子困难的解决方法,要么直接帮助孩子解决。我想问这些家长,你能活多久,能一辈子都帮助孩子解决困难么?
相比于结果,孩子更需要经历的是解决问题的过程,因为只有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他们才能获取解决问题的能力。应该说,中国的孩子大部分都缺少磨砺。
运动的时间,帮助孩子养成强健的体魄
山东省文登市大众完小校长王月玲曾在自己的专著里提到一次秋季开学典礼,二十分钟,竟然有十多位小学生晕倒。短短的二十分钟,孩子们竟然不能坚持,由此可见,现在孩子们的身体素质究竟差到了怎么样的地步。
造成这样的情况,学校不可推卸责任,但家长责任更大,很多家长闲暇时间不是带着孩子进行亲子运动,反而为了图方便省事,用手机和电脑“框”住了孩子的时间,让孩子成了高科技的“奴隶”。
其实亲子运动哪里要多少时间,平常抽出半个小时,周末抽出1个小时,带着孩子或是到公园散步,或是在空旷处运动,不仅可以锻炼孩子的身体,帮助他们养成爱运动的好习惯,更有利于自己身体的健康。
宽容的心态,帮助孩子建立和谐的同伴关系
现在有些孩子思想上过于狭隘,容不得其他人比自己好,笔者班里就有这样一位学生。一旦出现这种状况,他不是去反思失败、总结经验,而是去不断地挑剔别人的成功。
通过调查,我发现这种不容忍更多的是来自于父母的影响,正是父母不断强化的“你要比别人强”的意识扭曲了他的“胜利观”。而当他人失败的时候,我们的孩子不是去宽慰失败的孩子,而是要么避而不见,要么嘲而笑之。
因此,我觉得我们的父母应该在日常教育中,注意引导孩子以一种宽容的心态去处理其他孩子的失败或者成功,只有这样才能建立和谐的同伴关系,才更有利于孩子在以后更好地工作和生活。
沟通的机会,及时处理亲子关系中的误会
我们不难发现,在现代家庭中,沟通是困扰很多父母的问题。很多父母感慨自己的孩子不愿意与自己多说一句话,更不要说分享心思和想法了。缘何出现这样的情况,其实根源在于从小时候开始,父母就习惯于批评和指责,从没有给予孩子沟通的机会,就算孩子有沟通的意愿也没有沟通的机会,久而久之,孩子也就不想和父母倾诉了。
因此,作为父母,从小就应该在亲子关系中建立一个沟通的平台,而且在沟通中,要保持足够的耐心和尊重,这样才能真正建立一个平等的沟通环境,构建和谐的亲子关系。
展示的舞台,树立孩子坚强无比的信心
很多家长总在抱怨自己的孩子没有展示的机会,在课堂上没有发言的机会,在学校里没有上台的机会,在社会上没有露脸的机会。其实,最基础、最美丽的舞台就在家长的手里掌握,这就是家庭的舞台。
不要小瞧自己的家庭,其实你的支持就是对孩子最大的鼓励;不要小瞧自己的孩子,只要你给他一个舞台,他就能给你巨大的惊喜。
当然,我们成人要给予孩子的还有很多很多,比如真实,这需要我们付出更多的耐心和信心。相信孩子,哪怕只是一片小小的天空,他也会给你一抹绚丽的彩虹。
在古老的中国教育体系下,孩子本身就不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更像是父母的私人财产,而且很多父母本身就是这么想的。在这种情况下,你要父母给予孩子获得尊严的权利,本身就是比较困难的,属于“说起来容易,做起来比较难”的事情。如果想真正做到这一点,必须改变父母才可以,而改变当下在功利和生活重压下迷失的父母是极其困难的。
对于孩子,不管是谁,都无法去否认中国父母对于孩子是非常爱护的,甚至大多数家庭已经达到了溺爱的程度,他们认为自己的每一个行为或者想法,都是为了孩子考虑,用他们的话说,“一切都是为了孩子的未来”。
所以,相较于要求父母们“摸着石头过河”去思考如何给予孩子尊严,不如更现实地告诉父母们孩子最迫切需要获得的“给予”是哪些,毕竟这些权利的给予能够相对容易地改变孩子。
那么,究竟哪些是孩子最迫切需要获得的“给予”呢?
自由的权利,哪怕是以约束为前提的自由
对于孩子来说,自由是他们最迫切需要获得的权利。因为从他们懂事开始,甚至是还没有懂事开始,他们的人生轨迹就不在他们的掌控中,他们更像是一个被线扯着的木偶,没有休息的权利,没有玩乐的权利,没有自主阅读的权利,更没有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东西的权利,甚至连发呆的时间也没有。或许有人要说,你说的不是事实,我的孩子是要什么有什么,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不可否认,有些的孩子看起来是自由的,但笔者所提到的自由不是放任,正常的约束还是要有,比如哪些是不应该干的还是要告知孩子。也有人说,“我也想给孩子自由,但考试、前途不给孩子自由的权利。”笔者认为沉迷于题海,到处盲目提升孩子所谓能力的做法,恐怕不能给孩子带来太好的成绩。
因此,给予孩子自由的权利,是必要的,甚至是优先的,让孩子自由地支配自己的业余时间,看书,玩乐,甚至发呆都可以。如果真的担心孩子的未来,也完全可以在尊重孩子自由意愿的前提下,和孩子一起制定他未来的方向和发展轨迹。
契约的精神,必须让孩子明白和遵守规则
改革开放以来,功利和浮躁磨光了不少人的契约精神。而这种契约精神的缺失也被不少父母传递给了孩子。
在家里,不难看见很多孩子总是习惯于用哭闹来获得自己想要的东西,而很多父母为了不给生活增加麻烦,往往用屈服来满足孩子的条件。看起来,孩子不哭闹了,父母轻松了,但孩子的契约也在这种“无赖哭闹”中丢失了。没有契约精神的孩子长大了,会发现他的“无赖哭闹”不再屡试不爽,最终不断碰壁,坚强的还能“改邪归正”,脆弱的只能“自杀成仁”。
所以,在家庭中,我们应该和孩子约法三章,订立规则,并在规则中解决所有事情,培养孩子的契约精神。
劳动的平台,让孩子不再“衣来伸手,饭来张口”
很多家长认为孩子的责任就是学习,其他一切都是父母的责任。在这样的指导思想下,很多孩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甚至很多孩子到了六七岁还不会穿衣、洗脸。
笔者曾经在自己班里做了一个调查,发现有90%的孩子在家从来不劳动,以致于我们今年让孩子回去为父母做一次家务,很多父母感慨孩子长大了,他们很欣慰。家长的欣慰,却道出了心酸。难道,做一次家务就是长大了的表现?
如果我们认真地去研究那些会做家务的孩子,我们不难发现他们即便是成绩平平,但在品质上总有许多让人佩服和赞扬的优点。具体地说,会劳动的孩子,他们在事情的安排和考虑上总要比不劳动的孩子更胜一筹。所以,我们家长要纠正自己认为劳动耽误孩子学习的错误观点,古人云:“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
我们需要的是“懒爸爸、懒妈妈”,而不是“懒孩子”,给孩子一个劳动的平台,让他们在自己的摸索中获取劳动的能力,对于他们的未来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怀疑的态度,保留孩子喜欢提问的习惯
我经常听很多父母提起孩子老是喜欢问这问那,让他们很是头疼。记得一次世界范围内的调查提及中国孩子更喜欢追求所谓的标准答案,而不喜欢去思考和提问。有专家说,中国孩子是最没有想象力和怀疑精神的,更不具备提问的能力。也有专家将这一切归结于学校教育的失败。我不否认学校教育有扼杀孩子的怀疑精神,但这种扼杀并不完全来源于学校教育,更早的时候家庭教育就在做这样一件事情。
应该说这种扼杀,就来自于父母们对于孩子“问这问那”的厌恶,正是这种厌恶和嫌麻烦,逼迫着不少父母开始用“转移话题”“不予理睬”甚至是冷暴力来扼杀孩子的怀疑精神。有一位朋友曾坦言,刚开始面对孩子的提问觉得很有意思,但时间长了再加上无法回答,就开始想办法扼杀了。其实你我不会不要紧,我们完全可以把问题还给孩子,教给他寻找答案的方法。
想象的权利,支持孩子哪怕是最无聊的创意
我们之前提到中国孩子缺乏想象的能力,很多专家又把这种扼杀归结于学校,其实我是不承认的,因为最先扼杀孩子想象力的还是父母。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曾说,最好的父母远胜过于最好的教师。
不难发现,我们中国人往往喜欢用具体的标准来评价孩子的行为,例如,在画画的时候,最常见的字眼就是“像不像”,其实“像不像”又能代表什么呢,今天像就代表以后也像?几百年前的人,又有谁想到几百年后的电视机是个长方体,说不定几十年后的电视机就变成了不规则形体呢?一切科学,来源于想象,而最具有想象力的其实是孩子。所以,作为父母要保护孩子的想象力。 所以不妨用“画得真好”来代替“像不像”,因为孩子不管画得“像不像”,他们更需要的是你的鼓励与支持。
困难的磨砺,让孩子自己获取解决问题的能力
有不少家长总是习惯于问我:孩子不会做,我该怎么教?我们很多家长习惯于一旦孩子遇到困难,就迫不及待地跳出来要么告诉孩子困难的解决方法,要么直接帮助孩子解决。我想问这些家长,你能活多久,能一辈子都帮助孩子解决困难么?
相比于结果,孩子更需要经历的是解决问题的过程,因为只有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他们才能获取解决问题的能力。应该说,中国的孩子大部分都缺少磨砺。
运动的时间,帮助孩子养成强健的体魄
山东省文登市大众完小校长王月玲曾在自己的专著里提到一次秋季开学典礼,二十分钟,竟然有十多位小学生晕倒。短短的二十分钟,孩子们竟然不能坚持,由此可见,现在孩子们的身体素质究竟差到了怎么样的地步。
造成这样的情况,学校不可推卸责任,但家长责任更大,很多家长闲暇时间不是带着孩子进行亲子运动,反而为了图方便省事,用手机和电脑“框”住了孩子的时间,让孩子成了高科技的“奴隶”。
其实亲子运动哪里要多少时间,平常抽出半个小时,周末抽出1个小时,带着孩子或是到公园散步,或是在空旷处运动,不仅可以锻炼孩子的身体,帮助他们养成爱运动的好习惯,更有利于自己身体的健康。
宽容的心态,帮助孩子建立和谐的同伴关系
现在有些孩子思想上过于狭隘,容不得其他人比自己好,笔者班里就有这样一位学生。一旦出现这种状况,他不是去反思失败、总结经验,而是去不断地挑剔别人的成功。
通过调查,我发现这种不容忍更多的是来自于父母的影响,正是父母不断强化的“你要比别人强”的意识扭曲了他的“胜利观”。而当他人失败的时候,我们的孩子不是去宽慰失败的孩子,而是要么避而不见,要么嘲而笑之。
因此,我觉得我们的父母应该在日常教育中,注意引导孩子以一种宽容的心态去处理其他孩子的失败或者成功,只有这样才能建立和谐的同伴关系,才更有利于孩子在以后更好地工作和生活。
沟通的机会,及时处理亲子关系中的误会
我们不难发现,在现代家庭中,沟通是困扰很多父母的问题。很多父母感慨自己的孩子不愿意与自己多说一句话,更不要说分享心思和想法了。缘何出现这样的情况,其实根源在于从小时候开始,父母就习惯于批评和指责,从没有给予孩子沟通的机会,就算孩子有沟通的意愿也没有沟通的机会,久而久之,孩子也就不想和父母倾诉了。
因此,作为父母,从小就应该在亲子关系中建立一个沟通的平台,而且在沟通中,要保持足够的耐心和尊重,这样才能真正建立一个平等的沟通环境,构建和谐的亲子关系。
展示的舞台,树立孩子坚强无比的信心
很多家长总在抱怨自己的孩子没有展示的机会,在课堂上没有发言的机会,在学校里没有上台的机会,在社会上没有露脸的机会。其实,最基础、最美丽的舞台就在家长的手里掌握,这就是家庭的舞台。
不要小瞧自己的家庭,其实你的支持就是对孩子最大的鼓励;不要小瞧自己的孩子,只要你给他一个舞台,他就能给你巨大的惊喜。
当然,我们成人要给予孩子的还有很多很多,比如真实,这需要我们付出更多的耐心和信心。相信孩子,哪怕只是一片小小的天空,他也会给你一抹绚丽的彩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