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银行破产的话题一直备受社会广泛关注。而近日中国银监会副主席阎庆民表示,中国的银行业有体制优势,无论是大银行还是小银行都不能倒闭。“未来我们要让市场说话、让资本说话,如果商业银行最后资不抵债,就会要你退出。”此语一出,更是引发轩然大波。业内人士普遍预期存款保险制度的实施很有可能在2014年内推出,甚至今年上半年就有望面世。
一般性质的企业,经营上自负盈亏,亏损到无法偿付负债就破产。但银行不同,它一面吸储,另一面要放贷,手里的流动资金储备不可能同时支付所有存款人的提现要求。因此,如果一家银行破产了,存款本金不保,会引发公众对其他银行的不信任,存款人就会担心在其他银行的存款安全,而所有的银行只要存款人全面提现肯定都会被挤兑,让银行业全面陷入危机。
普通家庭和中小企业没有能力判断银行的好坏,也不像大企业那样拥有高超的投资能力去配置流动性,只能被动地把钱存在银行里。大企业与大储户往往会先得知银行的经营情况,先行提走仅余下的存款,让小储户更加受伤。这种情况在近些年山西等地的非法集资案中表现得非常明显。
所谓存款保险制度,一般是指显性的存款保险制度,各吸收存款的银行按照一定比例向专门的存款保险机构缴纳保费。而银行一旦发生经营危机、面临破产时,存款保险机构将向其提供财务援助或向其存款人支付部分或全部的存款。现行实施存款保险制度的国家,其存款保险机构一般具有国家等级的信用,以此增强存款人对银行的信心。鉴于前述原因,存款保险制度一般也更倾向于保障小额存款,而非大额;倾向于保障家庭的存款,而非企业。大额的、企业的现金一般会有专业人员进行流动性管理,组织投资到国债、基金等产品中。
几乎任何一个银行一经批准成立,就被国家信用所担保,只是这种存教保险是隐性的。国家信用隐性担保下的中国银行业,被动接受利率管制,银行手脚被束缚住,也就没办法进行业务创新、风险自负。但利率管制的副作用非常明显,2004年以前,银行业经营不独立,利率管制的存贷利差较小,贷款出现大面积坏账,银行在会计上已经破产。但为了存款安全、社会稳定,国家剥离坏账,推动银行改制。2004年以后,利率管制的存贷利差较大,银行业赚得盆满钵满,但实体经济的利润都转移到金融业了,经济结构严重失衡。
更大的压力来自于金融业改革的深入,市场出现了大量的存款和贷款的替代产品。这些产品的利率很高,导致大量的存款搬家,变成银行理财产品、信托、货币基金等产品,直接借给需要钱的人。这些产品往往借了银行的名义进行销售,银行和信托、基金等其他金融机构通过资产池等手段,模糊了这些产品的风险承担主体,让投资人认为这些产品和存款是一样的,等同于国家信用。
于是市场上出现了大量令人匪夷所思的现象,大家都认为收益高达5%甚至8%的银行理财产品和存款是一样安全的,是不可能违约的。更有甚者,市场上形成一种共识,收益率10%以上的债券、15%以上的信托产品是可以刚性兑付的,因为政府不敢让他们违约。这是什么概念?2012年A股上市公司的净资产收益率平均还不到5%,也就是说,大部分公司的投资收益,还不如买理财产品。全社会投资赚的钱,还不够还贷款的利息,这就是系统性风险。
事实上,在国家隐性担保银行业、银行业利率管制的情况下,全社会利率趋于市场化的同时,大家越来越乐意傍上银行这个大款,透支国家的信用。最终损害的却是全社会的利益。并且,随着支付宝的余额宝、微信的理财通等互联网金融产品的推出,存款流出银行的速度越来越快,但银行所承担的风险不仅没减少,而且越来越大、越来越脱离银行的控制。这时,任何一丁点的小风险,都可能引发市场的崩溃。
因此,通过显性的存款保险制度,将存款的风险显性化,剥离附在银行身上的国家信用,可以一举消除国家保障存款人安全的负担。可以说,存款保险制度的建立是银行业的成人礼,有了存款保险,银行才能算是真正的独立。在存款保险之下,银行也可以自由决定存贷款利率,优胜劣汰,单个银行的破产倒闭不会影响其它银行的经营。
需要指出的是,存款保险制度的推出宜早不宜迟。目前中国金融体系累积的风险不小,在美国退出QE的环境下,金融系统更存在长期去杠杆的压力,在这一过程中,金融产品违约、金融机构破产并非是不可能的事情。在这种情况下,越早让银行自担风险,就越有利于消除个别银行与金融机构破产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就越为国家消除系统性风险争取时间。
一般性质的企业,经营上自负盈亏,亏损到无法偿付负债就破产。但银行不同,它一面吸储,另一面要放贷,手里的流动资金储备不可能同时支付所有存款人的提现要求。因此,如果一家银行破产了,存款本金不保,会引发公众对其他银行的不信任,存款人就会担心在其他银行的存款安全,而所有的银行只要存款人全面提现肯定都会被挤兑,让银行业全面陷入危机。
普通家庭和中小企业没有能力判断银行的好坏,也不像大企业那样拥有高超的投资能力去配置流动性,只能被动地把钱存在银行里。大企业与大储户往往会先得知银行的经营情况,先行提走仅余下的存款,让小储户更加受伤。这种情况在近些年山西等地的非法集资案中表现得非常明显。
所谓存款保险制度,一般是指显性的存款保险制度,各吸收存款的银行按照一定比例向专门的存款保险机构缴纳保费。而银行一旦发生经营危机、面临破产时,存款保险机构将向其提供财务援助或向其存款人支付部分或全部的存款。现行实施存款保险制度的国家,其存款保险机构一般具有国家等级的信用,以此增强存款人对银行的信心。鉴于前述原因,存款保险制度一般也更倾向于保障小额存款,而非大额;倾向于保障家庭的存款,而非企业。大额的、企业的现金一般会有专业人员进行流动性管理,组织投资到国债、基金等产品中。
几乎任何一个银行一经批准成立,就被国家信用所担保,只是这种存教保险是隐性的。国家信用隐性担保下的中国银行业,被动接受利率管制,银行手脚被束缚住,也就没办法进行业务创新、风险自负。但利率管制的副作用非常明显,2004年以前,银行业经营不独立,利率管制的存贷利差较小,贷款出现大面积坏账,银行在会计上已经破产。但为了存款安全、社会稳定,国家剥离坏账,推动银行改制。2004年以后,利率管制的存贷利差较大,银行业赚得盆满钵满,但实体经济的利润都转移到金融业了,经济结构严重失衡。
更大的压力来自于金融业改革的深入,市场出现了大量的存款和贷款的替代产品。这些产品的利率很高,导致大量的存款搬家,变成银行理财产品、信托、货币基金等产品,直接借给需要钱的人。这些产品往往借了银行的名义进行销售,银行和信托、基金等其他金融机构通过资产池等手段,模糊了这些产品的风险承担主体,让投资人认为这些产品和存款是一样的,等同于国家信用。
于是市场上出现了大量令人匪夷所思的现象,大家都认为收益高达5%甚至8%的银行理财产品和存款是一样安全的,是不可能违约的。更有甚者,市场上形成一种共识,收益率10%以上的债券、15%以上的信托产品是可以刚性兑付的,因为政府不敢让他们违约。这是什么概念?2012年A股上市公司的净资产收益率平均还不到5%,也就是说,大部分公司的投资收益,还不如买理财产品。全社会投资赚的钱,还不够还贷款的利息,这就是系统性风险。
事实上,在国家隐性担保银行业、银行业利率管制的情况下,全社会利率趋于市场化的同时,大家越来越乐意傍上银行这个大款,透支国家的信用。最终损害的却是全社会的利益。并且,随着支付宝的余额宝、微信的理财通等互联网金融产品的推出,存款流出银行的速度越来越快,但银行所承担的风险不仅没减少,而且越来越大、越来越脱离银行的控制。这时,任何一丁点的小风险,都可能引发市场的崩溃。
因此,通过显性的存款保险制度,将存款的风险显性化,剥离附在银行身上的国家信用,可以一举消除国家保障存款人安全的负担。可以说,存款保险制度的建立是银行业的成人礼,有了存款保险,银行才能算是真正的独立。在存款保险之下,银行也可以自由决定存贷款利率,优胜劣汰,单个银行的破产倒闭不会影响其它银行的经营。
需要指出的是,存款保险制度的推出宜早不宜迟。目前中国金融体系累积的风险不小,在美国退出QE的环境下,金融系统更存在长期去杠杆的压力,在这一过程中,金融产品违约、金融机构破产并非是不可能的事情。在这种情况下,越早让银行自担风险,就越有利于消除个别银行与金融机构破产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就越为国家消除系统性风险争取时间。